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依其思想和藝術特徵的發展變化情況可劃分作三個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 早期階段:30—40年代
  • 中期階段:50—60年代
  • 後期階段:70年代以後至20世紀初
作家及作品,發展階段劃分,

作家及作品

司湯達和《紅與黑》
1、司湯達的生平與創作
司湯達(1783—1842)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之一,自稱為“人類心靈(靈魂)的觀察家”,原名亨利·貝爾。青少年時期受外祖父啟蒙思想的影響,曾兩度追隨拿破崙遠征,王政復辟時期遭冷遇僑居義大利,這些經歷促使他形成了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反抗封建專制的思想傾向。
(1)米蘭時期(1815—1821)
主要作品有:《海頓、莫扎特、梅達斯太斯的生平》(音樂家傳記)、《義大利繪畫史》(主張把藝術當作科學來研究)、《羅馬、那不勒斯和佛洛羅薩》(遊記、隨筆,歌德說“這本書唯讀一遍是不夠的” )。
(2)巴黎時期(1822—1830)
主要作品有:《英國通訊集》(1822年開始匿名為英國報刊寫的巴黎通訊集)、《論愛情》(研究愛情心理的著作,高度肯定了“激情的愛”,為以後他的作品中愛情故事的描寫奠定了理論基礎。)、《拉辛與莎士比亞》(評論集)、《阿爾芒斯》和《紅與黑》。
《拉辛與莎士比亞》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美學宣言書,在浪漫主義旗號下提出了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司湯達在這部法國最早的現實主義美學論著里,反對那些模仿這兩位偉大的詩人的古典主義者,提出自己的理論主張。他認為藝術地反映當代生活是新文學的任務(主張文學必須適應時代潮流)。他還提倡不同於古典主義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認為浪漫主義作品“表現人民的習慣和信仰的現實狀況”,因此,“可能給人民以最大的愉快”。司湯達還主張認真觀察、研究、反映現實生活。司湯達所說的浪漫主義其實就是以後被稱為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這部重要理論著作對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阿爾芒斯》的副標題是“一八二七年巴黎一個沙龍的若干場面”,這是司湯達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唯一一部政論小說。它以復辟王朝1825年頒布法令賠償流亡貴族10億法郎為背景。女主人公阿爾芒斯是個貧窮的貴族少女,過著寄人籬下的悲慘生活。她和貴族青年奧克塔夫相愛,兩人都對貴族社會不滿。如果賠償法案得以通過,奧克塔夫將成為富有的繼承人,貴族社會也將對他另眼相看,但正是這些原因釀成了他與阿爾芒斯的愛情悲劇。奧克塔夫的舅舅為了霸占他的財產,全力破壞他的婚姻,致使奧克塔夫服毒自殺,阿爾芒斯進了修道院。小說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揭露了復辟時期封建貴族妄圖扭轉歷史車輪,恢復封建秩序的反動嘴臉,再現了貴族階級必然沒落的歷史趨勢。小說對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畫生動細膩,顯示了作者獨特的藝術風格。
(3)義大利西維達-維基亞領事時期
主要作品:《義大利遺事》、《巴馬修道院》、《呂西安·婁凡》
《義大利遺事》是司湯達的中短篇小說集,主要寫“激情的愛”與社會現實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力”與“熱情”的讚美。其中的《法尼娜·法尼尼》(寫於巴黎時期)是司湯達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取材於當時的社會生活。主人公彼特羅是燒炭黨的首領。他在越獄時身受重傷,為了躲避追捕,誤入公爵家裡,受到公爵掩護。公爵小姐法尼娜和他秘密相愛。但是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彼特羅犧牲了個人感情,離開法尼娜,密謀再次起義。法尼娜的愛情是自私的,她要把彼特羅據為己有,當彼特羅不聽她的擺布時,就向政府告密,燒炭黨人因此被捕,彼特羅投案自首。當他得知事情真相後,便與法尼娜徹底決裂。司湯達通過這個故事,歌頌義大利燒炭黨人忠於祖國的自我犧牲精神。
《巴瑪修道院》可以看作《紅與黑》的姊妹篇,是司湯達生前唯一受到稱讚的作品。巴爾扎克在《貝爾先生研究》里對它作了充分肯定,稱它是“觀念文學的傑作”。小說以復辟時期義大利的社會生活為題材,以巴瑪公國為背景,以貴族青年法布里斯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愛情故事為線索,通過法布里斯的社會理想和個人野心的幻滅過程,反映了19世紀初“神聖同盟”統治時期宮廷的陰謀與鬥爭,揭露宮廷專制的黑暗統治和教會的冷酷虛偽,謳歌義大利的民族解放事業。作品的故事情節雖然發生在義大利,實際上是法國社會的縮影。巴瑪公國的腐朽黑暗,正是歐洲神聖同盟君主國殘暴統治的集中表現。在藝術上,這部小說結構嚴密,情節緊湊,人物性格鮮明生動,心裡刻畫細膩入微。
