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民間舞蹈

波蘭地處歐洲中部,人民能歌善舞,民間歌舞藝術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鮮明的民族風格,在東歐民間歌舞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波蘭民間舞蹈以中部馬佐夫舍地區的馬祖爾舞、南部克拉科夫省的克拉科維亞克舞、沃波奇諾地區的奧別列克舞以及臘維奇的波洛奈茲舞最有代表性,自18世紀起,廣泛流行於歐洲各國。其中波洛奈茲舞、馬祖卡舞、克拉科維亞克舞一直被芭蕾編導套用於舞劇之中。

波洛奈茲,馬祖爾,馬祖卡,克拉科維亞克,奧別列克,戈拉爾斯克,

波洛奈茲

意即波蘭舞蹈,波蘭西南部臘維奇地區的民間對舞。音樂節拍為拍,常由強拍開始。是由農民慢步舞發展而來,舞步優雅。人數不限,排成行列。舞蹈時,男的右手拉著女的左手,在莊重而緩慢的行進步伐中作相互行禮等禮儀動作。16世紀末為波蘭宮廷所採用,常於舉行大典或集會時,以兩人一組的行列隨著樂曲行進。舞蹈具有波蘭民族自豪、開朗的性格特點。

馬祖爾

波蘭中部馬佐夫舍地區的民間舞蹈。起源於波羅的海沿岸馬祖爾人聚居的馬索維亞一帶。馬祖爾原意是指馬祖爾人。後來人們把馬祖爾人喜愛的一種民間舞曲命名為馬祖爾舞曲。舞蹈由此得名。音樂節拍為,較流利,活潑歡快。舞蹈熱情奔放,是一種男女雙人集體舞形式。舞步為一種帶屈伸行進的 3步,步法流暢、舒展。隊形變化多樣,有穿插、繞行、圍圈、雙人旋轉等。

馬祖卡

是波蘭的兩種民間舞曲馬祖卡和馬祖列克(用馬祖爾舞曲體裁寫成的音樂作品)流傳到法國後的通稱。18世紀起逐漸流行於歐洲各國,並按法國習慣統稱為馬祖卡。各國的宮廷舞會和舞劇編導們根據波蘭馬祖爾舞整理加工為舞會舞蹈和舞台形式,也都稱為馬祖卡。音樂節拍為、以重拍落在第1或第2拍為其特點。舞蹈活潑、熱烈。舞步以滑步,腳跟碰擊,男的單腿跪、女的繞行以及雙人旋轉等為主。著名舞劇《萊蒙達》、《天鵝湖》、歌劇《伊凡?蘇薩寧》中都有馬祖卡。著名作曲家F.F.蕭邦曾以此音樂體裁寫成多部名作流傳於世。

克拉科維亞克

波蘭南部克拉科夫省的民間舞蹈。省會克拉科夫是波蘭11~16世紀的古都。故舞蹈又被稱為古老的克拉科維亞克。音樂節拍為,舞蹈輕快有力,富有跳躍性的節奏感。以對舞為基礎,男女舞伴對面而立,男子右手扶女腰,女子左手輕搭於男舞伴的右肩上,男女另一手插腰或高舉。作騎馬行進似的橫跨步或雙人繞行。舞蹈中常常插以表現男性氣概的大幅度跳躍動作,如空中雙腿的碰擊動作等。舞者服飾華麗,男的帽子插孔雀羽毛裝飾,舞蹈有鈴鼓伴奏。

奧別列克

流行於沃波奇諾地區的民間舞蹈,以快速的雙人旋轉和托舉技巧著稱。音樂節拍為,舞蹈奔放、快速,充滿激情,有較高的技藝性,是對舞形式的集體舞。舞藝高超者常穿插以特技表演,相互競賽。舞蹈時,男左女右同方向站立,男右手扶抱女腰,女左手搭男右肩,另一手自由擺動。主要步伐是雙人原地由慢至快的急速旋轉,做各種技藝性動作,如旋子、跳跪、單腿交替跪轉等。

戈拉爾斯克

流行於塔特爾山區的山地民間舞蹈。舞蹈表現了山地人民熾熱、粗獷的性格。舞蹈時,男子手持長柄斧做各種快速多變的頓足踏點和騰躍,女子以輕盈靈巧的舞步陪襯,邊舞邊唱邊呼叫,有很強的生活氣息和藝術魅力。 波蘭著名的民間歌舞團有瑪佐夫舍民間歌舞團,成立於1948年,創始人是.瑟蓋滕斯基及其夫人。該團多次獲得國際比賽金質獎,並曾4次訪問中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