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流長

沂水流長

《沂水流長》是200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沂。

基本介紹

  • 書名:《沂水流長(我的往事憶語)》
  • 作者:高沂
  • ISBN:9787107209543
  • 類別:自傳回憶錄
  • 頁數:300
  • 定價:32.30元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1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本
內容介紹,主要內容,

內容介紹

《沂水流長(我的往事憶語)》內容簡介:
1928~1935年,在北京通州潞河中學學習、任教。在校期間參加地下黨領導的“春草讀書會”;參加搶救29路軍長城抗戰傷病員工作;參加抗日救國會,組織抵制日貨。
1938年2月8日,進入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幹部學校——安吳堡青訓班第五期學習。擔任西北青年戰地工作團團長,在晉東南開展敵後抗戰工作。
1940~1945年,在延安澤東青年幹部學校、中央青委等部門任職,參加延安大生產運動、延安整風。
1945~1950年,在遼寧省委、東北人民政府等部門任職,兼林楓同志秘書。
1954年冬,任中共中央書記處第二辦公室研究員。
1956年,任中共中央交通工作部鐵道處副處長。
1957年10月起,先後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助理、副校長。
1964年秋,受命擔任北京師範大學“四清”工作隊副隊長。1965年夏,調任高教部副部長。旋被打倒,身陷逆境。1969年9月,下放到安徽風陽縣大石崗教育部“五七”幹校勞動。
1973年舂到1977年秋,任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代理黨委書記。
1977年秋到1985年秋,任教育部副部長、教育部黨組副書記。1985年秋起,歷任全國政協第六屆、第七屆委員,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
1985年秋起,任教育部顧問。
高沂同志閱歷十分豐富。他於1938年奔向延安。抗日戰爭勝利後,又率隊挺進東北解放戰場,為解放東北、建設東北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他從事高教領導工作近四十年,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任職,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高沂同志年逾九十,寫了這本回憶錄,記述了他一生的革命生涯。大家從書中可以看到他走過的光榮歲月,更能受到深刻的、寶貴的、多方面的教育和啟發。