《呂西安·婁凡》(又譯作《紅與白》)是司湯達生前沒有寫完的長篇小說。作品中的故事情節發生在七月王朝時期,主人公呂西安的生活經歷構成了作品的主要線索。他是巴黎大銀行家的兒子,青年時代曾因共和主義傾向而被學校開除,在父親安排下進入外省軍隊。不久,他離開軍隊返回巴黎,根據父親的意見,當上內政部長的秘書。儘管他厭惡官場陋習,卻又不得不捲入卑鄙齷齪的政治活動。他不滿現狀,但始終沒有擺脫資產階級的束縛。小說反映了七月王朝時期複雜的社會矛盾,揭露了金融資產階級篡奪革命果實的醜惡嘴臉,鞭撻了殘酷剝削、血腥鎮壓人民民眾的反動當局。這些都體現了作者對七月王朝的態度。
儘管司湯達在世時,只有少數幾個知音,但是對於文學的事業來說,這幾個人足夠了。其中一個是巴爾扎克,一個是梅里美,再有一個是遠在德國的大文豪歌德。歌德讀過《紅與黑》之後,很欣賞司湯達的細膩觀察和在心理方面的深刻。
隨著時間的推移,托爾斯泰、高爾基、阿拉貢、薩特等等大作家都曾表達過對司湯達的由衷讚賞。
司湯達雖然作品不多,但是,憑著這些著作,他在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的地位堪與寫下洋洋90多部小說的巴爾扎克比肩而立。而實際上,樹立司湯達文學豐碑的其實只是一部作品,這就是不朽的《紅與黑》。
2、司湯達小說的思想藝術特點:
(1)從政治角度反映當代社會生活,表現了鮮明的民主主義和英雄主義思想,具有強烈的反封建色彩。
(2)他筆下的主人公都是強者,他們認為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本能,他們個性堅強、激情滿懷、意志強烈、企圖使世界屈服於自己的準則,再加上富有毅力,使他們同凡夫俗子明顯區別開來。
(3)注重從人的內心世界入手表現時代精神,顯示出反映生活的內傾性,也表現出心理分析的高超技藝。
(4)敘事簡潔明快,切入角度新穎,語言清麗流暢。
所有這些特點使司湯達在推動心理小說和現代小說的發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3、《紅與黑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代表作,它的發表標誌著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產生。
背景簡介:《紅與黑》的素材取自一八二七年巴黎《司法公報》上的一則情殺新聞。鐵匠的兒子安杜揚·貝爾特經神甫推薦,去資產階級暴發戶米蘇家擔任家庭教師。不久他成了這個家庭主婦的情人,真相暴露後,出於怨恨和絕望,貝爾特在教堂槍殺了米蘇夫人,因此被判死刑。這引起了司湯達的創作欲望,他對材料作了精心提煉,改造情節,把保皇黨的陰謀活動作為中心事件寫進小說,注入了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創作了一部具有濃厚政治色彩和時代色彩的長篇小說。原先他把小說取名《於連》,後來改為富有象徵意義的《紅與黑》,並加上副標題“1830年紀事”。
(2)“紅”與“黑”的 寓意
《紅與黑》問世以來,直到今天,這個書名究竟象徵著什麼,研究者一直沒有一致的看法,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或者認為“紅”是指紅色的軍裝,代表軍隊,“黑”指教士的黑袍,代表教會;或者認為“紅”是指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英雄時代,“黑”是指復辟王朝的反動統治時期;或者認為“紅”指以特殊方式反抗復辟制度的小資產階級叛逆者於連,“黑”指包括反動教會、貴族階級和資產階級在內的黑暗勢力;或者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服等等。其他種種看法大體上可以分別歸入以上四類。四種看法之中,第一種符合司湯達本人的意見。有朋友問他,小說的題目是什麼意思,他解釋說:“紅”意味著於連若出生得早,他會是個士兵;然而他生不逢時,只好披上道袍,這就是“黑”。不過,這裡司湯達也只是給了一個看問題的起點,並不能窮盡“紅”與“黑”的全部含義。
(3)主題思想(見教材)
小說圍繞於連的生活經歷展示了當時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緊張氣氛,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勾勒出一幅復辟時期法國社會的生動畫面,使作品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和時代色彩。
①揭露了復辟的貴族階級的飛揚跋扈和故態復萌。
作家在小說中深刻揭露了復辟的貴族階級的飛揚跋扈和故態復萌。經歷了大革命,他們“什麼也沒有忘記,什麼教訓也沒有記取”。他們以十倍的瘋狂和百倍的仇恨力圖恢復一切舊制度和舊秩序。流亡國外的反動貴族首領木爾侯爵回到巴黎,成為“法蘭西大臣”,就忙於結黨營私,策劃陰謀,裡通外國,妄圖對革命進行徹底的反攻倒算。他的權勢炙手可熱,各省都有他的田產。他的府第燈火輝煌,舞會通宵達旦。一切都和革命前一樣。大革命時期殘留國內的外省貴族德·瑞那,因反革命有功,復辟後出任市長,趾高氣揚,氣焰十分囂張。他明白告訴妻子:“要保持我們的地位和權威,所有在你家生活的人,只要他不是貴族,他接受了工錢的,都是你的奴僕。”政府鉗制言論自由,鎮壓反對派,對人民進行殘酷盤剝,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農民“在冬季的黃昏,從田野回到自己的茅屋時,在家裡找不到一片麵包”。貴族階級更與教會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教會特務組織密布全國,監視人民,成為教皇手中懲治人民的“一根棍子”。人民的一切權利都被剝奪殆盡,這就是王政復辟帶來的後果。人民再度奮起抗爭,是情理中的必然。
②反映了人民的反抗鬥爭精神。
