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蠟皮

油蠟皮

油蠟皮是牛皮製皮工藝的一種,需要在水廠工藝中就和普通牛皮的製作工藝分開了。 主要區別是鞣製階段,普通牛皮主要採用鉻鞣,植鞣,醛鞣等。油蠟皮採用的是油鞣,皮革鞣製染色後,皮革柔軟,彈性好,張力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油蠟皮
  • 性質:彈性好,張力
  • 工藝特點:油蠟皮是用頭層牛皮經打磨
  • 方法:油鞣
油蠟皮,皮鞋保養,工藝特點,保養方法,摘要,研究,

油蠟皮

在後期的塗飾工藝中使用油滑和蠟感手感劑製作而成的。油蠟皮的分類油蠟皮的油蠟效果包括很多種,像:普通的油蠟油蠟皮,白霧蠟油蠟皮,陽離子蠟油蠟皮等。較常用的是油蠟效果:油亮的表面效果,仿佛在皮料表面揉了一層油蠟進去。白霧蠟油蠟皮,表面就像一層白霧,朦朦朧朧的。要用棉布擦拭,才會現底色。陽離子蠟油蠟皮,表面看不出來,但是只要將皮料摺疊或揉搓,就會看到面色跟底色的交融變化。
黃棕色油蠟皮黃棕色油蠟皮

皮鞋保養

真正的皮鞋護理可不是街頭那種擦皮鞋的——伸出一隻腳,一條破布在上面擦來擦去。專業的皮鞋護理是耐心細緻的,拿一雙光麵皮鞋為例,10道程式都必須一絲不苟。
1.清潔鞋底、鞋邊。用的是專用皮革清潔水,因為皮鞋是不能遇水的,而且專用清潔水還能使皮質不掉色、不發黃。
2.清潔鞋縫、鞋面。這時要用去污膏,不能用牙刷,牙刷的硬毛會刮傷皮質的。用過去污膏後,要用毛巾把去污膏擦乾淨。
3.上鞋油。專業用的往往是固體鞋油,這樣油分更重。如果鞋油打的不均,就會出現不同的亮度。
4.烘乾。上完一道鞋油以後把它放進消毒箱烘3分鐘,溫度在50-70℃左右,消毒箱裡的熱風使油能更好地浸潤進皮革裡面。如果鞋子太髒,要多用幾次去污膏,這樣就得先烘乾再上油,因為去污膏也是含有水分的。
5.大刷拋光。把多餘的油打勻,光澤度就出來了。再用毛巾把皮革表面的油拋光,直到拿白紙擦在皮鞋上也不會髒了。
6.上鞋乳。鞋乳油性更重,更滋潤皮質。接著再烘三分鐘。然後用大刷拋光。
7.上鞋蠟。鞋邊、鞋面都得照顧到。鞋蠟是液體的,使皮質更有光澤度。上完鞋蠟後仍然要烘乾、大刷拋光,把液體鞋蠟弄均勻。
8.用水性鞋刷蘸清潔水清潔鞋子裡面。
9.烘乾。這一次的烘乾跟前面有些不同,由於鞋子裡面是濕的,要用鞋撐把鞋子撐起來烘,50℃就可以了。溫度太高則容易使鞋子脫膠。10-15分鐘即可。
10.消毒。烘好之後直接消毒,需30至40分鐘。
穿鞋時應先鬆開鞋帶再使用鞋拔:平日小心著用,是鞋子保養的第一步。鞋子損壞多從後跟開始。因此,可多利用鞋拔子穿鞋。家中可準備長柄的,而平常則準備可隨身攜帶的。另外,穿鞋子時不要硬擠,穿有鞋帶的皮鞋應養成鬆開鞋帶後再穿的習慣。 11.鞋不穿用時,及時清潔,然後放入鞋撐,使皮面保持完好形態,防止皮鞋曲撓部位死褶,若無鞋撐,可以用乾淨衛生的廢紙代替,能有同樣的效果。

工藝特點

油蠟皮是用頭層牛皮經打磨、上油、打蠟後形成的特殊皮感效果,是一種具有仿古藝術效果的時尚皮料工藝,也是各大世界品牌的首選皮料。因其工藝特點,油蠟皮表面容易留下刮痕,用擦鞋布或鞋蠟順著紋理方向反覆塗抹後就會消失。另外,油蠟皮的吸水和吸油性較強,粘到水和油後的部分,皮面顏色會變深,其實正是油蠟皮的這些特點,讓它給人一種懷舊和滄桑的感覺,是其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保養方法

