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農業大學附屬中學

江西農業大學附屬中學

江西農業大學附屬中學創辦於1958年秋季, 其間數次易名:創辦時校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子弟學校”,1960年更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附屬國小”,1968年春,為紀念毛澤東主席1961年7月30日寫的《給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一封信》,更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七·三0學校”,1981年更名為“江西農業大學附屬中學”,沿用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農大業大學附屬中學
  • 外文名:Attach Middle School Of Jiangxi A.U.
  • 簡稱:江西農大附中
  • 校訓: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 創辦時間:1958年秋季
  • 類別:初級中學
  • 現任校長:黃華古
  • 所屬地區:中國江西南昌
歷史沿革,教學條件,學校發展,

歷史沿革

1958年遵循毛澤東主席創辦半工半讀學校的教育思想,“讓上不起學的農民上學。”江西省委、省人委創辦了“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就設在南昌市郊西山梅嶺。為解決教職工子女的入學問題,當時的校黨委決定開辦一所子弟學校。
校徽校徽
1958年秋,受校黨委的委派,周順興等四位同志肩負起這項重任。校址就選定在附近的黎家村。沒有校舍,就向黎家生產隊借了五間牛棚,用其中的四間作教室,另一間用作老師的辦公室兼作周順興老師的臥室。沒有課桌椅,就壘上幾塊土磚,當中架上木板,權當桌倚。初始只有國小,取校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子弟學校”。負責人為周順興。
生源主要是共大教職工的子女。全校六個年級,共四十多名學生,分為四個班,每個班十幾個人不等,採取複式班教學。即幾個年級的學生同坐一間教室,這個年級的學生上課,另一個年級的學生就自習寫作業。另一個年級的學生上課,這個年級的學生就自習寫作業。
四名老師要教六個年級的課程,每個老師都必須教幾門課程。有些課程還需要老師邊學邊教,在學習中教學,在教學中學習。
江西農大附中
1959年秋,青嵐國小併入共大總校子弟學校。學生增加到六十多人,老師也增加到六人。校址仍在黎家村牛棚。
1960年,由於共大總校教學需要的原因,經省委決定,把黎家、孫家、蔡家三個自然村劃歸共大總校管理。原設在孫家的楓景國小併入共大總校子弟學校,學生人數增至八十多人。分兩個教學點上課,一處是黎家牛棚,另一處是孫家祠堂。老師增加到八人,他們都要分別到兩個教學點上課。此時更校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附屬國小”。 負責人仍是周順興。
隨著共大總校的不斷發展,教職工的子女不斷增多,加上周邊農村子弟也都到這裡上學,原有的校舍就顯得非常緊張。再加上國小畢業後要到幾十里路外的南昌城區,或是新建縣樂化鎮去讀國中,非常不便。校黨委考慮擴大辦學規模,並籌辦國中。
1961年春,由總校撥款,在黎家牛棚的南面,現校園的地址內新建一幢混磚結構的兩層樓教學樓。一樓的四個教室為國小部教室,二樓的四個教室為國中部教室。二樓中間正對樓梯口的一個大間是老師的辦公室。樓梯口的東西兩邊,上下共有四間小房,另樓梯南面一樓過道的兩側,緊連教室各有一間小房,總共有小房六間。樓上的兩間分別為財務和總務辦公室,樓下四間是部分老師的寢室。為趕工時和節約資金,老師節假日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在校參加平地、挑土等項建校勞動。
是年秋季,國中開始招生。生源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共大教職工子女的插班生;二是由國小直接升入國中;三是附近農村、工廠工人的子弟。此時更校名為“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附屬中學”。同年10月總校黨委任命原教務科副科長楊銳同志為附中校長。中國小實行一體化管理。由於辦中學比較倉促,缺少中學老師就向大學部借老師來上課。借來中學上課的老師都是無償服務的,也沒有加班費。
1962年,又在兩層樓的北面,新建了兩幢平房,共四間,分別用作教室和器材室。
同年,由於省林科所併入共大總校,林科所附屬國小也隨之併入共大總校附屬中學,約有50來名學生和3名老師。
同年11月,因楊銳同志調走,總校黨委任命葉柱石同志為附中校長。
1963年3月,為加強附中領導班子的力量,又任命張國光同志為副校長主管教務。同年9月葉柱石同志調出。總校黨委任命丹雅同志接任校長,直至1968年10月。
