波蘭立陶宛聯邦

波蘭立陶宛聯邦

波蘭立陶宛聯邦(波蘭語: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立陶宛語:Abiejų Tautų Respublika)是16~17世紀,歐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又稱波蘭立陶宛王國,該國在波蘭王國立陶宛大公國結為聯邦時宣告成立。它的許多特點體現出它在當時是一個獨特的國家。聯邦的政治制度被稱為貴族民主制或金權自由制,法律與由貴族(施拉赤塔)控制的議會(瑟姆)限制君主的權利。該聯邦的兩個主體國家在原則上是平等的,而波蘭是事實上的統治主體。該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且呈現出一種宗教多樣化,該國以在當時少有的宗教自由而聞名。

在空前繁榮的幾十年後,聯邦在17世紀中期遭遇了政治混亂期,軍事和經濟日漸衰微,直到1795年被日益強盛的鄰居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三度瓜分,最後亡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波蘭王國及立陶宛大公國聯邦
  • 英文名稱:The Kingdom of Poland and the Grand Duchy of Lithuania
  • 簡稱:波蘭立陶宛聯邦
  • 所屬洲:歐洲
  • 首都克拉科夫(至1609年),後遷都華沙
  • 主要城市格羅德諾(後為第二首都)
  • 官方語言拉丁語波蘭語
  • 政治體制:聯邦制
  • 國家領袖:波蘭國王、立陶宛大公
  • 人口數量:10,500,000(1618年)
  • 人口密度:10.6 人/平方公里
  • 主要民族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
  • 主要宗教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
  • 國土面積:990,000km2(1618年)
  • 立法機構:波蘭下院議會
  • 建立時間:1569年7月1日
  • 第一次瓜分:1772年8月5日
  • 第二次瓜分:1793年1月23日
  • 第三次瓜分:1795年10月24日
  • 滅亡時間:1795年
名稱,歷史,衰落,地理,政治,貴族民主制,政客,議會,弱點,改革,區劃,軍事,經濟,商業,手工業,文化,科學與文學,藝術與音樂,薩爾馬提亞主義,人口和宗教,人口,語言,繼承者,

名稱

聯邦的官方名稱是波蘭立陶宛王國(波蘭語:Królestwo Polskie i Wielkie Księstwo Litewskie,白俄羅斯語:Рэч Паспалітая Абодвух Народаў,立陶宛語:Lenkijos Karalystė ir Lietuvos Didžioji Kunigaikštystė)。該名稱的拉丁文寫法Regnum Poloniae Magnusque Ducatus Lithuaniae在18世紀之前的文獻中被提及。自17世紀起該國家在外交中被稱為最高貴聯邦波蘭共和國 (波蘭語:Najjaśniejsza Rzeczpospolita Polska,拉丁語:Serenissima Res Publica Poloniae)。國民稱波蘭為Rzeczpospolita(魯塞尼亞語:Рѣч Посполита,立陶宛語:Žečpospolita)。外國人以“以部代整”提喻法單純地稱該國為波蘭
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聯邦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聯邦
近來使用廣泛的波蘭術語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兩國聯邦”)於20世紀才被創造出來。

歷史

波蘭立陶宛聯邦雛形成於1386年,起因為改信天主教立陶宛大公國君主約蓋拉(Jogaila)於該年迎娶波蘭國公主。該結合不但使立陶宛成為歐洲最後一個接受基督教的國家,也使立陶宛漸趨接受波蘭文化。
聯邦國徽聯邦國徽
在1569年經過盧布林聯合,成立聯邦是雅蓋隆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齊格蒙特二世的標誌性成就。他為了維護君主立憲制,還創造了選舉君主制。他於1572年逝世,緊接著就是三年的過渡期。這個過渡期創造了增強貴族(施拉赤塔)權力的憲政制度,並確立了真正的選舉君主制
聯邦在17世紀的早期達到它的黃金時代。它強有力的議會(瑟姆)被在三十年戰爭勉強參戰的貴族控制,讓波蘭在當時基本被宗教戰爭摧毀的歐洲中,尚且能保持實力。由於金帳汗國分裂,東歐出現政治真空,這給聯邦崛起帶來極佳的外部環境。聯邦能夠單槍匹馬地與瑞典莫斯科公國奧斯曼帝國的諸侯作戰,有時還能成功地打敗它的鄰居。在波俄戰爭(1605年-1618年)中,聯邦在克魯希諾戰役中打敗俄瑞聯軍,占領了在17世紀早期被俄羅斯空位時期折磨的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並在1610年9月27日至1612年11月4日的時間內堅守了這個城市,直到在下一場戰爭中,俄羅斯軍隊才重奪該城。
在1648年的雙重打擊下,聯邦國力衰微。第一個打擊是在歷史上最大的哥薩克暴動(發生在外圍地區東部,受克里米亞韃靼支持的赫梅利尼茨基起義),哥薩克起義中,野心膨脹的俄羅斯開始企圖入侵烏克蘭,並巧妙利用了哥薩克,起義最終以1654年哥薩克人請求俄羅斯沙皇的保護收尾,這被看作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結盟的起始。因此,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影響逐漸大過波蘭。對聯邦的另一個打擊是瑞典在1655年的入侵(受到特蘭西瓦尼亞公爵拉科齊·捷爾吉二世和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軍隊的支持),這次入侵被稱為大洪水,惹怒了瑞典王室(瓦薩王朝)出身的聯邦國王。
瓦迪斯瓦夫四世統治的聯邦(約1635年)瓦迪斯瓦夫四世統治的聯邦(約1635年)
在17世紀末期,約翰三世領導下的,江河日下的聯邦與利奧波德一世軍隊聯合,大敗曾一度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奧斯曼帝國: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是基督教的歐洲和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324年的戰爭的轉折點。因為幾百年對穆斯林入侵的反對立場,聯邦獲得了一個稱號——Antemurale Christianitatis(基督教前哨)。在下一個16年(“大土耳其戰爭”)後,土耳其人雖然擊潰了基督徒軍隊,但只能安守自己的多瑙河南部,不再挺進中歐了。
擎波蘭王旗的大旗手擎波蘭王旗的大旗手
在18世紀,聯邦面對很多國內問題,並容易受到國外的影響。在1768年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為俄羅斯帝國的附庸國;控制波蘭成為了俄羅斯的外交重點和軍事戰略。貴族民主制的不穩定性將波蘭帶到無政府主義的邊緣。改革的嘗試,例如1788年至1792年在1791年編纂五三憲法時達到高潮的四年瑟姆所做所為都已經太晚了,而且國家遭到鄰居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帝國的三次瓜分。在1795年,波蘭立陶宛聯邦從歐洲地圖上被完全抹去了。波蘭和立陶宛只在1918年時以不同的國家重獲獨立。

