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說唱道情

河東說唱道情

河東說唱道情是一種山西省運城市的說唱藝術,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遺產編號為Ⅴ-6 , 2006年由運城市鹽湖區、永濟市申報的省級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東說唱道情
  • 申報單位:運城市鹽湖區、永濟市
  • 所屬地區:山西 · 運城
  • 遺產編號:Ⅴ-6
  • 遺產類別級別:曲藝 省
  • 申報日期:2006年
基本信息,詳細介紹,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 山西 · 運城
文化遺產名稱:河東說唱道情
遺產編號:Ⅴ-6
遺產類別:曲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運城市鹽湖區、永濟市
遺產級別: 省

詳細介紹

1、河東說唱道情(鹽湖區) 運城市鹽湖區(原運城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地處秦、晉、豫三角地帶,古稱河東,是運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裡人傑地靈,物化天寶,在沿襲相傳的歷史長河中,保留了珍貴的民間說唱藝術——“河東說唱道情”。
河東道情,起源於古河東,分布於山西晉南一帶及黃河兩岸。源於道教,它是過去道士傳播道義,唱、吟的一種形式,後人稱“道曲”、“道歌”、“仙樂”。由於在過去是以地攤說唱的形式演唱,故稱“河東說唱道情”。
清朝中葉是河東說唱道情活動的昌盛時期,在河東一帶廣為流傳。光緒三年(1877年)長江府村李天才,將河東說唱道情傳播於河南省西部、陝西省和甘肅省的部分地區,為河東說唱道情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河東說唱道情演出時,常以五至八人為一班(俗稱八仙班),多用於祭祀、祝賀、喜慶等。其特點:一、演唱時為坐唱,說唱兼備,先說後唱,以唱為主;演唱用地方官話,很具有地方風韻。二、詞本以長篇和中篇為主。三、唱腔屬曲牌體,唱腔的基本形態和旋律走向是激進與跳躍並存。四、音樂屬燕樂七聲音階徵調式。五、演奏以漁鼓、簡板、四胡、分分(碰鈴的一種)、三才板為主,藝人們吹、拉、彈、唱樣樣兼之。2006年,“河東說唱道情”被公布為“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河東說唱道情(永濟)
永濟道情有兩個流派。東路道情是以卿頭鎮曾家營村為代表(包括卿頭、王杜、土樂、高淮、三婁寺等村)稱曾家營道情。西路道情是以韓陽鎮為代表(包括辛店、王店、王家店、盤底、韓家莊、七社等村)稱韓陽道情。
永濟道情劇(曲)目內容豐富,唱詞通俗易懂,聲腔屬板體和曲牌體並用,另外還吸收有民間小調,主要組成部分是“皂羅袍”、“耍孩兒”在調式上有宮、徵之分。宮調以“3”、“6”為主音,多表現明快豪放、喜悅的情懷,徵調則宜表現抒情、憂傷、規勸、溫順的思緒。
曲牌主要有《分手》、《大救駕》、《滿庭芳》、《樂逍遙》、《漁翁》、《鬥雞嘴》、《龍虎鬥》、《愁腸曲》、《吊死鬼》、《風擺柳》、《滴淚巾》、《拜新年四季花》等,主要伴奏樂器為四弦、笛子、三才板。
主要劇目:《堯訪舜》、《煞娘家》、《小姑賢》、《隔門賢》、《恩仇記》等,現代劇目主要《嶺南風雲》、《開園時節》等。
永濟道情源於道教。它是通過又吟又唱的形式,勸化人尊老愛幼扶正祛邪助人為樂勤儉持家、揚善棄惡、改惡從善,在宣傳教義的同時,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其“念卷”音樂更是有著道觀色彩,是一種祭祀音樂。永濟道情劇團已經不存在,許多演員也轉入其他行業,還有不少藝人年事已高,有的相繼辭世。儘快對永濟道情進行整理、保護,對於維護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完整性、對於繁榮當地文化生活都具有重大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