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

泉州港

泉州港古代稱為“刺桐港”,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

泉州港位於泉州市東南晉江下游濱海的港灣,北至泉州湄洲灣內澳,南至泉州圍頭灣同安區蓮河,港口資源優越,海岸線總長541公里,大小島嶼208個,規劃可開發的港口自然岸線113.7公里,其中深水岸線57.2公里,是福建省三大港口之一。

泉州港歷史上曾以四灣十六港著名於世,現又開發了湄洲灣肖厝深水良港。泉州港轄有四灣五個港區十六個個作業區,即:湄洲灣西岸肖厝港區和南岸斗尾港區;泉州灣東北面的崇武港及泉州灣港區秀塗港、蚶江港、石湖港、內港港、後渚港、華錦港;深滬灣港區的祥芝港、永寧港、深滬港;圍頭灣港區圍頭灣的圍頭港、水頭港、金井港、東石港、安海港、石井港等。

截止-2015年底,泉州港擁有生產性碼頭泊位92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5個(包括30萬噸級2個、10萬噸級4個、5萬噸級8個、萬噸級11個);港口通過能力達到11986萬噸,其中貨櫃通過能力123萬TEU。全港開通運輸航線130多條,貨櫃航線76條,與世界30個國家和地區有海運往來。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內,泉州市將完成港口及配套設施建設投資300億元,努力將泉州港建成海峽西岸經濟區現代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港
  • 外文名:Quanzhou Port
  • 規模:上億噸中國沿海大型港口
  • 歷史地位:古代東方第一大港 
  • 貨物吞吐量:1.256057億噸(2016年) 
  • 貨櫃吞吐量:209.15萬TEU(2016年) 
  •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晉江下游濱海
  • 所在地區:中國華東
  • 附近交通樞紐泉州晉江國際機場、高鐵泉州站
  • 特點: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歷史沿革,宋代以前,宋元時期,現代發展,自然條件,吞吐量,主要港區,肖厝港,斗尾港,後渚港,內港港,東石港,石井港,崇武港,航道,航標,進港航道,港內航道,國際航線,兩岸合作,港務集團,集團簡介,發展戰略,通關條件,提升港口效率,複製自貿區政策,更名事件,

歷史沿革

泉州港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是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獨占400年鰲頭的“世界第一大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 綢之路起點”,名氣遍布全球。
泉州港泉州港
馬可波羅遊記》里認為可以與亞利山大港齊名,甚至更加宏偉。正是這座港口,宋元時期給泉州帶來了“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詩人王心鑒這樣描寫到泉州港的盛況:“泉水出疊嶂,飛虹沐晞陽。書院桐花里,梵宇蓮湖旁。翠篔倚老厝,朱霞染雲檣。好風鯉城起,浮舟泛重洋。”泉州港造就了泉州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造就了這座古城,促成了整座城市多元的文化。

宋代以前

早在公元6世紀的南朝,印度僧人拘那羅陀陳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和陳文帝天嘉六年(565年)兩次到泉州,在泉州西郊九日山上翻譯《金剛經》,後由泉州乘船到棱加修國(今馬來半島)和優禪尼國(今印度)。隨著中國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泉州港的海外交通日益繁榮。唐代,泉州與廣州和揚州等,並稱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大港口。
唐王朝特在泉州設參軍事,管理海外交通貿易事宜。唐代來泉州貿易的外國商人主要是阿拉伯和波斯人,還有東南亞以及印度、埃及、日本、朝鮮等國家和地區的人。7世紀初,阿拉伯正式派遣使節來中國,隨後來者日多。“至武后時(684~704年),阿拉伯人經商於廣州、泉州、杭州諸良港恆數萬”。 當時泉州港也因“南海蕃舶”常到,而“島夷斯雜”,出現了“市井十州人”的盛況。為了表示對外商的關懷,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特下令保護廣東、福建的外商,規定“除舶腳、收市、進奉外,任其來往通流,自為交易,不得重加率稅”。
泉州港
五代時,泉州為閩國轄地,閩王王審知很重視海外貿易,“招來海中蠻夷商賈”,泉州的海外交通得到進一步發展。五代後期,泉州擴大了城市範圍,並增闢了道路和建置貨棧,以適應海外交通貿易發展的需要。