衰落

1772年5月,沙皇俄國普魯士王國、奧地利三國在彼得堡會談,於8月5日簽署第一次瓜分聯邦的條約。據此,聯邦喪失了約35%的領土和33%的人口,聯邦成為俄、普、奧的保護國。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簽訂第二次瓜分聯邦的協定,經第二次瓜分,聯邦成為僅剩領土20萬平方公里,人口400萬的小國,成為沙俄的傀儡國,波蘭國王未經沙皇許可,不得與外國宣戰與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奧簽訂第三次瓜分聯邦的協定,10月24日,普魯土也在協定上籤署。根據該協定,聯邦領土被全部瓜分。“俄國吞併了立陶宛、庫爾蘭、西白俄羅斯和沃倫西部,把邊界推進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線,共12萬平方公里,人口120萬;奧地利占領了包括克拉科夫、盧布林在內的全部小波蘭和一部分瑪佐夫舍地區,共4.75萬平方公里,人口150萬;普魯士奪得其餘的西部地區、華沙、其餘部分的瑪佐夫舍地區,共5.5萬平方公里,人口100萬。”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蘭國家滅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蘭的過程中,沙俄奪占的領土約占原波蘭領土的62%,共約46萬多平方公里;普魯士奪占約20%,共約14.11萬平方公里;奧地利奪占約18%,共約12.18萬平方公里。經歷了這三次瓜分之後,波蘭亡國,波蘭就從歐洲地圖上消失長達123多年之久。

地理

在16世紀,波蘭主教和製圖師馬丁·克羅莫出版了一套拉丁文地圖冊,標題為波蘭:關於它的位置,人民,文化,政府和波蘭聯邦,這被認作是涉及範圍最廣泛的國家指南。
克羅莫的工作和其他製圖師的地圖,例如格拉爾杜斯·梅查托爾的地圖體現出聯邦一平原為主。聯邦的東南部,克雷西以沙地而出名。喀爾巴阡山脈成為了該國南部邊界的一部分,與塔查山鏈住最高點,波羅的海為了聯邦的南部邊界。和那時的大多數歐洲國家一樣,聯邦有很高的森林覆蓋率,特別是在東部。當代,殘留的比亞沃維沙森林成為了歐洲最後一片最大的原始森林。

政治

貴族民主制

兩國聯邦的貴族民主制政治教條是:本國是一個國王之下的共和國。司法官揚·加莫耶斯基以這句話總結了上述教條:"Rex regnat et non gubernat"(“國王當政但不統治”)。聯邦有一個議會,稱作瑟姆,相當於參議院和選舉的國王的聯合體。國王在他的統治時期內不得不在對亨利國王條款和女修道院條約的談判中詳述他會如何尊重公民的權利。
君王的權力比較有限,他的不少權力被人數眾多的貴族階級的權力替代。每一位新國王不得不贊成波蘭政體的基礎——亨利國王條款(其中甚至還有近乎前所未有的對宗教寬容的保證)。隨著時間的流逝,亨利國王條款與女修道院條約逐漸合二為一,國王選舉制支持這些詳盡的協定。在這一點上,國王事實上是貴族階級的夥伴,並經常被參議員監督。
聯邦整體的基礎,“貴族民主制”包括:
自由選舉權:所有貴族根據其願望參加;
瑟姆:每兩年由國王命令召開的國會;
女修道院條約(拉丁文:pacta conventa),由國王選舉制“支持的協定”,包括權力清單,約束國王的條約,起源於更早的亨利國王條款;
起義(拉丁文:rokosz),施拉赤塔(貴族)的權力,可以對侵犯他們自由的國王發動叛亂;
1569年盧布林聯合,繪於1869年1569年盧布林聯合,繪於1869年
自由否決權(拉丁文:liberum veto),私人土地公使的權力,可以在瑟姆開庭時反對較多人發動,支持的決定;動用“自由否決”可以令在開庭時宣布通過的所有法規無效;在17世紀後半期的動盪後,波蘭貴族也可以在地方瑟姆中動用自由否決權;
結盟(波蘭語:konfederacja)(來自於拉丁文confederatio),為通過常見政治目標組織軍隊的權力。
聯邦的三個主體部分(見下文)都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每個省都有自己的、行使強大政治權力的議會(瑟姆),這些權力包括挑選由派往國家瑟姆的波瑟夫(下院議員)、且地方瑟姆可指定派去的波瑟夫遵循特定的命令投票。立陶宛大公國軍隊、財政和其他大部分政府部門獨立於波蘭。
貴族民主制創造了那時獨特的國家,但是在當時的城邦中仍然能夠找到與其類似的政治制度,例如威尼斯共和國。(有趣的是這兩個國家都被稱為“最尊貴共和國”。)當大多數的歐洲國家向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挺進,並隨時為宗教和王室而戰時,聯邦卻大膽地進行權力分散、邦聯制、聯邦制、民主制、宗教寬容甚至是和平主義的嘗試。因為瑟姆經常否決君王發動戰爭的計畫,這導致貴族們對民主和平論的辯論。
這個在它所處的時代里非常特別的政體源於施拉赤塔(貴族階級)在階級衝突中,對其他社會階級與君主制政體的勝利。最後,施拉赤塔積累了讓任何君王都沒法解除其特權的特權。聯邦政體很難簡單地進行分類,但是可以通過它的特點暫時描述為以下幾個制度的混合物:
邦聯制聯邦制,它的地區有廣泛的自治權。然而它很難稱聯邦為邦聯或是聯邦,聯邦政體是它們兩者的混合物(中文通稱“波蘭立陶宛聯邦”為“聯邦”);
寡頭政治,只有施拉赤塔(貴族,約占人口的10%)擁有政治權利;
民主制,因為所有的施拉赤塔在權力和特權上人人平等,而且瑟姆可以在重要事情,如立法(採納新法)、外交事務、宣戰和稅收(更改現有稅種或徵收新稅)上否決國王。而且,在國家中有10%的人享有政治權利(施拉赤塔)與任何其他歐洲國家相比,是十分先進的;在1831年法國只有1%的人有投票權,而在1867年英國也只有3%的人有投票權;
選舉君主制,因為君主由施拉赤塔選舉,是國家元首;
君主立憲制,因為君主受限於女修道院條約和其他法律,而且施拉赤塔可以違抗所有他們認為不合法的國王下達命令。

