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丕基

沈丕基

獨立藝術家 聲音藝術家 國際藝術節策展人

深圳當代藝術的代表性人物,主張倡導魏晉時期自由精神觀念,傳達出東方藝術思想理念國際化的重要性,並轉化成當代藝術語言的再現,結合新媒體藝術語境做出開創性的思考與呈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丕基
  • 出生地:福建閩南
  • 出生日期:1971年
  • 畢業院校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
人物簡介,人物年表,代表作品,作品賞析,藝術評價,

人物簡介

沈丕基,1971年出生於福建閩南書畫之鄉詔安的書香門第,祖父著名書畫家沈榮添先生,自幼承習中國傳統書畫與民間音樂。1985年開始學習吉他,1988年進入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主修現代漆畫,1993年工作生活於深圳,成為深圳九十年代至今先鋒音樂和當代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於1997年組建地下搖滾樂隊“向日葵樂隊”任主唱與主音吉他,活躍於當時中國的地下搖滾界與朋克音樂領域,曾為國內各知名娛樂場所空間設計師。後又轉入對純粹聲音實驗以至先鋒視覺藝術的創作與實踐,成為古琴廣陵派第十三代傳人,並對傳統古琴的傳承與國際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同時作為深圳當代藝術進程中的重要參與者與見證者。
作品涉及裝置、影像、行為、繪畫、音樂、聲音、詩歌等形式,深受西方思潮影響並與東方禪宗精神相融合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系統,長期堅持以音樂中的即興方式將聲音、視覺與行動的互動為介質切入對當代藝術的表現。創作動機與個人生活聯繫緊密,跨界性大量作品多呈現為對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變化的關注與感受,並對自然萬物的思考領悟做出了一定當代性藝術的再現,同時不斷策劃了各類國際性新媒體藝術展,也是國內行為藝術與聲音藝術的重要推動者。

人物年表

1971生於福建詔安
1988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漆畫專業
1993工作生活於深圳
1997深圳"向日葵"地下樂隊任主音吉他兼主唱(《中國搖滾手冊》收錄)
2000 深圳觸進社“玩物志”藝術展
2006 深圳雕塑院“界內\界外”當代藝術展
第五屆深圳市水墨雙年展
2007深圳華僑城E6空間“另一個空間”開幕展
第二屆深圳建築雙年展
2011深圳“發現梧桐”當代藝術展
德國“閃電電影節”
第一屆波蘭“砍”國際實驗電子音樂節
成立“梧桐琴社”
2013蘇州園區檔案藝術館“與”油畫雙人展
北京“植入後現實”藝術項目
第二屆波蘭“砍”國際實驗電子音樂節
第五屆深港建築雙年展
首屆深圳國際藝術展
2014香港“身體力行”國際行為藝術展
第九屆西安“穀雨行動”國際行為藝術節
深圳“手談”當代藝術家群展
澳門“以身觀身”國際行為藝術節
2015中德國際爵士即興音樂節
香港國際詩歌節
個展
2009“沈丕基在這裡”深圳當代藝術作品個展
2010“獨閒\散拍”深圳沈丕基個人實驗音樂會
“出不去不出去”深圳沈丕基畫展
2014“沈丕基的線”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當代藝術個展
2015“對蛙行動”深圳梧桐山計畫
2016“沈丕基在深圳”深圳檔案館當代油畫個展
策展
1997-2002 各種國際搖滾音樂會與大型銳舞PARTY現場
2014“廈門時差”廈門國際行為藝術節-紀念“廈門達達”30周年
“前方變速”深圳國際行為計畫
2015 “對蛙行動”深圳梧桐山新媒體聲音展-向香港行為藝術家蛙王致敬

