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鄭胡莊墓地

河南省新鄭胡莊墓地

胡莊墓地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城關鄉胡莊村的西北崗地上,是東周時期鄭韓故城外圍的重要墓地之一,東距故城西牆約1.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省新鄭胡莊墓地
  • :910米
  • :360米
  • 面積:32.76萬平方米
考古發掘,春秋墓,戰國墓,重要意義,

考古發掘

確認為戰國晚期韓國王陵。
墓地為南北向長方形,長910米,寬360米,面積32.76萬平方米,南水北調中線乾渠呈南北向從墓地的中部和西部穿過,占壓面積11.375萬平方米。
從2006年10月至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乾渠占壓區的中部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已超過12000平方米,分為西南、西北和大墓3個小區,共清理春秋中小型墓葬35座,戰國中小型墓葬276座,戰國末年韓國特大型墓葬2座,以及少量宋、明墓和時代不明墓葬。發掘除了嚴格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規程》的正常要求外,積極採取了航模直升機攝像、土遺址及時加固、人骨盆骨部位食性與寄生蟲分析標本及時採樣、盜洞土成份採樣分析示蹤被盜銅器等現代科學手段,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果,特別是在土遺址加固方面成果顯著。目前除了兩座戰國大墓的槨灰和積石積炭槨未及解剖,大墓下壓的春秋戰國墓沒有清理外,其餘均已發掘結束,取得多項重要發現如下:

春秋墓

春秋墓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數量較少,在3 個發掘區均有分布,是典型的鄭國家族墓地,既有隨葬青銅禮器和仿銅陶禮器的中型貴族墓,又有數量較多的隨葬生活陶器的小型墓,個別小型墓沒有隨葬品。時代多數為春秋晚期,個別為春秋中期。墓葬以南北向為主,東西向的也有一定數量。這些墓排列有序,對研究鄭國宗法制度和埋葬制度意義重大。其木質葬具均已朽成灰痕。中型貴族墓葬具均為一棺一槨,多數為“工”字形,個別槨下中部有一腰坑,內葬1狗;因多數被盜,人骨和隨葬品保存極少。殘存的人骨均為仰身直肢雙手交叉於腹上,隨葬有銅禮器的基本組合為鼎、敦、盤、舟、匜和車馬雜器兵器等,隨葬陶禮器的組合基本與銅禮器相同,但增加有罍和蓋豆等。保存完整的男性貴族墓隨葬品齊全,女性貴族墓則只隨葬食器銅敦、舟和陶鬲等。銅陶禮器和食器鬲多放在頭廂中,車馬雜器多放在邊廂內。M222保存較好,出土鼎、敦、盤、舟、匜、方扁壺等青銅禮器各1件,戈1件,陶鬲1件和車馬雜器、骨貝等,是1座下等武士墓。被盜嚴重的M96是整個墓地中形制最大的春秋墓,出土了帶玉鞘的玉首青銅短劍、大型帶花紋銅、異形銅矛等珍貴文物,說明墓葬的級別較高。小型墓葬具單棺,長方形或“工”字形。葬式與中型墓相同,隨葬品均為陶器,基本組合為鬲、盂、豆、罐,個別缺少罐,具備鄭韓故城周圍鄭墓的共同特點。另清理葬2匹馬的殉馬坑1座,馬骨保存完整,側躺放置,頭向西,是中型貴族墓的陪葬坑。春秋墓共出土青銅禮器12件,器壁素麵或只有凸弦紋,耳部飾有細密的蟠虺紋,器鈕多飾有鏤孔龍紋。仿銅陶器數量較多,一些為素麵,許多器表飾有紅色或白色花紋,少數刻有花紋,題材多為蟠虺紋,少數為雲紋。罍肩上多飾有4個形態各異的牛頭或狗頭,十分美觀,是鄭國陶器的代表。1件3猴足陶盤更為罕見。本次發掘為鄭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資料。