政客

聯邦的主要政客為:
君主,為擴大他們的權力而努力,並盡力將國家推向君主專制。
權貴,富有的貴族,想將國家推向寡頭政治,並支配君主和窮貴族。
貴族(szlachta,音譯施拉赤塔),渴望加固瑟姆的權力,並以貴族民主制治國。
權貴和貴族遠遠沒有聯合起來,他們之間有很多支持君主或不同權貴的派系。

議會

直到1569年,波蘭和立陶宛的議會(Sejm/Soim)是彼此獨立的,但在簽署盧布林條約後,聯邦兩國的貴族開始集中於一個議會裡。波蘭於1493年在皮奧遲科夫召開第一次瑟姆(國會),並此後每兩年(大多在華沙)召開為期6周的瑟姆。從17世紀末期開始,隨著赫羅德諾(靠近波蘭與立陶宛邊界)在區域與國家政治上影響力日增,瑟姆也時常在該地召開。
國王為議會的從屬,而議會權力涵蓋整個波蘭與立陶宛。議會由以下三種階級組成:國王本身、由貴族構成的參議院和各省省議院代表(眾議院)。一會的所有決定必須要議員一致同意才能通過。國王禁止任命繼承人,下任國王需要經過議會的選舉。國王出兵他國得經參議院許可;一個由六位參議員構成的委員會永久監視國王,以確保他沒有濫權。總而言之,波蘭國王主要是執行議會決議的戰爭指揮官。而議會則被充滿個人主義和獨立意志的貴族控制。不像其他加強中央集權的大部分歐洲君主國家,波蘭是一個以半自治的貴族為主導的王國。
只有克拉科夫、波茲南和盧布林、以及1569年盧布林聯合後的維爾紐斯與1658年後的利沃夫,擁有指派代表參加瑟姆的權力,但自1565年起,它們便沒了投票權,除非事務直接關係到其城市本身。

弱點

一旦雅蓋隆家族成員自1572年起煙消雲散,聯邦政府與貴族間脆弱的均衡就宣告瓦解。權力逐漸由中央政府轉移到了各個貴族的手裡。
當王位定期留空待補時,貴族們偏好推舉還未承襲其他強大王朝的外國繼承人。這種策略使得瑟姆常常選出完全無能的,或在與貴族的衝突中處於下風的君主。此外,除了某些有名的例外情況,如有才幹的特蘭西瓦尼亞斯特凡·巴托里(1576年-1586年)之外,外國血統的國王一般瞧不起聯邦勢力而傾向採用自己國家的勢力執政。這種情況在來自瑞典瓦薩王室頭兩位獲選國王的政策與行為上特別明顯。這兩位國王的政策將聯邦帶入與瑞典的衝突中,而在1648年稱為大洪水的戰爭中衝突更是達到了頂峰,而這場戰爭是許多標誌聯邦黃金時代結束的事件之一,也是聯邦衰敗的的開始。
澤布魯基多夫斯基的起義(1606年–1607年)標誌著權貴權力的長足增長,以及由貴族民主轉向權貴寡頭的政治制度轉變。聯邦政治體系易受外來干預,例如瑟姆議員受到外國勢力的賄賂使他們運用自由否決權,以妨礙改革嘗試。這讓聯邦大耗元氣,並使其陷入從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超過一世紀的政治癱瘓及無政府狀態,而另一方面,它的鄰國在同時間裡解決了他們的內政,並大修武備。

改革

聯邦終於認真改革了其政治制度,它在1791年通過現代史上歐洲第一部、世界的第二部憲法五三憲法——僅次於在兩年前通過的美國憲法。革命性的憲法改造了過去波蘭立陶宛聯邦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國,采世襲君主制,並廢除了舊體制中很多有害的制度。新憲法:
在四年瑟姆期間採用五三憲法在四年瑟姆期間採用五三憲法
1、廢除了自由否決權並禁止貴族結盟;
2、為三權分立作準備;
3、建立“民權”,並將貴族的政治權力延伸至中產階級;
4、增強農民權力;
5、維持宗教自由(但增加天主教的叛教罪)。
但是這些改革來得太晚了,聯邦遭到了強鄰四面八方的入侵,這些鄰國尚且能讓聯邦作為弱小的緩衝國,但是它們強烈反對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亞托夫斯基與其他改革者強盛國家的嘗試。俄羅斯帝國害怕五三憲法政治改革中的革命成分,和聯邦重新獲得歐洲帝國的地位的未來。葉卡捷琳娜大帝十分注意五三憲法對她勢力的重大影響,並宣稱波蘭憲法是極其激進的。格里高利·亞歷桑德洛維奇·波將金主持塔戈維查聯盟,宣稱憲法是“民主的歪門邪道”。 同時,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也害怕強盛的波蘭,用它作為擴張領土的外交藉口。普魯士公使埃瓦爾德·弗里德里希·馮·赫茲堡稱憲法為“對普魯士君主制的衝擊”,害怕強大的波蘭再次控制普魯士。到最後,五三憲法從沒完全實行,而且在憲法推行四年後,聯邦就完全被強鄰瓜分了。