小說沒有正面描寫人民的反抗鬥爭,但是十分巧妙地從兩個方面反映了正在醞釀著又一場革命。一方面,小說描寫了人民普遍追念大革命時代,對拿破崙充滿懷念和崇拜,深刻反映出人民對復辟王朝充滿敵意的社會情緒,這是革命行動的基礎。另一方面,小說又從反動陣營的惶惶不可終日,對復辟政權岌岌可危的不祥預感,烘托出另一場革命行將來臨的緊張氣氛。木爾侯爵主持召開的政治密謀黑會,透露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革命信息。在日常談話中,他們也總是離不開政治話題,害怕“在每一段籬笆後面都有一個羅伯斯庇爾和他駕來的囚車”。市長夫人與於連第一次告別時,言語中充滿託孤寄子的悲涼情緒。甚至尚處豆宼年華的瑪特爾考慮她的婚事,也想到將來革命到來時,於連將是她的保護者。她的哥哥告誡她時就說得更明確:“若是再有一次革命,他(於連)會把我們送上斷頭台。”小說中的這些細節描寫,都生動地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法國的政治氣氛和社會形勢。
③表現了金錢勢力已然增長的時代新特點。
小說也寫出了復辟時期資產階級力量已然壯大,金錢勢力已然增長的時代新特點。經過大革命時期改造過的社會基礎,畢竟已是今非昔比。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了,政治統治權雖操縱在貴族和僧侶手裡,但在小說中可以看到,政權不能不建立在與大資產階級妥協的基礎之上。恩格斯曾讚揚巴爾扎克寫出了“上升的資產階級在1816年至1848年這一時期對貴族社會日甚一日的衝擊”,貴族“怎樣在庸俗的、滿身銅臭的暴發戶的逼攻下逐漸滅亡,或者被這一暴發戶所腐化。”司湯達在《紅與黑》這部小說里,已先於巴爾扎克開始對這一時期的社會歷史特點作了出色的描繪。在小說里我們看到,“滿身銅臭”的暴發戶瓦勒諾對貴族階級的“最後殘餘”德·瑞那等怎樣展開“日甚一日的”、咄咄逼人的“衝擊”而使自己日益得勢;想“盡力重新恢復舊日法國生活標準”的貴族如木爾侯爵等,又怎樣在做投機交易,大發橫財而逐步資產階級化。資本主義金錢至上和等價交換的原則,這時更是充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成為調節社會生活的重要槓桿和準則。“有利可圖”的法則也破壞了家庭關係。司湯達對世態炎涼刻畫得窮形盡相,入木三分。於連被判處死刑後,老索黑爾探監,但他並非出自對兒子生死的關心,而是為了兒子的遺產。當於連知其來意說出要把大部分的錢都給他時,利慾薰心的老索黑爾竟喜形於色:“那很好,這其餘的理應歸我……如果您希望像一個好基督徒那樣死去,那就應該償還您的一切債務……”離死期不遠的於連聽到這番話,痛心地感嘆:“瞧,這就是父愛!”父子之情已完全消融在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父子關係原來也不過是一筆現金交易!德·瑞那家的夫婦關係,以及一般的朋友關係、主僕關係、同僚關係,也都體現了這一原則。司湯達在小說中寫出了社會階級關係和社會生活準則的這一變動和變化,使作品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和較高的歷史認識價值。
④寫出了人的掙扎向上的精神。
作為一個底層的小人物、一個沒有權勢的家庭教師於連,卻不甘於現狀,一心想成為上流社會的人物。他在那個等級觀念分明的社會裡為了擠進上流社會而艱難掙扎、不斷喪失自我的過程,雖然其作法為人所不恥,最終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反落了個遭到砍頭的結果。但是,他的經歷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他的精神也是可嘉的,他的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勇氣更是值得肯定的。只有不甘平凡的人才想著去改變現狀,就象攀登山峰一樣,如果你站在山角下觀望,是永遠看不到山頂的風光的,只有不懈的努力登攀才有可能登上高峰。可以說,於連的故事也是一個人在逆境中奮爭向上的象徵故事。
(4)人物形象分析——於連·索黑爾
於連是一個複雜而矛盾的個人奮鬥者形象,他的性格具有多元多層次的特徵,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首先,於連是個性格複雜的人物,他的性格不是固定的,他經歷了反抗——妥協——反抗這樣的變化。初出茅廬的於連,雖說也羨慕貴族的豪華生活,看到聖職人員的榮耀也曾產生過仰慕之心,但由於他出身卑微,從小被父兄視為累贅,又受過謝朗神父和拿破崙退休軍醫的薰陶,有較多的平民意識和自尊心。他不僅不願接受別人的恩賜,無法忍受市長的訓斥和蔑視,還敢於提出請假,並以占有市長夫人作為報復。在貝尚松神學院期間的所做所為是於連在野心和虛偽的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神學院內的黨派鬥爭、猜忌和爾虞我詐,使於連逐漸地認識到社會的醜惡,並決心偽言驕行,忍辱負重,用兩面派手法對抗社會。進入巴黎以後,於連的內心矛盾鬥爭更為激烈。為了往上爬,他攀龍附鳳,煞費苦心博得侯爵小姐的愛情;為了討得主子的歡心,甚至參加黑會,出賣靈魂。仕途的順利,侯爵的重用,女人的青睞,使他飄飄然陶醉在“音樂、花朵、美麗的女人”之中,願為給他勳章的政府肝腦塗地。但是,於連不可能徹底出賣靈魂,在“陰謀偽善的中心”,他仍然保持一定的清醒。他深知,侯爵雖然“器重”自己,只不過把他當做一隻好玩的“長毛獵狗”,小姐對他也並無真情實意,他不得不時時提防明槍暗箭,並對自己的行為不斷地進行反省,深為自己的言行不一而感到痛苦。監獄中的反省,是他浪子回頭的轉折點,他終於認清了社會的本質,最後選擇了死而不是生,表明了與上流社會決裂的決心。
