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樟樹中藥材市場

江西樟樹中藥材市場

江西省樟樹市在唐朝即闢為藥墟,宋元時形成藥市,明清時期臻於鼎盛,終成“南北川廣藥材之總匯”的大氣候。但由於設施落後,交易方式陳舊等原因,近年來,“藥都”繁華逐漸逝去。2004以來,樟樹開始規劃建設一個檔次高、規模大、硬體設施一流的中藥材專業市場。市場規劃面積為500畝,建築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擁有集商貿、倉儲、居家為一體的店鋪1000餘套,設有功能齊全的現代化電子商務交易大廳,以及休閒廣場、陽光草坪、景觀大道等配套設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樟樹中藥材市場
  • 店面:88000平方米
  • 倉儲:70000平方米
  • 年成交量:100萬噸
基本概況,產生背景,形成,發展,

基本概況

有著一千八百多年歷史的“藥都”樟樹,抓住難得的市場機遇,以產業化、現代化、國際化為目標,大興“藥市、藥地、藥業“,開始了藥業經濟的新跨越。
樟樹藥市源遠流長。遠古時代,這裡的先民就開創了原始醫藥活動。三國時代,樟樹鎮便有藥材攤販擺攤賣藥,懸壺施診;唐代辟有藥墟,宋代形成藥市;明有藥碼頭之稱,清為南北川廣藥材總匯之所,素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之美譽。鴉片戰爭之後樟樹藥市逐漸衰落,但新中國成立之後又得到振興。從樟樹藥市的興衰可見華夏醫藥發展之一斑。2001年醞釀籌備10個月之久的新樟樹市藥材專業市場,在各方的努力下,終於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新藥市位於樟樹城區西側,沿105國道500米布局,向縱深規劃發展。時年2月15日,當時的樟樹市中藥材管理局與樟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正式鑑定了委託開發契約書。該項目一期工程占地257畝,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投資1.5億元,並在12個月內完成。2月16日,承建單位進駐現場施工,這標誌著樟樹市最大的投資項目--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建設正式啟動。2003年初市場一期工程基本完成,2003年5月6日市場正式投入使用。

產生背景

自古以來就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之譽。鎮郊的閣皂山是一個天然藥場,綿延200餘里,草木豐茂,盛產各種藥材,其中動、植物藥材和礦物藥材達百餘種。早在東漢建安時期,道家張道陵、葛仙翁等即修煉於此。他們一面迷信說教驅邪,一面採藥煉丹治病、傳授炮製之法。閣皂山的山民經過長期實踐,漸漸積累和豐富了認藥、採藥和行醫看病的知識。當時,山下贛江、袁河兩岸水患頻仍,瘟疫流行,於是,一些懂醫識藥的閣皂山人便到淦陽擺攤賣藥,懸壺施診。
漢晉年間,在樟樹行醫賣藥的人沒有固定的落腳點。他們或採藥于山林,或巡診於鄉村,或到淦陽古鎮席地擺攤。擺攤的時間也不固定,采了藥來,賣完就走。病人多就多住,病人少就少住。有如現在的游醫和草藥郎中。古時行醫賣藥的人,開初只是兼業。他們既種田地、養禽家、捕魚打獵,又兼採藥治病。後來,一些醫藥技術漸精、獲利較大的人,便漸漸開始專門從事醫藥業了。
南北朝時,樟樹鎮一帶從事醫藥業的人逐漸增多,開始有了初步分工。樟樹不僅有藥攤,而且出現了兼醫帶藥的藥材開始進入樟樹交易。

形成

唐代,藥材的交流日益頻繁,樟樹鎮的藥材集散初具規模。開初,本地出產的枳殼、枳實、陳皮、蘇葉、荊三棱、黃梔子、前胡、白前等有較大批量的外銷。鄰近州縣的地道藥材也開始在樟樹集中轉運。兩粵、蜀、鄂、湘等地的藥材經大庾嶺路和贛江、袁河,陸續運到樟樹鎮交易。於是,樟樹鎮便設有專門進行藥材交易的藥墟。墟場上曾立一石碑,上書“藥墟”二字。藥墟的開闢使藥材交易有了固定的場所,也有了固定的時間。藥材攤販、藥材商人逢墟日趕集。樟樹鎮的藥商在藥墟修建起店面,前櫃看病、賣藥,後櫃製藥,謂之“前店後坊”。
五代十國迄宋元,中原動盪,富紳方伎大量南徙,形成南北文化合流,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和醫藥業的繁榮。這一時期,樟樹醫藥事業空前繁榮,出現了許多名醫生、製藥專家和醫學理論家。南宋偏安江南,使樟樹中藥交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成為南方主要的藥材集散地。宋寶佑六年(1258年),樟樹鎮早已是藥攤遍布、藥店林立,逢墟而集已遠不能滿足藥材交易的需要,於是便改為每日集市的藥市。

