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福建省江口鎮)

江口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江口鎮雅稱"錦江",位於福建小東南沿海興化灣畔,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四季如春,基礎設施完善,水陸交通便捷。全鎮面積79平方公里,1個社區、26個行政村,總人口7.2萬多人,海外僑胞和台港澳同胞12萬多人,是福建省著名僑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口
  • 外文名:jiangkou
  • 總人口:48萬人
  • 臨近:福清市
  • 特點:水陸交通四通八達
莆田市涵江區江口鎮地名,先後獲"人畫先進基層組織"、"中國鄉鎮之星"、"全國文明鄉鎮"等稱號。
江口有史以來,基本上都是以農耕為主的經濟結構。解放前,江口鎮境內自然資源尚未開發利用,工業也極為落後,幾乎一無所有,連手工業的生產作坊也是寥若晨星,只有屈指可數的燒灰,農具修配、打鐵、紡紗織布、刺繡繪花、榨油、燒磚瓦等小型手工業作坊。直至解放前夕,除僅有的數部的機械碾米機外,其它的就是沿襲歷史上石、簡陋的手工業作坊和原始、低級的傳統技術。
解放後,江口的工業、手工業得到逐步發展。1956年由愛國僑胞捐資興辦江口第一家工業企業:江口僑光發電廠,改變了江口地區長期無電的落後狀況,為江口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方便。1958年---1960年間,許多村莊相繼興辦了燃器廠、鑄鍋廠、木器廠、碾米廠、榨油廠、糧食複製加工廠、農機具修配廠、鋸木廠、農肥廠等。
1928年,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搞活政策、經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的江口帶來了生機、增添了活力。1984年實行了人民公社改為鎮建制後,江口鎮制訂了"以農業為基礎,以生產創造成者為主要橋樑,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重點,調整產業結構、堅持山海田一起抓,貿工農一起上"的發展戰略,極大的調動了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的投資熱情,促進了江口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現在,江口鎮已形成"以鄉鎮企業發展為主、以外向型經濟發展為主、一二三產業並上"的經濟發展格局。經濟篷勃發展,成為莆田市發展的龍頭。
一、 農 業
山海田俱備的自然條件,注定了江口鎮農業發展的多元化,糧食生產的水稻、大小麥為主,年產量1.5萬噸;蔬菜種植面積1.1萬畝;果樹2萬畝;主要是龍眼、枇杷、葡萄等;畜牧業有荷斯坦奶牛、法國克里莫番鴨、良種豬等畜禽良種;水產養殖以牡蠣、海蟶、對蝦和鰻魚為主。
江口農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具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特色,具體可以總結為"五化"。一是種植良種化,果樹生產累計已引進國內外各特優新水果品種30餘種,水產養植髮展了吊養牡蠣、海蟶、南美對蝦等新技術,水稻種植方面,每年都調供良種,2002年引進良種197擔,實現種植的良種化。二是種田示範化,目前已建立花生良種繁育基地500畝,建立良果生產示範基地300畝,示範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種植。2002年3月份完工的江口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水利工程投入資金120多萬元,涵蓋豐山、豐美、新前等多個村共約3000畝農田,對發展現代農業、調整種植結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也將對全鎮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起示範推廣的作用。三是經營集體化,止2002年已有11戶承包耕地約2000畝,以生產種植經濟物為主;引進4家外資企業承包山地4000畝,實行集體化經營,在禽畜養殖方面,在江口建有良種豬養殖基地,還引進荷斯坦奶牛、法國克里莫番鴨等良種,成為莆田市發展的龍頭,集體化生產經營程度高。四是基礎建設網路化,水利等到農業基礎設施完善,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海堤維護,河道清淤等工作,以維護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2001年,為實現基礎建設的網路化,又推出了農業基礎建設三大項目,包括九里洋河道清淤,農業綜合開發,鹽場改造等,九里洋河道清淤改造,總長20公里,投資1800萬元,擬於2002-2003年投資建設,前期已投資208萬元,投勞12002日,出動船隻11艘次,打撈水浮蓮面積320畝;農業綜合項目改造低產田12500畝,分水利工程和農業工程兩大塊,分步實施;鹽場改造土地整理建設項目,土地整理規模3091畝,就增耕地1703.5畝,總投資1393萬元,三大工程全部落實後,江口鎮農業基礎建設網路化將提高至一個新的層次。五是農業服務系列化,做出基礎建設與示範推廣,信息提供與技術服務,專家諮詢與上門服務"三結合",鎮政府就小農業生產服務方面,每年農業信息簡報就編髮約20期,用於異農業生產。
