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平江百花洲

《泊平江百花洲》是南宋詩人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一首旅途中感慨人生之作,首聯交待自己與蘇州的因緣,頷聯由此時此地的體驗聯想到一生的經歷引發出對羈旅生涯的感慨,頸聯描述自己與百花洲的特殊關係,尾聯用形象的比喻對自己飄泊不定的生涯作了概括。這首詩的格調輕快清新、灑脫自然。語言平易樸實,語調流暢,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泊平江百花洲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誠齋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楊萬里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泊平江百花洲
吳中好處是蘇州,卻為王程得勝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楊柳都相識,眼底雲山苦見留。
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市。百花洲:平江的一個沙洲名。
⑵吳中:指蘇州一帶地方。
⑶王程:指為帝王差遣辦理國事的旅程。勝游:遊覽佳勝。
⑷半世:半生。三江五湖:江河湖泊的泛稱。棹(zhào):船槳。
⑸四泊:四次泊船。
⑹苦見留:依依挽留。
⑺無定處:沒有固定的地方。

白話譯文

吳中風光的絕妙佳處在蘇州,我為王事奔走得便來此一游。
半生間乘船歷遍了三江五湖,十年以來四度停泊在百花洲。
兩岸的楊柳和我都是舊相識,眼前的白雲青山殷勤將我留。
莫怨孤舟東飄西盪了無定處,此身就是無依無靠一葉孤舟。

創作背景

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初,楊萬里伴送金國賀正旦使北返,行船至平江停泊在百花洲時,感慨自己一生漂泊,寫作此詩以抒懷。或認為此詩為詩人於同年從臨安赴建康(今江蘇南京)江東轉運副使任途次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開頭兩句交待自己與蘇州的因緣。平平敘事,頗有民歌風味。讀來似乎是慶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賞吳中佳勝,實際上卻是為下文翻出感慨作勢。“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楊萬里於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54)中進士,初授贛州司戶,繼調永州零陵萃,以後歷任內外官職,奔走於江湖間,到寫這首詩時,已經半世之多;十來年間,因主程所經,曾四次泊舟於百花洲畔。這一聯用秀朗工整之筆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羈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調子並不沉重,毋寧說還帶有一點悠然自賞的意味。從眼前的勝游回顧半世以來的行蹤,從眼前的百花洲聯想到所歷的三江五湖,時間、空間都延伸擴大了。這一聯在對仗上句法上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多用數目字成對,如“半”對“十”“三”對“四”“五”對“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並不同(下句的“泊”是動詞,與上句的“江”為名詞不同,五湖棹與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調)。這樣一種對仗,表現出詩人的巧思,具有一種輕快流利、拗折錯落的美感。
“岸傍楊柳都相識,眼底雲山苦見留。”頸聯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對這一帶風物的熟悉。明明是詩人認得岸旁楊柳、依戀眼底雲山,卻故意將景物擬人化,從對面寫來,說成是岸旁楊柳都認得自己,眼底雲山也依依挽留。這樣寫,既饒情致,又不落套。詩人對此間風物的深情也更進一層地得到表現,運用移情於物的手法,詩人將主觀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過來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我合一,渾然一體。
“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聯承“半世三江五湖棹”從眼前泊岸的孤舟興感,說別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將自己載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隻不系的孤舟。上句先放開一步,下句卻透過一層,揭示了事情的底蘊。這個結尾,將“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觸與聯想凝聚到一點上:身如孤舟,漂泊無定,從而點明了全詩的主旨。
楊萬里的詩,活潑自然,富於新意,思想感情則每每不夠深沉。這首抒寫旅途感受的詩,思想深度原很有限,它的特點仍在輕快清新、灑脫自然。不但頷、頸兩聯對仗有如行雲流水,一氣舒捲,就連尾聯的直抒人生感慨也顯得輕鬆自如,毫不凝重。這種清暢流易的格調正是楊詩風格的一個顯著特點,另外,全詩語言平易樸實,語調流暢,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名家評價

近代·陳衍宋詩精華錄》:借雲山苦見留,詠作百花洲無限深情。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任永州零陵丞,從張浚學。浚勉以正心誠意,遂以誠齋為號。孝宗初,知奉新縣,召為國子監博士,歷大常博士、大學侍讀。歷仕光宗、寧宗朝,以寶謨閣學士致仕。主張抗金。工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初學江西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擅長“活法”,時稱“誠齋體”。一生作詩二萬餘首。亦能文。有《誠齋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