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八景

黃陵八景

黃陵八景,原稱坊州八景,是上蒼和歷史賦予黃陵這塊軒轅黃帝發祥、安葬本土的特殊景觀,每個景點景致奇特,別具風格,主要分布在黃陵縣城周圍,其總述為:橋山夜月聚風光,沮水秋風透體涼。南谷黃花開晚節,北岩淨石耐寒霜。龍灣曉霧迷長岸,鳳嶺炊煙接暖崗。漢武仙台遺世界,黃陵古柏茂穹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陵八景
  • 外文名:Huangling eight
  • 地點:黃陵縣
  •  : 
  •  : 
橋山夜月,沮水秋風,南谷黃花,北岩淨石,龍灣曉霧,鳳嶺春煙,漢武仙台,黃陵古柏,

橋山夜月

橋山,位於黃陵縣城之北,即現在的黃帝陵山。此山之所以稱為橋山,是因為山形如橋,本來橋山腳下的沮水河是從東、南、西三面環繞橋山,然後向東流去,站在橋山之顛,向下望去,就像水潛其底,穿山而過,故得其名。白日望去,滿山古柏,鬱鬱蔥蔥,山下水流映黛,每當中旬月圓之宵,但見如瀑月光瀉入沮水,波光擲獄,銀輝萬點,給月夜中的橋山、沮水,籠罩上一層空靈神秘的色彩,令人浮想聯翩,意境纏綿,別有一番韻味。清嘉慶九年中部縣知縣丁潮有詩讚曰:雨洗山偏淨,風吹月未闌。
光分千里碧,影落一池寒。
只向雲中覓,誰從水底看。
高崖非採石,醉後捉為難。
黃陵八景,原稱坊州八景,是上蒼和歷史賦予黃陵這塊軒轅黃 帝發祥、安葬本土的特殊景觀,每個景點景致奇特,別具風格,主要分布在黃陵縣城周圍橋山夜月聚風光,沮水秋風透體涼。南谷黃花開晚節,北岩淨石耐寒霜。龍灣曉霧迷長案,風嶺春煙接暖崗。漢武仙台遺世界黃陵古柏茂穹蒼。 這是一首題為“黃陵八景”的詩,詩中所提到的八處景致,位於西安城北180公里的橋山。《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這橋山就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的長眠之地。黃帝為上古五帝之首,一生歷經五十二戰大定天下。中華民族最早的農業、畜牧業生產與舟車、音律、醫學、算術等發明創造皆出自黃帝時期。因此,後人敬仰其功績,尊為“始祖”。從古城出發,沿西銅高速公路向黃帝陵進發,去瞻仰這位億萬炎黃子孫共同祖先的“龍馭之地”。汽車過銅川市,一頭便扎進了連綿不斷的山區。雖然山勢不算險峻,可卻是典型的高原地形。往往是你在一番盤旋之後,才發現自己竟然是從一個巨大的地盆中升起。平坦寬廣的道路變得顛簸不平起來,因了這層緣故,車廂里的原本沉悶的氣氛漸漸開始活躍。原來黃帝之墓歷來多有爭議,但傳說中提到他最後騎龍升天,百姓灑淚相送的地方就是在橋山。所以後人大都以橋山為其安息之地,並建衣冠冢于山上,加以祭祀。每年的清明時節,海內外炎黃子孫都會齊聚於此,舉行隆重的公祭黃帝典禮。時間似乎也過得快了,不經意間,車子已經拐進了黃陵縣城。下車遠眺,鬱鬱蔥蔥的橋山映入眼帘。臨山有清溪一道繞山而過,宛如一條巨龍衛護在山下。山上蒼松翠柏,不計其數,將偌大的山頭裝飾的碧綠如翠,春色盎然。詩中所提到的“橋山夜月”與“沮水秋風”,想必就是眼下的景致了。雖然現在不是朗月當空,更未到秋風蕭瑟時節,但站在山下遙想詩文中所描繪的意境,還是令人不禁悠然神往。我們沿漢白玉石階而上,來到一座高大雄偉的建築面前,這裡就是整修後的軒轅廟了。進廟後左轉,有一株參天大樹,枝繁葉茂,樹身粗壯的有如一間小屋。這便是有名的黃帝手植柏,雖歷經五千餘年的風雨滄桑,卻仍生命力旺盛。淨高19米,樹身七人環抱有餘。距此樹不遠另有略小的一棵柏樹,樹身斑痕密布,如亂釘在內,縱橫不一的線條交織成趣,格外引人注目。