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意見

氣象事業是基礎性、科技型社會公益事業。氣象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生態環境、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氣象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氣象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的重要標誌。為切實加強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提升氣象保障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能力和水平,現就加快推進我省氣象現代化提出如下意見,請認真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意見
  • 地區:河南省
  • 目標: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
  • 發布部門:河南省人民政府
總體要求,指導思想,總體布局,主要目標,加快推進氣象綜合觀測體系現代化,系統建設,保障能力建設,強化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加快推進氣象預報預測體系現代化,準確率和精細度最佳化,氣象預報系統建設,加快推進公共氣象服務體系現代化,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防災減災,重點領域氣象服務體系,應急服務能力,應對氣候變化,加強支撐保障體系建設,科技創新與成果套用,氣象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普及氣象變化知識,保障措施,公共財政保障機制,氣象現代化項目,氣象法制和標準建設,基層氣象機構綜合改革,氣象現代化工作的組織,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為宗旨,以防災減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改善生態環境等為重點,以氣象科技和人才為支撐,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以項目建設為重要抓手,努力實現氣象工作政府化、氣象業務現代化、氣象服務社會化,不斷增強氣象事業對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保障能力。

總體布局

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對氣象現代化的需求,統籌中原城市群及城鄉一體化業務布局,建立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全省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業務體系;建立完善廣覆蓋、多樣化、個性化的省、市、縣、鄉、村五級氣象服務體系。圍繞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完善現代農業氣象監測、預報及服務體系;圍繞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增強省會城市氣象現代化龍頭帶動作用;圍繞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增強縣級氣象現代化綜合業務服務能力。完善雙重管理體制,建立與新型業務服務體系相適應的氣象事業結構。

主要目標

到2020年,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功能先進的氣象預報預測體系、布局科學的綜合氣象觀測體系、可持續發展的氣象事業支撐保障體系。氣象防災減災和氣象為農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建設保障支撐能力顯著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明顯提高,氣象服務領域更加廣泛,基本滿足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建成與國家氣象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事業整體實力居全國先進水平。

加快推進氣象綜合觀測體系現代化

系統建設

建立覆蓋全省的以新一代氣象雷達為核心的雷達監測系統,完善氣象衛星接收、自動氣象站、移動應急氣象等監測系統。加快農業氣象自動觀測系統建設步伐,配置農業氣象觀測自動化設備,加強對各類農作物長勢和田間環境狀況的實時監測。提升溫室氣體、霧霾、負氧離子、雷電等環境氣象監測能力。建立部門間氣象觀測站網規劃建設協調機制,將交通、旅遊、能源、水利、林業、環境等各類專業氣象探測設施納入氣象綜合觀測網總體布局。在山洪地質災害敏感區、中原城市群加密布設自動氣象站、大氣電場等監測設備。

保障能力建設

加快建立完善氣象、水利、國土資源、林業、環保、交通運輸、電力等部門間氣象觀測相關信息共享機制。推進氣象防災減災視頻會商系統與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互聯互通。建設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和高速寬頻氣象信息網路。建立省、市兩級現代化氣象裝備保障系統,重點提升市級氣象裝備保障能力。

強化氣象探測環境保護

依法加強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納入各級城鄉規劃,制定專項保護規劃,保證氣象探測信息的代表性、準確性、連續性。市、縣級政府要吸納氣象管理機構為當地規劃委員會成員單位。對遭受破壞的探測環境要限期整改,用3—5年時間使全省氣象探測環境達標率達到100%。
 

加快推進氣象預報預測體系現代化

準確率和精細度最佳化

氣象預報業務布局,建立完善集約化的預報業務流程。開展定量降水預報、災害性天氣診斷分析、中尺度天氣分析、環境氣象和集合預報套用業務。開展城市、鄉鎮及重點區域精細化天氣預報,建立分災種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平台,提高災害性天氣分區預警準確率和預警時效。到2020年,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穩定在90%以上,最高、最低氣溫預報準確率分別達到75%、77%,災害性天氣預警時效提高到30分鐘及以上,30天內天氣過程預測準確率達到75%。

氣象預報系統建設

以數值預報產品和多種觀測資料綜合套用為基礎,不斷完善天氣、氣候預測預報系統。重點加強災害性天氣監測和短臨預警技術體系、定量降水估測與預報技術體系、精細化要素預報技術體系和氣候預測業務系統建設。加快推進集合預報產品套用平台建設。加強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風險預警系統建設,加強水文氣象、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預報、航空氣象、交通氣象、旅遊氣象和以霧霾監測預警、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預警、空氣品質預報為重點的環境氣象等專業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系統建設。建立各類預報產品檢驗評估系統。

加快推進公共氣象服務體系現代化

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

不斷豐富氣象觀測、天氣預報、災害預警、影響評估、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象為農服務、氣象為城市運行服務等公共氣象服務產品。各級政府要將基本公共氣象服務納入公共服務體系,並列入當地政府公共服務發展規劃。政府部門及有關公共服務機構要按照各自職責推進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

防災減災

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完善分災種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預警社會應急聯動回響機制。結合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綜合減災示範區建設,全面推進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充分發揮鄉鎮(街道)氣象協理員、村(社區)氣象信息員、重點單位氣象安全員的重要作用,加強業務培訓,為其配置必要的裝備,給予必要的經費補助。

