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大三弦舞

彝族大三弦舞

彝族大三弦彝族大三弦,是彝族彈撥弦鳴樂器。彝語稱二合亞莫、三弦亞莫、達達。彝語“二合”為三弦、“亞莫”為大,直譯為大三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彝族大三弦舞
  • 申報日期:2006
  • 所屬地區:雲南
  • 遺產編號:Ⅲ-17
信息,簡介,入選理由,傳統歷史,彝族大三弦舞,歷史發展,種類及特點,基本舞步,

信息

彝族大三弦舞省級Ⅲ-19
文化遺產名稱:彝族大三弦舞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人/申報單位:陸良縣、石林縣
遺產級別:省

簡介

彝族大三弦彝族大三弦,是彝族彈撥弦鳴樂器。彝語稱二合亞莫、三弦亞莫、達達。彝語“二合”為三弦、“亞莫”為大,直譯為大三弦。歷史悠久,形體碩大,音色渾厚,用於民間歌舞伴奏。流行於雲南省曲靖地區路南彝族自治縣、宜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瀘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等地,是彝族支系阿細、阿哲、撒尼人喜愛的民間彈弦樂器。

入選理由

“聽見笛子三弦響,人人腳桿都會癢”。彝族"大三弦"富有強烈的感染力。每逢"火把節",人們燃起篝火、點上火把,圍著篝火彈起"大三弦"載歌載舞,縱情高歌。跳大三弦是撒尼人借鑑“阿細跳月”發展起來的。在男子所彈撥的大、中、小各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竹笛的伴奏下,舞蹈始終保持跳躍狀態,雙臂左右擺動、按節拍擊掌的同時,換腳跳三步,空中蹬兩腳,由五拍組合成的這種“三步弦”,是阿細人在“火把節”時所特有的自娛性舞蹈。

彝族大三弦舞

傳統歷史

彝族大三弦舞
彝族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民間很早就有了歌舞活動。每逢彝族火把節、插花節和三月會等傳統節日,人們都要身著盛裝,歡聚在一起載歌載舞。男子手持小三弦邊彈邊跳,女子則邊舞邊雙手拍掌和用腳踏地。在滇東路南、彌勒等地,阿細、阿哲、撒尼支系稱這種歌舞為“跳樂”;在滇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尼蘇支系稱作“打跳”或“踏腳舞”;在滇中楚雄彝族自治州則稱其為“姑梭”。滇東彝家少年,十幾歲就開始彈奏三弦、參加跳樂,個個都是“聽見三弦響,心慌腳板癢”。

彝族大三弦舞
早期的跳樂,彝語又稱“阿博畢”為拍掌跳之意,舞蹈節奏舒緩,動作輕盈舒展,男女邊彈邊唱邊舞,伴奏樂器除小三弦外,還有笛子、三胡、月琴和木葉等,多在村寨以內選擇場地進行。民國以後,伴奏跳樂的葫蘆小三弦改為木製筒形小三弦。1921年,彌勒縣鳳凰村阿細青年段顯王在筒形小三弦的基礎上,製作出第一代大三弦。1930年,西山爛泥箐村小伙張崇仁製作出第二代大三弦,從此用大三弦伴奏跳樂,傳遍阿細的每個村寨。此後,彝族民間藝人石鳳林等,又對大三弦進行了改革規範,才成為現在廣為流行的彝族大三弦。1946年夏,西南聯大部分師生到路南組織了圭山彝族舞蹈隊,併到昆明演出,使民間歌舞首次登上城市音樂舞台。如今這種歡快的跳樂(跳月),彝語又稱“嘎斯畢”,為歡樂跳之意,已成為彝族民間傳統舞蹈,即聞名全國的“阿細跳月”。節日的夜晚,明月高懸,在彝家寨外的空場上,青年男女圍成圓圈,中間燃起高大的火堆,小伙子一邊彈著大三弦一邊同姑娘對舞。主要動作有跑三步、停兩拍、向前一抬腳和原地跳轉等,舞步剛健,動作敏捷,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整個舞蹈充滿熱情歡樂的氣氛。

彝族大三弦舞

陸良縣大三弦舞
曲靖市陸良縣小百戶鎮打鼓村彝族撒尼人的大三弦舞世代流傳,無具體起源時代可查。彝族大三弦舞主要是人們在節慶時和勞動之餘跳的一種集體舞。小伙子們在天黑後挎上三弦,見景生情,邊彈邊唱,在寨中邀請舞伴。人們聽到傳出的琴聲和掌聲後,就會跑來公房內跳舞。若遇娶親嫁女,會通宵達旦跳舞,“聽見笛子三弦響,人人腳桿都會癢”。
跳大三弦舞時人數不限。男女兩排對舞,男的撥弦引笛,女的擊掌拍迎,隊形變化複雜,以圓圈和方隊為主。速度有快有慢,蹬腳有韌勁,收腳有彈力,蹬腳快,收腳慢,乾淨穩健,一進一退,起落有致,節拍鮮明,節奏感強。舞者隨著音樂快慢和哨音的長短,可變化不同的舞步。主要套路有“彈跳步”、“跑跳步”、“轉自跳”、“十字檔”、“彈腳轉身跳”、“擺臂轉圈”等。舞蹈的主要特點是沉、穩、顫、頓、樸實、矯健、豪放。

