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泉州府文廟)

文廟(福建省泉州府文廟)

泉州府文廟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泉州府文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泉州市主要文化古蹟之一。泉州府文廟始建於唐開元末年,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孔廟於此,982年(太平興國七年)建為州學,後又遷他處,1109年(北宋大觀三年)遷回,1137年(南宋紹興七年)重建。其建築規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歷史悠久,規制完整,氣勢宏大,文化內涵豐厚,是福建地區名聞遐邇的最大的文廟建築群;布局勻稱,建築優美,造型獨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建築藝術的有機結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廟
  • 外文名:Confucious Temple
  • 地區:福建泉州市鯉城區中山中路泮宮
  • 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於:唐開元末年
建築規模,歷史,建築特點,主要文物,舉辦活動,

建築規模

泉州府文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建築規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歷史悠久,規制完整,氣勢宏大,文化內涵豐厚,是東南地區聞名遐邇的最大的文廟建築群;布局勻稱,建築優美,造型獨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建築藝術的有機結合。
泉州府文廟泉州府文廟
文廟位於市區繁華的商業區中心地段,鯉城區中山中路泮宮內。
文廟內設有“泉州府文廟文物陳列館”、“泉州歷史名人紀念館”、“泉州古代教育展覽館”。

歷史

府文廟始建於唐開元末年,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孔廟於此,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建為州學,後又遷他處,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遷回,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重建。

建築特點

府文廟主體建築大成殿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面闊7間35.3米,進深5間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結構,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盤龍檐柱8根,風格古樸,在全國現存文廟中甚屬罕見。殿前砌露台,台明嵌有仰蓮、復蓮、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輝綠岩石浮雕。台下通道、拜庭,兩旁古榕垂蔭,庭外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橋,梁式石構,中部拱起,兩邊有石構護欄。大成殿前東西兩側築有東廡和西廡,全長112米,寬10米。兩廡前正中為大成門三開間,二進深,左為金聲,右為玉振,三門聯成一體,寬60米,深10米。門外為露埕寬66米,深60米,可容數千人,左右為禮門、義路。西面臨中山街建有泮宮門。廟東有明倫堂七開間,寬36.8米,五進深21.4米,前有寬深36米的露庭,東西兩書齋,庭前有方池寬29米,長43.8米,中有4米寬的石橋,圍以石護欄。外為育英門,再往東原存有尊經閣和名宦、鄉賢祠等建築。

主要文物

府文廟內設有“泉州府文廟文物陳列館”、“泉州歷史名人紀念館”、“泉州古代教育展覽館”。“泉州府文廟文物陳列館”設在大成殿內,正中有孔子塑像,兩旁有四配十二哲畫像。主要文物有傳世祭孔樂器、舞器、禮器等。其中六件青銅豆鑄有“乾隆十一年台灣知府蔣元樞捐造,貢生蔣鴻皋監製”和鑄有“同治六年五月鑄,州同御即造,訓導鄭秉經郊行李樹監鑄”及“台灣北路淡水同知嚴金清謹制”的銘文編鐘。是研究泉州文廟與台灣文廟的歷史淵源關係的實物資料。“泉州歷史名人紀念館”設在文廟西廡,陳列有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文化名人三十八位。這些人物從各個歷史時期反映出泉州人文薈萃、人傑地靈,在政治、文化、經濟、軍事以及海外交通、國家統一等領域為社會以至世界作出重大貢獻。展品使用現代彩色蠟像工藝製作,配以精製各時代服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舉辦活動

2016年2月7日20:00,福建省泉州府文廟被選為2016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泉州分會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