區劃

雖然“波蘭”也通常表示波蘭立陶宛聯邦整體,但波蘭事實上只表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部分,其分為兩個主體部分:
波蘭王國王冠領地(狹義上的波蘭),簡稱“王冠領地”(the Crown)。
立陶宛大公國,簡稱“立陶宛”。
聯邦有進一步分為更小的行政區劃,被稱為“省”(województwa),每個省由省長("Voivode")統治。各省又進一部分為長老區("starostwo")每個長老區由一個長老統治。城市由城主統治。這些規則經常有例外,每個省又包括稱為“地區”(ziemia)的子行政區劃。
過去屬於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國土主要分布在這幾個東歐,中歐和北歐的現代國家:波蘭(除了當代的波蘭西部),立陶宛,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俄羅斯的部分地區,愛沙尼亞,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羅馬尼亞小部分地區。
聯邦其他並沒有劃分為省或地區的著名地區包括:
1764年聯邦地形圖1764年聯邦地形圖
小波蘭(波蘭語:Małopolska),波蘭南部,首府位於克拉科夫;
大波蘭(波蘭語:Wielkopolska),波茲南周圍的中西部波蘭和瓦爾塔河水系;
馬佐夫舍(波蘭語:Mazowsze),波蘭中部,首府為華沙;
正統立陶宛,天主教的,也許是民族上的立陶宛,大公國的西北部;
薩莫吉希亞(波蘭語:Żmudź,立陶宛語:Žemaitija),立陶宛最西部的自治區,西部是正統立陶宛;
王室普魯士(波蘭語:Prusy Królewskie),位於波羅的海南部沿岸,自第二次索恩休戰 (1466年)起,成為了自治區,自1569年隨著聯邦的形成成為了王冠領地的一部分;
波美熱尼亞(波蘭語:Pomorze Gdańskie),格但斯克周圍的波美拉尼亞,王室普魯士西部;
魯塞尼亞(波蘭語:Ruś),聯邦東部,臨近俄羅斯;
利沃尼亞公國(Inflanty),王冠領地和立陶宛大公國的共管去。一部分在1620年代和1660年被割讓給了瑞典;
庫爾蘭和瑟米利亞公國(波蘭語:Kurlandia)),聯邦的北部屬地。它在1637年於多巴哥島,在1651年於甘比亞河的聖安德魯島建立了殖民地(參見庫爾蘭殖民);
西里西亞(波蘭語:Śląsk)並不屬於聯邦,但小部分屬於一些聯邦的國王;特別地,自1645年至1666年,瓦薩王室的國王是奧波萊的公爵。
聯邦的邊界因為戰爭和條約而改變,有的時候甚至10年間就能改好幾次,特別是東部和南部的邊界。

軍事

聯邦軍隊由兩位大指揮官和兩位地方指揮官指揮。軍隊包括:
正規軍(Wojsko kwarciane):以稅收得來的軍晌來維持生計的正規軍(這支軍隊後來與半正規軍聯合)
半正規軍(Wojsko komputowe):在戰時徵募的半正規軍(在1652年這支軍隊與正規軍聯合為一支新的永久性軍隊)
聯邦輕騎兵聯邦輕騎兵
貴族軍隊(Pospolite ruszenie):貴族徵募的軍隊
非正規軍(Piechota łanowa和piechota wybraniecka):基於徵募的農民的軍隊
登記哥薩克:哥薩克構成的軍隊,主要是步兵,不常作為騎兵徵募
禁軍:主要目的是保衛君王和家人的小軍隊
僱傭兵:與大多數其他軍隊連用,作為正規軍的補充,僱傭的主要有日耳曼人,蘇格蘭人,瓦拉幾亞人,塞爾維亞人,匈牙利人,波西米亞人,摩拉維亞人和西里西亞人
私人軍隊:在和平年代通常是由權貴或城市支付軍晌與裝備的小軍團(幾百人)。但是在戰爭時,他們會擴充兵力(甚至達到幾千人),並由國家支付軍晌與裝備
聯邦海軍很小,而且在聯邦歷史中只起次要作用,但是在1627年贏得非常重要的海戰奧利瓦之戰的勝利,打破了瑞典的軍事封鎖。在黑海上,哥薩克駕著他們的小船(柴卡)掠奪了奧斯曼帝國和它的屬國的資源。他們甚至燒毀了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堡的城郊的建築。