宋元時期

宋元兩代,中國東南地區是亞洲海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以泉州為中心的航海貿易為龍頭,與亞洲海域“北洋”、“東洋”、“西洋”實現了連線與互動,形成了東方世界的海洋經濟圈。
泉州港
宋時泉州與國外往來的有70餘個國家和地區,海外交通暢達東、西二洋,東至日本,南通南海諸國,西達波斯、阿拉伯和東非等地。進口商品主要是香料和藥物,出口商品則以絲綢、瓷器為大宗。
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設立市舶司,嗣後又設來遠驛,以接待貢使和外商。為鼓勵海外交通貿易,宋代的泉州市舶司和地方官員,每當海舶入港或出航的季節,特為中外商人舉行“祈風”或“祭海”活動,以祝海舶順風安全行駛。
元代,泉州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有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增至近百個,其貿易範圍仍以通西洋為主,相對穩定的航線大抵與宋相仿。當時泉州港是國際重要的貿易港,也是中外各種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經泉州港進口的香料有58種,寶貨珍玩12種,工業原料27種,紡織品19種,金屬物9種,器用品6種,副食品7種。經泉州出口的絲綢織品54種,陶瓷器41種,金屬、雜貨和藥物63種,遠銷到64個國家和地區。
元朝後期泉州莆田出現亦思巴奚戰亂,泉州港在明清兩代和民國時期衰落。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泉州發生一起持續十年之久的戰亂,史稱亦思巴奚戰亂,或“亦思法杭兵亂”。《八閩通志·至正近記》和《福建通志·元外紀》記載尤詳。這場戰亂,不僅重創了泉州、興化一帶的社會經濟,更導致當時世界最大港口泉州盛極一時的海外貿易大幅衰落, 泉州海外交通中心地位的打擊更為嚴重,泉州海外交通從此走向衰落。此外,戰亂還進行民族仇殺等,泉州伊斯蘭教也漸漸衰退。
泉州港
進入明代,泉州的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但由於明政府施行了嚴厲的“海禁”,限制泉州港只通琉球,使泉州港對外貿易受到極大限制。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移設福州,泉州的來遠驛也隨同市舶司廢置,標誌著泉州港外貿地位的下降。清代,在清初戰爭和海禁、遷界的影響下,泉州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港口的繁華已煙消霧散。

現代發展

1949年後,由於海峽兩岸的對峙和緊張的軍事形勢,泉州港於1957年關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泉州在原有基礎上重建港口。1980年,泉州港務管理局成立;1983年1月1日,泉州港正式恢復對外籍船舶開放,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24個對外開放港口之一。現已建成19個萬噸級以上泊位,新增吞吐能力200萬噸,另有在建泊位7個,其中包括萬噸級系泊浮筒2組,萬噸深水泊位1個,5000噸級泊位2個,3000噸級泊位2個,年通過能力300萬噸。為適應石油中轉業務,在肖厝港區正在建設10萬噸級石油專用碼頭。
泉州港
為了提高港口通過能力,泉州港的部分通海航道已被打通,從此結束了中國不能接待萬噸級海輪的歷史,港口的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港區必備的設施已配套,建有20萬平方米的倉庫堆場,開通了海岸電台,形成了無線有線通訊網路。港作船舶以及各種類型起重機械相繼投產使用。興辦和發展貨櫃運輸,開闢泉州至香港及泉州至日本貨櫃航線,1989年,港口吞吐量為112萬噸。
現已建成投產泊位77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9個,年設計吞吐能力8780萬噸,包括貨櫃169萬TEU,初步形成了以泉州灣為中心港區、大中小碼頭泊位優勢互補、配套設施比較完善、功能比較齊全的港口體系。泉州港現擁有倉庫總庫容量為38725平方米;油庫25座,總容量為811350立方米;堆場338000平方米。泉州港與台灣隔海相望,距高雄港165海里,距基隆港152海里,距台中港105海里,距澎湖馬公港僅90海里。
2012年,泉州港跨入億噸大港,與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泉州港在跨入億噸大港行列的同時,“小三通”也取得長足進展,貨運量94.99萬噸,位居福建省第一。
2012年9月25日於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的“中國質量發展論壇”上,國家質檢總局授予泉州港為中國首批54個世界衛生組織口岸核心能力達標口岸之一。
2015年泉州港港口貨物吞吐量達1.224121億噸,增長9.3%。其中,貨櫃吞吐量達201.51萬TEU,增長6.9%。
泉州港

