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幫

樟樹幫源遠流長。遠古時代,這裡的先民就開創了原始醫藥活動。三國時代,樟樹鎮便有藥材攤販擺攤賣藥,懸壺施診;唐代辟有藥墟,宋代形成藥市;明有藥碼頭之稱,清為南北川廣藥材總匯之所。江西也就因得天獨厚的中藥資源和“樟樹幫”、“建昌幫”中藥炮製技術而享譽全國。“樟樹幫”和“建昌幫”為全國中藥炮製的主要流派,其炮製加工自成體系,各具特色,有“藥不過樟樹不靈,藥不過建昌不行”之說。鴉片戰爭之後樟樹藥市逐漸衰落,但新中國成立之後又得到振興。從樟樹藥市的興衰可見華夏醫藥發展之一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樟樹幫
  • 時間:1700多年
  • 地區江西
  • 時代:三國時代
簡介,發展歷史,炮製特色,

簡介

樟樹藥市源遠流長。遠古時代,這裡的先民就開創了原始醫藥活動。三國時代,樟樹鎮便有藥材攤販擺攤賣藥,懸壺施診;唐代辟有藥墟,宋代形成藥市;明有藥碼頭之稱,清為南北川廣藥材總匯之所。江西也就因得天獨厚的中藥資源和“樟樹幫”、“建昌幫”中藥炮製技術而享譽全國。“樟樹幫”和“建昌幫”為全國中藥炮製的主要流派,其炮製加工自成體系,各具特色,有“藥不過樟樹不靈,藥不過建昌不行”之說。鴉片戰爭之後樟樹藥市逐漸衰落,但新中國成立之後又得到振興。從樟樹藥市的興衰可見華夏醫藥發展之一斑。
樟樹市地處江西中部,鄱陽湖平原南緣,跨贛江中游兩岸,自古有“八省通衢之要衝,贛中工商之鬧市”之稱樟樹市地處江西中部,鄱陽湖平原南緣,跨贛江中游兩岸,自古有“八省通衢之要衝,贛中工商之鬧市”之稱。在潭江西人中,吉安、臨江和撫州三府人數最多。以臨江府為例,湘潭是著名的臨清(清江縣,今樟樹市)藥幫(或稱樟樹幫,因鄰邑豐城人亦多,故又稱臨豐幫)在湖南的經營中心,乾隆四年(1739),即有十大領部帖的藥號,從業人員四五百人, 並有專門的臨江會館仁壽宮和臨江碼頭。據清光緒年間編輯的《清江縣賓興全集》載,同治九年(1870),向清江縣賓興基金捐款的在潭清江客商有15 堂,174人,當年所捐金額近2000兩白銀,估計從業人員在千人以上。近年我們在樟樹調查時所見族譜中,在湘潭從事藥業的紀錄也較普遍。

發展歷史

據方誌文獻記載,樟樹的醫藥活動,自東漢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著名道教葛玄閣皂山修道煉丹,採藥行醫算起,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大體可分為興起、發展、鼎盛三個歷史時期:
樟幫藥業始於東漢時期,藥祖葛玄在樟樹閣皂山洗藥煉丹,守藥行醫,開創了樟幫藥業的先河,後經南宋著名藥師侯逢丙來樟樹設藥加工,開店經營,奠定了樟幫藥業的基礎,至明代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樟幫藥業發展體系,該過程前後歷時達1800多年。樟樹中藥炮製,不論炒、浸、泡、炙或烘、曬、切、藏均十分考究,獨樹一幟,成為南北藥材集散和炮製中心。樟樹藥幫的先賢通過千百年的努力,成為海內外藥界同仁認可的中國藥都。
1、興起時期:懸壺施診的藥攤。
據說葛玄在閣山修道煉丹的同時,也採藥行醫。從唐朝廷組織蘇敬等人編寫的《新修草本》來看,收錄的藥品844種,其中樟樹閣皂山所產的藥材就有茯苓沙參烏藥葛根、烏首等200餘種。閣皂山麓、贛江之濱的古代淦陽一帶,地勢低洼,常有洪水為患,水災之後,往往流行瘟疫,閣皂山民將採集的中藥,或巡診於村舍,或擺攤於淦陽,懸壺施診,從而開創了樟樹醫藥業之先河。閣皂山亦為今日之藥都源地,葛玄被尊稱為樟樹藥業鼻祖。