經濟

商業

波蘭立陶宛扮演了為16世紀的西歐輸送三種物資:穀物(黑麥),牲口(牛)和毛皮的重要角色。這三種物資的出口占聯邦向西歐市場出口量的近九成。
聯邦的經濟受到基於利用農業勞動力的封建農業的控制。 自15世紀起,波蘭禁止奴隸制;在1588年,立陶宛也禁止了奴隸制。他們被第二次奴役為農奴。特別的,貴族有一種通過農奴的勞作,產生多餘的糧食來做國內或國際貿易的大農場。這種經濟對於早期的聯邦而言,是行之有效的。也因如此,聯邦的早期是糧食貿易最繁榮的時代之一。但是從17世紀起,農村的局勢開始惡化,在那時,擁有土地的貴族通過加大農民的勞動量來補償糧價降低所帶來的損失,這也導致了在當時東歐十分普遍的第二農奴制。
“穀物對我們有好處”“穀物對我們有好處”
因為聯邦著眼於農業,外加貴族對中產階級的支配地位,導致聯邦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展相對緩慢。在幾次遍及全歐的階級鬥爭後,沒有哪裡的貴族像聯邦的貴族那樣有支配力了。但是歷史學家對究竟是什麼讓在戰爭期間和17世紀中期時,聯邦的城市在面積和財產並不明顯地落後於西歐的國家的問題中,爭論不一。聯邦有很多村鎮和城市普遍以馬格德堡法為基礎。聯邦的大商品交易會中的一些交易會在盧布林舉辦。參見地理章節,在下面有聯邦主要城市的列表(主要是省首府)。
雖然聯邦是歐洲最大的穀物提供商,它的穀物中的大部分用於內銷。在1560年至1570年時波蘭王國王冠領地和普魯士的穀物估耗量大約為113000噸小麥(或稱為226000瓦史特)(瓦史特是計算大塊物件質量的計量單位;就穀物而言,1瓦史特=0.5噸)。16世紀聯邦穀物的年均生產量為120000噸,其中6%用於進口,19%被運進城市,而其餘的則成為了鄉下人的口糧。聯邦的穀物在歉收年裡,例如1590年代早期和1620年代顯得更為重要,在那時幾乎南歐的所有政府都會進口大量穀物,以補充在它們法律里所規定的穀物的差額。
“穀物對我們沒好處”“穀物對我們沒好處”
穀物仍然是聯邦的最大的出口商品。用於出口的大農場的場主通常與但澤(德語:Danzig)的商人簽約,這些但澤的商人控制國內貿易的80%,並將穀物向北方輸送至波羅的海沿岸。聯邦的很多河流被用於水運:維斯瓦河,皮里查河,布克河,桑河,尼達河,維普魯茲河,尼曼河。河流擁有已建設完的基本設施,例如內河港和糧倉。大部分航船往北走,向南的運輸沒有利潤,而且駁船和木筏經常在但澤賣作木料。在1569年奧古斯圖夫這個在後來成為了商人從大公國到王冠領地(或按相反路線)的檢查點的地方設立海關後,赫羅德諾變為了特別的中樞。
來自但澤的貨船大多數經過荷蘭(是一個地區,而非國家)和佛蘭德斯,將穀物運往安特衛普和阿姆斯特丹之類的大港。除了穀物之外,也出口其他海運物資,包括木材和木製品,例如焦油和木炭。
聯邦在陸路上向神聖羅馬帝國的日耳曼地區,例如萊比錫和紐倫堡出口皮革,毛皮,大麻,棉(大多數來自大波蘭)和亞麻布。大牛群(約為50000頭牛)穿過西里西亞運往南方。
聯邦進口香料,奢侈品(例如掛毯),服飾,魚,熊和工業品例如鋼和工具。一些內航船將從但澤進口的物資,例如葡萄酒,水果,香料和鯡魚運往難忘。在16和17世紀的某時,聯邦的貿易差額由正轉為負。聯邦的貨幣包括茲羅提和格羅希。但澤有自己鑄幣的特權。

手工業

波蘭的銀匠和金匠遵照西歐傳統和樣式的總趨勢。大部分大師來自西歐的大城市,例如紐倫堡,奧格斯堡和阿姆斯特丹。他們帶來了新的樣式。但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受到了當地的環境,文化和傳統的影響,所以這些大師的作品不同於他們西方兄弟的作品。
由波蘭大師做的勺子在17世紀和18世紀曾風靡一時。勺子的手柄上經常刻著教育人的警句。在18世紀後期,華沙是生產銀器的中心。除了昂貴的裝飾品外,銀匠也為更廣泛的客戶群生產實用品。這些實用品有大酒杯,盤子和刻著《聖經》故事的伏特加酒杯。帶著鑲嵌硬幣和獎章的酒杯構成了一種特別的銀器樣式。在16世紀,盧布林成為了銅器生產的中心。與此同時,波蘭開始大規模製造座鐘。
近17世紀末,克拉科夫地區的一個車間為聯邦的隊長供應大量輕騎盔甲,這件事情被推測為是很多典型輕騎盔甲的產生的原因,尤其是在這些盔甲中存在著喀爾巴阡山風格的花紋圖案,例如心形圖案,在當代仍然被看做是地方性金屬製品。很多建築裝飾是用代布寧克的黑大理石打造的。它們不僅能在克拉科夫發現,也能在整個波蘭與其他國家(維也納,奧地利的格拉茨和薩爾茨堡與德國的法蘭克福)找到。石灰岩的採石場廢墟在克拉科夫和代布寧克的20公里開外發現。利沃夫的亞美尼亞人在武器,尤其是刀柄、劍柄的裝飾上有專長。手工品主要用琺瑯,特別是克拉科夫的琺瑯裝飾,在這個時候聯邦也流行用珊瑚裝飾的浮雕寶石來裝飾手工品。
西蒙和佩羅,琥珀雕刻西蒙和佩羅,琥珀雕刻
在17世紀中期附近,波蘭的王公貴族光顧了格但斯克,格但斯克也成為了琥珀加工的第一中心。格但斯克的儲物品手藝是一項新技術。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格但斯克琥珀藝人的漂亮工藝品大多是箱子,啤酒杯,水罐,盤子和杯子。奢侈的格但斯克家具用波羅的海橡樹製造,並成為了貴族階層的標誌。
在17世紀,聯邦盛行編織上面有烏沙克地毯風格的圖案的地毯。18世紀波蘭編織的地毯上面主要為花朵,或者是水果,鳥類和豐饒角為主的家常花紋,且色調統一。由羊毛製造的基里姆地毯的市場也很興旺。柔軟的寬腰帶在當地生產,並由聯邦的一些警察製造。第一批作坊在1740年代於權貴家族的土地上營業,並配備了甜菜,或是讓帶有金銀絲的絲綢變得有光澤的滾印機。
隨著探索時代的到來,很多老商道,例如琥珀之路失去了以往的價值。雖然在那時開發了聯邦和俄羅斯之間的本地商道,但波蘭作為亞歐之間的中轉站的價值依然縮小了。但即使航運技術改良了,聯邦依然是西方與東方的重要一環,因為商品和文物在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時,依然要經由聯邦。舉例而言,從波斯進口到聯邦,再運往其他地方的伊斯法罕地毯實際上在西方被稱為“波蘭地毯”(法語:Polonaise)。

