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陰脽

汾陰脽

汾陰脽(fén yīn shuí)

漢代汾陰縣的一個土丘。漢武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史記·孝武本紀》載:”於是天子遂東,始立后土祠汾陰脽上,如寬舒等議。上親望拜,如上帝禮。禮畢,天子遂至滎陽而還。”《漢書·武帝紀》:“﹝元鼎 四年﹞立后土祠於汾陰脽上。” 顏師古 註:“脽者,以其形高如人尻脽。”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汾水》:“汾水歷其(長阜)陰西入河。《漢書》謂之汾陰脽。 應劭 曰:脽,丘類也。”亦省稱“汾脽”。《漢書·禮樂志》:“汾脽出鼎,皇祜元始。”

基本介紹

簡介,典故,

簡介

汾陰脽長四五里,寬一里多,高十餘丈(約三十多米)。據說西漢曾在此發現象徵帝王權利的周天子鼎,汾陰脽上從此成為風水寶地,為歷代皇帝所追隨。

典故

漢武帝最先在此設立后土祠,祭拜次數達到六次以上,還留下了著名的《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史記·孝武本紀》載: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議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毋祀,則禮不答也。”有司與太史公、祠官寬舒等議:“天地牲角繭栗。今陛下親祀后土,后土宜於澤中圜丘為五壇,壇一黃犢太牢具,已祠盡瘞,而從祠上黃。”於是天子遂東,始立后土祠汾陰脽上,如寬舒等議。上親望拜,如上帝禮。禮畢,天子遂至滎陽而還。過雒陽,下詔曰:“三代邈絕,遠矣難存。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后為周子南君,以奉先王祀焉。”
後來,唐明皇也曾兩次祭拜后土,寫有一篇《后土神祠碑銘》。安史之亂後,詩人李嶠有感盛衰興亡,也寫下長詩《汾陰行》,末四句為:“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即將逃亡的唐玄宗聽到歌者詠唱《汾陰行》不禁感慨萬端
此外,宋真宗趙恆也曾於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春正月二十三日來到汾陰脽祭祀,此次祭祀時間長達三個多月,至夏四月初一才結束,共耗費約850萬兩白銀。行前,趙恆還寫有《汾陰二聖配饗銘》一文,以追憶懷古。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