祖國醫藥事業的發展是醫與藥同源,醫藥一體的。三國時期,樟樹一帶民間的醫藥活動,經葛玄等道學家、丹術家、醫藥家的推動,有了很大發展。閣皂山的山民經過長期實踐,漸漸積累和豐富了認藥、採藥和行醫看病的知識。當時,山下贛江、袁河兩岸水患頻仍,瘟疫流行,於是,一些懂醫識藥的閣皂山人便到淦陽擺攤賣藥,懸壺施診。
漢晉年間,在樟樹行醫賣藥的人沒有固定的落腳點。他們或採藥于山林,或巡診於鄉村,或到淦陽古鎮席地擺攤。擺攤的時間也不固定,采了藥來,賣完就走。病人多就多住,病人少就少住。有如現在的游醫和草藥郎中。古時行醫賣藥的人,開初只是兼業。他們既種田地、養禽家、捕魚打獵,又兼採藥治病。後來,一些醫藥技術漸精、獲利較大的人,便漸漸開始專門從事醫藥業了。
南北朝時,樟樹鎮一帶從事醫藥業的人逐漸增多,開始有了初步分工。樟樹不僅有藥攤,而且出現了兼醫帶藥的藥材開始進入樟樹交易。
2、發展時期 :藥墟和藥市的形成。
樟樹成為今日的“藥都”,為中藥材交易,集散,加工炮製之地,奠基於唐宋。唐代“藥圩”,宋代“藥市”,為明清時期樟樹中藥業的鼎盛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樟樹“藥圩”的形成,始於唐代。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江西通往廣東的古驛路“大庾嶺道”開通,它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處於這條“官道”中心的淦陽城(今樟樹)即成為溝通中原與嶺南的交通要津。憑藉袁贛二水與南通北達的驛路,或達京師,或至吳楚,或走湘桂,或通閩浙,為藥材的集散、中轉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於是“貨棧”、“藥行”等應運而生。至宋代“藥市”也就逐漸形成。醫藥兼備的“藥店”相繼出現。
北宋元豐(1078-1085年)年間,樟樹地產“商州枳殼”、枳實,又以它上乘質量,每年作為貢品向皇宮進貢15斤左右。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著名史學家、名醫徐夢莘所著《集醫錄》問世,為樟樹最早的醫學著作。元代至元十六年,南宋遺民侯逢丙,恥於仕元,舉家從廬陵(今吉安市)遷至樟樹開設“侯逢丙藥店”濟世度人,“設肆製藥”,所制飲片成藥享譽東南,成為樟樹藥史上首創設廠製藥的著名藥師。樟樹在唐、宋、元三代約700餘年的時間裡,形成“藥圩”,並進一步發展為“藥市”。藥行貨棧應運而生,藥店藥廠漸次開設,名醫藥師不斷湧現,醫學專著相繼問世。
唐代,藥材的交流日益頻繁,樟樹鎮的藥材集散初具規模。開初,本地出產的枳殼、枳實、陳皮、蘇葉、荊三棱、黃梔子、前胡、白前等有較大批量的外銷。鄰近州縣的地道藥材也開始在樟樹集中轉運。兩粵、蜀、鄂、湘等地的藥材經大庾嶺路和贛江、袁河,陸續運到樟樹鎮交易。於是,樟樹鎮便設有專門進行藥材交易的藥墟。墟場上曾立一石碑,上書“藥墟”二字。藥墟的開闢使藥材交易有了固定的場所,也有了固定的時間。藥材攤販、藥材商人逢墟日趕集。樟樹鎮的藥商在藥墟修建起店面,前櫃看病、賣藥,後櫃製藥,謂之“前店後坊”。
五代十國迄宋元,中原動盪,富紳方伎大量南徙,形成南北文化合流,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和醫藥業的繁榮。這一時期,樟樹醫藥事業空前繁榮,出現了許多名醫生、製藥專家和醫學理論家。南宋偏安江南,使樟樹中藥交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成為南方主要的藥材集散地。宋寶佑六年(1258年),樟樹鎮早已是藥攤遍布、藥店林立,逢墟而集已遠不能滿足藥材交易的需要,於是便改為每日集市的藥市。
3、興盛時期:繁華的藥碼頭