油蠟皮的保養由於油蠟皮的吸水性和吸油性較強,又屬於變色皮質,所以平時使用要防水防潮、防油漬,如皮面有輕微刮痕,可用軟布輕輕反覆拭擦,污跡可用無色皮蠟油塗抹拭擦。

摘要

蠟皮蜥屬(Leiolepis)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和我國華南沿海。世界範圍內所見的七個種中,蠟皮蜥(L.reevesii)是分布最北的一種,見於兩廣、海南和越南。
2007年4-5月在海南島本島範圍內18個縣市展開蠟皮蜥種群密度和洞穴特徵調查。種群密度存在地區間差異,三亞、陵水、東方、樂東等縣市密度較高,而文昌、定安、屯昌瓊海萬寧等地種群密度低。
種群密度各類生境間差異顯著,果園、仙人掌叢和草地種群密度較高,木麻黃林和小葉桉林內種群密度較低。種群密度海拔高度間差異顯著,但並不呈現隨海拔升高種群密度隨之上升或下降的簡單關係。
蠟皮蜥幼體洞長、洞深與頭體長(SVL,snout-vent length)正相關,洞道折曲與SVL不相關;成體洞長、洞深與頭體長不相關,洞道折曲與SVL正相關。ANOVA顯示成體洞長、洞深均存在顯著地區間差異。
以巢溫為協變數的ANCOVA顯示,各地巢內成體體溫差異顯著。ANOVA顯示,成幼體巢溫和體溫差異顯著,成幼體巢穴所處位置的氣溫無顯著差異。以巢溫為協變數的ANCOVA顯示,成幼體氣溫和體溫無顯著差異。體溫、氣溫和巢溫三因子偏相關分析顯示,各組(地區)內成體體溫和巢溫呈正相關;而成體體溫和氣溫之間、巢溫和氣溫之間的相關性並非在所有組內都存在。合併各組,總體上成體體溫和巢溫、體溫和氣溫存在顯著正相關,而巢溫和氣溫不存在相關性;幼體情況與成體相似。
2006、2007年4月下旬從海南樂東一種群捕獲844隻蠟皮蜥,研究該種兩性異形和繁殖輸出。繁殖雌體的最小SVL為84.0mm,大於此大小的個體被人為判定為性成熟。蠟皮蜥具有兩性異形,雄性大於雌性且具有較大的頭部。無論成體和幼體,雄性頭長和頭寬隨體長的增長速率大於雌性。
以性別和年齡(成、幼體)為因子的雙因子ANOVA比較兩性頭長和頭寬與體長的回歸剩餘值發現,雄性頭部大於雌性,幼體頭部相對大於成體。相對窩卵重與母體SVL呈顯著的負相關,表明較小的母體具有相對較大的繁殖輸出。雌體繁殖會滯緩其生長,故小母體具有相對較大繁殖輸出的結果部分地解釋了蠟皮蜥為什麼顯示成年雌體小於雄體的體形大小兩性異形現象。
用蠟皮蜥為模型動物,檢驗產卵於溫暖且熱穩定巢內的蜥蜴應有相對較高但較窄的孵化溫度的假設。卵在三個恆定溫度(27、30和33℃)、一個波動溫度處理下孵化。溫度的平均值而非方差影響孵化期,27、30和33℃的平均孵化期分別為101.1、69.6和55.3天。幼體性別不受孵化溫度影響。
不同處理孵出的幼體僅有稍許形態差異,但運動表現差異顯著。27℃孵出幼體在跑道上的表現比其它處理孵出幼體差。卵能在27℃和33℃下孵化,但這兩個孵化溫度並不適宜。蠟皮蜥適宜的孵化溫度範圍可能處於最頻繁的巢溫變化範圍(27-33℃)內。與其它利用低溫生境或利用溫暖生境但產卵於淺巢的有鱗類爬行動物相比較,蠟皮蜥有相對較高但較窄適宜的卵孵化溫度。
因此,作者的數據支持上述假設。在具有溫度梯度的熱環境中,選擇體溫組間差異顯著,非懷卵雌體(39.0℃)顯著高於雄性成體(37.7℃),雄性成體顯著高於懷卵雌體(36.8℃)。非懷卵雌體和雄性成體的臨界低溫(CTMin)和臨界高溫(CTMax)兩性之間均無顯著差異,故合併兩性數據,CTMin和CTMaX分別為11.1℃和45.7℃。用無線熱敏發射器和數據塊研究海南樂東一野外圍欄內蠟皮蜥的調溫行為。
本研究中所用蠟皮蜥均為成體,我們將其分為非懷卵雌體、懷卵雌體和雄性成體三組。以組、時段(07:00-11:00;11:00-15:00;15:00-19:00)和天氣狀況(晴天vs多雲或陰天)三因子ANOVA顯示,組(懷卵雌體<非懷卵雌體和雄性成體)、時段(07:00-11:00時段<11:00-15:00時段和15:00--19:00時段)和天氣狀況(多雲或陰天<晴天)三因子對蠟皮蜥體溫有顯著影響;時段和天氣狀況的互動作用對蠟皮蜥體溫亦有顯著影響,其它因子間的互動作用對體溫影響不顯著。

研究

為研究海南島內蠟皮蜥的種內遺傳變異,我們進行環島取樣,採集16個地點的蠟皮蜥,樣點包括海南本島沿海各縣市,與三亞毗鄰的東瑁洲島、廣東的徐聞和廣西的北海
對16個種群254條蠟皮蜥線粒體Cyt b基因片段(1004個鹼基)進行序列測定,序列同源排序顯示有122個變異位點,這些位點定義了73種單元型。單元型網路關係圖顯示海南蠟皮蜥可分為A、B兩支,其分化時間約為1.00-1.06百萬年前。
A支總體上表現為受阻礙的基因流伴隨距離隔離,B支總體上表現為受阻礙的基因流/擴散但伴隨較長距離的擴散。A支歷史上經歷過種群擴張,種群擴張的時間為0.60百萬年,嵌套分析(NCA,nested dade analysis)和AMOVA結果顯示蠟皮蜥以受阻礙的基因流並有明顯種群遺傳結構為特徵。
海南中部的五指山和鸚哥嶺是阻礙基因交流的重要屏障,而瓊州海峽作用較弱。我國蠟皮蜥過去30年來經歷了種群迅速衰退,部分地區原自然種群已不復存在,人們迫切期望為制止該種種群進一步衰退尋找到合理的途徑。
蠟皮蜥構巢精緻,巢穴忠誠度(nest fidelity)強,不輕易遷離原巢區,易受生境縮減和破碎化影響而降低遺傳多樣性,本項研究對海南蠟皮蜥資源現況、生活史特徵和種群遺傳結構等進行較為系統的闡述,可為確立有效的蠟皮蜥資源管理和保護策略提供參考。
小知識:一張原皮,可以剖若干層來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