其次,於連也是“性格分裂”的人物。他是一個自尊、自愛、勇敢、真誠而又自卑、怯懦、虛偽的矛盾統一體,他既充滿激情而又理智和冷靜,既要確立自主,又時時表現出屈從和依附。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他帶著受過教育但又很窮的小資產階級年輕人的獨特情慾和冷酷感情踏入社會,他曾以不凡的勇氣、激情、自尊和膽量與命運進行抗爭。但他不是命運的寵兒,每一次努力都在即將達到勝利彼岸時成為泡影。於連的失敗,除了社會、時代因素之外,正是這種複雜性格所致。截然矛盾性格的相互衝突,相互消長,相互轉化,既能鼓起他的勇氣與激情跟社會抗爭,同時,也牽制他的鬥爭力度。所以,有時他會像躁動不安、舉足欲騰的烈馬,毫無畏懼地為實現欲望而奮不顧身,有時卻像十足的懦夫自暴自棄;當他為自己以咄咄逼人的姿態打進貴族圈子而沾沾自喜時,一種純真之情便立即譴責自己因野心而喪失了天良。於連是有才華的,種種跡象說明,他有可能躋身於上流社會,他也曾想改變初衷,投靠他們,但理智最終使他認清了社會的醜惡,真誠促使他保持了純潔的本性。
再次,於連還是法國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個人奮鬥的典型,但他既不同於只求溫飽的青年,也不屬於甘願出賣靈魂、最終與上流社會同流合污的一類,他是有理想、有抱負、不滿現狀、要求民主平等、富有反抗精神的“理想型”青年。於連的悲劇告訴我們:在復辟時期,一個有進取心的平民青年,試圖通過個人奮鬥躋身上流社會,卻又不願厚顏無恥地討好主子,不願喪盡天良地利用他人的鮮血來染紅自己的肩章,最終只能被上流社會排擠和扼殺。於連在法庭上的一席話,揭示了這一真理。
(5)藝術特徵
①從政治鬥爭的角度來觀察和反映社會現實。
這是司湯達有別於同時代其他作家的顯著特點。司湯達想把《紅與黑》寫成一部政治小說的創作意圖是顯而易見的。小說中有一段出版家與作家的對話:“如果您的人物不談論政治,那么,他們就不再是一八三○的法國人了,而您的書也就不再是一面鏡子,如同您所希望的那樣……”可見司湯達毫不隱諱這部小說的政治傾向,他要認真寫出“十九世紀最初三十年間壓在法國人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一八三○年前夕教會和國家的欺騙、厚顏無恥和虛偽”。小說的力量不僅在於它真實而深刻的描寫,更在於他對時弊的猛烈抨擊。高爾基曾對此作了這樣的評價:“把一樁極為尋常的刑事罪提到了對十九世紀初葉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哲學研究的高度。”
②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
司湯達是自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其創作活動以明確的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對復辟時期法國社會的深入觀察和研究,又使他能比較準確地把握時代的本質特徵。小說里所描寫的惟利是圖的維立葉城、陰森可怖的神學院、“陰謀與偽善的中心”巴黎,是揭示作品主題、展示時代特徵、表現人物性格的典型環境,富有時代特徵和時代氣息。作家善於使人物性格的發展和形成,與人物活動的環境緊密相聯,使典型環境為人物性格的發展與形成提供合理的依據。因而,小說中於連的形象、木爾侯爵的形象、瓦勒諾的形象以至瑪特爾的形象,都具有相當高的典型性。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這一流派作家的自覺的使命。
③細緻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寫
紅與黑》是以描寫愛情為主線的,因此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愛情小說”,但是,它之所以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在於該書對人物心理細緻的描述,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司湯達刻畫人物擅長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細緻地描摹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心理狀態,分析激動他們靈魂的欲望和感情的細微變化,揭示人物充滿矛盾的內心世界。像作品中寫於連對三個典型環境(維立葉城的唯利是圖、貝尚松神學院的宗教專制、巴黎貴族社會的陰謀與偽善)的感受與反應,決定命運關鍵時刻的內心衝突和思想變化都具體入微,引人入勝。又如於連在與瑪特爾的愛情追逐中,他的自尊與自卑、歡樂與痛苦、熱情與冷靜,思緒起伏,瞬息即變。由於司湯達把心理活動視作性格與環境撞擊而產生的火花,因此,通過心理刻畫,既描繪了人物性格,又使讀者透過人物的心扉看到了激起人物內心波瀾的時代環境。這種心理分析的方法,為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真實,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尤為可貴的是,在司湯達的作品中,沒有游離故事情節和特定情境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寫。正由於小說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人物更深層意識的活動,後世有人稱之為“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與詩”。
④以個人傳記形式反映現實。
司湯達與巴爾扎克是法國同時代的兩位文壇巨擘,他們的作品都擁有廣大的讀者,但他們反映現實的手法絕不雷同,各有千秋。巴爾扎克利用《人間喜劇》的系列作品描繪整個法國社會,而司湯達採用的是個人傳記的形式,《紅與黑》、《呂西安·婁凡》都體現了這個特點。雖然傳記小說盛行於十八世紀,但司湯達在他的傳記作品中表現了環境與人物辯證統一的關係,達到了新的高度。司湯達要在一部小說里概括巴爾扎克幾部小說乃至幾十部小說所要表達的內容,不能不對情節的處理和結構的安排匠心獨運。《紅與黑》通過對於連生活中幾度沉浮的真實記錄,展示了當時法國社會的本質特徵。