代表作品

1990天然樓(漆畫)
1992輪迴之音(水墨自畫像)
1997-2002新世紀酒店、預防針、繼承者...(搖滾歌曲)
2000欲(裝置)
2006食奏(聲音/行為)、依葫蘆畫瓢(裝置)
2007生活\壓力(聲音/行為)、每天(實驗聲音)
2009愛情、鳳求凰、漂漂漂漂、三保險、我的生活與你有關...(裝置)
2010獨閒\散拍(實驗聲音/即興音樂)
2010亂石清音圖(水墨)
2011蛋糕(行為藝術)、閃電(實驗電子)
2012山居吟、樵歌、漁歌、神人暢、廣陵散、瀟湘水雲、鷗鷺忘機(抽象油畫)
2013真面目、城市、蘇芮、那一年我們一起搖滾...(抽象油畫)
2014桃花源始、開幕式、滾石、城市背面、兄弟,你最好別出來(行為藝術)
包漿(裝置)、經濟體(裝置)、弦·骨(裝置)、蠶與蛆(影像)
宇宙之弦(裝置/新科技技術)
2015對蛙(行為計畫/聲音裝置/實驗聲音現場/影像/新科技技術)
古琴與爵士(即興音樂現場)詩歌與衝突(聲音行為現場)
山居吟(聲音/影像/新科技技術)

作品賞析

《對蛙行動》回到自然,與自然界對話,離不開城市那就關注城市的邊緣...
“對蛙行動”向香港行為藝術家蛙王致敬!
(行為計畫/聲音裝置/實驗聲音現場/影像/新科技技術)
藝術家沈丕基通過幾年的觀察,使用了五個陶缸,在自己工作室中的一個淺水池,自然吸引了一群學名叫“仙琴水蛙”的蛙類。2015年三月開始行動,每天記錄它們的活動圖片與影像,以及通過大小不一的瓦缸改變了它們發出的音色,當彈琴蛙的叫聲從缸里發出,形成高低不同的聲音。沈丕基對蛙彈琴一年時間,直到琴蛙冬眠,來年立春之日繼續開始對話,並且每年邀請各種藝術家朋友一起,舉辦各類的藝術形式的對蛙現場。在之後每一年行動中,沈丕基將把記錄到的影像與音頻,剪輯成影像作品與實驗聲音作品等新媒體藝術形式呈現。並在藝術空間展出作品與現場在創作。
這是一個獨立與長期的藝術項目,通過在現代都市中的城中村里院子裡,長期與蛙對話,建立起一個藝術獨立思考與實驗創造的態度,通過最傳統與新媒體的藝術形式,表達了藝術家嚮往自由與自然,借用青蛙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態度,並轉換成當代藝術作品。
2015年分別舉行了三場“對蛙”聲音展,第一場邀請了傳統的潮州音樂加入,自己也在現場進行了古琴與蛙即興聲音;第二場邀請了日本新媒體藝術家九原真人與香港聲音藝術家葉破,現場使用了九原真人的紅外線聲音感應裝置;第三次沈丕基把自己錄音到的蛙聲與自己的琴聲元素,分別發電子郵件給三位藝術家自由創作,其中有聲音藝術家李勁松、陸正,以及日本藝術家九原真人,然後由他們又回饋到現場進行“對蛙”實驗。
沈丕基自己長期的記錄行為,自己一個觀念產生了大量的各種形式的作品,並用開放式的藝術計畫邀請了自己各種國際化藝術界的好朋友,參與到這個計畫中來,形成一個長期的即個體又自由的藝術主題項目,豐富地呈現出各種藝術形式,並放大了新技術與新藝術的可能性。
《桃花源始》我們的行為離不開大自然的眼睛