是年,第一屆國中生畢業。這屆的畢業生只有21人,他們參加南昌市的統一升學考試。從這年起,直至“文化大革命”前,該校國中畢業生去路有兩條:一條是報考南昌市原第七中學高中,另一條是報考在南昌市招生的省內外中專。
至此,共大總校附屬中學已初具規模。在附中的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共大黨委領導的熱情關懷和大力扶持。他們在自身辦學經費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撥款建附中校舍,派老師義務下到附中上課,保證了附中教育教
學校大門學校大門
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在辦學的指導思想方面,於建校初期,總校領導就指示:中學不搞半工半讀,但要體現共大的辦學特點,要加強對學生勞動觀念的教育,要使學生成為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些年來,附中教職工認真地執行了這一辦學方針。每個星期,五天半學習文化知識,星期六下午全校師生參加勞動,每次勞動都落實了具體的內容和要求。學生勞動由班主任帶班負責。這些勞動培養了他們日後步入社會的動手能力。
共大總校附屬中學的創辦,既解決了共大教職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又解決了教職員工的後顧之憂,使他們能安安心心地工作,為共大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二、十年文革
正當學校穩步向前發展的時候,1966年,北京大學聶元梓等人貼出了“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揭開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序幕,打破了校園原有的靜謐。7、8月間,國中成立了紅衛兵組織,國小成立了紅小兵組織。他們走向社會“破四舊”、“立四新”開展“大字報”,“大批判”。部分老師受到衝擊,學校教學工作被迫停下。
1968年春,開始“複課鬧革命”,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是年,為紀念毛主席1961年7月30日寫的《給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一封信》,學校更校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七·三0學校”。
同年10月,江西省革委會以“走共大道路”為名,將全省128所城鎮普通中學外遷到共大總校和各分校。南昌二中、二十二中2400餘名國中一、二年級的學生和部分老師遷入共大總校。他們按照軍事編制的形式編成14個連隊,每個連三個排,由工宣隊成員或學校副科級以上的幹部任連長或指導員,班主任任排長。二中的學生編為1~10連,二十二中的學生編為11~14連。與此同時,共大七·三0學校的國中生也全部遷入共大總校,同二中、二十二中的學生一樣,按照軍事編制的形式,編為15、16連。在68年10月~69年三月間,他們在校實行軍事化管理,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軍訓,實行半工半讀,勤工儉學。他們除了參加生產勞動之外,學校還有計畫地安排他們學習一定的文化知識,讓共大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他們心中紮下根。
與遷校的同時,七·三0學校的大部分老師同共大總校的部分老師一道,分別下放到瑞金、廣昌、寧都、興國等縣的農村生產隊和校屬南湖農場勞動鍛鍊。
由於國中生都已遷入共大總校,此時的七·三0學校就只有國小了,共五個教學班,約100來名學生。老師也只剩下周順興,徐捷,伍素蘭和周玉珍等四人,加上工宣隊和貧宣隊的三人,全校教職工共七人。當時的工宣隊和貧宣隊只是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有關學校具體事務的處理,還是由周順興同志負責。
1969年3月,遷入共大總校的中學生,除9連繼續留在總校外,其餘的15個連隊都分別下到將軍洲、南湖、大港等校屬農場,以勞動為主,自給自足,也學文化課。他們分別於1970年和1971年2月畢業,並陸續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參加工作。也有一部分人推薦上大學深造,成為工農兵學員。當年因故,沒有給他們發畢業證書,直至八十年代初期,才由江西農大業大學附屬中學補發高中畢業證書。
1971年春,七·三0學校恢復國中和高中的招生。生源除共大教職工(包括校屬農場、墾殖場)的子女外,還有周邊農村、廠礦的職工子弟。學生達800多人,到1973年學生數達1300多人,原有的校舍已滿足不了教學的需要了。國小部留在該校區上課,中學部就借大學的教室上課。曾先後借了大學部的現東教學樓和林學院辦公樓前的教學樓上課。老師以連排制時期的二中、二十二中的老師為主,還有部分是大學部的老師。
校革委會主任是張鳳蘭。(一年多以後,調到江西工業大學工作)
