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經濟

污染經濟

污染經濟指在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因受自然環境污染因素和人為污染因素的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遭受擾亂致使人類生產和生活環境惡化、人體健康和國民經濟受到損害等所產生的各種經濟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污染經濟
  • 條件: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項活動中
  • 原因:因受自然環境污染因素
  • 影響包括:火山噴發
簡介,凱恩斯的理論分析,簡介,分析,結論,後凱恩斯主流經濟學派的補充,簡介,分析,影響,污染經濟的實質,表現,

簡介

自然環境污染因素的影響包括:火山噴發、狂風吹入帶來有害氣體和懸浮物質造成的大氣污染;大氣層、水域和礦床中的射線造成的天然放射性污染;由於乾旱造成的土壤與環境污染和暴雨、地面逕流衝來有害水質造成的水體污染等。人為污染因素的影響包括:工業廢氣、廢水、廢渣造成的污染,農藥化肥使用不當造成的污染,交通運輸工具排出有害氣體、居民生活污水和廢棄物造成的污染,以及噪聲污染等等。這些污染,
①對作為生產力主要因素的人造成損害,如職業病,使勞動者喪失勞動能力或提前喪失勞動能力,增加醫療費、保健費等支出;
②導致生產條件惡化,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形成沙荒、鹽鹼地等;
③對資源本身造成破壞,如礦區惡化,減低或失去開採價值。所有這些都直接間接對經濟帶來不利的影響。
污染經濟問題的實質是生態經濟問題,自然環境污染因素和人為污染因素的影響都導致正常生態平衡的破壞。保護人類的生產、生活環境不受污染,在維持生態良性循環的情況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是生態經濟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為了保證經濟上的更大效益,要採取各種生態經濟、技術措施,防治各種污染。例如,安裝各種防治裝置,綜合利用工業的廢氣、廢水、廢渣,合理調節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自覺控制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程度。此外,還要採取法律手段來防治污染。中國憲法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中國1979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規定,要合理利用自然環境,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為人民造成清潔適宜的生活和勞動環境,保護人民健康,促進經濟發展。

凱恩斯的理論分析

簡介

凱恩斯認為,對封閉經濟來說,不考慮國際貿易的影響,總需求可記為D=A+G+cY,其中D為總需求,A為投資需求和固定消費需求自主消費)之和,G為政府支出,Y為國民收入總產出),c為邊際消費傾向,其中c<1。式中可得出經濟的總需求由3部分組成: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簡單說來,消費需求是指居民用於日常生活的支出;投資需求是指企業家用於新建工廠或擴大生產規模的支出;政府支出是指政府部門的日常費用支出和公共事業支出。企業家的投資與政府支出都假定為常量。只有消費需求分為固定消費需求(自主消費)和可變消費需求兩部分,其中固定消費需求不依賴於收入水平,而是取決於如人VI規模、基本生存需求、傳統習慣等,可認為是常量;而可變消費需求假設為國民收入總產出)的線性函式,它隨國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分析

經濟通常在遠未達到充分就業狀態下進行,而經濟的總供給能力由全社會勞動力充分就業時的產出量決定。因此同需求相比,經濟的供給能力無限大。經濟的運行使生產者增加或減少生產,以使總供給等於總需求,因而總需求決定了國民總產出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總需求、總供給國民收入3者是相等的,所以Y=D=A+G+cY,
在未達到充分就業條件下,總需求決定的總產出小於潛在的產出水平,此時供給力過剩。但由於此時的產出水平是由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均衡決定,總需求不會自動增加,失業現象不會自動消失。因而凱恩斯提出通過增加政府開支來增加總需求,從而使經濟運行於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當G增加時,由前式知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總產出)也隨之增加。