關於陶淵明在家中長期放置著一張無弦琴,沈認為,這就是一件帶強烈觀念的現成品裝置。陶曰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與白居易“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老子》有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莊子》曰:“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包裹六極。”意謂最大最美的聲音乃是無聲之音。
“當聲音出現的時候,音樂就應該停止”(約翰·凱奇)。沈丕基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接觸了美國垮掉的一代與激浪派的思考浪潮,對約翰凱奇的“四分三十三秒”深有體會,在十年了的傳統古琴演奏與行為藝術的身體語言運用中,以及不斷地傳統古曲演奏與實驗聲音的即興過程中,理解了“聲、音、樂、禮”在詩經里的人類文明發展,反之認為“聲”才是大自然特有的信號之一,音樂反而是一種人為的東西。
通過聲音與行為的方式,沈丕基在自己居住處梧桐山的桃花源古道上,經常前往聆聽風聲、鳥聲,發現自然界裡的聲音之層次豐富,所以覺得開始了這件行為作品,並成為自己的一個習慣性的藝術語言。
《山居吟》一首琴曲引發的再創作,再現第二自然是我們現代人唯一能幹的的事情...
關於時間性的思考,高科技的快速發展使藝術的的形式可能性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使沈丕基對創作產生了更多的激情,首先是不想停留在理論化上面的藝術家,才會向前推進而不失本元的自然界支撐著整個內容,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古人對山水寄託情感,利用了詩歌、書畫、琴曲等形式表達,極具東方式意境的美感如今還有什麼可以突破前行的可能?城市與自然,高科技城市中電子技術的新發展,如何運用到藝術作品中,如何又不失人文性的詩歌式理想,是否放棄傳統的表現方式?都是一種在現時運動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深圳藝術家沈丕基結合了這些因素,把聲音、影像、新媒體技術都使用進自己的作品中,山的皺摺曲線與古琴曲旋律的變化,自然的散拍節奏與人類的呼吸結合,在觸摸琴弦中所悟出的,就是只有不斷地創作不斷地呼吸,再現第二自然才是當代藝術家唯一能幹的的事情...
沈丕基認為古代東方傳統人文的美是一種值得推崇的意境,特別是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宋代琴師毛敏仲的琴曲把古琴藝術推向了意境的高峰,而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力所能及的當代性再現。人與自然的關係才是最重要的,自然界是最大的導師。