聽導遊說,當年漢武帝北巡,曾掛甲於此,由此得名“掛甲柏”。更神奇的是每到春暖花開,樹脂會從斑痕中溢出,凝成一個個金色透明的小珠。在陽光下璀璨發光,慰為奇觀。院子裡有歷朝歷代的名家書法碑刻,這引起了大家濃厚的興趣,紛紛駐足觀看,並不時發表著自己的見解。不覺間,已經遊覽到了祭祀大殿前。殿里供奉有黃帝的漢石刻畫像,先祖頭戴寬帽,身著大袍,雙手舉起,叉腿而立,神態逼真,栩栩如生。似乎正在講述著什麼。是在教人農耕?還是在示範音律?望著莊嚴肅穆的畫像,大家仿佛跨越了時空的阻隔,置身於上古時期,親耳聆聽到先祖的淳淳教導。大殿里一片寂靜,大家對華夏聖賢的仰慕之心是如此的默契共通,從不因時間,空間的隔閡削減半分。 出軒轅廟向上,山道漸趨陡直,但兩旁古樹林立,鳥語花香,又別有一番雅致。經過半個小時的攀登,我們終於到達了山頂的黃帝陵區。整個陵區面積並不很大,墓前地面略為開闊一些,八柱石亭內有郭沫若於1958年題寫的“黃帝陵”三個大字。石亭前置有香鼎火盆供人上香禮拜。除此之外,竟再也沒有什麼富麗堂皇的擺設,用以顯示墓主人崇高無上的地位。如果說特殊的,倒是陵墓四周那些虬枝盤結,高聳入雲的古柏群了。它們或漢或唐,俱已歷經千年滄桑,卻是遮蔽成蔭,綠意盎然的默默佇立在橋山之巔,如忠誠的衛士般不離不棄,其規模、寓意遠非那些奢華浮躁的陪襯所能比擬。 我們決定以繞墓一周的古禮以示祭掃,當大家緩緩地繞過來的時候,才發現了那座隱於古柏之中的“漢武仙台”。原來,自負的漢武帝為顯其能,命十三萬大軍一夜間取土壘成高於陵墓的祭壇用以祭黃。且煞費苦心的將上下石道設為七十七、七十八級,取“七上八下”之意,以示誠惶誠恐之心。登台遠望,黃陵周圍地貌歷歷入目。只見東為鳳凰山,形似風,頭伏地,尾逶迤,長鳴待飛。南谷以沮水為界,如臥虎平視,偏西山脊呈虎尾巴狀延綿十餘公里外的老虎尾巴村。西為形似萬年巨龜的玉仙山,靜臥陵前,歷經風雨滄桑仍回首翹望。北為太平山,山形如盤龍在野,蓄勢以待。黃帝陵居中而坐,左依龍灣,右攜風嶺,恰位於龍口之中,形成天下聞名的“龍珠在頜”之狀。 站於高台之上,“黃陵八景”都可以在此找尋得到。神奇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融合的如此天衣無縫,氣勢恢弘而又內藏玄機,給人以視覺到心靈上的強烈震撼。當我們尋覓的腳步停止於漢武仙台之時,祖先的風範撲面而來。我們似乎也感受到了先人那種勇於開拓,善於創造的進取精神。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優良傳統,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並隨之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今天,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黃帝陵尋祖,所要苦苦尋覓的,不正是這種精神之後所隱藏著的堅強理念嗎?那是一種精神上的承先啟後,意志上的提煉升華。有力的支撐著我們不斷的審視自我,不斷的吐故納新,不斷的從暫時的跌倒中堅強地爬起,於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長卷上大寫一個“龍”字龍的傳人歸來兮

沮水秋風

橋山腳下的沮水河,發源於陝甘交界子午嶺上的沮源關,沮水河自西向東全長128公里,橫跨黃陵縣境。每當金秋季節,天高雲淡,霜葉似火,風清之時,碧水如鏡,青山倒影墜入河中,使人仿佛置身在彩墨淋漓的山水畫中。漫遊在沮水河畔,心中充滿詩情畫意,使人流連忘返。有詩云:
颯颯風初拂,寒從水上來。
誰知秋未老,不信節先催。
山骨疑翻瘦,雲鱗頓覺開。
此心同皎潔,妙處靜中該。

