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畲族鄉

治平畲族鄉

治平畲族鄉地處寧化西南部,全鄉轄域面積178平方公里,轄12個村委會(其中9個為民族村),100個自然村,全鄉13152人,其中畲族4022人,占全鄉總人口的30.58%。治平原名寺背嶺,成立於1944年,1958年更名為治平人民公社,2000年10月,撤治平鄉,設立治平畲族鄉。治平人才輩出,曾出過1名探花,5名進土,3名舉人江蘇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兼南京警備區司令員的曾萬標,被授予空軍上校軍銜的賴林芝都生於治平長於治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治平畲族鄉
  • 別名:寺背嶺
  • 行政區類別民族鄉
  • 所屬地區福建寧化
  • 下轄地區:鄧屋、彭坊、治平
  • 電話區號0598
  • 郵政區碼:365412
  • 地理位置:福建西部
  • 面積:178平方公里
  • 人口:1.3萬
  • 方言客家語、畲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雞公崬 
  • 車牌代碼G
鄉鎮概況,行政區劃,歷史沿革,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經濟發展,人文歷史,曾萬標,賴林芝,

鄉鎮概況

地處寧化縣西南,地處閩贛兩省三市八縣交界處,距寧化城關56公里,距三明170公里。全鄉轄域面積178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202459畝,設12個行政村(其中9個為民族村),100個自然村,全鄉13152人,其中畲族4022人,占全鄉總人口的30.58%。
寧德市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從唐朝開始至明清時期,畲族先民從閩、 粵、贛三省交界一帶陸續遷移到閩東。目前畲族人口有17萬人,分別占全 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國的四分之一。閩東畲族分布9縣、市、 區, 124個鄉鎮及街道辦事處,現設立8個畲族鄉和福安市畲族經濟開發區,有 畲族聚居行政村203個。
畲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古老民族,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形 成了鮮明的獨特的習俗風情。畲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通用漢族文字。他們自稱“山哈”,意指居住在山裡的客人。畲族婦女傳統服飾各地有所 不同,基本特點是:上衣黑色,衣領、衣襟、袖口邊繡有彩色花紋圖案。腰系黑底花色圍身裙和自織花腰帶。下穿黑色布長褲,有的地方還穿黑色 短褲和綁腿。畲族少女的頭髮是用紅色絨線編成一條辮子,盤繞在頭上。已婚婦女的頭髮梳成筒帽式或螺式,形成鳳頭。佩戴的裝飾品有銀手鐲、 銀鏈、銀項圈、銀耳環等。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集中體現。畲族人民喜 唱山歌,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他們常以歌代言,以歌傳情,歌頌勞動, 表達愛情,唱述本民族歷史和神話傳說等。唱法多用“假聲”,有獨唱、對唱(即“盤歌”)、齊唱和二重唱(即“雙音”)。曲調大同小異,主 要有福鼎調、霞浦調和福寧調。畲族傳統節日、婚俗、武術、醫藥等也別具一格,富有民族色彩,為閩東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行政區劃

治平畲族鄉代碼:350424207
轄12個村委會:~201_鄧屋村、~202_彭坊村、~203_治平村、~204_湖背角村、~205_社福村、~206_坪埔村、~207_泥坑村、~208_高地村、~209_下坪村、~210_高峰村、~211_田畲村、~212_光亮村。

歷史沿革

1958年建治平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133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治平、高地、泥坑、坪埔、彭坊、高峰、下坪、湖背角、鄧屋、社福、光亮、田畲12個村委會。2000年7月6日,三明市人民政府(明政[2000]文122號)批覆同意撤銷治平鄉,設立治平畲族鄉。

自然資源

全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6.7度,無霜期230天,年平均降雨量1832.4mm。森林資源豐富,全鄉擁有林地面積186343畝,森林覆蓋率90.2%,全年氣候濕潤陰涼,利於毛竹生長,全鄉現有毛竹14.5萬畝,為三明市最大的毛竹之鄉。主要經濟作物有馬鈴薯、地瓜、蕉芋等,土特產有玉扣紙、冬春筍、筍乾等。境蘊藏內大量鉛鋅、鉛鈹等礦產尚待開發利用。