時空交錯的結構。
傳統小說純粹以時間的延續布置情節,因而敘述事無巨細,流水帳似的拖沓冗長。司湯達突破了這種寫法,一方面以於連的個人奮鬥和兩次情感經歷為線索,另一方面又跳躍式地設定了四個板塊(維立葉爾市、貝尚松神學院、穆爾侯爵府和監獄)作為於連主要活動場所,線面結合,時空交錯,具有現代小說“心理結構”的特徵。
⑥語言簡練精確,生動傳神。
紅與黑》中沒有對風景、建築、擺設和人物的肖像、對話、動作等作冗長的描寫,而是用樸素精練的語言表現出事物的特徵,描寫出引人入勝的故事和場景。
梅里美
普羅斯佩·梅里美(1803—1870)是一位具有浪漫主義品格的現實主義作家,也是法國第一位具有客觀化傾向的重要作家,主要以中短篇小說贏得文學史上的地位,代表作為《卡門》(又譯作《嘉爾曼》)。作品的女主人公卡門以犯罪為職業,以色相為武器從事詐欺、搶劫、偷盜的勾當,以出賣身體為代價去走私獲利,形成了一個以她為中心的犯罪團伙。一個老實的年輕士兵何塞迷上了她。卡門起初引誘何塞成為逃兵,後來又使他成為小偷、強盜、走私販、殺人犯。最後何塞終於忍受不了她的不忠實,把她殺了。卡門是法國文學人物畫廊中一個最為鮮明突出的女性形象。她有強烈的個性,獨特的道德標準,她雖然邪惡墮落,卻又獨立自由,寧肯付出生命為代價,也要堅持個性自由和忠於自己,這使她不能忍受社會的任何束縛,使她對資產階級社會的道德規範表示公開的蔑視。卡門這個形象揉合了靈敏、機巧、潑辣、大膽等特點,富有浪漫情調,被認為是一朵“惡之花”。梅里美通過這個形象抨擊和批判了資產階級文明。這篇小說後來被法國作曲家比才請人將它改編成歌劇腳本,而後由自己譜曲。
梅里美的小說常常從道德的角度“研究人的心靈”,發掘未經現代文明“洗禮”的自然狀態下雄偉頑強的原始生命形態。他的小說文字流暢自然,清朗明麗;情節曲折有致,富於地方特點和異國情調;人物性格鮮明突出,具有傳奇色彩。梅里美說過:“每當敘述超自然的現象時,就應該儘可能增加客觀真實的細節。”在這種思想影響下,他的作品顯示出一種客觀化的敘事效果。
梅里美比較有名的作品還有歷史劇《雅克團》、中短篇小說《達芒戈》、《費德里哥》、《一盤雙六棋》和《高龍巴》。
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1799-1850)是19世紀法國最重要的作家、批判現實主義的另一個奠基者,法國現代小說之父,被譽為“文壇上的拿破崙”,和托爾斯泰並稱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兩大高峰。他的創作代表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成就。
1、生平與創作
1819至1829年,是巴爾扎克創的準備階段,其間他認識了社會,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舒安黨人》(1829)揭開了《人間喜劇》(1829-1848)的序幕。
(1)從1829年至1835年左右,是巴爾扎克創作《人間喜劇》的第一階段:
《高布賽克》(1830)塑造了一個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資產者形象。主人公高不塞克自稱是個以聚斂金錢,損害別人為樂趣的高利貸者。他像吸血鬼一樣,以高利貸方式毀壞了無數家庭,是金錢的化身,更是典型金融資產階級冷酷、貪婪、猙獰面目的再現。
歐也妮·葛朗台》(1833)則刻畫了一個精明狡猾的吝嗇鬼典型形象葛朗台。這個吝嗇鬼具有時代特徵:他懂得商品流通和投機買賣的訣竅,尤其是懂得公債投機和資金周轉的重要性,精通如何利用債務關係和商業信用提供的機會。他的的剝削方式兼具農業資本家、工商業企業家、高利貸資本家的特點。除了金錢以外,他看不到任何東西;除了發財的快樂以外,他體驗不到任何幸福。透過對這一形象的細緻刻畫和對他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巴爾扎克把資產階級嗜錢如命的本質披露得淋漓盡致,憤怒地控訴了資本主義世界道德的墮落。
高老頭》(1834-1835)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作品。
(2)1835年至1843年,是巴爾扎克創作的第二階段:
古物陳列室》(1836-1839)諷刺了頑固保守的貴族階級和揭露了他們當中的墮落行徑。德·愛斯格里雍侯爵是宗法社會“忠誠”、“堅強”和“高貴”等的化身,然而他這些“品德”解決不了實際生活中的任何問題,甚至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家庭中不出敗壞家風的子弟。他的兒子維克多里雍因偽造支票而受到銀行家杜·克羅阿茲的控告,後來只是由於按杜·克羅阿茲的意志行事,放下貴族架子去做銀行家的侄女婿,才免於破產,保全了名譽。在巴爾扎克筆下,愛斯格里雍侯爵是一個失去時代意義、只配進“古物陳列室”的玩藝兒,而他的兒子則是在資產階級金錢關係中腐化墮落的花花公子。
攪水女人》(1841-1842)描述了一個爭奪遺產的故事,揭露了法國貴族社會的沒落和資產階級的狡詐,揭示了金錢統治下的種種罪惡,塑造了一個惡棍兵痞菲利浦·勃里杜的形象。
《幻滅》(1837-1843)主要敘述兩個有才能、有抱負的青年的理想破滅的故事。主人公呂西安是一位詩人,在外省頗有些名氣。他帶著滿腦子幻想來到巴黎,結果在巴黎新聞界惡劣風氣的影響下,離開了嚴肅的創作道路,變成無恥的報痞文氓,最後在黨派傾軋和文壇鬥爭中身敗名裂。他的妹夫大衛·賽夏是個埋頭苦幹的發明家,因為敵不過同行的陰險算計,被迫放棄發明專利,從此棄絕了科學研究的理想。作品主要展現了新聞界和文壇的種種黑幕,塑造了呂西安這個失敗的青年野心家形象,還生動地再現了資本主義驚心動魄的自由競爭。
