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陰縣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

《湯陰縣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意在為深入貫徹落實《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意見》和《安陽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檔案精神,進一步加快湯陰縣氣象事業發展,推進安湯一體化城市建設,結合縣實際就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提出該實施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湯陰縣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
  • 性質:意見
  • 地點:湯陰縣
  • 文號:湯政〔2014〕20號
簡介,具體內容,

簡介

湯政〔2014〕20號
湯陰縣人民政府
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人民政府各部門及有關單位:
氣象事業是基礎性、科技型社會公益事業,氣象現代化是氣象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的重要標誌。為深入貫徹落實《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意見》(豫政〔2013〕63號)和《安陽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安政〔2014〕4號)檔案精神,進一步加快我縣氣象事業發展,推進安湯一體化城市建設,結合我縣實際,現就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請認真貫徹落實。

具體內容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牢固樹立“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以防災減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改善生態環境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重要抓手,以氣象科技和人才為支撐,以創新機制體制為動力,按照“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的要求,加強 “四個一流”(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台站)氣象台站建設,著力推進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服務體系、管理體系、人才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協調發展的氣象現代化體系建設,全面推進氣象工作政府化、氣象業務現代化、氣象服務社會化,為建設和諧優美的新湯陰提供更加優質的氣象服務。
(二)總體布局
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著力構建氣象防災減災的服務體系和機制。根據建設城鄉一體化布局對氣象現代化的需求,建立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全縣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業務體系和廣覆蓋、多樣化、個性化的縣、鄉、村三級氣象服務體系。
圍繞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完善現代農業氣象監測、預報及服務體系。堅持科技創新,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保障作用;完善雙重管理體制,建立與新型氣象業務服務管理體系相適應的氣象事業結構,增強縣級氣象機構綜合氣象業務、服務能力和履行社會管理能力,提升氣象事業整體實力。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全縣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功能先進的氣象預報預警體系、布局科學的綜合氣象觀測體系、可持續發展的氣象事業支撐和保障體系。
氣象防災減災、氣象為農服務、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生態環境建設保障支撐能力顯著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明顯提高,氣象服務領域更加廣泛,建成與湯陰氣象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氣象業務、服務體系,氣象事業整體實力位居全市氣象部門領先行列。
二、重點任務
(一)加快推進氣象綜合觀測體系現代化
1.加快全天候、立體化、廣覆蓋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設
依據我縣地形地勢,突出糧食主產區、交通物流樞紐城市的特點,建立最佳化完善雷達監測、氣象衛星接收、自動氣象站、移動應急氣象等監測系統。加快農業氣象自動觀測系統建設步伐,配置農業氣象觀測自動化設備,加強對各類農作物長勢和田間環境狀況的實時監測。提升霧霾、沙塵暴、雷電等環境氣象監測能力。
建立部門間氣象觀測站網規劃建設協調機制,結合水利、農業、旅遊、林業、環境等各類專業氣象探測設施,綜合統籌全縣災害監測站網布局,推動部門間資源共享,信息共用。在山洪地質災害敏感區(主要集中在韓莊鎮、宜溝鎮)、城市氣象敏感區加密布設多要素自動氣象站,實現對重要區域主要氣象災害高時空解析度、高精度的綜合性連續監測,顯著提高我縣的綜合氣象觀測能力。
(1)科學布局,加快氣象觀測網建設
在中小河流域、山洪和地質災害多發區、農業生產關鍵區、氣象服務重點區等區域,加密自動雨量站、多要素自動氣象站等設備建設,實現以重點防治區間距達到5公里、其他防治區間距8-10公里的氣象監測網路。
健全氣象災害應急移動氣象災害監測系統,配備應急氣象觀測設備,提升移動氣象觀測系統業務監測、服務能力;健全氣象災害自動觀測網路,多要素自動氣象站鄉(鎮)覆蓋率達到100%,並逐步向鄉村延伸。
(2)突出重點,加強城市氣象觀測網建設
新建或升級改造城市自動氣象站,自動氣象站布設密度達到5公里;配備能見度儀、稱重雨量感測器、閃電定位儀、氣溶膠雷射雷達,加快開展常規氣象要素觀測和氣溶膠觀測,加強突發強降水、高溫、霧、霾、城市內澇等城市氣象災害監測,2016年前建設1-2個霧霾監測站。
(3)凸顯特色,完善農業、交通、旅遊及其它專業氣象觀測網
在高標準糧田建設2-3個高標準糧食作物農田小氣候觀測站,建設1-2個食用菌、大棚蔬菜等特色農業氣象觀測站,根據我縣糧食主要產區的鄉鎮分布,新建1-3個土壤水分自動觀測站;