明代在醫藥學上頗有成效。這一時期,樟樹醫藥事業也迅速發展。明成化年間,贛江改道,樟樹遂成為袁河與贛江的交匯處,這加強了她的港口地位,使藥材集散規模更趨擴大。各地藥材,尤其是川、廣藥材大量運到樟樹。這樣,兩粵出產的藿香、桂枝、桂子、肉桂、山奈、八角、茴香等,蜀、鄂出產的附子、川芎、黨參、茯苓等,湖南出產的硃砂、雄黃等,安徽出產的棗皮、生曬等,中原出產的黃芪、生地、條芩、柴胡、防風等;鄭和下西洋、熊化出使朝鮮,使中醫藥與外國醫藥的交流擴大,一些“舶來”的藥材也開始進入樟樹交易,如豆蔻、砂仁、乳香、沒藥、西洋參等藥材,大批運到樟樹。樟樹經營藥業的人大量增加,外地藥商雲集樟樹。明崇禎《清江縣誌》回憶說:“樟濱故商賈湊沓之地也”,“(藥)有自粵、蜀來者,集於樟鎮,遂有‘藥碼頭’之號”,“帆檣櫛比皆藥物”。
樟樹藥業界的經營隨著藥材集散規模的變化而變化,從以零售為主,發展到以批發為主,開始出現專事批發的藥材號。外籍藥商在樟樹定居落戶開業經營的也逐漸多起來。
清代,藥材生產的發展和炮製技藝的進步,吸引了各地的藥材商人。他們紛至沓來,將各地的藥材源源不斷運到樟樹加工、交流。四川的附片客、河南的地黃客、湖北的茯苓客、安徽的棗皮客,浙江的白朮客、湖南的雄黃客,福建的澤瀉客,廣東的陳皮客,多在藥材收穫時成批採購,運到樟樹銷售,成群結夥,終年不斷。這時,樟樹碼頭終年千帆林立;茶樓酒肆竟日座無虛席。
大批外地客商湧來交易,需要經紀人,藥材貯運則需要棧房。於是,以代客買賣、貯存、轉動的藥材行棧便應運而生。在藥材行代客買賣,收取佣金的基礎上,一些藥商為謀取更大利潤,就自營藥號,專事批發。樟樹鎮當時有專營廣浙所產藥材和參茸燕桂以及國外的豆蔻、砂仁、乳香、沒藥、西洋參等名貴藥材的廣浙號;有專營川、陝、冀、豫等地所產藥材的西北號;有專營某一種藥材的小伙字號,如黨參號、附片號、雄黃號、茯苓號等。道光(1821-1850年)初年,樟樹鎮有藥材行、棧、號、店200餘家,樟樹終成為“南北川廣藥材之總匯”, 由於各地藥材雲集樟樹,樟樹藥材應有盡有,因而“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之說在業界家喻戶曉。
樟樹人創造了耀眼的榮光,樟樹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名稱,更是一種文化的名稱。穿過時光遂道,超過歷史峰巒,滄海桑田,幾多變遷,這個江南小城始終沒有改變的是那淡淡的親切的藥味。

炮製特色

1.“樟幫”特製的炮製工具
樟樹中藥炮製技藝在不斷總結完善的過程中,創造了一套自己獨特的傳統加工炮製工具。主要工具有:鍘刀、片刀、刮刀、鐵錨、碾槽、沖缽、蟹鉗、鹿茸加工壺、壓板和硫磺藥櫃等。尤有片刀、鍘刀面小口薄,輕便鋒利,被稱為“樟刀”。
2.飲片工藝獨具風格
樟樹飲片繼承了傳統工藝,選料上乘,切制精良。有“白芍飛上天,木通不見邊,陳皮一條線,半夏魚鱗片,肉桂薄肚片,黃柏骨牌片,甘草柳葉片,桂枝瓜子片,枳殼鳳眼片,川芎蝴蝶雙飛片,檳榔切108片,一粒馬錢子切206片(腰子片)”的說法。其刀工獨具一格,片型美觀,厚薄適中,反映了樟樹藥幫的製作工藝特色。
<1> 樟樹中藥飲片切制特點
a.潤藥
樟樹飲片外形美觀,與潤藥關係極為密切,潤藥得當,既保證質量,又可減少損耗。“樟幫”流傳“七分潤工,三分切工”、“潤藥的師傅,切藥的徒弟 ”之說。有歌曰:“水分緩緩滲原藥,內外含水勻一致,條堅者可微彎曲,塊狀者指甲能掐入,粗大者刺無硬心,太硬傷刀又費力,太軟質次片不佳。
b.洗藥
“樟幫”藥工洗藥非常重視季節氣候(稱為“洗藥四季水”)和藥材質地等因素,靈活掌握。夏秋氣溫高,入水洗的時間宜短;春冬氣溫低,水洗時間可長。質硬藥材水洗應長,並可兼達軟化目的;鬆軟的藥材水洗宜短,荊芥、薄荷等芳香藥物應隨洗隨撈,稱為“搶水洗”。
c.切片
樟樹飲片依照藥性及臨床,分為圓片、骨牌片、斜片、直片、肚片、絲條片、段筒、骰子、劈片、刨片、搗碎、粉末等。各種片形各有特色,貴在適中。目的是易煎出藥效,便於炮製,稱量準確,氣味相得。