文化

科學與文學

聯邦是研究現代社會與政治思想的,重要的歐洲中心。它以它罕見的準民主政治制度而出名,這種政治制度被伊拉斯謨等哲學家大加讚賞;而且在反宗教改革時期,因它獨特的宗教自由而聞名,在那裡天主教徒,猶太教徒,東正教徒,新教徒和穆斯林能夠和平相處。聯邦也創立了基督宗教著名教派“波蘭兄弟會”(也稱為阿里烏斯派),是英國和美國惟一神教派的先驅。
波蘭阿里烏斯派緊跟西歐知識分子的潮流,並急切地使用一切時機與銳意進取的名人交往。這些與名人的聯繫促進了拉庫夫學會和其他位於列施諾,托倫,格但斯克和埃爾布隆格持異見學會的發展,並無疑讓它們能夠與較大的大學向匹敵。拉庫夫的阿里烏斯學會引起學生和教授,中間有一些來自著名西歐國家的獨立知識分子的注意,例如在1612年參觀的斯科特和托馬斯·瑟格斯。
因為它的政治制度,聯邦誕生了一些政治哲學家,例如安德熱·弗雷奇·莫德熱夫斯基(1503年-1572年),瓦夫雷涅茨·格雷馬瓦·戈施里茨基(1530年-1607年)和皮奧特爾·斯卡加(1536年-1612年)。後來,斯坦尼斯瓦夫·斯塔西茨(1755年-1826年)和胡戈·卡瓦塔耶(1750年-1812年)的努力為歐洲現代史上第一部國家憲法五三憲法鋪平道路,首次在該洲提出了革命政治的原則。
克拉科夫的雅蓋隆大學是世界上最老的大學之一。維爾紐斯大學和雅蓋隆大學是聯邦的主要學術與科學中心。國家教育委員會(波蘭語:Komisja Edukacji Narodowej)成立於1773年,是世界上首個國家教育部。聯邦的科學家包括:歷史學家,製圖師馬丁·克羅莫(1512年-1589年);鍊金術師,化學家米哈烏·謝茲沃耶;數學家,醫生和天文學家揚·布羅仁科(1585年-1652年);工程師,人種學者,戰時的荷蘭西印度公司總海軍將領與西班牙帝國位於巴西的殖民地的統治者克雷施托夫·阿爾切謝夫斯基(1592年-1656年);[64]軍事工程師,炮兵專家和火箭學創始人卡齊米日·謝米耶諾維奇(1600年–1651年);天文學家,月球地形學創始人約翰尼斯·赫沃琉斯(1611年-1687年);東方學者,製圖師,博物學家和南明政府外交官卜彌格(1612年-1659年);數學家,工程師亞當·亞當曼迪·科昌斯基(1631年-1700年);猶太教哈西德派創始人巴力·閃·托夫(1698年-1760年);馬欽·奧德蘭尼茨基·波仇布特(1728年-1810年);博物學家,農學家,昆蟲學家揚·克雷施托夫·克魯克(1739年-1796年)。
波尼亞托夫斯基的金牛座,星座畫波尼亞托夫斯基的金牛座,星座畫
在1628年,著名的捷克教師,科學家,教育家和作家 約翰·阿摩司·夸美紐斯在聯邦避難,那時新教徒在反宗教改革中遭到迫害。他在波蘭兄弟會統一體的中心列施諾安定下來 ,在那裡的1632年,他被祝聖為兄弟會的長老(主教)。在列施諾,夸美紐斯寫了很多他教育上的理論,這些書籍讓他在歐洲名聲遠揚。塔耶將他的理論實踐於列施諾的學校中。
聯邦傳統意義上的著作家包括:作家,劇作家和詩人揚·科哈諾夫斯基(1530年-1584年);作家,詩人瓦科瓦夫·波托茨基(1621年-1696年);波蘭重要的巴洛克主義詩人之一揚·安德熱·莫爾施提恩(1621年-1693年);信義宗牧師和詩人,立陶宛詩體創始人克里斯提約納斯·多尼萊提斯(1714年-1780年);作家,詩人,寓言家,第一部波蘭小說的作者伊格納奇·克拉斯茨基(1735年-1801年);作家,劇作家和詩人尤里安·烏爾辛·涅姆切維奇(1758年-1841年)。
很多貴族寫回憶錄和日記。也許最著名的是由阿爾布雷希特·斯坦尼斯瓦夫·拉茲維夫(1595年-1656年)寫的《波蘭歷史回憶錄》和揚·赫里佐斯托姆·帕瑟克(約1636年-約1701年)寫的“回憶錄”。多產的日記作者是雅庫布·索別斯基(15990年-1646年)(約翰三世·索別斯基)。在1621年的霍提恩遠征時,他寫了一篇名為Commentariorum chotinensis belli libri tres(《霍提恩戰爭記》)的日記,並於1646年在格但斯克出版。它被瓦科瓦夫·波托茨基用作他的史詩Transakcja wojny chocimskiej(《霍提恩戰爭的發展》)的素材。他也為他在克拉科夫(1640年)和法國(1645年)旅行期間的兒子寫教育信,它包含了在當時最好的普通教育的原則。