完善農業氣象災害調查和農業氣象遙感套用業務,建設農業氣象移動、攜帶型觀測與野外調查系統。在高速公路、鐵路重要地段建設交通安全氣象觀測網,開展大霧、大風、強降水、雨雪、低溫冰凍、高溫等主要交通氣象災害觀測。在羑里城、岳飛廟等主要旅遊景區布設旅遊氣象監測、預警信息傳播設施,開展旅遊氣象服務。
2.加強氣象信息網路和裝備保障能力建設
完善氣象防災減災視頻會商系統建設,加強與相關部門的互聯互通,逐步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用。建立健全技術裝備保障體系,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推進裝備保障社會化,為氣象裝備保障提供有益補充。
3.強化氣象探測環境保護
依法加強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將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納入城鄉規劃,制定專項保護規劃,保證氣象探測信息的代表性、準確性、連續性。結合南水北調環境保護要求,確保氣象探測環境達標率為100%。
(二)加快推進氣象預報預測體系現代化
1.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度
開展城市、鄉鎮及重點區域精細化天氣預報,強化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的預報預警能力,強化分災種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平台建設,建立縣級氣象災害信息監測預警中心和信息發布平台,提高災害性天氣分區預警準確率和時效性。
到2020年,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穩定在85%以上,最高、最低氣溫預報準確率達到70%、75%,災害性天氣預警時效提高到30分鐘及以上,30天內天氣過程預測準確率達到75%。
2.加強現代氣象預報系統建設
以數值預報產品和多種觀測資料的綜合套用為基礎,不斷完善天氣、氣候預測預報系統。突出防災重點,重點加強災害性天氣和短臨預報預警系統建設,開展空間解析度精細化到鄉鎮的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開展主要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評估分析業務,提高農用天氣預報水平;
根據需求,加強火險氣象等級預報、航空氣象、交通氣象、旅遊氣象和以霧霾監測預警、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預警、空氣品質預報為重點的環境氣象等專業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系統建設。
(三)推進公共氣象服務體系現代化
1.推進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
不斷豐富災害性天氣觀測、預報、預警、影響評估;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象為農服務、人工影響天氣、公眾氣象服務、氣象為城市運行服務等公共氣象服務產品,將基本公共氣象服務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列入政府公共服務發展規劃。政府有關部門及有關公共服務機構要按照各自職責推進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
2.健全氣象防災減災體系
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建立完善分災種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建立氣象災害預警社會應急聯動回響機制。
結合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綜合減災示範區建設,全面推進鄉(鎮)和村(社區)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充分發揮鄉(鎮)氣象協理員、村(社區)氣象信息員、重點企事業單位氣象安全員的作用,加強業務培訓,配置必要的裝備,給予必要的經費補助。
3.加強重點領域氣象服務體系建設
完善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和農業氣象服務體系,統籌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農業氣象信息服務站和糧食主產區氣象設施建設,開展全國“百縣千鄉”氣象為農服務示範區創建工作。加強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的監測評估,促進雲水資源、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
推進氣候可行性論證和雷電等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提升農業、國土、水利、交通、環境、旅遊等重點領域的氣象服務能力和應急聯動機制建設。到2020年,對全縣3個標準化增雨作業點進行調整和完善,不斷提高地面作業裝備機動能力、自動化水平和安全性能及服務效益。
4.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及傳播網路
加強氣象服務業務系統建設,建立和完善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媒體、通信企業和社會單位要依法承擔社會責任,建立健全氣象預警信息傳播“綠色通道”和氣象手機簡訊“全網”發布機制。
加快推進中國氣象頻道在我縣落地,統籌推進學校、醫院、車站、旅遊景點、建設工地等人員密集區和公共場所以及農村社區氣象信息接收設施建設。創新氣象信息發布渠道,不斷提高氣象信息覆蓋率和時效性。到2015年,全縣氣象預警信息覆蓋面達到90%以上。到2020年,覆蓋率達到98%以上。
(四)不斷強化氣象現代化支撐體系建設
1.推進氣象科技創新工作
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推進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強縣級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深入開展強對流天氣預警、短期氣候預測和極端氣候事件預測、農業氣象和衛星遙感、雷電災害預警與防護、人工影響天氣、公共氣象服務等氣象科學技術研究,大力發展氣象科學技術水平。加強與科研機構、院校和有關單位之間的合作機制建設,充分利用各自的人才與資源優勢,聯合開展氣象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加強科技成果推廣套用工作,不斷提高科研成果的效益。
2.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將氣象幹部納入組織人事部門培養計畫,將基層氣象協理員、信息員、安全員隊伍建設納入農村實用人才素質提升工程,通過參與重大業務科研和服務項目以及學術交流、崗位練兵、專業技術培訓等途徑,不斷提升業務人員隊伍素質。
