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水(黃河支流渭河支流石川河上源段)

沮水(黃河支流渭河支流石川河上源段)

沮水,也稱沮河,黃河支流渭河支流石川河西源,正源,古代也代稱石川河。源於陝西省耀縣西北長蛇嶺南側,河長67公里(一說77公里),流域面積871平方公里(一說878.5平方公里),比降13‰。年均徑流0.62億立方米,流量2.1秒立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沮水
  • 外文名稱:Qu Shui
  • 地理位置:陝西省耀縣西北長蛇嶺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871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景點級別:國家級旅遊景點
  • 門票價格:無
  • 著名景點:沮水
  • 河長:67公里,一說77公里
  • 流域面積:871平方公里,一說878.5平方公里
  • 別稱:沮河,石川河
沮水,也稱沮河,黃河支流渭河支流石川河西源,正源,古代也代稱石川河。源於陝西省耀縣西北長蛇嶺南側,高程1637~1726米,沿途匯集東溝、西溝、大坡溝、西川水,東南流至陳家樓子納瑤曲川水,南流至田家咀納瑤峪川、店子河、蔡家河水,經廟嘴納柳林西川水,又東南入安里、石柱鄉納梁寨河、馬源溝、呂渠河水,至桃曲坡納柏樹源西溝水,又經蘇家店出山地峽谷,南流至阿姑社納胡思泉水進入錦陽川,繞縣城西門外,至城南與漆水(也稱漆水河,漆河)會流,最後出岔口入富平縣界,始稱石川河。石川河東南流,於馬槽村入富平,過莊裡鎮進入渭河平原,繞過富平城西,接納趙氏河,在魏村入臨潼,經康橋、相橋,轉西南行,接納從西面來匯的清河,在交口附近入渭。
河長67公里(一說77公里),流域面積871平方公里(一說878.5平方公里),比降13‰。
年均徑流0.62億立方米,流量2.1秒立方米。按頻率計算最大流量:10年一遇534秒立方米,20年一遇771秒立方米,100年一遇1370秒立方米,200年一遇1650秒立方米。據史科記載,清同治元年(1862)八月,最大洪峰流量高達2970秒立方米。解放後,據蘇家店水文站測量,1970年8月5日出現最大流量1030秒立方米。兩河匯合後始稱石川河。
唐書載:神龍元年(705),雍州司事參軍強循(鳳州人)“教民鑿渠以浸田,一方利之”。於耀縣城南開強公渠,引沮水灌田。清乾隆年間,鑿同光渠,灌同官城北校場地240畝。後又修河東渠、利濟渠等。
桃曲坡水庫位於安里鄉桃曲坡村北沮河峽谷,是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養魚綜合利用的省屬中型水庫,由富平、耀縣分別負責樞紐工程與渠道工程。1969年12月樞紐工程開工,1973年底竣工。1975年試水後,又經樞紐續建,庫底鋪包,於1987年底全部建成,轉入灌溉管理,可灌富平、耀縣兩縣耕地31.3萬畝,其中耀縣11.9萬畝。樞紐工程由大壩,放水高、低洞及溢洪道組成。大壩為均質土壩,高61米,頂長294米。放水高洞負擔耀縣下高埝原面新灌區放水,洞徑3.5米,設計流量5.5秒立方米;低洞順河而下,負擔富平老灌區放水及泄洪、排砂任務。在水庫施工中,耀縣曾4次參加庫底鋪包補漏工程,共投勞115.88萬工日,完成土石方113.07萬立方米,砌石及混凝土1743立方米。
耀縣城自北宋遷移今址,屢遭漆沮兩河沖刷之患。宋熙寧七年(1074)始築漆河石堤,以防水患。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重修漆水石堤,並增築沮河石堤一道。清乾隆、嘉慶、鹹豐時,除多次重修舊堤外,又新築城西南角石堤,城西北角石滾壩和老東門外護城長堤,並栽植圍堤蘆、柳。民國三十六年(1947),漆河沖毀東南角城牆及附近鹹榆公路路面,縣建設科曾派民工改移河道,修築石堤,逼水南下。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在興修灌溉工程的同時,十分重視水庫、河道防汛,縣城、工礦區排洪及城鄉防洪工作。1968~1985年,先後5次對漆沮兩河進行治理,總投資198萬元,投勞152.8萬工日,累計完成護岸和加固河堤47.9公里,砌石及混凝土8.54萬立方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