藝術與音樂

代表性的畫家:丹尼爾·舒爾茨,]耶日·謝米基諾夫斯基,雷蒙·切仇維奇,弗朗奇謝克·斯姆格勒維奇,基恩-皮埃爾·諾布林·德·拉·果爾代尼,齊格蒙特·沃吉爾,建築師:桑提·古奇,提爾曼·加美爾斯基,喬納斯·克里斯圖帕斯·格勞比察斯,多梅尼科·梅里尼,勞里納斯·古切維求斯,雷蒙·博古米夫·祖格,聯邦東南邊界地區的藝術通常與東正教聯繫起來,和在聯邦活躍的外國人:安德烈·施呂特,安德烈·勒·布倫,馬爾切羅·巴恰勒里和貝爾納多·貝洛托。
聯邦的一項特別的藝術形式是墓棺畫,這是與薩爾馬提亞文化分不開的分支。它們被設計在葬禮,特別是在宏大的葬禮中使用。通常來說,這樣的肖像畫被釘在六,或八邊形的金屬片上,固定在放於又高又華麗的靈柩車的棺材的前方。
另一種特有的藝術形式是黑大理石的加工雕刻。聖餐桌,洗禮盤,門口,拉桿,柱子,紀念碑,墓碑,基石,甚至整個屋子(例如華沙皇家城堡的大理石屋,維爾紐斯主教座堂的聖卡齊米日小教堂和瓦維爾主教座堂的瓦薩小教堂)使用黑大理石裝飾。
在瓦薩家族的統治時期,音樂生活十分繁盛。很多義大利作曲家只提及盧卡·馬倫奇奧和安尼巴勒·斯塔比勒被帶到國王西格蒙德三世·瓦薩的宮廷去,以為由阿斯皮里利奧·巴切利和馬可·斯卡奇,後來由巴爾托梅耶·培基爾和雅切克·洛雷茨基領導的宮廷管弦樂隊譜曲。國王瓦迪斯瓦夫的管弦樂隊的成員馬欽·米耶爾雷夫斯基譜寫卡佐尼,組成教堂音樂會。住在克拉科夫的土生義大利人迪奧梅德斯·卡托自5歲起,就成為了西吉斯蒙德三世宮廷的最著名的魯特琴樂手之一,而且並不只是從南歐進口一些音樂形式,他也融入了一些當地民樂。
教堂和學校成立唱詩班,在宗教和世俗儀式上演奏音樂。很多貴族贊助他們的音樂家朋友。斯坦尼斯瓦夫·魯波米爾斯基在新維施尼遲有一座自己的歌劇院,克雷斯圖帕斯·拉德維拉·喬納西斯和雅奴什·斯庫明·提施切維奇供養他們在維爾紐斯的合唱團,作為貴族對藝術感興趣的獨特體現。
權貴經常承擔建築工程來紀念自己:教堂,主教座堂和宮殿,例如當代的華沙總統宮和皮德希爾齊城堡就是由大指揮官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爾斯基建造的。他也修建了布羅迪城堡(1630年-1635年)和柯達克要塞(1635年),這兩個軍事建築都是由法國軍事工程師紀堯姆·勒·瓦修爾·德·比優普蘭。
夏日寓言,耶日·謝米基諾夫斯基,1680年代夏日寓言,耶日·謝米基諾夫斯基,1680年代
權貴自始至終就在波蘭的統治權問題上與國王抗爭。紀念城堡克雷施托博爾城堡就是在1627年至1644年基於palazzo in fortezza風格建造的,擁有幾個被大型星形防禦工事包圍的庭院。由於權傾朝野的拉茲維夫家族,位於當代白俄羅斯的聶斯維支鎮在科學,藝術,手工業和建築上有巨大的影響力。這個鎮由城堡住宅和陵墓,聖體城堡與它們周圍的布景構成。帶著“中國”文化藝術元素的後巴洛克風格可以再馬希謝卡女王的佐洛奇夫中國宮中體現出來。
最大的計畫需要讓所有城鎮參與進來,但是在最後它們中的很多座城鎮落入到情況不明的境地,或者說被完全廢棄了。通常它們以贊助的權貴命名。其中最著名的是加莫施遲,由揚·加莫耶斯基於1580年建立,並由義大利建築師貝爾納多·莫蘭多設計。
18世紀,權貴的宮殿體現出了巴洛克風格郊區住宅的典型風格entre cour et jardin(王宮和花園級別之間)。它的建築風格——歐洲藝術與舊的聯邦建築傳統的融合在比亞韋斯托克和華沙的布拉尼茨基宮,拉金-波德拉斯基的波托茨基宮,羅蓋林的拉仁斯基宮和魯扎尼的薩佩哈宮。
除了教堂和王宮之外,大權貴是藝術和手工藝的主要贊助者,在他們的城鎮和鄉村住處,通常有美麗的工藝品包圍著它們。很多權貴是嚴謹的藝術收藏家。斯坦尼斯瓦夫·魯波米爾斯基收藏工藝品,收藏品也包括拉斐爾,提香和丟勒的油畫。從1614年至1621年,貴族皮奧特爾·施倫斯基是訪問魯本斯畫室最多的波蘭人。施倫斯基承擔他的國王與畫家的一些債務,同樣身份的某些波蘭貴族還有索夫切弗斯基和薩佩哈家族。在1621年,施倫斯基贊助了卡利什的聖尼古拉斯教堂一幅魯本斯油畫,描繪了把耶穌從十字架中放下的場景。

薩爾馬提亞主義

貴族之間盛行的思想是“薩爾馬提亞主義”,名字來源於薩爾馬提亞人,代指波蘭人的祖先。這種思想體系是貴族文化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存在於貴族生活的各個方面。薩爾馬提亞主義要求貴族之間平等對待,騎馬,傳統,鄉村生活與和平主義;穿著東方有創造力的盛裝(舒潘,康圖施,蘇克馬納,帕斯康圖索維,蒂里亞,沙比亞);使各個民族的貴族融為一體,建立一個基本上國家主義的統一體,並以貴族民主制為傲。
在它的早期,由理想主義構成的薩爾馬提亞主義代表了正面意義的文化運動:它支持信仰,誠實,愛國主義,勇敢和自由。但在最後,它受到了歪曲。後期極端的薩爾馬提亞主義將信仰歪曲為了偏執,誠實歪曲為了天真,愛國歪曲為了自大,勇敢歪曲為了倔強,自由歪曲為了無政府主義。薩爾馬提亞主義的缺陷要為後來18世紀末期波蘭的滅亡負責。批評經常是片面而誇大的,是由急切想要徹底改革的改革者說出的。這個因私利而提出的批評受到普魯士,俄羅斯和奧地利歷史學者的支持,以嘗試證明波蘭的滅亡是因為自身的墮落。