(3)1844年至1850年,這是巴爾扎克創作的晚期。
貝姨》(1846)通過描寫主人公貝姨在巴黎各時期度過的不同日子,反映了貴族的沒落以及七月王朝時期資產階級的荒淫無度、道德墮落,說明資產階級腐化墮落的風氣已經在社會上無限制地蔓延開去,人人都不擇手段地追求金錢和享樂,無人不自私自利。
邦斯舅舅》(1847)的主人公邦斯舅舅是音樂家,一個誠實而高尚的自食其力的人。他非常喜歡繪畫藝術,為了豐富自己所收藏的名畫,他不惜付出一切精力,挖空一切心思。當人們不知道他家中有這一切寶藏時,誰也不把他放在心上。當獲悉這些名畫的價值時,為了奪取孤獨老人邦斯的遺產,以卡繆佐為首的一些上流社會的人們便千方百計,使盡種種手段謀取他的財富。
《農民》(遺著,1854年出版)描寫復辟王朝時期農村中資產階級聯合農民同返回農村的貴族地主進行較量,終於把貴族趕走的過程,深刻反映了王政復辟時期農村中尖銳激烈的鬥爭,深刻地寫出了當時最本質的歷史變化。作品還成功地塑造了兩個形象:心狠手辣的農村高利貸者里谷和精明狡猾、兇狠毒辣的資產者戈貝坦。
2、巴爾扎克思想的矛盾性和複雜性
巴爾扎克的思想充滿著矛盾性和複雜性,我們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作一些了解:
(1)哲學觀:
巴爾扎克是一個唯物主義者,這一點決定了他客觀冷靜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他認為世界是一個彼此聯繫、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因此他在創作中強調經濟、政治與文學的關係;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的關係;人的“熱情”(欲望)與人的理性(宗教和王權)的關係;醜怪與美的關係等等。
(2)宗教觀:
巴爾扎克並非宗教信徒 , 卻肯定宗教在穩定社會秩序方面的作用。《<人間喜劇>前言》:“基督教 , 特別是天主教 , ……既然是壓制人類邪惡的一套完整的制度,因此它也是穩定社會秩序的最大因素。”《巴爾扎克論文集》: “宗教就是全部社會。它不是神的設施,而是人的需要。”“天主教是完美的宗教,是唯一能批准生活權與政治權的權力。”
(3)政治思想:
巴爾扎克的出身決定了他的資產階級立場,使他崇尚拿破崙式的英雄,卻又不滿七月王朝的腐敗 , 同時痛恨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他欽羨貴族階級的高貴門第,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代表貴族的“德”字,又憎恨波旁王朝森嚴的等級觀念。如此矛盾的思想充分地體現在他的創作中:《人間喜劇》深刻地揭示了資產階級狂熱拜金的醜惡 , 同時對貴族階級的衰落大唱輓歌。
(4)人性論:
巴爾扎克認為人性無所謂善惡,貪慾使他作惡,社會法則卻使他向善。《<人間喜劇> 前言》:“人性非惡也非善,人生出來只有本能和能力;與盧梭所說的相反,社會不僅沒有敗壞人心,反而使人趨於完善,使人變得更好;可是利慾卻同時過分地發展他的不良傾向。”類似中國哲學家告子觀點:“性猶湍水也,決之東方則東流 , 決之西方則西流。”
(5)人道主義立場:
與十九世紀所有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樣,巴爾扎克具有鮮明的人道主義精神,並且認為這是他創作的出發點。他在《關於勞動的信》中尖銳地指出:“窮人多到一個相當數目,富人屈指可數,革命就為時不遠了。”表現了對弱者的同情。而他對貴族階級的同情,則被認為這是體現了他人道主義思想的局限性。
3、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美學原則
作為現實主義的奠基人之一,巴爾扎克提出了一整套現實主義美學。這一美學的要點是:
第一、他認為世界是一個統一體,存在多樣性,但彼此相連,由此出發,他要求文學反映整個歷史時代;
第二、他認為藝術的任務在於真實地再現現實,但藝術中的真實不等於生活中的真實,需要經過藝術加工,進行選擇。
第三、他主張藝術必須創造典型,亦即人物要典型化,典型要個性化,通過典型去反映現實;
第四、他發展了狄德羅的“美是關係”的觀點,認為環境對人物具有決定性作用,環境既是人物活動的舞台,又是產生人物的思想和行動的基礎;
第五、他十分注意滑稽醜怪的人物和社會現象,指出表面與本質之間的一致和矛盾,以及其中蘊含的美學意義。
4、巴爾扎克對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貢獻:
巴爾扎克的創作實踐大大豐富和發展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他塑造的典型形象特別豐富,他總是通過細緻入微的環境描寫來刻畫人物,再現整個時代的面貌,即運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語)的現實主義原則。
第二,他善於從經濟關係去描寫人物。尤為突出的是他筆下同一類型的人物無一雷同,如吝嗇鬼的形象就是這樣。
第三,他還擅長性格化的對話,愛用誇張手法刻畫人物性格特徵。
第四,他首創了“人物再現法”。這種創作手法是讓一個人物不僅在一部作品中出現,而且在以後的作品中連續不斷地出現。它不僅使我們看到人物性格形成的不同階段,而且使一系列作品構成一個整體。
5、《人間喜劇
《人間喜劇》是巴爾扎克的小說總集(書名受了但丁的《神的喜劇》(中譯名《神曲》)的啟發),收入長、中、短篇小說九十多部。巴爾扎克把《人間喜劇》分為三大類:“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風俗研究”又分為“私人生活場景”、“外省生活場景”、“巴黎生活場景”、“政治生活場景”、“軍事生活場景”和“鄉村生活場景”六個部分。(參教材)
