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王門

江右王門,江西的王守仁門人之學派,被看作是陽明學的正統,“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陽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江右王門以江西為中心,東南半壁為腹地,展開書院講學,講會講學及鄉約教育活動。在書院方面,他們建立主講之書院共有四十八個之多,將書院自由講學運動帶入高潮。在講會方面,他們籌辦,主盟之講會,遍布各地,提供學人對話與交換心得的機會。在鄉約教育方面,他們繼承傳衍呂氏與王陽明的鄉約之法,實踐、參與鄉約教育。他們借講學,以維世道,以淑民風,不僅造就了許多人才,而且振興了地方文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右王門
  • 地點:江西
  • 屬性:守仁門人
  • 學說陽明學
形成過程,主要思想觀點,主要觀點及記載,主張學問的目的,良知與知覺不同的觀點,主要著作,

形成過程

明代中期開始興盛起來的王守仁心學,與江西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餘姚人。17歲時來南昌娶諸氏為妻,返歸途中至上饒,拜見理學家婁諒,請教朱熹格物之學,深相契合。隨後泛濫詞章,兼研佛老,承繼陸九淵的“心學”,提倡“求理於吾心”、“知行合一”,建構他自己的心學體系。正德十一年(1516年),他受命為南贛巡撫,提督軍務,統兵鎮壓了贛閩粵的農民軍。王守仁在剿撫齊下的軍政實踐中,提出了“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命題,在農民軍山寨廢墟上添置縣治,揚言要“變盜賊強梁之區為禮義冠裳之地”,又建學校講學,宣揚其“心學”主張,強化封建倫理教育。正德十四年(1519年)夏,他平定了南昌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卻被宦官讒害,遭武宗猜疑。他“忍讓”恭順,渡過劫難。在南昌深居反省,得出“致良知”的體會。他說:“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1]嘉靖六年(1527年),他赴廣西鎮壓少數民族人民起義,途經南昌吉安贛州,講學不輟,聽眾四集。次年底回歸,病卒於南安(今江西大余縣)。
王守仁畢生的事功學術,成就於江西,廣布於江西。王守仁的事功成就,極大地提高了其學術思想的聲譽,贏得了信徒。江西士紳欽佩他的功業學術,拜他為師,正如黃宗羲所說:“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王守仁身後,其學術曾被定為“偽學”,但受到的崇信反而更熱烈,江西的門人表現尤為突出。嘉靖十三年(1534年),鄒守益等安福縣王門弟子建書院於四鄉,春秋二季匯聚吉安府的學人在青原山大會講,促成天下王門弟子到處聚講,蔚然成風。江西的王門弟子眾多,形成一個龐大的王學群體,被選入《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的學者多達30人,其中安福鄒守益王時槐劉元卿,泰和歐陽德胡直,永豐聶豹,吉水羅洪先鄒元標,新建魏良弼鄧以贊,南城鄧元錫,南昌章潢等,都是代表中的傑出者,主要出自於王陽明生平講學的贛江中下游的10縣。

主要思想觀點

主要觀點及記載

該學派認為,心是天地萬物之主,它可以密藏膏肓之間,也可充滿世界。說“為吾一身之主,為天地萬物之主,軌有外於心?”‘心,固不出乎腔子裡,然退藏於密者此也,彌滿於六合者亦此也”。(黃宗羲:《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本文下同)該學派認為,“道”即是“中”,即是心。說:“向道器之別。曰盈天地皆形色也。就其不可睹不可聞超然聲臭處指為道;就其可睹可聞體物不遣指為器。非二物也。今人卻以無形為道,有形為器,便是襲了宗旨。喜怒哀樂即形色也。就其末發渾然不可睹聞指為中,就其發而中節,燦然可睹聞指為和”。可見,“道”即“中”。又說:“若究其極,則所謂不睹聞。主靜之靜,乃吾心之真”。可見,“中”即“心”。又認為,“良知”即是“心”,源自天生。“吾心本體,精明靈覺”;“良知之教,乃從天命之性,指其精神靈覺而言”。

主張學問的目的

主張學問的目的是遷善改過。所謂“學問之道無他也。去其不善,以歸於善而已矣”,“遷善改過,即致良知之條目也。果能戒慎恐懼,常精常明,不為物慾所障蔽,則即此是善”。又說:“慎獨之功,即從戒懼抽出言之。蓋未有獨處致慎,而不為戒慎恐懼者”。

良知與知覺不同的觀點

該學派認為良知與知覺不同,固守王氏“致知格物”說。指出:“知覺與良知,名同而實異。所知視、知聽、知言、知動,皆知覺也,而未必其皆善。良知者。知惻隱、知羞惡、知恭敬、知是非,所謂本然之善也”,又認為:對於“格物致知”,有的學者“以知識為知”,“以凡有聲色象貌於天地間者為物”,這些都失掉了大學的本意,“先師謂知是獨知,致知是不欺其獨知,物是身心上意之所用之事,如視、聽、言、動、喜、怒、哀、樂之類”,“格物是就視、聽、喜、怒諸事慎其獨知而格之,循其本然之則,以自慊其知”。即“知”是先天的知,是“天理”,“致知”是不要絲毫地瞞昧了“良知”、“天理”,“物”是意念中的物,不是離開了意念獨立存在的物,“格物”就是按天理原則克服意念中的不善,保存和發展意念中的善。

主要著作

該學派的著作有鄒守益《東廓論學書》、《東廓語錄》;歐陽德《南野論學書》,聶豹《雙江論學書》、《困辨錄》;羅洪先《論學書》、《雜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