1972年,為貫徹毛澤東主席提出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體現共大的辦學理念,大學部在朱家後山劃撥了約10畝茶園給七·三0學校。當時雖說是全日制教學,但所有的班級每個星期都安排有半天的勞動時間。勞動內容主要是茶園的管理、採茶和制茶等,並對不同年級的學生作了不同的勞動安排。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生主要是採茶,國中生主要是中耕施肥,高中生主要是制茶和保茶。根據不同的季節,對勞動內容也作以適當的調整。這些勞動對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提高勞動技能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這些茶園後因環境污染等諸多原因,於1987年退回給了農大改作它用。
同年8月,省革委會政治部下發《關於高等學校下放人員復鉤管理的通知》,隨後,七·三0學校下放人員從1973年開始,陸續回到學校工作。與此同時,入遷的原二中、二十二中的老師,除少數人留下來以外,大部分人都相繼調回原單位工作。
1973年,共大總校黨委任命孫學康同志為七·三0學校革委會主任,葉新放同志革委會副主任。
“文革”十年間,該校的中學畢業生大部分都下放到農村參加勞動鍛鍊,少數學生留城當工人。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十年“文革”結束。
在這十年間,該校雖然經歷了“文革”初期的停課、遷校和老師下放的波折,教學秩序受到了一些影響,但仍然堅持了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了共大的辦學理念,走具有共大特色的辦學道路。
三、快速發展
(1977——2000年)
隨著“文革”的結束,中國社會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變革。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方針大計…….七三0學校從此走上了 一條健康,快速發展的道路。
舊國小部舊國小部
學校遵照中央的有關精神,在農大黨委的直接領導下,撥亂反正,落實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從1978年開始至1980年,用了 三年的時間,開展了對右派分子的摘帽和對錯劃右派分子的改正工作。同時,還糾正了“文革”期間所有的冤假錯案,極大的調動了廣大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復,極大的鼓舞了全校師生的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校園裡的學習氣氛空前高漲。師生們的工作和學習熱情真的可以用廢寢忘食來形容:校園裡到處是琅琅的讀書聲;過道上,樹蔭下,隨處可見同學們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討論問題;放學了,老師還在教室里為學生補課、複習;有些老師甚至放棄休息的時間,不要報酬,義務組織學生到校晚自習,為學生輔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當年的高考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1978年1月,經教育部批准,共大附屬七三0學校列為全國重點中學。當年,教育部撥給該校六台大彩電和一批其他方面的教學儀器。受其鼓勵,師生們的工作,學習的積極性更加高漲,在 1980年的高考中,考入各級大中專院校的高考錄取率達85%以上,受到家長們的高度讚揚。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該校的高中畢業生中,熊躍、劉亞光、閩羅禮、袁志民等一批同學分別獲得美國,瑞士等國的博士學位。還有施蘇華、周陸英等一大批同學在國內獲得博士學位。
學校的聲譽好了,學生數驟增。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學生人數多達1800人,在職教職工人數也達100餘人。加快校園建設迫在眉睫。
1978年,由共大總校撥給一部分款,各校辦企業贊助一部分款,在原兩層樓的西面新建了一幢1766平方米混磚結構的三層樓的 教學大樓,即西教學樓,共21個教室。1981年為解決校屬南湖、創墾、大港等地農林墾殖場的學生住宿問題,在現校門口的東邊新建了一幢1094平方米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共10間教室。樓上東頭一個兩間相通的教室用作電教室,其餘的三間用作學生寢室。樓下的五間分別用作圖書室,閱覽室和理化生實驗室。 年住校生撤走學生寢室改作老師辦公室,該樓該稱為東辦公樓。為解決老師的辦公問題,1982年在現校門口的西邊新建了一幢277平方米的轉木結構的兩層樓 的辦公樓即西辦公樓。至此,該校結束了向大學部借教室的歷史。但此時中小學生同在一幢樓房上課,突顯出諸多的矛盾,不便管理。同時,隨著學生數的增多,班級數的增加,教室又出現了緊張的狀況。1984年,由農大撥款,加上附中自籌的 一部分資金,在與西教學樓相對稱的東面,新建了一幢1970平方米混磚結構的教學大樓,即東教學樓。這幢教學樓因地勢東低西高的原因,所以在建樓時就因地制宜,西半部分是三層樓計12個 教室,東半部分是四層樓,地面以下有一層樓,計12個教室,整棟樓共24個教室。從此,中、小學生分開教學樓上課,西教學樓為國小部,東教學樓為中學部。這對於教學管理和教學安排都極為有利。
