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旋兒

油旋兒

油旋是濟南的小吃,是一種漩渦狀蔥油小餅,因形似螺旋,表面呈金黃色而得名。油旋外皮酥脆,內瓤柔嫩,蔥香透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油旋兒
  • 主要食材: 麵粉300g
  • 口味:香酥可口
  • 配料:精鹽,蔥米,花生油
簡介,起源,傳承,製作方法,油旋製法,濟南油旋的做法,

簡介

油旋兒,在濟南已有百多年的歷史。濟南較早經營油旋兒的店家是清朝道光年間的鳳集樓。到了光緒二十年開業的文升園飯莊,以經營眾多地方小吃而聞名泉城。此家飯莊生產的油旋兒用章丘大蔥和面,熟後蔥香味濃郁,層次分明,外酥內嫩,久為食者稱道,後為飲食同業人廣為仿製。
4 0 年代開業的聚豐德飯店接過了這一名小吃,並加以改進,增添了馬蹄油旋兒、蛋黃油旋兒等。前不久,有位早年從濟南到台灣的老先生回濟探親,要做的頭一件事就是去嘗一嘗老濟南的油旋兒。
濟南人吃油旋兒是頗講究的,大多是趁熱吃,或配米粉,或配餛飩,另有一番滋味。

起源

油旋最早出現在濟南是清朝時期。相傳油旋是清朝時期的徐氏三兄弟。(今齊河縣)去南方闖蕩時在南京學來的,油旋在南方的口味是甜的,徐氏兄弟來濟南後依據北方人的飲食特點將油旋的口味改成鹹香味,一直傳承至今。清代顧仲編著的《養小錄》中這樣記載油旋的製作:“————和面作劑,擀開。再入油成劑,擀開。再入油成劑,再擀如此七次。灶烙之,甚美。”據說道光年間濟南城裡的鳳集樓是較早經營油旋的店家,光緒二十年開業的“文升園”飯莊,曾以經營油旋等眾多地方小吃而聞名泉城,民國初年時,濟南有十幾家經營油旋的店鋪,油旋成了當時名揚全國的小吃。
油旋兒油旋兒

傳承

油旋出現在濟南與徐氏三兄弟有關。清朝時期,濟南有徐氏三兄弟做餐飲,後到南京學來了油旋的做法,但當時其比較適合南方人口味,是甜香的,徐氏三兄弟根據北方人的口味將其改為鹹香,一直傳承至今。解放前,濟南做油旋最地道的屬光緒二十年開業的文升園飯莊,蘇將林的師傅耿長銀年輕時就是文升園飯莊打制油旋的頭把好手。
蘇將林,濟南油旋最後的守望者,1958年,毛主席到濟南考察時,吃過蘇將林做的油旋兒。蘇將林說,把油旋推向全國、使它成為全國名吃的是師傅耿長銀。他說,耿長銀後來離開了文升園,在現在的北洋大戲院附近賣油旋。1956年,濟南召開名吃大會,耿長銀打制的油旋被選為名吃,並推向了全國,耿長銀因此調入聚豐德飯店。幾個月後,蘇將林來到聚豐德,按老傳統簽訂了拜師協定,由此成為耿長銀惟一的徒弟。蘇將林說:“我是按老辦法學徒的,先讓師傅考察了一年,這一年裡只砸焦子(焦炭)燒火、和面、洗案板。師傅做面案時會把門關上,屋裡只有他一個人。後來師傅認為我還是塊料兒,才正式教我手藝。”蘇將林說:“耿師傅教的打油旋的每個工序都不允許有半點兒馬虎,他說不能為掙錢偷懶,偷工減料更不行。如果那樣的話,對不起吃油旋的顧客,對不起這門傳了上百年的手藝。”當然,蘇將林並非只會按老傳統打制油旋,他也有過創新:雞蛋油旋、馬蹄油旋、壽桃油旋均出自他手。但創新歸創新,有一條他是認準的——最基本的東西不能改,創新是在傳統基礎上進行的,不是亂創。

製作方法

油旋製法

原料:麵粉。
調料:豬大油,精鹽,蔥米,花生油
製法:1、用上等白面加水和軟,稍餳後,揪下一個劑子,揉勻後,擀成薄皮,將蔥油泥(用豬板油加大蔥剁的泥)抹在面片上,邊卷邊抻,至麵皮極薄,捲成螺旋形圓柱。
2、放在擦過油的鏊子上,用手按扁至直徑8厘米、厚2厘米左右圓餅,烘至兩面挺身,再放入下面爐壁周圍烘烤,中間翻烤一次,至深黃色即熟。
3、取出後趁熱將有旋紋一面的中間用手指壓出窩,即成多達五六十層的油旋。

濟南油旋的做法

油旋兒油旋兒
主料: 麵粉300g,鹽4g,水180g,
輔料: 鹽適量,蔥油50g,蔥花適量,五香粉1小勺,花椒粉1小勺,蔥油材料: 小香蔥適量,大料1個,花椒十幾粒,香葉1片,色拉油適量
做法:
1. 蔥油材料備好。
2. 鍋中放入1個大料,十幾粒花椒,1片香葉,用小火,將香料的味道慢慢炒出。
3. 放入小香蔥,繼續用小火炒香蔥,直到炒出顏色變暗為止。
4. 將鍋里香料,香蔥,濾出,剩餘的油,就是蔥油。
5. 材料備好。
6. 麵粉里倒入4g鹽。
7. 再倒入慢慢的倒入水,用筷子攪拌開。
8. 揉成團,醒發1小時。
9. 分割成一個50g的小麵團。
10. 原味的是蔥油里倒些麵粉,成為蔥油酥,五香味的加入些五香粉,蔥香味的加入些蔥花。
11. 取其中一個,擀成,刷一層油酥。
12. 將其對摺,再刷次油酥。
13. 自一端開始捲起,邊卷邊抻。
14. 用手指往下按的同時,往四周推。
15. 鍋燒熱,倒入少許油,將餅放入。
16. 煎至淺淺的金黃色關火。
17. 表面刷油:,放入烤箱,190°烤10分鐘。
18. 取出後趁熱將有旋紋一面的中間用手指壓出窩,就做好了。
19. 成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