自然條件

:強風向東北,常風向東北東,冬季以東北風為主,夏季以西南風為主,颱風一般出現在7-9月。
降水:年平均降水1202毫米,春、夏為雨季。
:年平均霧日數6.8天,1-5月霧較多,霧的持續時間不長,對船舶航行影響不大。
氣溫:年平均氣溫20.7℃,7月最高,月平均28.6℃,1、2月最低,兩月平均12.1℃。
水文:潮汐:泉州港屬正規半日潮,平均高潮位4.83米,低潮位0.31米,平均潮差4.52米。最大潮差6.3米,最小潮差5.1米。
潮流泉州灣口為逆時針迴旋流。大乍至崇武沿岸一般為東流,流速約1.54米/秒,灣內逐漸變成往複流。灣內潮流一般是順深水水道流動,主流經小墜島與祥芝角之間。灣口至秀塗,大潮潮流流速為1.63-2.21米/秒。交通狀況泉州市區順濟橋下約200米左岸。距晉江入海口約10公里,外港(後渚)位於洛陽江入海處右岸碼頭山下,距市區11公里,距泉州灣口約15公里。
線長深水:自然岸線長76公里,其中深水岸線長7.7公里,一般水深15-30米,30萬噸級船舶可直達斗尾,可建20萬噸級以上泊位4個。潮差大:湄洲灣屬正規半日潮,最高潮差為7.37米,平均潮差為4.97米。水域面積廣:水深大於15米的水域面積寬闊,可滿足大型船舶航行與迴轉的需要。
掩護條件:湄洲灣是一半封閉海灣,灣口有湄洲島 和港內的大竹島、大生島的屏障,阻擋了外海波浪傳入,灣內浪小,水流不急。工程地質好:斗尾港區屬基岩港灣式海岸,岩面可作天然地基持力層;陸域多為矮丘和紅土台地,承載力高。

吞吐量

1997年,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大關,進入全國沿海大型港口行列。
1999年,港口吞吐量1521.19萬噸,貨櫃8.14萬標箱,輸送量首次超過福州港,位居福建省第二。
2001年,港口吞吐量達到2106萬噸,居全國沿海港口第 16位,貨櫃 23.58萬標箱,居中國沿海港口第12位。
2003年,港口吞吐量達到2511萬噸,比增18.3%。貨櫃41萬標箱,比增50.2%。
2004年,港口吞吐量達3093萬噸,居全國沿海港口第18位,貨櫃完成54.2萬TEU,居全國港口第12位。
2011年,港口吞吐量達到9330.48萬噸,比增10.4%。貨櫃156.86萬標箱,比增14.5%。
2012年上半年,港口貨物吞吐量累計完成5002.15萬噸,同比增長8.23%。
2013年,港口貨物吞吐量上億噸,貨櫃吞吐量超170萬標箱,在世界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實現貨物吞吐量與貨櫃吞吐量的“雙增長”。
2015年泉州港港口貨物吞吐量達1.224121億噸,增長9.3%。其中,貨櫃吞吐量達201.51萬TEU,增長6.9%。
2016年泉州港港口貨物吞吐量達1.256057億噸,增長2.6%。其中,貨櫃吞吐量達209.15萬TEU,增長3.8%。

