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出圖

河出圖

河出圖是指黃河出現河圖,出自《繫辭上》。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易·繫辭上》
  • 創作年代:神話故事
  • 作品出處:《易經》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伏羲
  • 注音:hé chū tú
詞條簡述,詞語考證,

詞條簡述

【注音】:hé chū tú
【釋義】:1.黃河出現河圖。《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後以"河出圖"為吉祥的徵兆。

詞語考證

出自《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現今多以"河出圖"為吉祥的徵兆。
《尚書·顧命》偽孔安國傳曰:“伏羲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相傳遠古時代,在今洛陽市孟津縣境內的黃河支流中,出現一頭形似駱駝,左右生翼,馬身龍鱗,高八尺五寸的海獸。
這頭海獸在驚濤駭浪中踏波飛走,如履平地,它背上的斑點規則、美麗,細看是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後一六,人們看其如龍似馬,就叫它為“龍馬”。
伏羲氏聽說後,特地從他的都城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乘桴(小筏子)來孟津觀看。
河出圖
他從龍馬背上的斑點受到啟發,遂發明了八卦,開創了我國遠古文明。
為了紀念伏羲和龍馬的偉大功績,後人將八卦叫做“伏羲八卦”,把伏羲馴服龍馬的地方叫雷河,把龍馬出沒的河道叫圖河,圖河乾涸後叫圖河故道,還在雷河村旁修建了龍馬負圖寺。其附近還留有馬莊(樁)、八卦台等遺蹟。
《易》即《易經》,亦稱《周易》,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易”有交易(窮究事物變化)、簡易(執簡馭繁)、不易(永恆不變)三義,相傳系周人所作(一說“周”有周密、周遍、周流之義)。
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舊傳伏羲畫卦,文王作辭,說法不一。其萌芽期可能早在殷、周之際。《傳》,包括解釋卦辭、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舊傳孔子作,據近人研究,大抵系戰國或秦漢之際的儒家作品,並非出自一人一時之手。
《易》通過八卦形式(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自然現象)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提出“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等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
繫辭》,亦稱《繫辭傳》,是《易傳》思想的主要代表作。
分《繫辭上》與《繫辭下》,是《十翼》中的兩篇。“系”取系屬之義,即“系屬其辭於爻卦之下”(孔穎達疏)。
內容從“一陰一陽之謂道”出發,肯定自然界中陰陽、動靜、剛柔等兩種相反勢力的“相摩”、“相盪”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提出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觀點。
但在承認一切皆變中,卻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論證社會等級制的永恆性。
尚書》亦稱《書》、《書經》,是儒家經典之一。“尚”即“上”,上代以來之書,故名。是中國上古歷史檔案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
相傳由孔子編選而成,事實上有些篇如《堯典》、《皋陶謨》、《禹貢》、《洪範》等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
西漢初存二十八篇,即《今文尚書》。另有相傳漢武帝時在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和東晉梅賾(一作梅頤、枚頤)所獻的偽《古文尚書》二種。現今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與偽《古文尚書》的合編。
尚書》中保存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論語》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9.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