人口和宗教

人口

在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人口中,天主教徒或波蘭人並不占壓倒性優勢。這種情況是因為波蘭和與立陶宛的王朝聯合,在這兩個國家,波蘭人是一個數量不多的民族。聯邦主要包括四個民族:立陶宛人,波蘭人,白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後兩個種族通常並稱為魯塞尼亞人。立陶宛大公國的一些居民被稱為立特溫人(Litvin),這是立陶宛人的斯拉夫語用詞,並不以種族的不同作區別。在盧布林聯合後的不久,聯邦的人口大約為650萬人,其中粗略統計有300萬波蘭人,75萬立陶宛人,70萬猶太人和200萬魯塞尼亞人。在1618年杜里諾休戰後,人口由400萬波蘭人,300萬烏克蘭人,150萬白俄羅斯人,75萬立陶宛人,75萬普魯士人,50萬猶太人和50萬利沃尼亞人構成。在那時貴族階級占總人口的10%,而農民階級占15%。從1648年至1657年,人口因戰爭、饑荒和領土喪失而減少了至少400萬。外加進一步的人口減少和領土喪失,在1717年聯邦人口縮小為900萬,大約有450萬波蘭人,150萬烏克蘭人,120萬白俄羅斯人,80萬立陶宛人,50萬猶太人和50萬其他民族的居民。
哥薩克人的婚禮哥薩克人的婚禮
對於波蘭人而言,在聯邦的非波蘭人土地上,種族的標誌性要比宗教和地位低得多;它主要被貴族階級留作稱號之用,在這個階級里有很多波蘭人,但也有日趨增長,跟隨同時代的人昄依天主教的非波蘭人。對於非波蘭人貴族而言,昄依意味著波蘭化緊跟著接受波蘭語和文化的最後一步。波蘭,這個在文化上是作為聯邦的主導部分, 與它的王宮,首都,最大城市,中歐第二個大學(僅次於布拉格)和最自由,民主的社會制度都證明了,波蘭對於聯邦的的非波蘭人貴族而言,是一塊令人無法抗拒的乳酪。自16世紀起,他們自稱gente Ruthenus, natione Polonus(血統上是魯塞尼亞人,民族上是波蘭人)。
結果是,在東部邊界地區,魯塞尼亞人(或波蘭化的)貴族統治極大多數既不是波蘭人,也不是羅馬天主教徒的農民。而且,和平十年給烏克蘭帶來了殖民化的碩果,使貴族,猶太人,哥薩克人(傳統上為東正教徒),波蘭和魯塞尼亞農民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張。後者剝奪了魯塞尼亞人貴族的保護權,而轉為接受哥薩克的保護,以緩衝聯邦在最後被擊敗時的震盪。緊張關係在於布列斯特聯合後,東正教和希臘天主教的衝突中逐漸惡化,造成了處在上位的天主教對東正教的歧視,和幾次哥薩克的起義。在西部和北部,很多城市擁有人口眾多,大多數信仰歸正宗的日耳曼。聯邦也有在世界上最多的猶太難民——在16世紀80%的猶太人住在波蘭。
烏克蘭希臘天主教教會的聖喬治教堂烏克蘭希臘天主教教會的聖喬治教堂
王冠領地有立陶宛人口的兩倍,而收入也是後者的國庫的5倍。聯邦的邊界,面積和人口因為時代的不同而不同。在雅姆·加波爾斯基休戰(1582年)後,聯邦面積大約為81.5萬平方千米,人口數為650萬。在杜里諾休戰後,聯邦的領土面積為99萬平方千米,人口有1000至1100萬(包括大約400萬的波蘭人)。有一部分人口是韃靼人,是脫脫迷失逃亡立陶宛時帶來的士兵後人。

語言

波蘭語:官方認可;優勢語言,聯邦的大多數貴族和王冠領地的農民使用;王冠領地政府的官方語言,自1697年起,成為大公國政府的官方語言城鎮裡的優勢語言。
拉丁文:官方認可;通常用於外交事務中,也是貴族流行的第二語言。
盧塞尼亞語:也被稱為檔案館斯拉夫語;官方認可;到1697年以前,是大公國征政府的官方語言:被波蘭語代替;被用於一些外交事務中它的方言作為口語被廣泛用於大公國和王冠領地東部。
立陶宛語:並非官方認可,但用於大公國的一些公文中,而且通常作為口語流行於大公國西北部:正統立陶宛和王室普魯士北部:參見普魯士立陶宛。
德語:官方認可;被用於一些外交事務中,和被王室普魯士和城市裡的日耳曼人使用。
希伯來語:官方認可;被猶太人使用;意第緒語也是猶太人使用的語言,但並不認可為官方語言。
亞美尼亞語:官方認可;被亞美尼亞人使用。

繼承者

華沙公國於1807年建國,追溯其起源為聯邦。其他復興運動出現於十一月起義(1830年-1831年),一月起義(1863年-1864年)和在1920年代約瑟夫·畢蘇斯基未能建立的,由波蘭人領導的米耶基莫雷(Międzymorze)(“大海之間”)聯邦,可能包括立陶宛和烏克蘭。當代的波蘭共和國認為自己是聯邦的繼承人,但是立陶宛共和國在一戰末期重建時,看見了舊聯邦的其他部分對贏得獨立的早期的立陶宛大多持消極態度,但是這種看法近來被改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