主要港區

歷史上曾以四灣十六港著名於世,現又開發了湄洲灣肖厝深水良港。泉州港轄有四灣5個港區16個作業區,即:
  • 湄洲灣西岸肖厝港區和南岸斗尾港區;
  • 泉州灣東北面的崇武港及泉州灣港區秀塗港、蚶江港、石湖港、內港港、後渚港、華錦港;
  • 深滬灣港區的祥芝港、永寧港、深滬港;
  • 圍頭灣港區圍頭灣的圍頭港、水頭港、金井港、東石港、安海港、石井港等。

肖厝港

肖厝港位於福建省湄洲灣南岸泉港區南埔鎮境內。
泉州港
港區西起嶼仔,東至蝦嶼,長2.7公里,水域遼闊,面積516平方公里。港口距岸50米處水深16.5米,距岸100米處水深達43米。湄洲灣外有湄洲島、盤嶼和嶇嶼三重屏障,可抵禦大風,是個天然良港。潮汐屬正規半日潮,最高潮位6.55米,最低潮位-1.59米,平均潮位海平面5.04米,平均潮差羅零(系指福州馬尾羅星塔水準點)5.12米。肖厝港區地處福州與廈門的中心點,陸上有塗(嶺)肖(厝)公路與福廈公路連線。水路東距台灣基隆港178海里,南距香港370海里,北距上海510海里。早在宋元時期就有與南洋群島通航的記載。
1985年12月,開始在泉港沙格建造1萬噸級雜貨碼頭。1990年2月,建造10萬噸級石油專用碼頭,至年底已有堆場1.5萬平方米、倉庫6800平方米,年吞吐量5.30萬噸(不包括石油專用碼頭吞吐量)。
肖厝港位於福建湄洲灣內澳西南岸,地理位置為東經118°58'36,北緯25°12'08。素有“中國少有,世界不多”天然良港的美稱。
1995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一類口岸。
1999年12月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對外開放(其中油碼頭於1992年對外開放)。
肖厝港港闊、水深、浪小,港區主航道水深10—20米,5萬噸級船舶可自由進出。肖厝港現有碼頭泊位7個,其中10萬噸級油碼頭1座,萬噸級雜貨碼頭1座,5000噸,3000噸,1000噸成品油碼頭各1座。5萬噸貨櫃碼頭1座, 年設計吞吐能力為1340萬噸。2002年港口吞吐量約為646.57萬噸,其中外貿吞吐量約為428.0萬噸。
肖厝港所在的泉港區是福建省石化基地,也是國家規劃建設的6大石化基地和四大國際中轉港口之一。
肖厝港區有:
①客運碼頭泊位1個;
②萬噸級件雜貨碼頭泊位1個;
③10萬噸級油碼頭泊位1個;
④5000噸級、3000噸級、1000噸級碼頭各1個

斗尾港

斗尾港口經濟區位於湄洲灣南岸福建惠安縣東北部,規劃面積約173平方公里,以東周半島為主,包括淨峰、東嶺、東橋、輞川、塗寨、小乍六個鄉鎮部分區域。
泉州港
港區擁有的深水良港——斗尾港在1990年初被交通部規劃為全國四大中轉港之一。
斗尾港介於北緯24°56′15″—25°05′06″和東經118°51′38″-119°02′05″之間,東臨台灣海峽,距30萬噸級主航道2海里,處於上海和廣州兩大港中間地帶。
福建省政府將該區域作為船舶和石化產業布局的龍頭地區納入發展規劃,泉州市政府將其確定為四大經濟區域之首,是未來大泉州北翼重化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後渚港

①500噸級方舟浮碼頭泊位2個;
②500噸級件雜貨碼頭泊位2個;
③3000噸級件雜貨碼頭泊位1個;
④5000噸級客貨碼頭泊位1個;
⑤油碼頭3500噸級泊位1個;
⑥糧食碼頭5000噸級泊位1個