彝族大三弦舞
彝族大三弦舞在當地流傳廣,不拘形式,不限時間,不分民族,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該舞民族特點濃郁,有一定的藝術性觀賞性,適合廣場大型文娛活動,也適合舞台演出。目前,打鼓村的男女老少大都會吹竹笛和彈月琴、大三弦、四弦琴,敲羊皮鼓等樂器,都會跳大三弦舞。主要傳承方式是父母的口傳身授和村中眾多的歌舞活動。全村97戶365人擁有4支文藝宣傳隊共160個青年隊員,長期在本村內外活動,多次受邀參加省、市、縣舉辦的文藝活動並榮獲各種獎項。
石林縣大三弦舞
大三弦舞的歷史流源無文字記載,從流傳地區和舞蹈形式來看,大三弦舞是彝族撒尼人、阿細人相互交流的產物。石林彝族自治縣與彌勒縣山水相連,石林的撒尼人和彌勒的阿細人就像親兄弟,在長期共同勞動、生活過程中,相互學習彼此的文化和歌舞藝術,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舞蹈體系並發展至今。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舞是表現生產、生活及歡樂情緒的自娛自樂性集體舞蹈。節奏為5/4拍,男子身背大三弦跟隨笛子的伴奏,自彈舞動,女子在大三弦的伴奏下徒手舞蹈或拍掌起舞。男女面對面,可列成排,可圍成圈,少則幾人,多則成百上千人。大三弦舞節奏明快,粗獷豪放,鏗鏘有力,現在也成為舞台表演節目。
大三弦舞在石林縣圭山鄉、維則鄉、畝竹箐鄉、北大村鄉等彝族撒尼人村寨十分流行,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有一定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具有突出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點,影響較大。

歷史發展

彝族有古老的文化傳統,以能歌善舞而著稱於世。彝族民間舞蹈的種類繁多,“阿細跳月”是流行於雲南彌勒縣西山、東山和石林縣圭山一帶彝族支系阿細、撒尼民眾中的傳統喜慶舞蹈。因這種舞蹈多在皓月當空的草坪歡跳,故稱之為“阿細跳月”或“撒尼跳月”。
“阿細跳月”的來源,眾說紛紜。據石林奎山彝族民眾介紹,古時其祖先以狩獵和刀耕火種為生,當先輩們砍倒樹林,放火燒荒進行耕種時,為了搶時間、趕節令,往往不等樹木燒成的炭灰完全冷卻就進行耕種。因而經常有人腳底被燙,便急忙抬起腳來,一邊跳一邊抖動,把粘在腳上的炭灰抖下來,嘴裡還發出“阿嘖嘖”的聲音,後來就逐漸演變為“阿細跳月”的舞蹈動作,直到現在跳舞時嘴裡仍喊著”阿嘖嘖”。另據彌勒西山的彝族老人講,早在清末宣統年間,就有人跳“阿細跳月”,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同時,也有人說,“阿細跳月”是彝族為祭祀祖先“阿娥”和“阿者”,表達敬仰及懷念之情而自發地創造出來的。對於“阿細跳月”的起源儘管說法較多,但從“阿細跳月”的舞蹈形式和動作看,其起源必定與彝族先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可以說“阿細跳月”產生於勞動生產和會生活之中,是彝族人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反映。
彝族大三弦舞