二、工 業
工業是江口鎮的支柱產業。自1984年引進第一家三資企業以來,突出鄉鎮經濟發展中心,大力發展"三資"企業,努力推動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壯大,形成了以"三資"企業為主,以外向型經濟和個私經濟為兩翼,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多種產業並舉的具有僑鄉特色的經濟新格局,鄉鎮企業實現新的發展。
(1) 規模不斷壯大。共有各類企業200多家,總就業人數37000人;有三資企業164家,其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企業31家,超億元企業5家,有4家企業的股票在境外上市。累計引進外資4.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68億美元。所涉及電子、塑膠、五金、機械、食品、建材、化工、鞋革、服裝、飼料、水產、針織、工藝品等20多個行業,鄉鎮企業所創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90%以上
(2) 結構趨於合理。已形成五金機械、電子塑膠、食品加工和鞋革製造四支的經濟支柱。其所創產值占鄉鎮企業總產值約79%。
(3) 環境更加最佳化。相對集中規劃,努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完善投資硬環境,工業發展格局形成"一線五區",即福廈線江口路段,建亞機械工業。錦江、石庭民營工業區、鯉魚山開發區和海上樂園商業貿易區。
工業小區簡介:(現有5個工業小區,總面積1278畝)
a .石庭開發區是由外資企業建亞(福建)建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興建,面積200畝,目前正常生產企業有11家,以機械電子為主,年產值約5000萬元。有閒置土地50畝。
b.錦江民營工業區面積250畝,目前正常生產企業有20家,在建企業1家,年產值約2億元,現有閒置土地面積50畝。
c.石庭民營工業區面積248畝,目前正常生產企業8家,年產值約2億元,現有閒置土地面積150畝。
d.鯉魚山工業小區面積200畝,已開闢一條寬16米,長600米主幹道,目前尚無企業進駐。
e.海上樂園商貿區,面積380畝,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目前尚無企來進駐。
(4) 科技含量提高:擁有特種水產飼料、工程塑膠、金屬容器兩片罐、易拉罐、防水水泥、柔性線路板、抗扭抗過載感測器、LCD---STN液晶顯示器、保密型傳真機、掃描器傳真機、可視電話、高低頻石英諧振器、掌上VCD、商務通等高新技術產品,有的獲得省級並上報國家的新產品開發項目,有的還獲得國家專利星火科技獎。
(5) 服務功能完善:鎮政府強調全鎮幹部要樹立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投資環境的思想,主動為企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跟蹤服務工作;替企業投資者代辦從項目至項目開工投產的一切手續,協調解決企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服務功能更加完善,招商軟環境良好。
服務企業"六個一"工程:
樹立每人都是一個投資環境的思想
建立一個電話、一管到底的服務體制
堅持每人掛鈎一家企業的定位服務機制
提供"一條龍"全方位的代理服務
每人熟悉一套國家法律政策知識
每人每周為企業辦一件實事
"四個一"服務機制
a. 一諾千金,公開向外商、企業承諾,無償為企業辦理從立項、審批直至投產後的一條龍服務,並定期以問卷調查形式徵詢企業的反映,接受社會監督;
b. 一呼百應,全鎮幹部上下齊動,共同參與"建好環境,強化服務"活動;
c. 一路綠燈,企業發展需要鎮村幹部協調、幫忙的,都要大開"方便之門",對到鎮辦事的外商,鎮幹部不說"不",只說"怎么辦","如何辦","什麼時候辦好";
d. 一幫到底,落實好對企業的協調跟蹤服務,包括做好幫助招工協調關係,技術更新、市場預測等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