內港港

①20噸級件雜貨碼頭(6號碼頭)泊位2個;
②200噸級件雜貨碼頭(8號碼頭)泊位3個;
③500噸級件雜貨碼頭(9號碼頭)泊位3個

東石港

300噸級件雜貨泊位2個

石井港

1000噸級件雜貨碼頭泊位1個

崇武港

1000噸級件雜貨碼頭泊位2個

航道

航標

進出泉州灣主要航標:
泉州港泉州港
祥芝角燈樁,位置24度46分18.8秒N/118度46分43.8秒E,形狀構造紅色方形混凝土樁,燈高11.7米,射程4海里。
大乍尖峰燈樁,位置24度52分44秒N/118度58分53秒E,為方形混凝土樁身,燈高29米,射程7海里。
崇武燈樁位於24度50分11.2秒N/118度55分57.8秒E,白色方形,磚砌,燈高36米,射程10海里。

進港航道

北來船舶進入泉州灣引航錨地,須遠離烏丘嶼(北緯24度59分5秒,東經119度27分2秒),12海里以外,航至(北緯24度40分1秒,東經119度20分2秒)大殿燈塔,方位330度,距離24海里處,轉向282度航行,然後駛入祥芝錨地;南來船舶至(北緯24度15分2秒,東經118度49分2秒)圍頭角燈塔,方位317度,距離21海里,轉向357度航行,然後駛入祥芝錨地。
進入祥芝錨地應注意:
(1)以祥芝燈樁為中心,距離0.55海里為半徑的範圍內為危險礁區;
(2)小墜島後導標東南方距離約0.8海里處,有一淺點-東牛礁;
(3)烏嶼(赤鼎)正南方約1.55海里有一暗礁。以上三處須注意避開。崇武錨地西南方約1海里處有一暗礁(名為“北礁”),須注意避開。

港內航道

從祥芝錨地至秀塗裝卸錨地外港航道,航道長約8海里,一般水深5-20米,最小水深3.9米,最小寬度500米;秀塗至後渚長約3海里, 一般水深5-13米,最小水深4.0米,最小寬度350米。自崇武備用錨地至後渚航道長18海里,一般水深5-20米,最小水深3.9米,最小寬度為300米,吃水8米的船舶可乘潮進出內港航道,即晉江航道,泥沙淤淺較為嚴重,進出的船舶均須乘潮航行,吃水2米或2米以上的船舶須在高潮前後2小時內通過。
泉州港
錨地:全港錨地有3處。外輪引航、檢疫錨地、主要設於祥芝錨地,但根據不同季節的風向,又設有崇武錨地。每年5月至8月西南風季節在祥芝錨地,水深8.5-13米,底質為泥沙。每年9月至次年4月東北風季節在崇武錨地,水深8.5-11米底質泥沙。裝卸錨地及浮筒泊位,位於秀塗至後渚間,可同時停泊5000噸級船舶2艘;3000噸級船舶5艘。秀塗及石湖錨地拋設萬噸級繫船浮筒2個。七星礁待泊錨地可停泊萬噸級船舶2艘。

國際航線

現辟有泉州至日本香港兩岸三地韓國釜山等定期散雜貨或貨櫃班輪航線,與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2012年吞吐量達10350萬噸,居全國沿海港口第16位,貨櫃完成1696954萬TEU,居全國港口第14位。投資3000多萬元的泉州灣通海航道整治工程已完工,可保證3萬噸級船舶乘潮進出。同時斗尾30萬噸級通海航道整治工程已納入計畫進行組織實施中。
泉州港