彝族大三弦舞
彝族大三弦舞
至於阿細人為何在“三步弦”中始終要保持跳躍的舞姿,還有著一段傳說。相傳很久以前,阿細地區的人們一直過著刀耕火種的奴隸生活。每到播種季節,為了搶時間為奴隸主儘快燒荒、播種,人們等不到燒荒火星的熄滅,就赤著雙腳在滾燙的田野上開始翻地、勞作。為使雙腳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燒,便兩腳一邊不停地跳躍一邊進行勞作。後來,人們在這種不停跳躍動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蹬腳和上肢的左右甩擺、擊掌,而逐漸形成了今天被人們喜愛的《阿細跳月》。
“阿細跳月”又稱“跳樂”、“大三弦舞”、“跳月”等,這種傳統的彝族舞蹈曾經歷過幾個發展過程。據有關資料記載,早些時候的三弦很小,曲調比較幽雅,舞蹈動作也小,且多為三人對跳,更多的還是一種男女青年們談情說愛的娛樂活動,一般只能在公房或樹林裡躲著跳而不讓長輩看見。到清末民初時,發展為男女老幼均可同場共舞,以小三弦伴奏、指揮,但舞步較為簡單,一步一拍掌,阿細人稱“阿索比”,意即“拍掌跳”。民國以後,“阿細跳月”的伴奏樂器,由原來的葫蘆小三弦演變為木質小三弦,舞步也發展成“彈跳步”。1921年,彌勒縣鳳凰村的阿細青年段顯王,製造出第一代大三弦,用於“跳樂”伴奏。據說,在一段時間裡,三弦竟大到背不動的程度,而只能放在地上彈。1930年,彌勒縣西山爛泥箐村的張崇仁製造出第二代大三弦,在“跳樂”比賽中,張崇仁率領的舞隊,24名小伙子全背上統一的大三弦,氣勢磅礴,取得全勝,從此大三弦傳遍了阿細人的村村寨寨。以後弦線也由原來用的絲線,改進為牛筋和鋼絲以加大音量,舞蹈動作也更加舒展歡快。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在“阿細跳月”發展過程中的1946年夏,西南聯合大學部分師生來到石林,組織“奎山彝族舞蹈隊”到昆明演出。“阿細跳月”首次進入城市就轟動了春城,聞一多、費孝通、楚圖南等文藝界著名人士予以高度讚揚。其中,聞一多先生說道:“彝族歌舞是有血、有肉、有骨頭的真正的藝術,從這些藝術形象中看到了這個民族的無限豐富的生命力。”
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來,彝族人民不斷對“阿細跳月”的動律、程式、節奏、氣氛進行改進,自娛功能和審美價值不斷提升,使之向著更高更深境界發展。歷年來,“阿細跳月”不僅到北京拍攝了紀錄片《月亮出來了》,而且在波蘭華沙舉行的國際青年聯歡節上演出。之後,又應緬甸國家領導人的邀請赴仰光演出,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反響。美國、法國一些較大的歌舞廳,也經常奏起“阿細跳月”的樂曲。1986年在烏魯木齊舉行的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阿細跳月”以其獨特的風格被評為全國優秀表演項目。
總之,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阿細跳月”經歷了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從粗放到精微的演變過程。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並帶著獨特的民族風格走向世界。

種類及特點

對“阿細跳月”,阿細語稱“戛斯比”,意為“跳歡樂”;撒尼語則稱“三弦比”,即“跳三弦”。舞蹈時,一般是男女配對,男的肩挎大三弦,邊彈奏邊起舞,有的吹笛子,女的則相向拍掌而舞,人數不限,少則十餘人,多則成百上千。
大體說來,“阿細跳月”可分為青年舞、老人舞和娃娃舞三種。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青年舞,系由悠腿跳步為主的“老人舞”演變而來,青年舞用大三弦和竹笛伴奏,曲調高亢嘹亮,粗獷奔放,熱烈明快,氣勢雄壯,節奏歡快有力,舞姿優美大方,充滿青春活力。最基本的舞步是跳步和三步樂。三步樂舞步為五拍組成,即所謂“三步兩抬腳”或“兩步三抬腳”,動作反覆進行,可進可退,也可轉身。圖形可為一排、兩排、四排、大圓圈等,被稱之為“快三步樂”。跳時,隨即男青年率先背著大三弦舞,女青年隨之而成隊入伙,擊掌伴跳,男女青年各成一行,相向起舞,隊形隨著音樂旋律而前後左右移動變化。青年舞節奏明快,粗獷豪放,歡騰激越。充分體現了阿細人民英勇豪放的氣概和濃厚的民族民間藝術風情。
老人舞則並非專指老年人跳的舞蹈,而更多的是喻其舞姿有如老人在山路上蹣跚邁步的樣子。使用的樂器有中小三弦、三胡(一種三根弦的胡琴)、竹笛、四弦等,曲調簡樸活躍、節奏溫和平穩,舞姿詼諧風趣,韻律優美。動作在三步樂的基礎上可自由發揮,不受限制,有時可抬腳在空中邊跳邊轉,連續跳十拍(轉數圈),這是“阿細跳月”舞蹈中最富技巧性的動作,也稱之為“慢三步樂”。
娃娃舞是一種類似遊戲的舞蹈,基本跳法與三步樂相同,有時把登腳改為點步,或是把腳抬起相互搭在一起,邊跳邊唱。
“阿細跳月”是集吹、彈(拉)、唱、跳為一體的舞蹈,具有五個較顯著的特點:
一是跳。“阿細跳月”的基本步法為三步兩抬腳,五拍一輪迴。前三拍進退、轉身、跳躍,後兩拍原地拍掌對腳。女子上身動作是前三拍雙手叉腰或自然擺動,後兩拍雙手在胸前拍掌兩次。男子則斜挎大三弦彈奏或吹笛子,不拍掌,舞步有大八字步左右擺動、弓箭步左右移動、弓腿跳步、單腿跳轉及跪蹲步等。表演中,隊形忽而形成兩大橫排,進退歡舞,有如潮水湧來,忽而又變為“二龍吐須”,雙雙對舞后,依次散開,有如退潮而去,顯示出彝族青年熱情奔放的性格特徵。
二是彈。在“阿細跳月”的表演過程中,男子彈拔木製大三弦、小三弦和四弦。大三弦(彝語稱“達達”)琴身長約135厘米,琴筒直徑約27厘米,長約33厘米,羊皮蒙面,牛筋做弦。弦碼處置有鐵皮扣片,彈拔時“嚓嚓”作響,不僅節奏感強烈,富於彈性,而且其低音效果給別具風味的清脆笛音以極好的鋪墊和烘托,聽起來十分悅耳。小三弦狀似大三弦而較小,四弦形如月琴,二者可以隨舞和歌,變奏樂章。
三是吹。“阿細跳月”時男子幾乎沒有人赤手空拳,不挎三弦,就吹笛子。竹笛和大三弦是主要樂器,笛子(彝語稱“木獨”或“批魯”)配高低音各一支,高音笛奏主旋律,低音笛奏和聲部,邊吹邊跳,起伴奏和領舞的作用。
四是唱。“阿細跳月”至高潮時,男女邊唱邊跳,唱詞一般較簡樸,多為“唱起來喲,跳起來喲,盡情地唱喲,盡情地跳喲”等歡呼性詞句,或是“桃花開放啦,李花開放啦,桃子成熟啦,李子成熟啦”等敘述性詞句。在句末的兩個空拍上,不時加“嘔嘔”的吼叫和口哨聲。
彝族大三弦舞