為解決教職工的住房問題,1978年,教育部撥款10萬元,共大總校也撥出部分資金, 新建了一幢三層樓24套三室一廳的 附中教師宿舍樓。這幢宿舍樓在當時全共大來說,也可算是比較高級的,足見當時上級領導對七三0 學校的重視。
在與建西教學樓的同時,學校就開始著手修建運動場。原兩層樓房的前面雖有一個小操場,但難以安排體育課,遇到競賽項目的的訓練,還必須到校外去進行。為了教學的需要,在原小操場的基礎上加以擴大。在修建過程中,斫荊斬棘,平整山坡,共修出三個水泥籃球場,占地面積796平方米;一個田徑場,占地4200平方米和 一個有十個水泥球檯的桌球訓練場;同時,還新建了一個286平方米的轉木結構的體育室。這些體育場地,基本上滿足了體育課教學和學生課外活動的需要。
俗話說得好: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 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是學校實現辦學目標的有力保障。七三0學校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1979年12月,共大總校黨委任命李日偉同志為共大七三0學校黨支部書記。在此之前,學校均未單獨設立黨支部,自此以後,學校開始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責任制。1980年11月,“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更名為“江西農業大學”。1981年共大七三0學校也 隨之更名為“江西農業大學附屬中學”。校領導有:書記李日偉,副書記劉敦友,校長孫學康,副校長張國光、溫淪添。1984年4月農大黨委對附中的領導班子作了調整,任命劉敦友同志為黨支部書記,張國光同志為校長,王淵濤、徐捷二位同志為副校長。其後不久,又任命張炳生同志為第一副校長。1988年張國光同志退休,張炳生同志調離附中,農大黨委任命王淵濤同志為校長,沈國慶、徐捷同志為副校長。1994年,王淵濤同志調福州大學工作,農大黨委改任沈國慶同志為校長,李邦明、徐捷同志為副校長。1997年,劉敦友同志退休。校領導更為:沈國慶同志任書記兼校長,肖文同志為副書記,李邦明同志為副校長。這些領導班子能團結協作,敢於負責,嚴格自律,勤政廉潔,形成了科學高效的學校管理機制,真正成為帶領全校奮力開創新局面的領導核心。學校黨支部多次被農大黨委評為“優秀黨支部”。
學校十分重視現代化教學。1978年該校就成立了電教組,開展電化教學。除1978年教育部撥給我 校的一批電教器材外,接下來的幾年,學校又自籌資金 ,陸續添置了錄音機、放像機等一批先進的電教設備,把傳統教法和電化手段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形象生動。學校還多次舉行過全學區的電化觀摩教學,得到友校的讚譽和市教育局的好評 。1983年,該校被吸收為南昌市“中、國小電教試點單位”,當年被評為南昌市“中、國小電教先進單位”。在接下來的五年中,還連續獲得“放映教學先進單位”的 稱號,電教員獲省“先進電教工作者”的光榮稱號。我 校電教員撰寫的《領導重視,電教花開》和《電影、幻燈教學的粗淺體會》兩篇文章,於1983年選登在南昌《電教資料》刊物上。1989年,該校又自籌數萬元資金購置了電腦設立了微機室,豐富了教學手段,拓寬了教育教學的新途徑。
繼續保持共大的辦學特色,開門辦學,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全校師生多年來一直堅持執行每星期參加半天勞動的制度。勞動內容包括校園建設,校園的綠化美化和 參加學校生產基地的勞動。除此之外,還組織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生活,了解社會,到實踐中去學習知識。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們組織學生到梅嶺鎮東昌大隊開門辦學,參加中耕、翻地、栽種以及運送毛竹等方面的勞動。還定期定班到農大農機廠學習勞動。有時根據季節的需要,調整課程,參加一些臨時性的生產勞動。通過開門辦學的教學方式,同學們不僅學習了工人、農民們不怕苦,不怕累的崇高精神,還能夠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從局部的課本知識上升到豐富的實踐當中。既學到了一定的生產技術,又促進了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為學生今後走向工作崗位,奠定了一定的實踐基礎。
