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庵

萬壽庵,在廣東潮州市區金山腳七星橋15號,明末清初創建,萬壽庵由清潮州中軍游擊陳旺創建於康熙十年,原建築面積包括現在的蘇悉地園及北門直街四間鋪面在內;原住主持帶有海岸、海壽、海富、海玉等七位僧人。康熙十八年因受外來僧人所擾,故上呈嶺東兵備道栽定其庵所有權歸七位弟子所有。

“文革”期間被占用為民宅,1988年落實宗教房產政策,歸還佛教協會管理,2001年住持釋寬真得香港蔡儒添先生捐助,重建大雄寶殿、僧舍等。建築面積398.12平方米。女僧人釋寬真主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萬壽庵
  • 地理位置:廣東潮州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398.12平方米
雲南大理賓川縣萬壽庵,福建省福州市萬壽庵,上海閔行區萬壽庵,江蘇常州市萬壽庵,

雲南大理賓川縣萬壽庵

在雲南大理賓川縣西竺寺右,明萬曆年間創建。庵門外有照壁,建築為平房兩院。大殿前有古玉蘭兩株,花開時晶瑩如雪,芳香怡人。入夏綠葉蔭蔽,不見天日。

福建省福州市萬壽庵

庵坐落在萬壽庵道11號。清康熙七年(1668年),鼓山湧泉寺監院成源禪師有鑒於河口渡人多舟小,往來渡者每有舟覆人溺之虞,遂發願募建“萬壽橋”,翌年建成。同時在橋側建萬壽庵,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客堂、寮舍等建築。大雄寶殿祀觀世音菩薩,居住有女眾10餘人。清代,隨貢船前來的琉球國官員,住在附近的琉球館內,經常到庵中瞻禮,並留下紀游詩篇。庵內原立有康熙九年(1670年),鼓山湧泉寺住山道霈撰,三山王逸書的《河口萬壽橋記》碑。
“文化大革命”中庵堂遭到破壞,改作台江童車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由福州市佛教會收回產權,仍由台江童車廠繼續使用。道霈所撰《河口萬壽橋記》於1980年移往于山碑廊保存。庵中尚余道霈所立的《萬壽庵》寺額石刻1方。康熙七年(1668年)造的大石槽1口,刻有“萬壽庵”3字,放置在庵外牆邊。

上海閔行區萬壽庵

位於閔行區馬橋鎮東街23弄1號的萬壽庵,又稱“東庵”。據庵中一通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住持僧明性所立《萬通庵募田碑記》記載,此庵原名“萬通庵”,始建於元代。後寺院頹敗不堪,當地人邀明性到庵主持,她發心重修,才募得十畝庵田以養寺僧。
這個庵很小,單層,三進,每進三間開面。從小門進去,首先看到的是一個信箱,“萬壽庵信箱”,鐵皮的,釘在牆上。庵堂關著門,邊上的燭台上插著兩三根燃著的蠟燭。
庵中有一棵編號“上海古樹120號”的銀杏樹,樹齡350年,可能是康熙年間重修庵房時所栽,2003年12月被列為閔行區不可移動文物。

江蘇常州市萬壽庵

萬壽庵位於常州市武進區鄭陸鎮顧家頭村。
萬壽庵始建年代失考。據記載,明洪武初年(約1370年前後)被大火燒毀,之後,在原址按原貌重建。明嘉靖七年(1528)重修,嘉靖二十九年(1550)增置庵產(農田)。經歷數百年滄桑,屋宇年久失修,破敗不堪。2008年,村民集資再次修繕。現有建築坐北朝南,前後2進(明代時共3進2側廂),均系硬山式平屋。頭進6楹4間,第二進6楹5間,占地面積250平方米。
萬壽庵中遺存有2塊名人撰文的石刻。嘉靖七年(1528),抗倭名將、“明四大家”之一的常州人唐荊川撰寫了《萬壽庵記》(又名《後圩萬壽庵記》),碑高約150厘米,面寬81厘米,厚23厘米,距今已480餘年。嘉靖二十九年(1550),萬壽庵增加廟產後特邀名噪一時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撰寫了《萬壽庵田記》(又名《增置萬壽庵田記》),碑高161厘米,面寬82厘米,厚21厘米。此碑的最可貴之處在於:該碑由當時的4位名流集體創作,撰文為文徵明;碑額陰刻雙龍雙鳳圖案, 篆額由明正德六年(1511) 進士、雲南按察副使鄒輗書寫;碑文由無錫梁溪庠生孫一陽書丹;圖文由荊溪南溪黃岳鐫刻。2塊刻石為萬壽庵增輝不少。
舊時的萬壽庵中還專門辟有存放糧食的積穀倉和淨安宮。積穀倉又稱義倉,每年青黃不接之際,貧困村民家中斷炊時,可到積穀倉借糧,秋收歸還,不計利息,遇到災荒年歲,則組織村民集體開倉借糧,豐收後集體歸還,此一義舉,很得村民的擁護;淨安宮,又叫水龍宮,即救火會性質,設有專門組織——水龍會,專門負責後圩十三村的安全。淨安宮中備有大小水龍車3部及一應救火器材,一遇村民家失火,鑼聲一響,十三村村民,不論男女,奔赴火場,奮力撲救。故而萬壽庵獲得四鄰八鄉村民的敬仰,香火旺盛,長年不衰。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