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央視紀錄片)

河西走廊(央視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河西走廊》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和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一部紀錄片,正片共10集,以時間為線索,梳理了從漢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河西走廊歷史,此外還包含兩集綜述《致敬河西走廊》。紀錄片於2015年3月3日起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鳳凰網同步播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西走廊
  • 外文名:HEXI CORRIDOR
  • 首播時間:2015年3月3日
  • 首播欄目:CCTV-10科教頻道
  • 總導演趙啟辰
  • 承制單位: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出品單位:甘肅省委宣傳部、央視科教頻道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幕後製作,創作團隊,創作過程,製作手法,風光攝影,配樂創作,主創團隊,音樂原聲,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河西走廊,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當張騫這位極具開拓和冒險精神的漢帝國友好使者鑿空西域時,這條綿延在黃河以西的窄長通道,開始成為金戈鐵馬的征途,商旅綿延的古道,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國際通道。只是,此前從未有過以“河西走廊”為主題的紀錄片。三年前,一支充滿夢想的紀錄片創作團隊踏上了這條古老而偉大的通道,擷取河西走廊上的絢爛瞬間,以編年體史詩的形式,跨越漢、三國、兩晉、隋唐、蒙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系統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箇中國西部的歷史,呈現出其跨越千年的雄壯、輝煌與蒼涼。
河西走廊劇照河西走廊劇照

分集劇情

第1集:《使者》
  主要講述公元前138年,匈奴對漢朝的包圍襲擾迫使漢武帝派遣張騫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尋求軍事同盟的故事。張騫的鑿空之舉,帶來的地理大發現使河西走廊正式進入了中原王朝的視野。
第2集:《通道》
  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的信息堅定了漢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決心。本集主要講述公元前121年,發生在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戰。一年之內,年僅19歲的霍去病率領漢朝騎兵三次出擊匈奴,全線打通了河西走廊並使它自此併入漢朝版圖。
第3集:《驛站》
  河西之戰後,行政與郵驛系統遍布河西,漢朝的勢力範圍也沿著河西走廊延伸到了西域。本集主要透過敦煌懸泉置驛站及其出土漢簡,再現長羅侯常惠建功西域的風雲往事,展現河西走廊這一戰略通道在漢朝經營西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4集:《根脈》
  主要從儒家文化的角度講述魏晉時期,中原大亂之際,河西走廊以其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庇佑了遷徙至此的儒家學者。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紮下根脈,並最終東漸反哺中原,成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來源。
第5集:《造像》
  魏晉南北朝時期,來自恆河兩岸的佛教文化開始沿著寬闊的河西走廊大規模進入中國。以曇無讖、鳩摩羅什為代表的佛教徒,以譯經、造像等方式在這裡弘揚佛法,開啟了佛教中國化的歷程,同時也為河西走廊留下了寶貴的佛教遺產。
繼續看6-10集
選集
選集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創作團隊

總導演王新建是央視《探索·發現》欄目製片人,曾創作了《大地的呼喚》《改革開放20年》等;導演趙啟辰監督指導並製作了十餘部紀錄片,《尋秦》獲“第十八屆中國電視紀錄片十優長片”獎,《北上—長征在哈達鋪》獲“第二十屆中國電視紀錄片系列片好作品”獎;艾美獎最佳攝影獎獲得者、英國攝影師布萊恩·麥克達馬特擔任攝影指導,美國攝影師科里·羅素·布朗加盟攝影團隊;曾在希臘雅典衛城、印度泰姬陵、中國紫禁城舉辦過音樂會的國際著名音樂家雅尼擔綱作曲。

創作過程

為了把已知的史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分整合,確保影片學術的權威性,敦煌研究院沙武田博士出任該片學術統籌。2013年上半年,43萬字的學術本順利出爐,奠定了該片拍攝的基石。再經過總撰稿鄧建永的抽絲剝繭,每一集的主線人物和故事呼之欲出。
2013年5月,英國攝影師布萊恩·麥克達馬特趕赴河西走廊,進行春季空鏡的大型拍攝。攝製組拍出了河西走廊最為壯美的畫面。美國攝影師科里·羅素·布朗於當年夏季在河西走廊進行了長達一個半月的拍攝,該片中的河西走廊星空和八一冰川的景色就來自他的鏡頭。
2014年年初,創作組啟動了《河西走廊》的情景再現拍攝。趙啟辰帶領創作團隊輾轉全國10個影視基地,一共拍攝了230場情景再現,時代跨越兩漢、三國、魏晉、隋、唐、元、明、清和新中國。涉及50餘個需要設計形象的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置了60餘個室內、外場景,動用民眾演員近千人次。
《河西走廊》影片《河西走廊》影片