基礎設施

地處閩贛兩省三縣八鄉交界處,交通便利,距寧化城關56公里,距三明170公里,全鄉12個行政村至鄉府所在地均已開通公路,竹山公路已開通28條78公里,治平至長汀庵傑鄉邊貿公路田畲路段已完工,近年內可全部貫通,具備了便利的交通運輸路網。 該鄉水利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治平溪,下坪溪、高寨坑溪等3條,治平電力已經完成農電併網,電力供應充足,現正在建3.5kv的變電站和輸電線路改造。郵電通信設施完善,全鄉有10個村已實現移動通訊信號覆蓋。全鄉12個村已全部開通了程控電話,隨時可與國內外進行通訊聯繫。富饒的物產、便捷的交通、充足的電力以及優質的服務營造了寬鬆優越的投資環境。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成立民族鄉以後,治平畲族鄉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2006年全鄉糧食總產量4573噸,農林牧副漁總產值5708萬元,全鄉財政收入151萬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32萬元,完成內聯資金1350萬元,文化教育事業也日趨進步,正在籌建占地3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的混凝土二層樓房式的民族綜合文化站,一層為圖書室、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室、教育培訓室;二層為民族風情展覽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作站、文體活動室

人文歷史

歷史上治平人才輩出,曾出過1名探花,2名進士,1名舉人。治江蘇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兼南京警備區司令員的曾萬標,被授予空軍上校軍銜的賴林芝都生於治平長於治平。

曾萬標

原名曾致科,寧化縣治平鄉田畲村人,生於1913年3月15日。
1931年9月,曾萬標參加紅軍地方游擊隊
1933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10月從於都出發開始長征
1935年9月任紅一軍團軍團部偵察連副排長、騎兵排副排長。長徵到達陝北後,騎兵排壯大成騎兵連、騎兵營、騎兵團,先後任排長、連政治指導員、連長黨支部書記
1940年初,任晉察冀軍區騎兵第一團營長。
1943年4月,任曲陽支隊支隊長。
1945年8月初,任晉察冀軍區十二團團長兼黨委副書記。
1949年9月,調華北軍政大學任大隊長。
1951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高級步兵學校大隊長。
1952年3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軍察哈爾省公安總隊總隊長。
1954年3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軍後勤部車管部長。
1965年,任江蘇省軍區獨立第二師師長兼黨委副書記。
1969年,任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兼黨委委員。
1971年,兼南京警備區司令、黨委書記。
1978年,任江蘇省軍區顧問和顧問組長,仍任省軍區黨委委員。
1983年離休,享受正軍級待遇
1957年6月18日,被授予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於2005年3月5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5歲。

賴林芝

福建省寧化縣治平鄉高峰村人,生於1914年。
1934年3月參加工農紅軍,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時期,任中央蘇維埃政府警衛大隊二中隊(後改名中央警衛營二連)三班戰士、班長、副排長、排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
到達陝北後,調任紅軍大學衛生隊指導員、連長,抗日軍政大學衛生隊隊長。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129師第一支隊二連連長,游擊支隊支隊長、區隊長。
1943年任太行軍區六分區作戰參謀,129師司令部科長,
1944年任太行軍區六分區七團副團長、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調東北解放區,歷任東北民主聯軍補訓團團長,東北軍區一縱一師二團副團長,第四野戰軍第38軍後勤部參謀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調空軍,參加中國民航的創建工作,歷任軍委民航管理局華東辦事處(後改名上海民航管理處)機航科科長,中南辦事處廣州民航管理處副處長、處長,烏魯木齊民航管理處處長,蘭州民航管理局長,北京民航管理局101廠廠長兼黨委書記,參與接收和改編兩航(中華航空公司和中國航空公司)起義員工和運送物資的工作,參與組織和領導華東、中南、西北民航的組建和建設工作,組織中蘇民航通航、開闢蘭州機場和航線等。
1955年授予空軍上校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79年改任北京民航管理局顧問,1981年離休。
1991年5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