戰國墓

戰國墓均為中小型,分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和空心磚墓兩種。頭向多向北,國別屬韓。排列非常密集,在3個發掘小區均有分布,多處發現打破春秋墓的現象。在大墓區,又有多處被大墓打破和疊壓現象,說明它們的時代均比大墓早。
土坑墓的時代多為戰國中期和晚期前段,葬具均為木質,其中中型墓多有“工”字形單棺單槨,葬式仰身直肢雙手交叉於腹上,人骨上發現少量銅璜、水晶環等小件文物。較大的隨葬品為鼎、敦、盤、舟、匜等仿銅陶禮器,多放置在位置不同的壁龕中。不同於周圍地區韓墓壁龕多分布在北壁槨中間正上方的規律,這些墓葬的壁龕北、東、西三面壁上均有分布,多數高於棺槨,個別甚至與墓底齊平,是韓墓中的新現象。壁龕的形狀既有常見的拱頂平底,又有長條形和不規則形。隨葬品的完整組合為鼎、敦、盤、舟、匜和食器鬲,只有個別形制較大的墓葬有,多數為鼎、豆、壺組合,個別甚至只有其中的一種陶器。棺下多壓有紅陶鬲1隻。小型墓葬具為長方形或“工”字形,多數棺下也壓有1件紅陶鬲或釜,沒有其它隨葬陶器,少數墓葬女性墓主的頭旁還隨葬有1面銅鏡。
空心磚墓分為豎穴式和洞室墓兩種,以洞室墓最為罕見。空心磚為長方形,一般長1.05、寬0.35、厚0.12米左右,周身飾米格紋。用這種空心磚砌成小型槨室,取代了木質槨。磚槨由1層平鋪底磚、2層立磚、1層平蓋磚組成。大部被盜嚴重,從個別保存較好的墓葬看,磚槨內是木質長方形葬具的,僅出土錯金銀銅帶鉤、瑪瑙環等珍貴文物。豎穴式空心磚墓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狀,長2.5、寬1.3米左右,深淺不一,最淺的在地表顯露,最深的近3米。陶器多放置在磚槨內的頭廂處,人骨多數保存不佳,仰身直肢葬式,頭部和腰部發現有銅璜、水晶環等。洞室類空心磚墓有長方形豎井墓道和掏在一端的拱形洞室組成,只發現有兩座,墓道較窄,洞室較低,只可勉強壘砌磚槨。其中一座洞室墓M53保存完好,出土有銅璜、瑪瑙環、水晶環、錯銀銅帶鉤等10件。
這次戰國中小型土坑墓的發掘,不僅為研究新鄭地區韓墓文化提供了新資料,其多變的壁龕是韓墓的新發現。較多空心磚墓的發掘,首次確定了它們是戰國韓墓,為釐清戰國與西漢時期空心磚墓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重要意義