南谷黃花

南谷即今縣城南的黃花溝。這裡坐南面北,並不向陽,可每在百花凋零的深秋,卻奇蹟般地盛開著金黃色的野菊花,一簇簇,一叢叢,漫山遍野,顯示著勃勃的生機。有一詩曰:
坊州城外百花園,未若峪南叢菊蕃。
采采落英陶令隱,為攜樽酒傍西軒。

北岩淨石

北岩,指現在的北坡底行政村,這裡有一塊丈余見方的怪石,霜雪均落不住,大雪霏霏,石上卻如掃過一樣。相傳,這塊石頭是很早以前從天上掉下來的,亦有人稱之為“廉石”。有詩讚曰:
何年留淨石,雪至望中消。
任爾能圭壁,難侵此介標。
不燃幾自熟,著水倩誰澆?
掃徑同情否?尋蹤到北橋。

龍灣曉霧

龍灣,即縣城以東的龍首,龍首傳為軒轅龍馭之首山,它與橋山山脈緊緊相連,宛如一道天然畫屏,同沮水河相對。每當雨後初晴的早晨,但見那滿山霧氣蒸騰,瑞氣彩雲一朵朵、一團團從山間冒出來,搖曳著多姿的身影,在山腰聚集,慢慢地游向橋山,組成了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彩畫。無論是身臨其境,還是遙相眺望,都會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詩讚曰:
乘龍跡已渺,志地去龍灣。
香霧空騰水,寒光半隱山。
人疑迷路遠,鳥覺倦飛還。
捧出扶桑日,霏霏到處刪。

鳳嶺春煙

風嶺即鳳凰山,也叫石山,傳說在黃帝時代,這裡的山嶺上,常有鳳凰棲息,並發出動聽的鳴叫,黃帝從鳳鳴中受到啟發,就命伶倫採回西夏之竹,仿照鳳鳴作音律,從此世間有了美妙動聽的音樂,鳳嶺也由此得名。清嘉慶十二年《中部縣誌》記載:“鳳凰山,縣東一里,其形似鳳,又名二郎山。”《古今圖書集成》上說:“鳳凰山逼邑城,煙浮其上,靄靄繚繞,久而不散。”現在,站在黃陵縣城東邊的陽窪山上,向北眺望,還能看到這隻“鳳凰”。鳳頭是石山村;鳳身為橋山,滿山翠柏為鳳羽;鳳翅為黃陵縣城。因此,當地民間流傳的歌謠中說道:
黃帝葬在鳳凰腰,鳳凰下臥水前繞。
一翅展開黃陵縣,一翅屈盤成東灣;
鳳頭就是石頭村,鳳尾拖至孟家塬。
春煙是指春天的如煙之霧;春天的鳳嶺周圍煙霧繚繞,山勢在晨霧中一起一伏、分外美麗,猶如一幅天然的水粉畫。有詩讚曰:
共道春明媚,誰知亦異同。
水中濃淡外,山色有無中。
帶霧幾疑雨,連雲不惹風。
迷離堪入畫,妙理問天工。

漢武仙台

《史記·封禪書》上記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家於橋山”。漢武帝劉徹征朔方凱旋歸末後,為誇耀武功,祭告祖先,祈求自己能夠成仙長壽所築的祈仙台它坐落於黃帝陵前以土堆砌台高數丈,翠柏圍之高出林表有曲徑可攀,傳說過支登此台可遙望三城的燈光(陝西省的洛川、宜君縣,甘肅省的正字縣)。如今,它已成為人們緬懷始祖,登台觀景的地方。有詩曰:
披雲履水謁橋陵,翠柏煙寒玉露輕。
袞冕霞飛天地老,文章星煥海山青。
巍巍風闕迎仙島,渺渺龍車駐帝城。
寂寞瓊台遺漢武,一輪皓月古今明。

黃陵古柏

據新編《黃陵縣誌》記載,在占地1300多畝的黃帝陵園晨,古柏有83000餘株,其中很大一部分樹齡在千歲以上,為全國最大的古柏群,其中尤以黃帝手植柏、漢武掛甲柏、龍角柏等奇柏和名柏而聞名天下,是極其珍貴的特殊文物,中華民族的稀世珍寶。清代一位叫牛光斗的黃陵詩人這樣讚美它:
軒帝天登去,陵高聳柏林。
風吹草動唳,日影帶雲陰。
葉拂晴霄翠,根盤石竇深。
仙蹤應在此,踏葛一相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