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餐條

油餐條

油餐條,背鰭有硬刺,側線在胸鰭上方急劇向下彎折,為習見的中上層魚類,以小型甲殼類動物和浮游生物為食,分布於全國各流水和靜水水體中,是小型食肉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擬餐鰷
  • 拉丁學名:Hemiculter bleekeri bleekeri warpachowsky
  • 別稱:油餐、白條、鱔子、貝氏餐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亞綱:新輻鰭亞綱
  • :鯉形目
  • :鯉科
  • 亞科:鮊亞科
  • :鰷屬
  • :擬餐鰷
  • 分布區域:中國各主要水系流水和靜水水體
識別特徵,生活習性,

識別特徵

背鰭III-7;胸鰭I-12--13;腹鰭I-8;臀鰭III-11--15。側線鱗40(8-9)/(2-V)46。第一鰓弓外側鰓耙19—25。下咽齒3行,2. 4. 5—5.4.2或2. 4. 4--5.4. 2。鰾2室,後室較長,末端尖。腸管較短,其長度略比標準長為長,腹腔膜深黑色。標準長為體高的3.7-4.4倍,為頭長的1. 2—5. 2倍.為尾柄長的5. 6—6.5倍。頭長為吻長的3.4--4.4倍,為眼徑的3.1—3. 6倍,為眼間距的3. 0--3.6倍,為尾柄長的1.5--1.9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 5—2.2倍。體長形,側扁,頭後背部稍突起,背部和胸部輪廓呈弧形。腹棱從胸鰭基部至肛門前存在。頭短,略呈三角形。口端位,裂斜狀,後伸達鼻孔後下方。吻短,其長度與眼徑相當或較小。上下頜等長。眼大,位於頭側近前端。鼻孔位於眼前緣上方離眼前緣較近。鰓耙較短,排列較稀疏。下咽齒稍粗壯,基部呈圓柱形,末端尖,呈鉤狀。背鰭短小,外緣平截,最後一根不分枝鰭條為光滑硬刺,其長大於頭長,其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前上方。胸鰭較小,末端尖,後伸不達腹鰭起點。腹鰭後伸不達肛門。臀鰭較短,外緣稍內凹。尾鰭分叉深,末端尖,下葉較上葉長。鱗片大,易脫落,腹鰭基部具腋鱗。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逐漸向下彎曲,然後沿著腹部邊緣向後伸延,至臀鰭基部後上方又向上彎曲,然後通過尾柄中軸向後延伸。身體背部青灰色,體側和腹部銀白色,背鰭和尾鰭灰色.其餘各鰭灰白色。
油餐條油餐條

生活習性

油餐個體小,數量多,適應性較強。既可作肉食性魚類的餌料,又可食用,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主要分布於江河、湖泊和池塘中,常群集在沿岸淺水區水面活動覓食,是中上層小型魚類。多集群覓食,幼魚攝食浮遊動物和水生昆蟲;成魚主要食藻類、高等植物碎片和甲殼動物,也食掉在水中的陸生昆蟲。屬雜食性魚類。一般繁殖為5一7月,產粘性卵,粘附在水草、礫石上孵化發育。性成熟年齡為1齡。懷卵量5000--10000粒。繁殖季節在4~6月,產卵時多集群逆水跳躍產卵,產漂流性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