二座特大型戰國墓的重要意義:
①證實這是一組帶封土的戰國末年韓國帶封土王陵級大墓,M1在東,M2在西。二墓為南北向近“中”字形豎穴土坑墓,積石積炭,規模之宏大國內罕見。M1南北總長75米,封土殘高7米,墓室平面為不規則長方形,南北長18.45-26米,東西寬18.4-21.3米,深約8米。M2南北總長78米,封土殘高約10米,墓室南北長26米,東西寬約36.5米,深11.5米左右,東部被M1打破約10米。
②兩座大墓的封土均為“中”字形夯土冢,範圍僅涵蓋墓室東西壁外1米,和墓道口部分。夯封土由棕色粘土和黃沙大摻合而成,夯層厚10厘米左右,夯面上圓形平底夯窩明顯。經過對鄭韓故城西側戰國時期許崗、苗莊、王行莊、柳莊、暴莊等韓國王陵級大墓的封土考察,我們發現它們幾乎全呈“中”字型,這次發掘證實戰國韓陵的封土形態確為“中”字型,與國內齊、趙、楚、燕等國的大型墓顯著不同。其它列國陵墓的封土多呈圓形或方座圓形,覆蓋範圍也大的多。
在M2的封土距地面約3米高的半腰上還發現了“中”字形冢上建築,在國內屬首次發現。冢上建築由保存較好的散水、壁洞、柱石和部分屋頂瓦礫層等組成,散水由料礓石和石子摻合夯打而成,表面呈青白色,雖經歷2300多年風雨仍非常堅硬,十分難得。這種建築形態是此前商周時期高級貴族墓上平地建築轉變到秦始皇陵封土以外設便殿的過渡形態,目前國內只在河北靈壽中山國王的墳冢上發現過。但中山王陵上的冢上建築為多層台階迴廊式,M2的冢上建築為單層式,並且在南北墓道上分別建有斜坡狀通道,平面為“中”字形,將上部封土冢完全覆蓋。在冢上建築東部屋頂塌陷區的筒瓦內側發現了鈐刻姓氏圖章文樣,筒瓦的形制和印章痕與鄭韓故城內能人大道大型官營建材廠同類產品相同,揭示了兩者的內在關係,說明專門生產筒瓦、板瓦、脊瓦、長方形磚、凹槽磚、米格紋空心磚的這處建材廠遺址的起碼部分產品是供陵墓使用的。從殘存的部分柱灰上的紅漆痕分析,柱子髹有紅漆。
冢上建築涵蓋的下部封土表面發現有塗白塗朱現象,白塗層在下,朱色層在上,說明建築的主要功能可能是用來保護裝飾過的封土的。我們推測,由白色散水、紅色柱子、青色瓦頂構成的冢上建築籠罩著高大的紅色封土,巍峨壯觀,是韓陵地上部分的特色。
③在M2西側發現呈矩尺形的大型夯基1處,東拐部分打破M2的部分墓道填土。夯基邊緣不太規整,南北長35米,東西寬5米,深1-3米,打破多座戰國小型土坑墓和空心磚墓。因上部遭現代起土破壞,地面以上部分和夯基的上部不復存在。該建築的用途可能是守衛房,是東周陵旁建築的首次發現。
④在2座大墓的周圍發現了3條隍壕似的近長方形半封閉環狀壕溝,各溝相互平行,南北向,南部中央留有較寬的生土缺口,缺口正對著兩座大墓的南墓道,說明此處可能是門道所在。環溝每條橫截面呈倒梯形,因所處崗地起平,內環溝保存淺而差,溝口寬1米左右,底寬0.3米,殘深1-1.5米;中環溝和外環溝保存較好,口寬4米左右,底寬30厘米,最深5米左右。每溝底部均發現有淤土層,底面多向一面傾斜,局部還有殘磚破瓦鋪成的防沖底,說明當時溝內是有水的。最外圍的G3南北長約237米,東西寬約165米,溝內面積達40000平方米左右。各溝間距20米左右,內環溝和中環溝的西南角、中環溝和外環溝的西北角另挖有形制類同的溝槽相互溝通,組成了面積宏大的陵區排水和防禦體系。這種跡象亦是國內同期墓葬中首次考古發現。由環壕、墓旁建築、墓冢和冢上建築組成的陵園形態填補了東周陵墓空白。
陵園布局規整,應該進行了詳細的規劃,特別是M1打破疊壓M2東西寬近12米,而墓室的方向、大小、封土及冢上建築布局上相當一致,更體現了陵園平面設計和施工的嚴密性。