巴爾扎克立意要寫出一部藝術的歷史,要以社會為舞台,讓讀者看到一幕幕驚心動魄的“人間戲劇”。他多處談到文學的使命是描寫社會,他的名言是:“從來小說家就是自己同時代人們的秘書。” “法國社會將成為歷史家,我只能當他的秘書。”恩格斯稱讚“他是比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左拉都要偉大得多的現實主義大師”。 《人間喜劇》“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 (參教材)
(1)思想內容:(亦可參教材)
恩格斯認為《人間喜劇》“是現實主義的最偉大勝利之一”。這部輝煌巨著的思想內容主要有:
①首先,反映了資產階級的罪惡發跡及其取代貴族階級的歷史。
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中描寫了形形色色具有時代特點的資產者,他們是資產階級世界的真正主人;他們在國家法律的庇護和社會輿論的支持下,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慾,公開進行掠奪,而在掠奪方式上又各有特點。高布賽克是舊式的剝削者,還沒有學會“最新”的發財致富之道,他寧願把商品貯藏在家裡,而不敢把它當作資本來增殖;他是以囤積商品的方式來貯藏貨幣的守財駐。葛朗台老頭的活動範圍則比較廣泛。他是由舊式剝削者向資本主義企業經營過渡的一個精明能幹、狡猾詭詐的投機商人。他知道把金錢放到有利可圖的企業中去,從而積累更多的資金。在他心目中,金錢是人們生活的目的。他非常吝嗇,利用周圍所有的人為他掠奪金錢的目的服務。銀行家紐沁根男爵是交易所中用暴發戶手段興起的新型資產階級。他的策略是使所有的資本經常處於不斷的“運動”中。他利用法律的庇護搞假倒閉,逼得幾千家小存戶陷於破產,自己卻撈到百萬黃金。他不像高布賽克和葛朗台老頭那樣裝窮、吝惜,使自己的財富深藏不露,而是窮奢極欲,用各種方法炫耀自己的財富。他身上表現了享樂、黃金和鮮血混在一起的特點。他是七月王朝時期法國金融資產階級的典型人物。
在寫資產階級的發家過程中,巴爾扎克還把上升的資產階級對貴族社會日甚一日的衝擊描寫出來,鮮明地再現了資產階級逐漸代替貴族階級的整個過程。在《人間喜劇》中,那些在大革命和拿破崙時期發了橫財的大資產階級,到了復辟時期經濟實力不但沒有削弱,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增長財富。如《老姑娘》中的外省阿朗松地區資產階級的頭面人物杜布斯吉埃戰勝了那些有名望的舊貴族,娶了當地最有錢的老處女,終於完全控制了這個城市。資產階級和貴族的鬥爭還表現在宗教領域和政治領域:《圖爾的本堂神甫》中依附於貴族的比羅圖神甫被與資產階級和修道會有密切關係的特魯貝神甫趕出了圖爾城;《比哀蘭特》中的以維奈為首的資產者在自由派的支持下,同當地貴族展開鬥爭,最後獲得完全勝利。《公務員》中的金融資產階級能夠左右高級官員的任命,說明政權已逐漸落入資產階級的手中。復辟時期可以說是外省的葛朗台們、巴黎的紐沁根們、高布賽克們、農村的里谷們主宰了一切。《阿爾西的議員》和《夏娃的女兒》都描寫了銀行家如何把持了議會選舉,貴族完全依附於他們。
②其次,反映了貴族階級的沒落衰亡史。
在《人間喜劇》中,貴族階級的敗落衰亡和被資產階級腐化的社會現象,得到了真實的、充分的反映。巴爾扎克描寫了這個在他看來是模範社會的最後殘餘怎樣在庸俗的、滿身銅臭的暴發戶的逼攻下逐漸滅亡,或者被暴發戶所腐化。《幽谷百合》描寫莫爾索夫伯爵夫人企圖改革土地管理和租佃制度,以挽救貴族的沒落命運,但前景暗淡。《朗熱公爵夫人》描寫復辟時期巴黎的貴族住宅區聖日耳曼區變得衰老了。《古物陳列室》中的愛斯格里雍侯爵和《老姑娘》中的瓦魯亞騎士,在婚姻問題上都敗在資產者手下,“可怕的命運等待著沒落的貴族”;明智的貴族則採取了與資產者聯姻的態度。《蘇鎮舞會》的德·封丹納伯爵就“識時務地”與資產者攀親,兩個女兒和三個兒子都毫無例外地這樣做,他認為這“符合19世紀進程和改革君主制的思想”。
③第三,描寫了金錢對人的心靈的腐蝕作用。
人間喜劇》描寫了一幕幕慘劇,這些慘劇圍繞著爭奪金錢而展開。《高布賽克》寫到做母親的為了剝奪女兒的財產,燒毀丈夫的遺囑。《夏倍上校》中,妻子為了吞沒丈夫的財產,企圖把他關進監獄。《禁治產》中的埃斯巴侯爵要把家產歸還新教徒的後代,因為這是他的祖先吞沒的,於是他的妻子宣布他為白痴,並訴諸法律。《幻滅》通過金錢操縱報紙的描繪,指出“一切都是被金錢所決定的”;父與子只有金錢關係,彼此好像互不相識的買賣人或者激烈爭奪的對手。《澤·馬爾卡斯》的主人公因為缺乏金錢,在政治上只能扮演配角。《攪水女人》中,寡廉鮮恥的菲利普背棄了他的密謀夥伴,氣死了他的舅外婆,殺死另一個惡棍,不管母親與弟弟,獨占了舅舅的財產。在描繪這部金錢統治一切的社會風俗史時,巴爾扎克一再聲稱:“小說家自以為是虛構出來的醜史穢行,都在這事實之下。”
④第四,廣闊而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現實。
人間喜劇》還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超過了所有的職業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提供的材料。《人間喜劇》也描寫到底層人物,尤其塑造了共和主義的英雄克雷斯蒂安。這是巴爾扎克政治上的死對頭,但他看出這是未來真正的人。在創作中擺脫自己的政治觀點,無疑是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的勝利。
當然,巴爾扎克對貴族階級的同情,對天主教的作用的大力鼓吹,反對工人、農民執政,維護現存社會的立場,在他的作品中時有流露,或多或少削弱了作品對現實的揭露與批判意義。
(2)藝術成就