3.大力普及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知識
認真組織實施《河南省氣象科普發展規劃(2013—2020)》,將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工作納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列入領導幹部教育培訓計畫。
充分利用科技、文化、教育等資源,依託各類科普場館、文化場所、宣傳專欄、廣告牌、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氣象台站等建設氣象科普平台。積極開展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等氣象宣傳活動,推進氣象科普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增強社會公眾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意識。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各鄉(鎮)政府要高度重視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切實擺上重要位置,將氣象現代化工作納入政府年度綜合目標考核體系。縣政府成立氣象現代化領導小組,由氣象、發展改革、財政、公安、城鄉規劃、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農業、林業、水利、安全監管、交通運輸、電力、通信等部門組成(領導小組名單附後),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參與、齊抓共管的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機制,及時協調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
(二)明確責任分工
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形成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合力。發展改革部門要加強對氣象現代化建設項目的立項、指導和督辦。財政部門要積極籌措氣象現代化建設項目配套資金,保證建設項目順利實施。城鄉規劃部門要做好基層氣象台站建設項目的選址及規劃審批工作。
國土資源部門要做好氣象新建擴建項目用地的報批工作;住房城鄉建設、安全監管部門要加強對氣象現代化建設工程的質量監管,做好項目審批等工作;
交通運輸、電力等部門要協助氣象部門做好專業專項氣象服務,提升公共氣象服務保障能力;氣象部門和保險機構要加強合作,共同推進農業保險氣象服務工作。
氣象部門要與環保部門加強合作,聯合開展大氣環境評價,建立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及時發布監測預警信息。發展改革、城鄉規劃、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要與氣象部門建立聯審聯批制度,將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築物的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納入建設工程審批流程。
要進一步健全部隊、公安、安全監管、氣象等部門緊密協作的彈藥儲運機制,做好人工增雨炮彈及火箭彈的運輸和保管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財政保障機制
將氣象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基本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並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財力的增長逐步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為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災害防禦等地方氣象事業的發展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氣象部門要積極爭取氣象現代化建設項目和資金,加強氣象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
(四)抓好氣象現代化項目建設
圍繞湯陰城市建設和安湯一體化進程,積極謀劃和爭取項目。“十二五”期間,以湯陰高標準糧田建設、開發雲水資源和改善生態環境需要為重點,推進湯陰人工增雨標準化基地基礎設施最佳化提升工程,高標準良田農業氣象保障工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禦工程、縣級氣象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以基層氣象機構綜合改革為抓手,高起點、高質量、全面打造 “四個一流”氣象台站。
(五)加強氣象法制和標準建設
全面推進氣象依法行政,嚴格實施各項氣象行政許可制度,強化氣象工作的社會管理職能,實現氣象行政審批進駐行政審批大廳,納入審批流程,參加聯審聯辦。
要將氣象部門納入安全生產委員會,強化氣象災害防禦準備監督檢查、防雷安全隱患排查、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探測環境保護、預報預警統一發布、行業氣象管理等社會管理。推進氣象災害等級、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和防雷安全等地方氣象標準建設。
(六)全面推進基層氣象機構綜合改革
建立與氣象現代化體系相適應、與城市建設需求相匹配的新型事業結構,以加強氣象社會管理、增強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加強氣象業務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基層氣象機構綜合改革。
要建立健全工作機構,落實人員,採取政府購買氣象服務或者設立公益崗位等方式,建立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氣象災害防禦)、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為農服務、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等工作管理體制和長效工作機制,提升基層氣象機構服務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完善鄉村、社區、企業、學校等基層氣象服務機構建設,落實人員,完善政策,不斷夯實基層氣象服務組織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