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式

經濟形式亦稱“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它的基本問題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以及由此所決定的產品歸誰占有,成果歸誰分配,並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社會關係。經濟形式通常亦稱為經濟成分,指以一定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並由此而建立起來的整個社會所有制結構中的各具體構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形式
  • 外文名:Economic form
  • 意義:指聯結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的方式
  • 對象自然經濟商品經濟
經濟形式,什麼是經濟形式,經濟形式的類型,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產品經濟,

經濟形式

經濟形式(Economic form)

什麼是經濟形式

這些經濟活動具體講包括:
其一,經濟形式是指聯結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的方式,在社會階級發展的不同階段,二者可以直接結合,也可以通過市場實現結合,也可以由社會統一分配把兩者結合起來。不同的聯結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社會經濟形式。
其二,經濟形式是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方式,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人們彼此之間交換勞動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階段是直接的勞動交換,有的階段是通過物與物的交換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勞動交換,有的階段是由社會統一組織社會勞動的交換。不同的勞動交換方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社會經濟形式。
其三,經濟形式依據社會經濟活動的範圍和調節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經濟形式的類型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順序經歷了兩種基本經濟形式是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構想,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進入產品經濟階段。

自然經濟

自然經濟簡單地講就是自給自足的經濟,沒有商品交換。它指生產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交換的經濟形式。
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的對立面,私有制經濟的一種表現。是存在於市場範圍比較小的一種經濟形態,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的產物。該種經濟形態占統治地位的持續時間涵蓋原始社會、封建社會以及早期的資本主義社會與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最早產生於第二次社會分工即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並進一步擴大,在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時出現了商品經濟的重要媒介——商人。當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商品之間的交換主要由市場調配時,這種社會化,由市場進行資源調配的商品經濟就是市場經濟。
產生商品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偶然的交換;當發生了畜牧業和農業的分工時,商品交換逐漸擴大;後來發生了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從而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商品生產的產生使商品交換經常化,進而產生了貨幣,出現了商品經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商品經濟是在自然經濟的縫隙中生長的;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才取代自然經濟,成為普遍的經濟形式;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商品經濟。

產品經濟

產品經濟是相對於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的一種經濟形式,也是馬克思構想的在商品經濟消亡以後的未來社會的交換方式。這種交換與商品交換的最大區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再通過以貨幣為媒介的等價交換來表現,而是通過直接的產品交換來體現。
由於我們還處在商品經濟的不發達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離商品經濟發達階段還有漫長的路要走。至於商品經濟何時消亡和怎樣消亡,還是一個需要探討的理論問題。馬政教材用後商品經濟的提法,就是一種新的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