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浦斷橋

濂浦斷橋

濂浦斷橋,俗稱“三門橋”,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福濂村,福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林浦村重要文物景點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濂浦斷橋
  • 俗稱:三門橋
  • 級別: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日期:南宋紹興三年
簡介,人文歷史,古橋歷史,斷橋小廟,水神信仰,旅遊信息,

簡介

始建於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石構平梁撐式,後橋斷,殘存兩墩三孔,長16.8米,寬3米。橋面刻有“紹興三年戊申作都管幹林康、林元鈞洎諸勸首等”,楷書,字徑0.15米。

人文歷史

古橋歷史

濂浦斷橋因橋體斷裂曰“斷橋”。橋在八百七十多年前由閩江下游的疍民,在林浦鄉建造一座斷橋,橋長22米,寬2.7米,2墩2孔,大的孔8米,橋樑長9米,3條巨石鋪設,橋體頗為壯觀。建橋年間宋紹興三年(1133年),它比福州閩江萬壽橋(建於1302~1322年)早190年,比河口萬壽橋(建於1668年)早535年。橋樑條石長9米,橋孔寬8米,均為福州橋樑之最。疍民在宋代建造如此宏偉斷橋,在全國範圍內也是罕見的。

斷橋小廟

宋代斷橋建在林浦鄉的閩江南岸的疍民村落(稱福濂村),該村住著兩三百戶近千人的疍民,他們分居在三個小島上(亦稱壋),靠近林浦陸地的稱一壋,閩江支流的濂江由此經過。對岸稱二壋,三壋在二壋的東面,濂江江面最窄處約50米,寬處200米以上。橋墩中一墩建於陸地上,另一墩建於江中,橋孔寬8米,其中6米是陸地,2米是水面,在江中的橋墩上建一座水神廟(稱馬相公廟),橋樑與廟對接後,不再延伸。由於建造年代久遠,橋樑斷裂原因也成謎。

水神信仰

1、疍民建水神廟是受長江流域巫術文化影響
中國巫術文化發源於長江流域,(巫山、巫峽、奉節鬼城都在長江中游)。宋代,巫術在民間傳播十分普遍,貧困的百姓很容易接受巫術文化。歷史資料記載北宋東京有戶13.7萬戶,人口150萬人,但竟然有百分之一的人是卜者,市內的寺院、道觀等宗教場所遠不能滿足人們對鬼神精神崇拜的需要,於是便出現了大量的民間淫祠。魯迅先生說“宋代雖雲崇儒,並容釋道信仰本根樣夙在巫鬼”(《魯迅全集》第九冊101頁),魯迅先生概括了宋代中國民間的信奉巫鬼的基本情況。長江流域幅員遼闊支流繁多,它是中國洪水災害多發的河流,一旦洪水泛濫,千萬畝的良田淹為澤國,數以萬計的災民將魂斷江河,數以百萬計的災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洪水是可怕的,他們認為洪水是鬼神在做怪,因此對水中的鬼神既恐懼又敬仰,希望有一個水神能鎮住河水泛濫,減少自然災害,所以長江流域民間信奉水神,勝過信奉一切鬼神。他們所信奉的水神有白龍神、五龍神、太湖神、天后神等,此外還有信奉歷史上有功績的官員如大禹、先秦的伍子胥、漢代陳平、南朝顧野王、南宋的李祿等。他們期望過去有功之臣再立新功,保佑他們免遭洪水災難,錢塘江祭祀的為伍子胥,湘江祭祀的為馬湘君(注1),洞庭湖祭祀的為范蠡,閩江祭祀的為馬相公。各地域敬奉水神不盡相同,但目的都一樣的,為減少洪水災害保佑百姓平安。
閩江是閩地主要河流,連年洪水泛濫給閩江下游百姓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受長江流域巫術影響,閩江疍民敬奉水神為至尊神象,在閩江沿岸建馬相公廟如馬尾的馬公廟。此外,也有敬奉晉朝海賊盧循為水神,但神像多供奉在船上,相傳疍民是盧循遺種。(注2)
2、水神廟建於江中,是封建王朝對疍民民族歧視的見證。
歷代朝廷對疍民都有“不許陸居”禁令,神廟也不例外。以下摘錄明清時期史書對疍民不許陸居禁令的有關記載,“疍人海上水居蠻也,其來未可考,以舟為居,業漁……其姓麥、澲、何、蘇、吳、顧、曾,土人(按陸居人)不與婚,不許陸居……”(明·《說蠻見小方壺齊與地叢鈔》)。
“疍人以舟為居以漁為業……,間有結廬上者,蓋亦不業商賈……此前有不得陸居的禁領”(清·《侯官鄉土志》),由於歷代朝廷有不許疍民陸居禁令,迫使他們向江中尋找建廟空間。如果沒有這樣的禁令廟建在陸地上再鋪設台階,人們十分方便進廟供奉,何必要建造如此巨大的工程。造成廟建江中,不是疍民的過錯而是朝廷對弱小民族歧視的見證。

旅遊信息

公交:從福州市區乘坐1、4、8、17、28、30、42、101、113路等公車到白湖亭,在白湖亭轉57路到“濂江村”下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