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東南說唱道情

晉東南說唱道情

晉東南說唱道情是山西省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道情藝術的歷史比較悠久,流傳區域也比較廣闊。它屬道教聲腔藝術,源於唐朝道教經韻。最初的道情稱道歌,是傳道者宣傳教義及募捐化緣的工具,稱為“道腔”,後來逐漸演變成一些民間藝人為了維持生活,在廟會中為人說唱的一種藝術形式,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晉東南說唱道情分布於山西屯留、陽城等地,由於過去是以地攤說唱的形式演唱,故稱其為晉東南說唱道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東南說唱道情
  • 又名:蓮花落
  • 俗名:打蓮花板
  • 起源於:屯留縣的上蓮
歷史背景,特色,當初狀況,

歷史背景

屯留道情又名“蓮花落”,俗名“打蓮花板”,起源於屯留縣的上蓮,是山西當地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屯留道情在明朝末年初具雛形,以後逐漸興盛,到清初滿漢文化交融時期最後定型,曾流行於長治、長子、潞城、壺關等地,抗日戰爭開始後,走向衰落。

特色

屯留道情唱腔屬板腔體,規整有序,富於音韻變化,善於抒情敘事,具有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演唱方式簡易獨特,演唱者一身多角,表演靈活自如,惟妙惟肖;樂器與道具兼而使用,有簡板一副,官釵一扇,筷子一枝,無弦樂伴奏,在全國唱曲範疇中亦屬罕見;唱本體例順暢自然,段落結構層次分明,容易識記;曲目主要有《珍珠倒捲簾》、《林英送茶》、《黑閨女嫁了黑女婿》、《五朵金花》等,故事情節生動,跌宕起伏,以宣揚抑惡揚善、和諧相處、誠實守信、勤勞勇敢、尊老愛幼等傳統道德精神為主要內容 陽城道情因興盛於陽城南關,故亦稱南關道情,其曲調婉轉動聽,深受人們喜愛。陽城道情歷史悠久,傳說從元代就有道情說唱的形式,是流行於陽城縣境內的一個外來曲種,它於何時何地流入陽城說法不一,不少專家認為,陽城道情音樂具有蘇南民間吹打樂的某些特點,很可能是由蘇南一帶傳播而來。陽城道情的唱腔曲牌有【皂調】、【歪調】、【垛板】、【回調】等十個組成,貫稱“十段錦”,其唱腔特色和當地方言土語緊密聯繫,旋律委婉明快,行腔流暢自如,富於變化,大有蘇南民歌輕柔活潑的特點。
陽城道情的伴奏樂器為漁鼓、簡板、銅板、京胡、四弦、簫、三弦、月琴等,說唱曲目多以道教故事為題材,曲目分為韓(湘子)家和李(翠蓮)家兩類。韓家的曲目有《拷打追湘》、《七仙點化》、《湘十八救母》等14本,李家的曲目有《何金龍算卦》、《唐王游地獄》、《對金舍釵》等4本。
晉東南說唱道情是稀有的傳統藝術品種,是上黨地區盛開的一枝藝術奇葩。挖掘、搶救、保護這一傳統曲種,對道教民間音樂、中國曲藝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當初狀況

目前,一些頗有造詣的說唱藝人年事已高,或已退出舞台,或已謝世,而參加演唱活動的年輕演員愈來愈少,因而絕技難以得到有效傳承,加之大多曲牌在文革中遺失,蒐集工作不能正常開展,導致許多優秀作品及唱腔逐步失傳,故搶救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