結論

發生了環境污染後,由於救災需要,政府支出會有所增加,同時環境污染可能會使許多環境資源被破壞、浪費,引起消費品損失,使自主消費需求增加,這兩方面的影響都將使總產出增加。並且根據乘數原理總支出的增加量將是污染引起政府支出和消費支出增加量的1/(1-c)倍。邊際消費傾向c越接近1,乘數效應越明顯,污染給經濟帶來的正效應就越顯著。慶元縣染料化工有限公司1993年開始轉產染料,卻無任何污水處理設施,將廢液貯於池中,待下雨時直接排入河中,1998年5月5日廢水貯池閥門斷裂,近300t超標2000~4000倍的具有強烈“三致”作用的染料母液直接排入松溪河、建溪和閩江,造成閩北有史以來最大的水污染事故,直接影響了3縣(市)11個鄉鎮數十萬民眾的生產生活用水,下游幾個水廠被迫停止供水累計約200多h。沿河食品加工、飲食服務各行業被迫停產停業,農田,經濟作物灌溉,水產養殖業等受到重創。污染髮生後,國家立即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補救,另外由於缺水,所以對礦泉水、飲料等的需求急劇上升,水產養殖中大量種苗死亡,迫使水產養殖戶對魚苗、蝦苗等的需求也陡然增加,等等。據上述凱恩斯理論分析,這次重大環境污染事故也帶來了一定的正面效應。
在不發生環境污染時,如果政府將增加的支出用於生產性投資,由於投資機會的有限性以及資本投入的邊際效益遞減,將導致私人投資減少,即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政府投資擠占了私人投資,使政府支出乘數效應的發揮受到影響。因此凱恩斯提倡政府進行非生產性支出。在不發生環境污染時,政府將增加的支出部分用於環境預防保護上,也會給經濟帶來正效應。國家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建立生態自然保護區,“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等措施,將會給國家經濟帶來積極的作用。

後凱恩斯主流經濟學派的補充

簡介

凱恩斯理論作了太多的簡化假設,如假設投資需求為常量等,限制了它的套用,使其不足以分析複雜的經濟行為。後來以薩謬爾森為代表的後凱恩斯主流經濟學派是對它的補充和發展,通過“收入-支出分析”(IS—LM分析),可用來更深入地分析環境污染髮生對經濟活動的影響。

分析

對於總需求,IS—LM分析模型中IS曲線說明了產品市場均衡時總需求和利息率的關係;LM曲線說明了貨幣市場均衡時總需求和利息率的關係。當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由兩方程(IS和LM曲線)決定了唯一的一組總需求和利息率的水平。可以得出,價格水平上升時,總需求減少,利息率增加;價格水平下降時,總需求增加,利息率下降。並且政府可通過調節投資水平和貨幣供應量改變總需求和利息率。
總供給方面的分析,認為隨著價格水平的上升,社會的總供給能力增加,這種增加是由於勞動力供給在價格水平上升時的增加造成的。這種分析的含義是,在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需求和供給一致的條件下,國民收入利率是如何達到平衡的。再加上價格機制的伸縮性和資產效果,則在產品市場、勞工市場和貨幣市場中,均可由價格調整達到穩定的均衡。
然而經濟一般運行於非充分就業均衡狀態,由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均衡所決定的總供給沒有達到社會潛在的最大總供給能力。因此,政府總可以採取適當的財政政策(提高投資需求)和貨幣政策(提高貨幣供給),使總需求曲線變動,實現充分就業、總產出極大化及穩定利息率的目標。
環境污染髮生後,對總需求存在3方面影響:造成消費品損失,使居民自主消費增加;造成社會公共設施、原料和生產能力破壞,使投資的邊際效益增加,帶動自發投資傾向增加;使政府用於救災的費用增加,提高政府支出。這3方面的影響均使在同樣價格水平下社會總需求增加。