主要內容

第一篇 從童年到初入社會
一、童年與家庭
二、學生時代
三、初入社會
第二篇 從安吳堡到延安
四、在安吳堡青訓班
五、參加戰地工作團
六、在延安青年幹部學校和青救總劇團
七、和林一從相識到結婚
八、在青年藝術劇院參加延安整風
九、涉入“搶救運動”
十、迎接抗戰勝利
第三篇 從陝北到東北
十一、挺進東北
十二、在遼北分省委和遼寧省委
十三、在東北行政委員會
十四、經歷東北民主政權建設
第四篇 從中央機關到教育戰線
十五、進北京
十六、在中央書記處第二辦公室及中央交通部
十七、在清華大學八年
十八、參加北師大四清與到高教部任職
第五篇 “文革”十年
十九、身陷逆境
二十、在安徽鳳陽“五七”幹校
二十一、重獲起用走上北師大工作崗位
第六篇 從北師大再到教育部
二十二、在北師大工作的最後一年
二十三、回到教育部參與撥亂反正
二十四、堅持教育對外開放
二十五、參加政協工作
二十六、離休生活
附錄 高沂年譜簡編
後記
1927年春我12歲,在大哥的安排下,二哥領著我從家裡去周村大哥那裡讀書。我們帶著行李乾糧步行150多公里,途經沂水縣城、高橋、馬站、穆陵關、蔣峪、臨朐,到達古城青州,從這裡再乘膠濟線火車到周村。這是我第一次出門並乘火車,對一切都感到特別好奇。膠濟路是德國人修的鐵路,枕木是鋼板壓成的,車速很快。車窗外的樹木好像鐮刀下的麥子一片片迅速向後面倒下去,這使我感到特別新奇。
到周村之後,為了能夠在秋天考上高小,大哥讓我和他擠住在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裡,為我補習功課。
周村在當時是膠濟鐵路沿線的一個重鎮,人口有四五萬人,其商業、手工業很繁榮,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譽,雖然行政上隸屬於長山縣,但規模比長山縣縣城要大多了。
我大哥做事的周村郵局是個二級郵局,僅次於省會濟南郵局,規模相當大,光在櫃檯上忙碌的營業員就有七八個。我常常看到一些郵包就堆在院子裡,貨主連屋都用不著進,直接在院子裡就把手續辦了,獨輪車直接把貨物運送到火車站,發往目的地。從郵局到車站是一條砂石馬路,路邊有許多日本洋行,據說是專營白面兒等毒品生意的。
大哥白天上班,晚上指點我的語文和數學,我在家裡國小學的東西很不系統,而且有些內容相當陳舊,比如算術課本上的數字還是用中文標註,且是豎版印刷的,要到城裡學校上學,這種正規的補習十分必要。此外,我大哥還讓我閱讀他訂的《語絲》《生活周刊》等雜誌。對我來說,閱讀這些雜誌對我的影響非同小可,其作用後來更是一點一點地在我人生的轉折關頭顯露出來。《語絲》里的文章比較深奧,能看懂的不多,而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則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那裡文章的作者用淺顯的語言談論人生修養和情感道德,宣傳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我受到了很好的啟蒙教育。
最初的《生活周刊》印製很簡單,版面就像現在的晚報那么大,並且只有薄薄的幾頁,後來裝訂成冊,才成為雜誌。鄒韜奮為了推介進步書刊,成立了生活周刊書報代辦部,這就是著名的生活書店的前身。他在蘇北患病,黨組織把他秘密送到上海醫院,不幸醫治無效,於1944年7月24日在上海去世,享年49歲。韜奮在彌留之際還鄭重提出:“我死之後,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審查我一生的歷史,如認為合格,請追認入黨。遺囑也望妥送延安,火葬後的骨灰儘可能帶往延安。”我是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看到了他去世的訊息,難過得哭了一場。韜奮同志去世後,中共中央電唁韜奮家屬,並接受韜奮同志的請求,追認其入黨。鄒韜奮是一位我沒有見過面的老師,他的思想伴隨了我整個青年時代的成長過程。
這一年的春天和夏天,我每天讀書,足不出戶,到了秋天,我上了英國人在周村辦的光被國小,即現在的山東省淄博市第六中學前身,我插班上了高小二年級。光被國小是一所教會學校,在課程和管理上和其他中國舊式學校相比有很大不同,雖然它的規模和條件比不上當時濟南、青島的一些名校,但對於我這樣一個農村孩子,能夠接觸這裡新鮮的知識和文化空氣,簡直有些喜出望外了。
光被國小只有一座小樓,一個院子,樓上供學生住宿,樓下的四間教室上課。我住在學校,學習的都是些基本的課程。一伙食雖然是煎餅加鹹菜,但我很滿足,因為能在這裡上學就已經讓我興奮不已。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使我高興的事,就是我被推選為學生會的美育部長,這是我第一次當學生“幹部”,有了小小的責任。在學校,每個星期天我們都要列隊進城,沿著大馬路到教堂去做禮拜。每當我們看到大馬路旁那些賣白面兒的日本洋行時,我的心靈深處就會產生出一種切齒的仇恨。
我在光被國小的時間不長,但這是我接受現代教育的起點。我還記得校長姓段,英語老師姓朱。數學老師是張文敷,他定了規矩:每次考試離及格差10分要打一下手板。這位老師在抗戰時期為八路軍做了很多事,如為八路軍採購物資等,不幸的是解放後在運動中被迫害至死。1928年夏天我國小畢業,大哥決定繼續供我上中學,至於去哪一所學校,他考慮再三,一時還拿不定主意。
就在這時,北伐軍占領了濟南,日本出面干涉,發生了震動全國的“五三慘案”,隨後濟南工人罷工,市民罷市,濟南的中學也因此而停止招生。這樣,要想在濟南上中學是不可能了,於是,他開始考慮送我去其他地方的可能性。恰好在這個時候,從北平來了一個人,他的名字叫鄭康祺,是大哥一位朋友的弟弟,正在北平的潞河中學上學,這次是回山東過暑假的。大哥馬上找到了他,請他介紹潞河中學的情況,在了解了這所學校的情況之後,我大哥感到很滿意。因為一來北平是個古都,政治文化空氣濃厚,二來潞河中學所在的通縣又接近農村,比較樸實,於是他決定請鄭康祺秋季帶我去報考潞河中學。鄭康祺當時是高三的學生,他後來考上了清華大學,大學畢業後在國民黨的外交部工作,一度曾在國民黨政府駐英國使館任職。
在做了簡單的準備後,鄭康祺帶著我和另一個也想報考潞河中學的仇蒙業,一起從周村出發了。上路時我身上背著一個小小的行李卷,準備交學費的幾十塊大洋讓鄭康祺帶著,我在大哥大嫂的囑咐叮嚀中上了路。
本書是作者的自傳回憶錄,共六篇,內容包括從童年到初入社會、從安吳堡到延安、從陝北到東北、從中央機關到教育戰線、“文革”十年、從北師大再到教育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