d.飲片乾燥
樟樹飲片,傳統要求保持形、色、氣、味俱全。樟樹藥工把所有的藥物歸宗,分八類乾燥法編成歌訣:“粘性、芳香、粉質、油質、色澤與根須、根皮、草葉乾燥法,各有千秋勿亂為。一曰粘性類藥如天冬,潮片極易粘,文火乾不透,原汁仍外滲,武火最適中。二曰芳香類藥舉薄荷,高溫香氣散,陰乾最適宜,防霉防變黑,香濃藥汁高。三曰粉性類藥如山藥,濕片易霉餿,隨切隨攤曬,若焙用文火,嚴防氣色變。四曰油質類藥舉當歸,火旺油溢出,色黃顯焦乾,天晴日曬好,陰雨文火烘。五曰色澤類藥分黃白,例舉黃芪與桔梗,桔梗日曬白上白,芪焙味香色金黃,白曬黃焙要記牢。六曰根須類藥如白薇,片短水足易成團,空氣不通防霉變,隨切隨攤勤翻曬,陰雨旺火防燃燒。七曰根皮藥如黃柏,潮片易攤多翻曬,不易霉變忌麻痹,多攤多晾可烘曬,夏令謹防顏色變。八曰草葉類藥舉澤蘭,潤後水多易粘結,薄攤晾曬要勤翻,陰雨薄烘用文火,草葉易燃人莫離。八類乾燥都說過,飲片乾燥莫放鬆。”
<2>樟樹中藥飲片炮製的特點
樟樹中藥炮製在長期實踐中,注重“三個結合”,即技術、工藝結合;技術、工藝與藥性結合;技術、工藝與臨床套用結合。在藥性和用藥歸經上,套用“三個”不同,即用不同輔料和方法,不同之炮製程度,達到不同臨床套用的要求。其特點頗多:
a.逢子必炒
樟樹飲片炮製,有“逢子必炒,藥香溢街”之說。逢子必炒,得其香氣,炒至裂口,易於煎出有效成分,提高藥效。
b.炒黃的藥黃而不焦
樟樹有炒黃的藥黃而不焦而香氣回溢的特點。關鍵在於掌握“火候”及藥物特性。炒黃用小火或中火進行,不斷翻動,至藥物呈黃色或比原色加深,或發泡鼓起為度。
c.火炮的藥松泡酥脆火炮的技術上掌握火候十分重要,否則不及或不達,太過焦而無性。樟樹經驗,火炮之藥,外焦起泡,內黃空松,功效俱到。
d.火煅之藥酥而不堅
煅制在樟樹廣泛用於礦物或某些動物類藥物,如貝殼類和血餘等。使之經高溫,除雜質,變性狀,質地疏鬆,利於粉碎煎汁,也可消除毒副作用,增強療效。火煅的方法根據藥物硬度及性質而異,“樟幫”將煅法歸納為“堅者煅淬,較堅明煅,輕者飛煅,得其酥脆,留其藥性”。
還有炒炭之藥焦而存性;酒洗、酒炙、酒蒸;甘草、皂角浸漬而解毒;滋補藥重蒸悶;藤黃山羊血制而去毒;鱉血炒柴胡;童便浸馬錢子;七制、九制香附等。這些炮製方法都是樟樹中藥炮製的特色。
3.炮製輔料質量要求嚴格
“樟樹幫”輔料非常講究,其固體輔料有糙米、蜜麥麩、白礬、豆腐、灶心土、滑石粉、油砂、紅糖及其它藥物等。液體輔料有酒、醋、鹽水、薑汁、蜜汁、甘草汁、皂角汁、米泔水、米湯、山羊血、豬心血、鱉血、膽汁、羊脂油等。尤能發揮土特產優勢,如酒制,“樟樹幫”都選用當地名酒。酒炒以糯米甜酒為主,酒洗以白酒為主,酒蒸用封缸酒;醋制用陳年米醋;蜜炙用橙花蜜汁;米炒用糙米;土炒用灶心土等。歷來反映“樟樹中藥炮製,輔料講究地道,歸經如擇,用量適度,療效增強。”
4.遵術效法獨創風格
樟樹藥工對中藥炮製素有“術遵歧伯,法效雷公”之訓。千百年來,體現了《雷公》之“十七法”和《蒙筌》之“三綱”、“九法”。在長期的繼承實踐中將古人之經驗,各派之成就,按藥物性能與臨床結合,獨創自己的一派風格,堅持以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的經典方法,做到藥為醫用、藥為病用之旨。
樟樹藥市發展現狀
建國初期,樟樹藥市就被國務院認定為全國十大中藥材市場之一,1996年經國家批准,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成為全國l7家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也是江西省唯一的國家級中藥材專業市場,於1991年5月興建。隨著藥商的增加,交易量的擴大,原藥市的規模、設施、交通等逐漸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為滿足現代藥市的發展需要,樟樹市委、市政府果斷決定,重新規劃建設一個檔次高、規模大、軟硬體設施屬全國一流的新中藥材專業市場。