製作手法

與中國大陸其他歷史題材紀錄片不同的是,《河西走廊》大量採用情景再現的手法。編導採用電影化的手法,在每一集中採用對應時期代表性的故事再現歷史。為了拍攝該片,製作團隊在中國10個影視基地共拍攝230場情景再現,動用近千名民眾演員,情景再現篇幅達到全片的60%,而其他紀錄片中常見的對專家學者的採訪則不在該片中出現。而在此之前,由敦煌研究院教授沙武田擔任學術統籌,二十多名相關學者為該片製作了43萬字的學術資料,此後製作團隊再根據這些資料確定每集用於展示的故事。據製作人李東珅稱,這個過程長達一年。

風光攝影

《河西走廊》片中的風光取景由總導演趙啟辰、總撰稿鄧建永和學術顧問沙武田一道採風獲得。曾經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紀錄片《美麗中國》攝影師並兩次獲得艾美獎的英國攝影師布萊恩·麥克達馬特(Brian McDairmant)擔任了《河西走廊》的攝影指導。布萊恩帶領團隊於2013年5月在河西走廊進行春季空鏡拍攝。此外,片中包含一組河西走廊星空和八一冰川的鏡頭,這些鏡頭由美國攝影師科里·羅素·布朗(Cory Brown)拍攝,攝於2013年夏季。

配樂創作

《河西走廊》的主題音樂是《河西走廊之夢》,由希臘音樂家雅尼創作。主題旋律由杜讀管演奏,該樂器可追溯至公元前12世紀。《河西走廊》配樂聲效風格與實現方式上與其電影化的拍攝手法做到了一致,徐鯉的音樂團隊儘可能地在擬音棚中實錄。
在接受了《河西走廊》製作公司邀請為其配樂前,雅尼已經有4年沒有創作樂曲。趁此機會,他打算將他在這幾年積累的創作元素和創作靈感運用其中,這也是雅尼首次為紀錄片配樂。但雅尼的第一稿音樂被團隊提議“仍有提升空間”而進行了二度創作。雅尼的第二次創作的音樂已接近於《河西走廊之夢》。其中,雅尼起初採用了接近於中國民族樂器的樂器,在主創團隊的建議下雅尼最終選用了具有亞洲西部風情又十分古老的杜讀管,並最終獲得了團隊的肯定。
作為音樂總監的徐鯉及其團隊則負責《河西走廊》每一集、不同場景的所有音樂,這一創作持續一年多的時間,期間他曾與團隊沿著河西走廊採風。徐鯉表示“西域音樂不僅限於胡琴”,他選擇了用國際視野創作音樂,他提取西域樂器的部分元素融入到西方樂器以及中國其他民族樂器中來增添包容性。同時徐鯉在製作音樂時也隨著講述角度的變化而以不同視角介入不同的變化了視角的音樂,使之更富特色。

主創團隊

導演
趙啟辰
副導演
向飛
撰稿
鄧建永
學術顧問
沙武田
解說
蘇揚
攝影
徐鴻
風光攝影
布萊恩·麥克達馬特、科里·羅素·布朗
燈光
曹傑鋒
美術設計
徐冰

音樂原聲

專輯信息
創作者:徐鯉
發行時間:2015年03月13日
專輯封面
河西走廊(央視紀錄片)
曲目
1.河西走廊之夢
2.千年回眸
3.命運悲歌
4.勵精圖治

發行信息

播出時間播出平台
2015年3月3日
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

作品評價

《河西走廊》改變了以往再現絲綢之路的傳統思維方式,它不再是單純的歷史紀錄,而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演繹河西走廊乃至絲綢之路的文化與歷史。該片對絲路文化的全方位展現,實際上是用現代視聽媒體的手段來重塑和表現歷史,也就是透過視覺影像和電影話語傳達歷史及人們對歷史的見解。十集正片採用劇情紀錄片“虛實結合”的敘事結構來再現歷史、勾連當下,以現代性的視角,滲透了歷史事件、民俗生活、經濟戰略、學術研究、宗教信仰、藝術風格等多層次多側面的信息,將歷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觀念灌注到影像的敘事中。不僅重現了“河西走廊”的歷史輝煌,而且更賦予它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意義。(甘肅文明網評
《河西走廊》放棄了通常紀錄片大量採用學者專家訪談的模式,沒有採訪,沒有紀實段落,完全用解說與音畫牽引,成為一部電影式講故事的紀錄片。同時,中國紀錄片牽手國際知名作曲家,用音樂來演繹文明的碰撞與交融、歷史與今天、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是《河西走廊》配樂中的一大亮點。總時長達90分鐘的配樂,不拘囿西域音樂,西方樂器與中國民族樂器的混搭奏鳴,絲路古道氣息撲鼻。(甘肅日報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