在辦好普高的同時,開辦職高班。為貫徹黨的“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教育方針,1984年,經農大領導批准,報經南昌市教育局職教辦同意並備案,該校開辦了“園林職高班”。當年只招收了一個班,35名同學。教材採用由北京市園林技工學校主編的《全國園林技工學校試用教材》的 全套課本,學制三年。在園林職高班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農大園藝系和農學系的合作和支持。林學系的閔彩章老教授主動來校無償上課一年多,並還對教育管理和教學安排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該班學生於1986年春應市職教辦的要求,帶著自己編印的有關庭院美化,盆景栽培,花木病蟲防治等方面的資料,在八一廣場為廣大花卉愛好者提供技術諮詢服務,深受大眾的歡迎。這屆學生於1987年畢業。他們當中,除36名同學分別參軍和自謀職業外,其餘的29名學生均由國家分配,享受中專待遇。
此後,該校還相繼開辦了縫紉班、微機班和家電維修班。開辦職高班不僅為一部分中考落選生提供了繼續學習的機會,使他們能掌握一技之長,為今後的勞動就業打好了良好基礎,同時,也解決了部分家長的後顧之憂。該校在普通高中開辦職業高中班,在當時來說,也可算是一個“創舉”。
最佳化管理機制,學校始終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為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從1988年起,學校設立了政教處,組成了一支由校黨支部領導,分管校長負責,政教處具體抓,以團隊幹部,年級組長,班主任、輔導員,政治教師為骨幹的德育工作隊伍。國小部單獨成立了思想品德課教研組。結合愛國主義教育和德育工作,在學生中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和學雷鋒活動,並組織學生深入學習和貫徹中小學生《學習守則》,使學校的校風校貌向一個健康的方向發展。
一個學校的教師水平的高低,隊伍素質的優劣,是學校教育的關鍵。學校把培養教師隊伍作為常備不懈的工作來抓。
學校要求每個教師都要加強自我修養意識,塑造自我新形象。制定了《教師道德規範要求》並懸掛在每個教研組的牆壁上,對教師的思想道德,個人修養,工作職責,行為規範等方面都做了具體的要求。
加強教師間的交流,重視繼續教育,提高專業水平。學校要求每個教師積極參加市教育局安排的教研活動;積極參加並承擔學區組織的觀摩課和公開教學;鼓勵支持老師參加教學方法改革研究,如語文、英語、化學等學科通過教改都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在校內能者為師,每學期都有計畫定期舉辦各科的知識講座。同時,以教研組為單位廣泛開展教師間的說課、聽課、評課活動,實現教師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教師的共同提高。除此之外,學校還根據需要,派教師去高等院校進修,採取在崗培訓和脫產培訓並重的方法以提高師資水平。通過進修和培訓,該校國小教師學歷達標率為100%,中學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0%。
學校還強調每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雙邊互動,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要及時接受學生的信息反饋,並不斷作出相應的調整。每個學期末,學校還要進行一次教師教學反饋調查,由學生對教師的教學過程作出評價。
通過採取一系列的措施,教師接受了新的理念,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促進了群體素質的提高。
在體育方面,學校每學期都把體育工作列為工作計畫的重要內容。全校除上好體育課外,還堅持做好課間操,眼保健操和開展課外活動。從1975年開始,學校每年都舉辦一次大型的田徑運動會。每學期還開展籃球、足球、桌球、跳繩等項目的體育競賽,既活躍了學校的體育氣氛,又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這些年來,該校先後為大專院校體育專業和省市體育專業隊輸送了二十多名體育人才。1985、1986年兩破十項全能全國記錄,1987、1991年兩次獲得亞洲十項全能冠軍,多次獲得全國十項全能冠軍的著名運動員龔國華同志,就是該校的校友。在參加南昌市中小學生各項體育競賽中,該校的桌球隊共獲得二十多個獎項,其中1989年在南昌市中小學生運動會中獲桌球比賽男子團體第二名;1995年在南昌市中學生運動會桌球比賽中獲高中組女子團體第一名,國中組男子團體第二名;在南昌市首屆“童星杯”桌球賽中,囊括了男子單打的前三名,獲得女子單打的第一、第三名;1994年在南昌市中學生足球賽中獲得第四名的好成績。
在文藝方面,學校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元旦文藝匯演。該校中小學生的歌舞多次在農大文藝匯演中獲獎。並且在1990年南昌市中學生藝術節中獲優秀獎;第四、第五屆南昌市中學生藝術節中都獲得三等獎的好成績。