發展

市委、市政府認識到,發展樟樹中藥業,必須從種植到加工到銷售走產業化一條龍的路子,必須與國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攜手聯姻,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作。要做大做強樟樹藥業產業,必須實現樟樹藥業產業產業化、現代化和國際化。 “三化”被確定為樟樹藥業發展的新戰略。
樟樹市堅持“藥市、藥地、藥業”三藥並舉的方針,大力弘揚品牌、樹立藥都形象。2001年的第32屆“藥交會”,一改過去單純藥材交易為藥材藥品交流、企業形象展示、學術研討和信息發布相結合,並首次邀請境外和國外藥商赴會。2001年4月竣工的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占地500畝,投資3億元,可容納2000戶業主入市經營,擁有一流的現代網路設施和電子報價系統、物流儲運設施,這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中藥材市場之一。
為適應開放的藥材大市場的需要,樟樹市委、市政府瞄準國際中藥產業的發展方向,大力實施“以藥富民”戰略,樟樹充分發揮藥材種植的傳統優勢,把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潛力激活在中藥材產業上,全面啟動了抓基地、抓示範、抓種苗、抓技術、抓銷售等系列工程,加快中藥材種植業的產業化、標準化步伐,創造了種植面積翻近3番、產值增長逾10倍的發展速度。
針對以往藥材種植規模小、產量低的情況,該市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用優惠的政策鼓勵和吸引市內外資金、技術投向中藥材種植業。採取了大戶承包、藥企自辦基地的方式,實行連片規模種植,並按照GAP標準和SOP流程,因地制宜地確立了藥-草-牛、優質稻-藥、低洼田-白蓮-藥材、藥材喬木林、藥材生態園五種模式的示範基地。市、鄉兩級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用於基地配套設施建設、良種選育、新品種引進,大力推廣無公害中藥材種植技術,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選育、統一管理,使中藥材產量及質量大幅攀升。目前,全市已形成以國家科技部認定的道地藥材“三子一殼”(黃梔子、吳茱子、車前子、枳殼)為主體的百畝以上連片基地81個,千畝以上連片基地18個。
標準化的基地種植,不僅帶動了藥材種植面積的迅速擴張,而且促進了藥材良種和種植技術的廣泛推廣套用。吳城鄉搶抓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憑著優惠的條件吸引了大批客商投資中藥材種植業,全鄉先後創辦中藥材種植基地38個,面積達4萬餘畝,帶動了近1000多戶農戶從事中藥材種植。大山里藥材藥苗基地是該市規模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基地,面積達3600餘畝。幾年來,該基地共向當地藥農推廣金銀花、吳茱萸等中藥材新品種及配套技術17個(項),解決技術難題84個,並使320餘戶農戶掌握了中藥材種植技術。據統計,該市已有8900餘名農民在基地的帶動、培養下成為中藥材種植能手。
為確保中藥材銷售渠道暢通,解除中藥材種植戶的後顧之憂,該市充分利用“中國藥都”的品牌效應,創新招商引資手段,吸引市內外客商投資興辦製藥和藥材流通企業,不斷完善“種植-加工-流通”產業體系。目前,有製藥企業已由6年前的2家增加到現在的8家,藥品藥材流通企業30多家,中藥材經營戶近千戶。在此基礎上,定期組織藥農同藥廠、藥商見面,簽訂藥材訂單,建立起原料採購、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契約式合作關係,使全市道地藥材或本地藥企消化或通過中藥材流通企業和經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售到全國各地。中洲鄉中藥材種植基地與仁和藥業集團等製藥企業掛鈎,雙方廣泛開展技術交流、品種改良、原料供應等方面的合作,使藥農與企業互惠互利、共生共贏,每年藥農人均從中增收2500餘元。
2008年11月7日,在北京舉行的2008年中國產業集群大會上,樟樹市醫藥產業集群喜獲“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百強”稱號,成為我省唯一入選的縣域產業集群。
此次中國產業集群評審由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農業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的領導、專家以及地方產業集群的代表參加組成。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課題組從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支撐產業、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市場機遇、政府職能等六類標準和百餘項指標對集群競爭力進行監測和分析,對全國上千個縣域集群進行綜合評價和橫向對比,歷時5個月。
樟樹市在培育壯大藥業產業集群的過程中,以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為平台,充分激活外資和民間資本,吸引關聯企業入市發展,形成共生共贏、互惠互利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全市醫藥產業形成了藥地、藥市、藥企三者聯動、產業鏈完整的產業格局。
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是樟樹藥業發展的龍頭,是培育樟樹藥業產業集群的基地,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是樟樹藥業發展的引擎和孵化器。江西省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實業有限公司將繼續發揮引擎和孵化器作用,為做大做強樟樹藥業產業集群而努力。
2001以來,樟樹市開始規劃建設一個檔次高、規模大、硬體設施一流的中藥材專業市場。市場規劃面積為500畝,建築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擁有集商貿、倉儲、居家為一體的店鋪1000餘套,設有功能齊全的現代化電子商務交易會展中心等配套設施。整個市場視野開闊,造型中西合壁,既能感受到繁華、開放的市場氛圍,又能體會到樟樹藥業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市場總建設面積250000平方米,其中:店面88000平方米,倉儲70000平方米,電子商務交易會展中心10000多平方米,其它設施49000平方米,綠地率達18%。現有28個省(市)、372個縣(市)的2000餘戶藥商在場內經營,年成交量100萬噸,交易額超50億元,輻射全國30個省(市)、港、澳、台以及東南亞地區。
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成為全國17箇中藥材專業市場中規模最大、起點最高、功能最全的中藥材專業市場,它帶動了江西省中藥材及相關產業的飛速發展。
國家批文1國家批文1
國家批文2國家批文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