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萬壽橋

河口萬壽橋,位於南公園附近萬壽鄉(現新港社區)的閩江支流打鐵港上。該處原為渡口,清康熙七年(1668年)鼓山僧成源和里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口萬壽橋
  • 記載:《河口萬壽橋記》
  • :7.3米
  • 分水:3道
簡介,河口萬壽橋記,

簡介

柯應採為方便行旅,募白銀2000餘兩建造石橋,翌年12月竣工,前後歷時1年多。該橋全長76.6米,寬2.6米餘。以松石為基,建4墩,分水3道,墩高7.3米,除靠岸兩墩,中間兩橋墩皆呈船狀,兩頭作三角分水尖型,以減輕長年急流衝擊。橋面平鋪12條石樑,是利用退潮水淺時砌基壘石,漲潮時以水的浮力將載於船中千斤石樑架上石墩。橋兩端皆為石階,橋中段亦有石階,中間高出1尺許,以便通行船隻。清康熙九年(1670年),道霈方丈寫有《河口萬壽橋記》刻在石碑上,嵌於橋邊萬壽庵左側牆上。現石碑已移藏於山石碑廊。 

河口萬壽橋記

福州為八閩省會,人物殷盛,車馬駢闐水部,門外河口渡河狹,舟小競渡者眾,往往舟復,鼓山比丘成源,惻然於中,乃受上堭善,上請募建石橋。始工於康熙七年五月,庚戌候潮汐退,以松石累址,結四墩,分水為三道,墩高二丈二尺,其空處駕以石樑,左右翼以扶?其長二百三十尺廣八尺余,往來紛如不俟舟楫,信步而趨人莫不利,既而復造小庵於橋左中,祀觀音大士,俾僧世守之,又造阿育王石塔於右使,主河神瞻敬呵護,總額萬壽取祝厘也,以明 年臘月巳酉訖土共糜白金二千餘兩,求諸施者是冬,余自富沙還石古道,由其中會諸宰官善信,徘徊周覽踴躍稱頌,以為難也,又明年冬源石請記遂書其事勒於道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