彝族大三弦舞
彝族大三弦舞
五是盛裝彩飾。舞蹈時除了盛裝之外,還有若干美麗裝飾。男子多背有藍色圖案的白麻布包和雪白的麥秸草帽,穿無袖密紐小短褂。在大三弦頂端嵌上小圓鏡和五色絨球,樂器上墜各色鏡帶、紙花。女子則打扮得花團錦簇,身挎繡花垂穗的織包和一把套子繡得瑰麗繽紛的雨傘,頭插鮮花,手戴銀鐲響鈴,跳起來丁當作響,更襯托出人們狂歌勁舞的熾烈氣氛。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無數優秀的璀璨文化,舞蹈就是其中一顆閃亮的明珠,閃耀著與眾不同的光芒。舞蹈作為一種肢體語言的藝術,它表達著那樣一種無以言表的深刻情感。在舞蹈的眾多組成部分當中,民間舞蹈是最具典型性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以生動活潑的藝術形式,豐富淳樸的表現內容,活躍在人民的生產生活當中。不同的生態環境、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國眾多的民族發展成為今日具有各自語言、習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獨具特色的人文狀況與景觀,民族民間舞蹈更是豐富多彩。各少數民族在表現自己本民族的婚喪、嫁娶、春耕、秋收、社戲等民俗風情的眾多民間舞蹈中,都滲透著與之不可分解的民族文化。凡是滲透在民族文化中的民族民間藝術都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無論人類社會怎么發展,植根於民間大眾的民俗民間舞蹈不論在思想內涵的深刻性,民族特徵的典型性方面,還是在藝術水準的世界性方面,都有著一定深度和廣度的開拓遠景,在當今現代社會中,各少數民族的民間民俗舞蹈仍有著它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存在價值和審美價值。
多數材料中把“大三弦舞”又稱為“跳樂”或“阿細跳月”。由此而產生的聯想是“阿細跳月”與“撒尼大三弦舞”是同一種舞蹈。阿細人與撒尼人世代毗鄰而居,儘管他們在語言上大部分互不相通,衣著服飾與生活習慣也不一樣,但是地理位置卻給兩地的相互交流帶來了便利。

基本舞步

彝族大三弦舞舞步基本步伐是三步一踢腳,按此步伐變化隊形,故稱“快三步”。跳快三步時,小伙子手操大三弦,以中笛、小笛和哨子作伴奏,笛聲一響,小伙子邊彈邊跳,姑娘們手牽手,一字形地急步橫排向伙子跳過來。踏著顯明的樂器聲節拍,拍著巴掌,歡快起舞。
舞蹈雙方的動作皆三步一踢腳,女的三步後一般都自然邊跳邊轉身360度,因其運動量大,每次只跳四、五分鐘即間歇片刻,又接著翩翩起舞。隊形變化有前進、後退和交錯。如此循環反覆,形似單調,但耐人尋味。快三步速度歡快,情緒熱烈,適合青年人跳,故稱“青年舞”,也叫“跳大三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