2001年醞釀籌備10個月之久的新樟樹市藥材專業市場,在各方的努力下,終於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新藥市位於樟樹城區西側,沿105國道500米布局,向縱深規劃發展。時年2月15日,當時的樟樹市中藥材管理局與樟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正式鑑定了委託開發契約書。該項目一期工程占地257畝,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投資1.5億元,並在12個月內完成。2月16日,承建單位進駐現場施工,這標誌著樟樹市最大的投資項目--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建設正式啟動。2003年初市場一期工程基本完成,2003年5月6日市場正式投入使用。
樟樹市場站國際化、道地化、科學化、現代化平台,展中華藥都、藥材、藥品、藥技風貌,融中華藥業信息、研發、生產、交易於一體,創中華藥業齊、靈、廉、實之一流。在市場整體搬遷後,一流的硬體設施為藥市的發展提供了必備的條件,剛建成的大型仿古青銅製碾槽雕塑已成為藥市的標誌性建築,大大提高了藥市的整體形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非常重視,多次前來考察,局領導還曾兩次專門為樟樹藥市場詞:“質量第一”、“品質求精”。隨著國家對藥品加強監管,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也加強了規範管理。一是積極執行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政策法規措施,聯合藥監、工商、藥業等相關部門對中藥材市場進行專項整治,打擊違法行為,規範市場經營;二是政府出台相關優惠措施,鼓勵市場內的藥商組建公司進行規範經營,支持配合大型的醫藥流通企業吸納藥商進行合法經營。三是加強同全國各醫藥企業的橫向聯繫,出台鼓勵措施,吸引各地醫藥企業到樟樹設點銷售產品,逐漸將藥市進行轉型過渡,使之成為醫藥用品的集散地。
在國內眾多的中藥材專業市場中,樟樹藥市將後發爭先,並在全國同類市場中力創兩大特色:
一是藥市“信息化”,融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場信息於一體,與全國各大藥市聯網,及時向藥商發布國家中醫藥政策、科技及國內外市場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形成全國中藥材交易的信息港。
二是藥材“道地化”。注重吸引外地藥市、藥材經營大戶到樟開設分支機構,或落戶樟樹市場經營;吸引道地中藥材產地藥商到樟樹設立專賣點,引導本地藥商進行各類道地藥材區域專賣代理,形成“買全國道地藥材,賣全國道地藥材”的特色,真正實現現代意義的“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將帶動全省中藥材產業的飛速發展。
樟樹藥業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千年藥都以她的寬厚和深沉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藥都人,在時代和藥業之間續寫著灼灼華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