人間喜劇》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①首先集中在對典型的塑造上,具體體現為:
第一,塑造出性格鮮明的典型形象。
在《人間喜劇》中出現的2000多個人物中,性格鮮明的典型有數十個。這些典型都具有個性與共性的高度統一,他們的共性特徵是狂熱拜金,個性特徵都表現為偏執的性格, 即每一種性格都是某一種極端情慾的活標本,成為代表這類性格的符號。如高老頭的極端父愛;拉斯蒂涅的極端野心;鮑賽昂夫人的極端虛榮;伏脫冷的極端冷酷;葛朗台的極端吝嗇;歐也妮的極端忠貞;邦斯舅舅的極端貪食;貝姨的極端嫉妒……
第二,典型人物的塑造符合“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現實主義原則。
巴爾扎克塑造典型時總是同環境描寫緊密結合的,符合“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現實主義原則。表現在:一方面,緊接環境描寫之後,引出在其中活動的人物,把環境寫成人物性格產生的土壤。如《高老頭》的開場先寫伏蓋公寓,再介紹人物,又如《幻滅》先寫安古蘭末的面貌,再寫德·巴日東太太的貴族圈子,另一方面,把環境描寫同人物的心理變化和精神狀態揉合在一起。如他一面描寫鮑賽昂子爵府舉行舞會的盛大場面,一面描繪拉斯蒂涅受到腐蝕的心理變化。
第三,善於通過外貌描寫和性格化的對話以及誇張手法塑造人物。
在描寫人物時,巴爾扎克還善於作精細的外貌描寫和性格化的對話,並以誇張的手法刻畫性格特徵。他受到拉瓦特和迦爾骨相學的影響,認為人物外形能夠反映他的階級地位、精神面貌和性格特點,因此力求纖毫畢現。他從司各特用對話來完成肖像的刻畫得到啟發,認為對話是能否寫活人物的重要因素。人物語言的個性化莫過於葛朗台的語言,他往往只說一兩句話,可是句句都符合人物的吝嗇性格。
第四,使用“人物再現法”塑造典型形象。
巴爾扎克塑造人物還有一個獨創的手法,就是“人物再現法”:他讓相同的人物在不同的小說中反覆出現,以表現其不同生活階段和側面,最後構成人物的整體性格。這種手法既能全面展示人物性格的形成過程,又能使各種作品聯結起來,展現出廣闊的時代畫面。
②其次表現在開創性的結構和敘事特點。
巴爾扎克在小說結構和敘述方面也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在總體結構方面,《人間喜劇》把90多部長、中、短篇小說連綴成一個有機整體,同時又各自獨立成篇,有獨立完整的人物、情節、環境和主題。連綴方法:其一是人物再現法。《人間喜劇》中反覆再現的人物有 400 多個,貫穿 70多部作品,比如《高老頭》中的拉斯蒂涅、鮑賽昂夫人、紐沁根、伏脫冷等。其二是分類編排法。《人間喜劇》把所有作品看作一個整體,分為三大“研究”,“風俗研究”又分為六大“場景”。
在單部作品結構方面上,巴爾扎克的小說有序幕、展開、高潮、結尾,往往衝突激烈,戲劇性很強。他的小說有不少是以陳述開始介紹環境,但也有多種變化,或從談話開始,或以描寫肖像作引子,或先寫家庭變遷。《鄉村醫生》在兩天之內進行,逸事與思索相混合。而《三十歲的女人》則時間漫長,幾乎以編年史的順序寫出。《幻滅》在三個不同的環境中進行,彼此互有聯繫。有的哲理小說沒有什麼情節,而以精彩的議論取勝。巴爾扎克的夾敘夾議大多有聲有色,充滿睿智。
在敘事方面,巴爾扎克的短篇小說多半採用第一人稱來敘述,以小說人物講故事的方式來引出主要情節,但各篇有不同的變化。《高布賽克》以人物之間的談話方式來進行。《紅房子旅館》由別人來轉述。《薩拉金》的“我”講的是聽到的故事。《澤·馬爾卡斯》由他人道出,講給“我”與另一個同伴聽。《無神論者望彌撒》由德普蘭醫生講給他的學生——“我”來聽。《沙漠裡的愛情》由“我”將故事寫出來,供女友閱讀。《法西諾·卡訥》由當事人講述自己的生平,接近《澤·馬爾卡斯》,不過是單獨對“我”說的。這幾個短篇寫法同中有異,各異其趣。在巴爾扎克之前,還沒有哪一個小說家將這種故事套故事的寫法運用得這么豐富多彩。從敘事學的角度看,有三種敘述語態,一是敘述者大於人物(具有全知視角),二是敘述者等於人物,三是敘述者小於人物。巴爾扎克大半採用第一種和第二種敘述語態。
6、《高老頭》分析
(1)內容梗概
故事發生在1819年冬。巴黎拉丁區有一所古舊、剝落的包飯旅館----伏蓋公寓,是一個叫伏蓋太太的老婦人開的。這裡居住著七位房客:他們是歇業商人高里奧、窮大學生拉斯蒂涅、逃犯伏脫冷、老小姐米旭諾、退職小公務員波阿萊、被趕出家門的銀行家女兒維多莉·泰伊番小姐以及醫科大學生皮安訓。

發展階段劃分

早期階段:30—40年代
1、特徵:脫胎於浪漫主義,具有批判的鋒芒,但未探尋社會的發展方向;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面,塑造奮鬥者和反抗者類型等的人物形象。
2、作品基本主題範圍:批判封建貴族和大資產階級,揭露社會醜惡面,反映社會的反抗者和奮鬥者的抗爭精神,也流露了對封建時代的依戀之情。
3、代表作家:司湯達梅里美、巴爾扎克。
4、標誌性作品:《紅與黑》(1830)
中期階段:50—60年代
中期階段:50—60年代
1、特徵:對資本主義批判與暴露的主題弱化,追求客觀化、科學化的描寫
2、作品基本主題範圍:對人物及其社會生活進行確切的再現,對醜惡現象進行輕微的嘲諷。
3、代表作家:福樓拜
4、標誌性作品:《包法利夫人》(1856)
後期階段:70年代以後至20世紀初
後期階段:70年代以後至20世紀初
1、特徵:對資本主義批判與暴露的主題繼續弱化,追求客觀化、科學化的描寫進一步深化,短篇小說藝術達到完美程度。
2、作品基本主題範圍:對大自然和生活充滿信心的樂觀主義,忠實地記錄歷史,對人的生物性的研究。
3、代表作家:左拉莫泊桑都德、法朗士等。(這些作家,大多被後來的文學史家劃入自然主義的行列。實際上,自然主義也是現實主義的一種。——參柳鳴九主編《自然主義》)
4、標誌性作品:《盧貢-馬卡爾家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