兩岸合作

2011年3月10日,泉州市豐澤船務公司和台灣陽明海運公司簽訂了航線對接合作協定。以後,陽明海運將通過租賃豐澤船務貨櫃的方式,把泉州的貨物組織到高雄港,再輸運到世界各地。此次簽約的豐澤船務公司是泉州首家直航金門、馬祖澎湖及台灣本島的航運企業。公司開通了泉州至台灣本島(高雄)海上直航貨櫃班輪航線貨物運輸。台灣陽明海運公司是台灣著名的航運企業,服務範圍涵蓋亞、美、歐三大洲60多個國家,是全球名列前茅的航運企業之一。業內人士表示,高雄港是世界貨櫃運輸大港之一,有370多條國際航線,兩家航運企業在泉州簽訂航線合作協定,把泉州貨物帶到高雄港流通世界各地,將為拓展泉州與高雄直航航線及中轉業務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推動海峽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泉州企業貨物進出口量巨大,對我們企業就等同於龐大的貨運量。”談到此次合作,台灣陽明海運公司全球運籌群運籌長周財丁說,僅泉州地區每年需要的eva、tpr等台灣進口鞋材原料就有20多萬噸,再加上箱包、陶瓷、石材的進出口數量,有巨大的貨運潛力。“就是貨物直接從泉州港走向世界,企業能夠節省大量的陸路運輸成本。”泉州廣豐經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福泉對此深有體會,相比貨物由陸路運輸到周邊城市,之後海運到香港、新加坡等地進行貨物“一卸一裝”,然後再運往世界各地,從泉州直接出海意味著節約了大量的貨物裝卸費用和運輸時間。線開通使泉州港對接370餘條國際海運航線,同時兩地貨源與航線的優勢可互補。
泉州港

港務集團

集團簡介

泉州港務集團是泉州市港口行業龍頭企業,福建省三大港務集團之一、交通大型企業、全省100大和納稅100強企業。集團公司已經通過ISO9000國際標準質量認證。企業承擔著泉州市屬國有港口的生產經營和建設任務,經營範圍涉及港口貨物裝卸,貨物倉儲,綜合物流服務,國內外船務和貨運代理,港口機械、汽車維修以及港口其他配套服務等廣泛領域。
泉州港務集團有限公司自1998年7月31日成立以來,緊緊圍繞“改革、調整、效益”的工作主旋率,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形成了發展方向明確、投資力量集中、港口主業突出和企業實力不斷增強的良好發展態勢。同時,堅持為市場提供“安全、優質、高效”的服務,大力發展港口物流產業,開創泉州口岸文明視窗,贏得了國內外廣大市場用戶的信賴和讚譽。
集團公司下屬有2個分公司(後渚分公司、崇武分公司)、3個全資子公司(內港港務公司、沙格港務公司、造船工業公司),4個控股公司(港務貨櫃公司、港口服務公司、新港拖輪公司、斯蘭保稅物流公司)、3個參股公司(太平洋貨櫃碼頭公司、外輪理貨公司、泉州港源物流公司);轄有後渚、內港、沙格(肖厝)、崇武等4個港區的500-70000噸級大中小泊位17個,其中,後渚、肖厝兩個港區為國家一類口岸,內港、崇武為二類口岸,形成一個具有相當規模、配套設施的服務網路完善、功能齊全完備的現代化港口群體。

發展戰略

規劃先導,科學集約
充分發揮規劃在港口發展中的先導先行作用,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和“深水深用,淺水淺用、淺水有條件要深用“的原則,按照”總體規劃,成片開發,持續開發“的建設要求,做深、做細和做優泉州港發展總體規劃,促進全市適宜建港岸線與港後方陸域縱深資源的嚴格保護和科學集約利用。
統籌協調,突出重點
立足增強港口發展的整體合力,統籌港口建設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港口布局、功能結構與城市發展定位相適應,港口發展服務軟環境與基礎設施硬環境相協調,港口企業經營策略與港口發展總體戰略相協調;突出泉州港中心港區和湄洲灣南岸新港區的重要地位,優先安排項目及資金,吸引投資。
市場運作,多元主體
著眼於增強港口發展的內在活力,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市場化機制籌建港口建設資金,切實加大港口建設投入;以市場化機制引入戰略合作夥伴,力促港口投資主題和經營方式多元化發展。
強化功能,最佳化服務
圍繞提升港口發展的綜合競爭力,積極適應國際航運業船舶深水化、大型化、專業化發展趨勢,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深化港口與口岸管理體制改革,提高港口現代化管理水平,降低通關成本,努力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通關條件

