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陷海岸

沉陷海岸

沉陷海岸是指因陸地下沉或海面上升或因陸地上升小于海面上升量而形成的海岸。這種類型的海岸一般具有較曲折的海岸線,多岬角、半島和島嶼,並有深水道和良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沉陷海岸
  • 外文名:submerged coast
  • 定義:因陸地下沉形成的海岸
  • 原因:宇宙、地質
  • 類型:海岸
  • 相關概念:沉陷海岸
釋義,形成與特點,形成,特點,海面升降原因,

釋義

沉陷海岸是指因陸地下沉或海面上升或因陸地上升小于海面上升量而形成的海岸。這種類型的海岸一般具有較曲折的海岸線,多岬角、半島和島嶼,並有深水道和良港。

形成與特點

形成

在發生海岸下沉時時,海水淹沒沿海陸地,使河流縮短,下游沉入海中,這種河谷稱為溺谷(drowned valley)此外,若是地劫陡峭的壯年期陸地發生海進,原來的山谷被海水侵入,形成鋸齒狀的谷灣(riacoast)下沉海岸。台灣北部的基隆港和南方澳漁港,都是由谷灣地形改建而成的海港。“ria”一字源自西班牙語,意指海水沿著海水沿著舊有河道入侵而形成海灣的現象。不過並所有的下沉海岸都這樣彎曲複雜,若是海進規模非常大,原來的陸地僅留山頂露出水面,就形成了孤島。浙江、福建沿海,大小島嶼星羅棋布,就是典型的下沉海岸地形。

特點

這種類型的海岸一般具有較曲折的海岸線,多岬角、半島和島嶼,並有深水道和良港。

海面升降原因

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將海進(或海退)與地球旋轉速率的變化和造山運動相聯繫。他認為,在造山運動發生前,地球自轉速率增加,赤道地區的海面隨之增高,兩極地區的海面則隨而降低;在造山運動盛行期間或造山運動結束時,地球自轉速率稍微減小,於是兩極地區沉沒而赤道地區海面降低。
1885年,修斯論述海岸線升降或海進、海退的原因時,歸納為以下原因:
(1)屬於宇宙原因。如地球自轉速率增加,海洋面的形狀比陸地形狀變得更扁時,兩極地區即從海水中隆起,而赤道地區就要被淹沒。反之,陸地形狀比海洋面變到更扁時,兩極地區就要沉沒,而赤道地區的陸地便要隆起。這種宇宙變形,只能發生局部影響。
(2)屬於地質成因。這種影響可以遍及全球,如大量沉積物充填海底,造成海水外溢,可使海面上升;而陸地的大規模上升,可以使海面下降。
奧格反對修斯的意見,他認為海水的移動完全是各地方互為消長的,同一時代,一個地域被海水淹沒,而另一個地域卻變成陸地。
實際上,在整個地質時期,海平面總是不斷起落波動的。更新世的大陸冰川作用導致海侵海退是已經確認的。但奧陶紀和白堊紀發生的地史中規模最大的海侵,並沒有涉及冰川消長問題,當時大洋盆地的容量曾有很大的變化,是否由沉積性或大陸構造性的海面升降所引起,需作進一步的探討和論證。
認為地史時期世界範圍的海進和海退具有整體的時間節奏的學說,即脈動說,是A.w.葛利普20世紀30年代在研究古生代地層發育後提出的。他認為地史上一次巨大的海面升降運動,引起廣泛的海侵和海退;這種運動具有長時間的節奏,即所謂脈動。一次脈動時長接近於半個地質紀。一次脈動總包含有許多較小的地區性的岸線進退運動,即所謂顫動。地史時期的陸上海一般很淺,由於海區陸源碎屑的充填及充填不均等原因,可能產生較小的地區性顫動,但這種顫動始終受世界性海面上升和下降運動的控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