藝術評價

一個城市的聽見者-藝術家沈丕基
“聽於無聲,視於無形”古代道家的一種修養境界,認為視聽由精神所主宰,可不受器官的限制。《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張湛註:“夫形質者,心智之室宇。耳目者,視聽之戶牖。神苟徹焉,則視聽不因戶牖,照察不閡牆壁耳。”
聽覺與視覺,都是人類兩大重要的藝術感官。“聲、音、樂”引發了情緒,這種通過聲音引發的思考,特別具有抽象性,所謂聲音藝術有一定的“畫面感”。我們常常在視覺藝術中引用聽覺藝術之辭彙“音樂性”、“節奏感”,來闡釋造型藝術中的韻律感。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個根本性要素就是“韻”,由韻組成的律就形成“韻律”,它可以聯繫到藝術的其他門類,音樂的要素連線到了詩歌之中,因為詩歌雖屬文學範疇,但詩歌的結構離不開韻律,視覺藝術的結構也離不開音樂性與詩歌性,體現藝術家的人文精神範疇。
自由藝術家沈丕基認為學習東方人文的精神主要還是吸取其精髓,而不是一味地形式模仿,以音樂中的即興精神將聲音、視覺與行動的互動為介質切入對當代藝術的表現,認為聲音藝術對視覺藝術的互相作用是極為重要性的,其作品建立在人類與自然,人性與世界性的思考上。就像音樂一樣,聲音藝術比視覺藝術更早無國界化,更加豐富性,所以作為當代聲音藝術家更容易領略國際藝術的時效性。
沈丕基生活在深圳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城市,作為一位充滿實驗性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不限定在任何表現形態上。除了上世紀90年代“向日葵”地下搖滾樂隊的表演與大量的歌詞創作之外,很早就開始了實驗性聲音的嘗試,以及裝置與行為藝術的創作,城市變化的聲音記錄等。代表作品如《生活·壓力》表達當時年輕創業者在移民城市的一種無奈,使用了高壓鍋的器鳴,隨著其發出的節奏聲加入了各種樂器的即興演奏,邀請音樂朋友加入,並首次採用了無線電發報機的現場聲音,在自己的個展開幕式上獻出。聲音作品《每天》參加第二屆深圳建築雙年展,記錄了當時深圳的第一條捷運路線從羅湖到世界之窗的聲音混成,傳達深圳藝術家對城市變化的觀注。在深圳生活了20年的沈丕基,一直沒有停止過各種藝術創作,藝術家的創作思考才是他的生命。有趣的是,沈丕基之前的身份卻是一位各大知名酒吧與娛樂會所的設計師,也是國內最早推廣銳舞派對與唱片騎士的人物,自己開過的酒吧“tripclub”也成為當時很多當代藝術家的交流聚集地。“深圳夜生活的締造者”是當時國內當代藝術圈對沈丕基的另一個雅稱。
2010年搬到城市邊緣梧桐山腳下居住,完全放棄了設計師的職業,加大對傳統古琴與實驗聲音藝術的研究。除了演奏古曲之外還進行了自己斫琴,個人的藝術作品也一直圍繞著聲音與視覺行為的互動,以及對新媒體藝術的運用等。在“沈丕基在這裡”的個展上,古琴與吉他躺在一張白色床單的床上,轉變成一個裝置作品;在波蘭“砍”國際實驗電子音樂節中,使用啤酒瓶在古琴上面刮奏,用二胡的尖聲噪音與電子的噪音對比製造聲音作品;在中德爵士即興音樂上,使用古琴與國際自由爵士樂隊即興音樂;在香港國際詩歌節上使用吉他與古琴的摩擦,製造了一種衝突感,最後又浪漫地讓古琴與吉他躺在一起,既是聲音藝術又是行為作品的表達;沈丕基自身這段時間的創作與古琴的研究息息相關,油畫系列也不是短時間內的偶得,而是個人通過十年來刻苦練習傳統琴曲,對琴曲意境深刻感悟而創,如:《山居吟》、《樵歌》、《漁歌》等琴曲同名抽象油畫作品。“對蛙行動”一年行為計畫中,現場使用古琴與蛙對話,採用了聲音裝置/實驗聲音現場/影像/新科技技術等各種形式再次呈現作品。
2014年“沈丕基的線”香港個展,沈丕基將“宇宙之弦”的科學興趣和古琴文化聯繫了起來,古琴的結構恰恰就是中國傳統宇宙觀、社會觀、價值觀的濃縮。它的製作是伏羲依照宇宙之數所制,琴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象徵「天圓」;琴底為平,象徵「地方」;古琴有13個標誌泛音位置的徽,代表著一年12個月及閏月。古琴七根弦,象徵著天、地、君、親、師、文、武。而關於宇宙之弦,它揭示了一個十一維的宇宙,空間的纖維撕裂了又自己縫合起來,一切物質——從最小的夸克到最巨大的超新星——都在微觀的小能量環的振動中產生。通過多年的斫琴與演奏,沈丕基試圖用藝術的角度來聯繫與表現這些弦與線之間的弦振關係,對於新技術,新材料的興趣,科學前沿理論的關注和對西方哲學以及東方禪宗思想的廣泛涉獵,乃至對時間、空間的無盡遐想,藝術家統稱之為是個人好奇心作祟,這也是他的藝術創作始終保持活力的原因所在。
沈丕基的創作觀念回歸到一種自然環境與城市進化的相互依託,科學與藝術之間的思考,關注人們活動與城市節奏的衝突,從現時行動出發,並對各種藝術表現形式融合突破。主張倡導魏晉時期自由精神觀念,回歸自然本元性出發,傳達出東方藝術思想理念的國際性,並轉化成當代藝術語言再現,結合了新媒體藝術語境做出開創性的思考與呈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