影響

環境污染也使生產設施、場所及原料遭到破壞,使得在同樣的價格條件下,能提供的總供給減少。因此這時污染經濟就可能導致價格上升,以利用價格水平的上升造成的社會總供給能力增加效應來彌補可能的總供給減少,從而帶來通貨膨脹。進一步,污染髮生後,需求受到刺激的模式下,對不同的經濟部門有不同的效果。對於污染髮生前屬於經濟發展瓶頸或產品供不應求的產業部門,污染將使供求比例更加失調,過於旺盛的需求只能靠價格上漲來抑制,從而引起通貨膨脹的壓力。而對於污染髮生前屬於生產能力過剩的經濟部門來說,由於受到需求拉動,多餘的生產能力被利用起來,帶動了就業,並生產出更多的國民產品。經濟系統在污染髮生後的整體效果是這兩方面影響的綜合。
由於存在總需求和總供給兩方面的影響,環境污染髮生後,污染對經濟的作用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對於特大型的持久性污染,如大規模的原油泄漏等。污染髮生以前,社會上總存在非自願的失業。污染髮生後,對總需求拉動較少,而對總供應打擊則較大,污染的經濟後果是使國民總產出減少,並伴有嚴重的通貨膨脹的現象。前蘇聯境內最肥沃地區之一的奧夫魯奇市位於車諾比以西約80km,1986年車諾比核事故發生後,該地區的畜牧業及農業生產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當地已無乾淨的食品和水源,但烏克蘭因汽油短缺又無法定期向奧夫魯奇市153個村子供應食品。當地有282名醫生,因輻射危險只剩下142名,而且醫學院的畢業生已不再願來此工作,蘇聯解體更是造成抗生素、止痛藥、麻醉劑的長期短缺。災後的政策以恢復生產,抑制通貨膨脹為主。對一般性環境污染,如工廠排放SO2、汽車放NOx等,使人們的健康受到傷害,用於醫藥等方面的自主消費增加,另外國家用於治理污染的費用增加,提高了政府支出。污染髮生以前,社會上存在非自願失業。污染髮生後,對總需求拉動較多,而對總供給打擊較少,污染的經濟後果是國民總產出增加,並伴有輕微的通貨膨脹現象。

污染經濟的實質

通過以上3種觀點對污染經濟作了一定分析。從中可看出環境污染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對經濟帶來正的效應。但以上分析均是從市場運作方面對污染經濟進行分析,並未通過環境經濟學從外部環境的角度分析污染經濟的行為。系統外部不經濟性分析是環境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內容。環境污染儘管可能給經濟帶來正效應,但應當看到,無論從哪個角度上說,污染的發生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人們要追求一種優美舒適的生存環境,就不得不對這種破壞進行彌補。當污染的程度超過環境容量時,人們就會遭到自然界的懲罰,從而被迫立即對污染行為進行彌補,而這種彌補在經濟上是巨大的,使污染經濟帶來的正效應遠遠小於污染本身產生的負效應;污染程度尚未超過環境容量,可以認為這種污染行為是對環境容量這種有限的環境資源的一種浪費,而污染經濟的正效應正是這種無形的寶貴資源在當前的一種經濟表現形式。但這種正效應是建立在對未來人們所能利用的環境資源的浪費上的,因而實質上是用人們未來大量的寶貴資源和資金來對現在的污染行為進行補償,總體上污染經濟的負效應遠超過它的正效應。由此可見,污染經濟不可能像其它經濟形式一樣帶來經濟財富的積累,相反,卻是對經濟財富的一種破壞和削減。

表現

有時污染經濟不能明顯地表現出來,這是由於環境污染因素在其中表現不明顯或者是環境污染的間接作用還未被人們完全認識到。如2001年7月初在邕江發生的特大洪水(簡稱“O1.7”洪水)是受第3、4號颱風“榴槤”和“尤特”的影響而形成的,洪峰水位高達77.18m,超過警戒水位5.18m,給沿河工農業生產造成很大損失,其水體污染極其嚴重,最嚴重時達到劣V級。在此經濟的影響分析中,就由於環境污染因素在其中相對較弱,而僅把對經濟的影響歸結為颱風因素。又如近年來隨著工業化生產進程的加速,發現各種新型致病病毒的出現越來越頻繁,因此這兩者之間不是完全沒有聯繫的。除了其它因素,就環境而言,各類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導致人們患各種各樣新的嚴重疾病。同樣,這些污染也可能促使各種細菌、病毒等加速其變異過程,從而可能產生出危害極大的變種。今年嚴重危害我國的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的產生應有這方面的因素,則非典對經濟的作用就包含有污染經濟的因素。儘管在各種新型傳染性疾病產生時可能出現一些產銷火爆的行業,如醫藥業、生產消毒用品的13用化工業、電信業、網路業、報刊業等等,但其自身在經濟上所引起的負效應最終會給社會、經濟與人的生命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與破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