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市仙女廟

江都市仙女廟

位於浮雲宮前左側約50米處,是一座全由石頭砌成的石廟。其石平而光滑。廟高約8米,周圍約15米,正方形,廟門朝西。傳說古時有仙女居於此,故建廟作紀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都市仙女廟
  • 地理位置:江蘇揚州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門票價格:無
歷史,祀奉何人,建築樣式,重建,

歷史

清朝中後期,仙女廟鎮方圓不足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僅約萬人,但庵觀寺廟卻很多,根據記載及老人們的回憶,歸納起來有四寺、四宮、五廟、八庵。 四寺:大聖寺(即:金龍四大王廟)、萬佛寺、普照寺、救生寺;四宮:大梵宮、禹王宮、文昌宮、都天行宮;五廟:仙女廟、河神廟、娘娘廟、大仙廟、都天廟;八庵:水月庵、三元庵、觀音庵、長壽庵、歡喜庵、放生庵、水鏡庵、螺絲庵。 在眾多的庵觀寺廟中,其中聞名遐邇的要算仙女廟了,她名聲大,影響大,連她的所在之地、東漢時就稱蔡農莊的老地名,也逐漸被她的廟名所代替,而蔡家莊之名後來就默默無聞了。

祀奉何人

仙女廟祀奉何人?說法不一,民間有10多種關於仙女的傳說,她們的事跡都娓娓動聽,十分感人。究竟哪種說法有依據呢?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女子杜姜,左道通神,縣以為妖,閉獄桎梏,卒變形,莫知所終,以狀上,因以其地立廟,廟號曰東陵聖母。”又《酉陽雜俎》記載:“揚州東陵聖母廟主女道士康紫霞侍奉聖母多年,一旦白日飛升,化為白龍而去。”根據兩書記載,廟內祀奉的應是杜、康二仙女,因此,1871年(清,同治十年),江蘇巡撫張之萬奏請皇上敕封杜、康二仙女。同治皇帝批准:敕封杜仙加“靈感”二字,康仙加“廣庇”二字。這就進一步證實,仙女廟祀奉的是杜姜、康紫霞二仙女無疑。 仙女廟建於何年?因建廟的時間久遠,已無法考證。據記載,仙女廟曾有過兩次重建:1301年(元大德五年)重建;1871年同治帝敕封二仙女後又進行重建,其規模超過以往。 仙女廟為何聞名遐邇?因素很多,一與地理位置有關,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當時,她位於運鹽河邊,是水路交通的咽喉,來往船隻必經之地。二與地方經濟繁榮有關,自從1431年(明,宣德六年),陳瑄主持開鑿蟒導(芒稻)河後,鎮境米、木業逐漸興起,一度成為蘇北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和著名的米市。米、木業帶動了各業的興盛,很多省的商人云集於此,流動人口大增。三與各方宣傳有關,封建統治者為便於對人民統治,利用迷信、傳說,愚弄迷惑人民,同治帝對仙女的敕封,大大提高了杜、康二仙女的地位;信男信女燒香、問卜、許願,每有所獲,奔走相告,宣傳仙女靈驗;墨客騷人常在廟中吟詩聚會;地方紳士、殷實商賈常請戲班在廟中萬年台演戲;四方八鎮的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因而香火日盛,熱鬧非凡。

建築樣式

仙女廟的規模與建築樣式又是怎樣呢?元代的仙女廟已無人知曉,清同治年間重建的仙女廟,根據有關資料及老人們回憶,可粗略勾畫出大致輪廓: 仙女廟位於運鹽河(亦稱通揚運河)北岸,座北朝南,廟前沿河邊有石拱,上有白石欄桿,與南岸徽州會館門前的設定遙遙相對;廟門口有一對大石鼓是旗桿座,直徑約1米,分列左右;廟的正門兩側有東西圍牆數十米,廟門上方嵌著一塊約兩米高、0.7米寬的白礬石豎額,鐫刻著“敕封古仙女廟”6個正楷大字,“敕封”是紅色,“古仙女廟”是藍色,周邊有淺刻龍紋點綴。 進入廟門便是過道,內有稱為萬年台的高大戲台,上方有醒目的“歌舞昇平”4字,下方有五彩的“海波紅日”畫面,兩邊各有側門,上有扇形匾額,東寫“龍飛”,西寫“鳳舞”。萬年台左右各有兩間休息樓。萬年台的屋脊,正中有一葫蘆頂,兩邊鰲魚角。 過萬年台,是個能容納幾千人的庭院。庭院之大,可以想像得出當年戲迷們觀看演出的盛況。穿過庭院,便到中進的大殿。大殿宏偉,正中樑上懸掛著兩個吊盤,裡面存放著黃布包裹的同治帝敕封杜、康二仙女的詔書。大殿內無陳設,顯示出詔書的莊嚴與帝王的權威。大殿屋脊嵌有“風調雨順”4字。 大殿後面是後殿,即仙女娘娘殿。大殿與後殿之間有一青石鋪設的長方形天井,正中有一隻大鐵香爐,供香客焚香之用。從天井向北,登上三級台階,便是後殿,殿前有走廊、隔扇,東西各有一道小園門,通向兩側的耳房。殿內東有宏鐘,西有大鼓,中有香案還有水磨青磚的神台,上有精雕細刻的木質神龕,內立杜、康二仙女塑像。東牆嵌有1856年(清鹹豐丙辰年)江蘇布政使雷以記載廟史的石碑一方。後殿高大,莊嚴肅穆,屋脊上嵌有“國泰民安”4字。 後殿西側是書房,對合兩進4間,是文人雅士詩文聚會之地;東側是三茅真君殿,共5間,穿過前面的月宮門,有6間住房,住房間有一小方天井,長有一株百年古松,給人以幽靜之感。

重建

清末民初,仙女廟香火日衰,逐漸荒蕪,正如晚清詩人李沂經過仙女廟所作的詩云:原草綠萋萋,輕舟轉碧溪。近江流水急,到岸客帆低。廟鬼鐫頑石,牆花剝舊泥。仙蹤不可問,惆悵日沉西。 這首詩中很清楚地看到詩人面對仙女廟的興衰所抒發的懷古幽情。1937年12月16日,日本侵略軍入侵仙女廟鎮,次日火燒運鹽河以北的街道,仙女廟大部焚燒。後又戰事不斷,民不聊生,地方無力修葺,仙女廟遂湮沒。解放後,在其遺址上建江都米廠,殘留“古仙”斷石一段,保存在今博物館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