1991年秋,遵照農大黨委作出的關於調整辦學方針的指示.,學校加強了國中部的師資力量和職高班的師資、教材和實驗室建設,全面貫徹義務教育法,積極普及義務教育,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學質量得到了穩步提高。學校多年來榮獲南昌市中考先進單位稱號,中考升學率達95%以上,每年有20%左右的國中畢業生考入南昌市重點高中。在參加中小學生各學科競賽中,有數百人分別獲國家、省、市級獎勵。
1998年,學校停止了高中招生。2000年最後一屆高中生畢業。自此,學校轉入全面實施九年義務教育階段。

教學條件

江西農業大學附屬中學創辦於1958年秋季, 其間數次易名:創辦時校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子弟學校”,1960年更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附屬國小”,1968年春,為紀念毛澤東主席1961年7月30日寫的《給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一封信》,更名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七·三0學校”,1981年更名為“江西農業大學附屬中學”,沿用至今。
舊國中部舊國中部
江西農業大學附屬中學校園面積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有一棟新建教學樓,一棟新建的綜合樓,有教室35間,約2000平方米,辦公室17間,約600平方米,實驗室加儀器室8間,約480平方米,微機室加及準備室3間,約230平方米,語音室1間,約60平方米,大型報告廳1間,約160平方米,圖書室及閱覽室3間,約230平方米,多功能教室(如體育室、舞蹈房、工會活動室、廣播室等)10間,約6000平方米。三個水泥籃球場,一個足球場。學校現由國小部和國中部兩部分組成。國小部現有1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75人,在職教師35人,其中國小高級教師29人;國中部現有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17人,在職教師34人,其中高級教師20人。

學校發展

樹大因根深,飲水當思源,附屬中學的發展凝結了歷任領導的心血。1958年秋周順興等肩負起建校重任。1961年10月楊銳任附中校長。1962年11月,葉柱石任附中校長。1963年3月,張國光任副校長主管教務,同年9月丹雅接任校長。1971年春張鳳蘭為校革委會主任。1973年,孫學康為校革委會主任,葉新放為革委會副主任。1979年12月,李日偉任校黨支部書記,副書記為劉敦友,校長為孫學康,副校長為張國光、溫淪添,開始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責任制。1984年4月劉敦友任黨支部書記,張國光為校長,王淵濤、徐捷為副校長,張炳生為第一副校長。1988年王淵濤任校長,沈國慶、徐捷為副校長。1994年沈國慶任校長,李邦明、徐捷為副校長。1997年,沈國慶任書記兼校長,肖文為副書記,李邦明為副校長。2000年肖文任校長兼書記,李邦明為副校長。2003年肖文任校長兼書記,楊文華、周建平為副校長。2007年邱新蘭為書記,肖文任校長,楊文華為副校長。2011年2月黃華古為書記兼校長,肖文為副書記,楊文華為副校長,羅國斌為副校長。
質量是教育的根本,創新是教育的生命。附屬中學在50年的辦學歷程中,外樹形象,突出內涵,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加強管理,不斷提升辦學質量,努力追求教育教學的勃勃生機。
▲ 師德與業務並重,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1、以德立校、依法治校。認真貫徹執行教育部《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江西省中國小教師日常行為規範、“十不準”和教師培養工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師德建設是提升教師職業品質的核心。附中黨支部建立黨員聯繫制度,依據學生評價等方式,及時了解教師思想動態和職業道德水準,讓我們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上的良師益友。2008年,在全市中國小“政風行風評議”和“規範管理年”中,各項評比指標達到優良,得到市教育局好評。且獲得農大“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和“計畫生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新教學樓新教學樓
2、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加強繼續教育和業務培訓,認真組織全體老師參加全國繼續教育遠程培訓,努力提高教育技術裝備的使用效率,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課堂教學模式;選派教師參加各種培訓學習;鼓勵教師參加課題研究,並給予經費支持;鼓勵教師參與自學考試、函授本科和攻讀在職教育碩士學習,提高學歷層次和文化水平。多次邀請教學成果顯著的知名教師到校辦講座;組織教師到外省兄弟學校學習先進經驗。積極指導教師參加校、市級及以上的公開課、評優課和論文比賽。通過有關措施,提高了教師的整體素質。