重點領域氣象服務體系

完善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和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將氣象科技服務信息化建設納入農村信息化示範省建設內容,統籌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和糧食生產核心區氣象設施建設。加強城市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和城市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城市生活類、防災類氣象服務產品開發和供給力度。加強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監測評估,促進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河南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關於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要求,推進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提升地質、水利、林業、交通、環境、旅遊等重點領域的氣象服務能力,重點推進高速公路交通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系統、森林火災衛星監測預警系統、風景區及自然保護區旅遊氣象服務體系、霧霾天氣應急聯動機制建設。建立省、市、縣級及區域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協調機制,加強作業裝備和隊伍建設,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益。

應急服務能力

加強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普查,建立敏感行業致災氣象條件指標體系。建立各級政府組織協調和各部門分工負責的氣象災害應急回響機制,加強對重大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監測預警和影響評估,構建氣象災害應急預警系統,增強對氣象次生、衍生災害及區域環境污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的氣象應急保障能力。

應對氣候變化

建立氣候變化基礎資料庫,完善氣候變化業務系統,開展氣候變化監測、影響評估、應對研究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分析,開展精細化氣候資源區劃工作,開展氣候變化對農業、水資源、能源安全、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評估,提高應對氣候變化決策諮詢水平。
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及傳播網路。加強氣象服務業務系統建設,建立完善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媒體、通信企業和社會單位要依法承擔社會責任,建立健全氣象預警信息傳播“綠色通道”和氣象手機簡訊全網發布機制。加快推進中國氣象頻道在當地落地。統籌推進學校、醫院、機場、車站、旅遊景點、建設工地等人員密集區和公共場所以及農村社區氣象信息接收設施建設。創新氣象信息發布渠道,不斷提高氣象信息覆蓋率和時效性。到2015年,全省氣象預警信息覆蓋面達到90%以上,2020年達到98%以上。

加強支撐保障體系建設

科技創新與成果套用

各地要把氣象科技工作納入各級科技發展規劃和年度項目研究計畫,增加氣象科技投入,加強省、市兩級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重點圍繞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精細化天氣預報、短期氣候預測、農業氣象、氣象災害影響評估、氣象自動觀測、觀測資料融合套用、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候變化影響評估與應對以及人工影響天氣等方面的攻關研究,落實重點科技項目,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

氣象科技創新平台建設

充分發揮省部共建河南省農業氣象保障與套用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的科技創新平台作用,加強氣象工程技術科研平台建設,完善體制機制,最佳化資源配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重點實驗室的項目支持力度,推進開放和交流合作,建成全國一流的農業氣象重點開放實驗室。

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

各級政府要按照發展氣象事業的要求,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將氣象幹部納入各級幹部培訓計畫;大力引進國內外氣象智力資源,積極吸納氣象領軍人才進入省“811”青年人才工程,加強氣象創新團隊培育,加快學科帶頭人培養並落實相應人才政策。將基層氣象協理員、信息員、安全員隊伍建設納入全省農村實用人才素質提升工程。

普及氣象變化知識

各級政府要組織實施《河南省氣象科普發展規劃(2013—2020)》,把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工作納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列入領導幹部教育培訓計畫。充分利用科技、文化、教育等資源,依託各類科普場館、文化場所、宣傳專欄、氣象台站等建設氣象科普平台。積極開展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等氣象宣傳活動,推動氣象科普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增強社會公眾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意識。

保障措施

公共財政保障機制

各級政府要統籌推進國家與我省氣象現代化協調發展,將發展氣象現代化所需的基本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計畫,在安排財政預算時統籌考慮,並隨著經濟發展和財力增長逐步加大對氣象現代化的投入。

氣象現代化項目

全面落實中國氣象局和省政府合作協定,“十二五”期間加快河南省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禦工程、河南省縣級氣象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河南省高標準糧田農業氣象保障工程、中部區域(豫魯皖蘇鄂陝)人工影響天氣中心等項目建設。“十三五”期間持續推進氣象預報預測能力、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改善生態環境氣象保障能力等項目建設。各級政府要將建設項目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計畫,保障建設項目順利實施。

氣象法制和標準建設

加快推進公共氣象服務、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與風險評估、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傳播和人工影響天氣等制度建設。各級氣象管理機構加入當地安全生產委員會,強化氣象災害防禦準備監督檢查、防雷安全隱患排查、重點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探測環境保護、預報預警統一發布、行業氣象管理等氣象社會管理。推進氣象災害等級、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和防雷安全等地方氣象標準建設。

基層氣象機構綜合改革

以加強氣象社會管理、增強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加強氣象業務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縣級氣象機構綜合改革。建立健全以各級政府為主的省、市、縣三級氣象防災減災、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為農服務等工作機構,落實人員,建立完善相應投入保障機制。鄉村、社區、企業、學校等要明確基層氣象服務機構、人員,完善政策,不斷夯實基層氣象服務組織基礎。

氣象現代化工作的組織

氣象現代化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綜合性的工作,各級政府要不斷提高對氣象現代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加強領導,成立領導協調機構,統籌氣象現代化事業規劃發展,建立定期研究協商機制,及時協調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省政府會同中國氣象局制訂河南省氣象現代化建設實施方案並聯合發布實施。要建立氣象現代化建設目標責任制並納入政府綜合考評體系。氣象、統計等部門要研究制訂河南省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指標體系和監測評價體系,加強對氣象現代化進程的監測、評估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