提升港口效率

泉州市通關改革取得新突破,口岸通關效率大幅度提升。去年12月10日,圍頭港區率先啟動“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關檢合作“三個一”通關新模式,成為廈門關區範圍內首個實行進口貨物新型通關模式的口岸,同時也是全國首例跨關區關檢合作試點。新模式下,進口貨物通關流程由原來先報檢後報關的“串聯”模式,轉變為報檢和報關同時“並聯”進行。據測算,貨物通關的平均時間比原先縮短近40%,企業通關成本降低約30%。
泉州市將落實“三互”(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大通關建設改革方案,推進“單一視窗”“一站式”等新型通關模式試點工作,推廣區域通關一體化、通關全程無紙化、關檢合作“三個一”等業務改革,持續最佳化口岸通關服務,複製實施自貿區政策,提高通關效率,促進查驗方式、管理方式、監管體制和作業流程等方面的改革創新,進一步營造便利高效的通關環境,確保達到周邊港口的通關效率水平。加大口岸查驗設施建設,確保泉港、圍頭等聯檢大樓在2016年投入使用,石井作業區在國家規定的時限里驗收開放。

複製自貿區政策

自2014年9月首次複製6項上海自貿區海關監管創新制度以來,截至2016年3月,泉州海關已複製推廣上海自貿區、海關總署及福建自貿區創新制度20項,13項已具備對接複製推廣條件,待市場培育後將積極推廣套用。
此外,泉州海關還通過適應性自貿政策創新,開展“批次進出、集中申報”通關模式,簡化CEPAECFA貨物進口原產地證書提交、簡化統一進出境備案清單、實施集中匯總徵稅、“一站式查驗”等。通關環境更優,通關手續更簡,通關效率更高,對於外貿企業而言意味著成本更省,國際綜合競爭力更強。據測算,一系列自貿新政為泉州企業節省報關、物流、查驗費用約150萬元,減輕企業約2000萬元的應稅流動資金負擔,縮短通關時間約2000小時,節省10萬張以上報關單及隨附單證用紙。

更名事件

2012年4月,泉州港被改名事件發生,最終保留原名。
泉州港
2012年4月1日,福建省交通廳受命公布,泉州港以及莆田港的興化灣港區,合併組成新的湄洲灣港。原泉州市港口管理局、莆田市港口管理局及其相關機構相應併入福建省湄洲灣港口管理局。
此次港務調整,意味著,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港有可能從此“隱姓埋名”。這迅速引起部分百姓和關注泉州港人士的反彈。
部分當地民眾、企業代表分別從歷史、品牌效應、經濟效益等等各方面綜合考量,發表對此不合理事件的看法。包括薛蠻子楊錦麟孔慶東黃健翔、西門不暗等人也紛紛轉發聲援泉州市民的抗爭。都市時報、南方周末等媒體對此進行了報導。而泉州某些市民則連續兩天集會抗議泉州港被更名,臨近的福州市也發生了零星抗議活動。4月7日,部分機構發文,表達部分華僑對泉州港更名的高度關注。
福建省道路水路運協人員鄭強平:“把千年古港泉州港改名實在草率。”“唐宋以降泉州港以中國出口門戶而聞名全球。改名,你們憑什麼?”福建泉州港幾個港區被整合併入湄洲灣港,新港捨棄古港“泉州港”名稱不用而改用“湄洲灣港”一事在網上引發部分爭議。
2012年4月8日,泉州副市長尤猛軍表示泉州港的命名將繼續保留。
記者4月10日就此“保留泉州港” 傳言採訪了福建省交通廳,但未獲正面回應。記者從泉州市有關渠道獲悉,福建省確實已派人到泉州就此事進行商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