▲謀取學校發展,注重各項工作創新。
1、發展目標創新。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精神為指導,以“辦人民滿意的學校,做人民滿意的教師”為目標,以“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為教師專業發展服務“為辦學理念,以人為本,樹立學校的發展意識、質量意識、創新意識和實幹意識。堅持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和學生髮展三位一體,進一步規範辦學行為,努力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辦學路子。
2、深化管理創新。牢固確立“向管理要質量,向管理要效益”的意識,認真貫徹落實《中國小管理規範》,進一步規範教育管理行為,不斷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確保教育規範、有序、健康發展。積極探索建立管理科學的現代中國小制度。健全教職員工代表大會制度,附中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主要有: “農大附中教職工工作評估辦法”、“農大附中優秀教師評選條例”、“農大附中教研管理及獎勵辦法”、“農大附中優秀教研組、備課組的評選條例”、“農大附中骨幹教師梯隊管理暫行辦法”、“農大附中班主任管理方案”、“農大附中班主任常規工作考核細則”、“農大附中2010學年中考獎勵辦法”、“農大附中教學差錯與事故處理辦法”、“農大附中教職工生活的有關規定”等。修改《教師個人論文獲獎 (發表)、賽課、大型公開課、輔導學生獲獎的獎勵辦法》。做好教師成長記錄袋(論文,反思,案例,學習筆記,教案)的建檔工作,把班主任工作、學科質量、教學成果等方面納入考核內容。
3、教研活動創新。積極開展“五個一”教研活動,即讀一本教育名著,寫出讀書筆記;上一節公開課,寫出教後反思;整理一個教育故事,寫出案例評析;開展一個小課題研究,寫出教學論文;研究一位名師授課,寫出成長感悟。學校將組織各方面的評比活動,並列入教師考核。
4、學生工作創新。全面評價學生的認知、能力、態度和情感。完善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改革。加強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充分發揮學生成長記錄袋、綜合素質評價的激勵功能,引導全體教師將學生髮展性評價貫穿教育教學始終。每學期末各班要評比出10%的三好學生、15%的文明學生、5%的進步學生和2個優秀班乾等進行獎勵。
50年艱辛創業,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附屬中學秉承“勤奮,進取,團結,守紀”之校訓,在上級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經過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1978年1月,經教育部批准,共大附屬七·三0學校列為全國重點中學。1980年高考錄取率達85%以上,受到家長們的高度讚揚。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學校歷屆高中畢業生中,有熊躍、劉亞光、閩羅禮、袁志民等一批同學分別獲得美國,瑞士等國的博士學位,還有施蘇華、周陸英等一大批同學在國內獲得博士學位。著名運動員、校友龔國華於1985年、1986年兩破十項全能全國記錄,1987年、1991年兩次獲得亞洲十項全能冠軍,多次獲得全國十項全能冠軍。2000年來,學校中考成績驕人,上線率、優秀率、升學率位於事業單位中國小的前列,贏得了社會的好評。中考省重點上線率2007年達45%,2008年達40%,2009年達35.1%,參照同年省重點中學招生規模和該校考生規模,附中中考成績三年三個台階,呈逐年上升趨勢,且遠遠超過周邊兄弟學校。歷年老師輔導學生參加各項競賽也是成績斐然,在化學競賽中每年獲國家級和省級獎項的人很多,因此,張林
英,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四年獲全國國中化學競賽園丁獎,楊文華2007年、2009兩年獲全國國中化學競賽園丁獎,袁 頡2005年,2008年兩年獲得全國國中化學競賽園丁獎。在物理競賽中張 萍2002年,2004年,2007年都有學生獲國家和省級獲獎。高岸濤2004年有1名學生獲省級獎;唐桑英1999年輔導學生在全省英語聽力競賽中獲一等獎1人,獲二等獎2人。繼往開來,附中將緊緊圍繞深化新課程改革,強化教育科研,進一步加強校園建設,營造良好校園文化,踏實做好德育工作,穩步提升學校辦學水平,推動學校教育教學健康快速地發展,努力創建“管理一流、質量一流、辦學一流”的學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