⑤兩座大墓均發現了由整層草泥、椽木、廩木、棚木和夯土組成屋頂形的槨頂結構,在國內同期墓葬系首次發現,證實了《左傳·成公二年》“槨有四阿,棺有翰檜”的記載,意義重大。為了防塌防盜,M1的槨脊頂上部夯層中鋪設了一層粗細不勻的圓木,M2的槨脊內夯土內鋪設了四層同類圓木,十分奇特。由卵石和木炭攪在一起構成石炭槨,不同於已發掘新鄭許崗韓國王陵級大墓積石積炭分內外兩層的結構,是積石夾雜少量木炭構築的複合式外槨,極為特殊,是韓國積石墓的新發現。
在M1中與槨口平行的活動面上,發現了東西兩排各3個大型柱坑跡象,坑口挖開很大,柱坑內有長方形或圓形的大柱洞,坑壁上鐵鍤痕跡密布,說明此處是建槨過程中的臨時建築,木柱上應有臨時房頂或大棚,建好槨室後又進行了拆除,這種現象在古代大型陵墓中是十分罕見的。
⑥兩墓的所在地生土為含沙量很大的黃沙生土,很容易塌方,建墓者將墓口開得很大,墓壁和墓道壁傾斜度也很大,造成了胡莊大墓比其它韓國大墓要寬得多的現象,是胡莊大墓的地方特點。
兩墓積石槨均採用了大量的卵石和片石,極易潰塌。為了將卵石壘至與槨口齊平,兩墓採取了夯築、壘石、起槨同步進行的方法。槨至口後,又在墓道中使用單面版築技法夯築高於槨口的夯土台,不僅利於上下,也有利於防塌。M1有2層夯夯土台,M2有1層夯土台。與這種技法有關的遺蹟有版痕、夯土內繩洞、立支桿的柱洞等,完整再現了整個工藝流程,是東周建築技術的一項重要發現。M2東散水下夯土中採取的繩筋加固法,是鄭韓兩國頗具特色的地基處理技法。為了防止墓壁的滑塌,墓壁的許多區域糊有草泥層。
墓室、墓室壁上還發現大面積塗白現象,近底部高約0.8米的白色層上還塗有硃砂層,非常美觀。墓道底經過夯打處理,上面發現多道車轍。
⑦兩墓的葬具均為一槨雙棺,是韓國王侯級大墓棺槨完整形態的首次發現。棺槨均已朽成灰痕,平面為長方形。外棺形體較大,位於槨室的中間,與槨壁形成較寬的“回”字形空間,用於存放禮器、樂器、車馬器、雜器等隨葬品。內棺放在外棺內,西南北三壁與外棺相連,東壁有近50厘米的空間。槨室由邊長30厘米左右的素方木構建,M1槨南北長7.25、東西寬5.2 、殘高約2.2米;M2南北長7.5米、東西寬7米、殘高約3.5米。內外棺的里外均髹有紅漆,棺內均嚴重被盜,墓主骨骸保存很少,葬式不明。
⑧M1為夫人墓,嚴重被盜,幾乎一空。M2被盜亦重,但目前已清出青銅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各種質地文物380餘件,是韓國文物的一次重要發現。青銅禮器主要有小圓鼎1件、高柄豆1件。青銅樂器主要有鈕鐘2件,大銅鈴4件,和較多的小銅鈴,鈕鐘形制與洛莊漢墓相類,飾有精細的蟠虺紋;還清理出石磬10件以上。兵器主要有戈3件和成捆的銅鏃。車馬器有銅車軎、馬銜、各種節約、串珠和骨馬鑣等,一些節約上有鎦金、錯銀等裝飾。還發現圓環形、獸頭形等銀器7件,以及一些錯金銀、錯寶石等小件文物。青銅雜器以式樣繁多、大小各異的構件為大宗,數量在150件以上,許多類型為國內首次發現,其中既有器形厚重組合式柱頭件,又有帶轉軸的雙蓋弓帽,形態各異、設計精巧,體現了韓國高超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和機械設計水平,特別是1件頂部直徑20厘米的銅傘帽,周邊有8個扣環,更加難得。雜器中發現有形態生動的鴨爪和小立獸,柄形器上還有絢麗的錯金花紋,體現了韓國傑出的雕塑與裝飾工藝。雜器有鐘磬架、大帳等物品。玉器殘存有精美的璧、圭、璜、珠等,以長27.3、寬8.3厘米的玉圭最為珍貴。還發現有質地考究的瑪瑙環、水晶環珠等。經過初步去銹,已在銅鼎、削、蓋弓帽、車轄、鞋底形銅足等多件銅器上發現刻銘,內容多為方向序號,其中在銅鼎上發現有“王后”刻銘,在蓋弓上發現“少府”、在銅戈上發現“左庫”等韓國官署名稱,基本上可以確定這是一組戰國晚期韓國王陵,填補了韓國王陵的發現空白,在東周陵墓考古方面意義重大(馬俊才、張明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