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亞輪

江亞輪

江亞輪原為1939年日本神戶制鋼播磨造船廠為“東亞海運株式會社”建造的客貨輪“興亞丸”,與“寧波丸”(後來的江靜輪)等為姐妹船,長102.4米,寬15.3米,型深4.7米,排水量3365.7噸,馬力2500匹,航速18節,原設計可載客1186人。抗戰勝利後,江亞輪被海軍總司令部接收。國民政府為補償國營招商局在抗戰期間沉船封港的損失,旋將敵產江亞輪等五艘輪船轉撥交通部交由招商局營運。經招商局改造後,該船可載旅客2250人,設有特等餐廳、休息室等,是上海招商局六大新型客輪之一。至失事時船齡未及10年,無論外觀、設備,在當時均堪稱精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亞輪
  • 建造時間:1939年
  • 建造地點:日本神戶制鋼播磨造船廠
  • 姐妹船:寧波丸
  • 馬力:2500匹
  • 排水量:3365.7噸
中國最大海難,“江亞輪”慘案,嚴重超員,突然爆炸,附近船隻冒險相救,爆炸原因調查,建國後打撈工作,江亞輪打撈現場,牽動著死難者家屬的心,“江亞”輪的善後處理,修復使用,第一階段,第二階段,重新啟航,改名為“東方紅8號”,後期情況,

中國最大海難

江亞輪原為日本於1939年建造的興亞丸,抗日戰爭勝利後留在中國,歸屬招商局所有。
江亞輪
1948年12月3日,在上海吳淞口外由於返航中國戰機棄彈誤中而沉沒,根據台灣的“中央研究院”在其所編《中國民國史事日誌》,船上當時有4000人以上,而最大載客人數只有2250人。最後僅獲救900多人,超過3000人罹難。為中國最大的海難

“江亞輪”慘案

嚴重超員

1948年12月的上海十六鋪碼頭,異乎尋常地繁亂、噪雜。戰爭的謠言如蝗蟲般四處蔓延。上海灘人心惶惶。眾多寧波藉的上海人紛紛搶購船票,懷揣金銀細軟,湧向十六鋪。龐雜的人流中有些是望風披靡的,還有些是遵從祖先留下的習慣在冬至前趕回故里,例行祭祀。
按照當時的交通部航政局規定,“江亞輪”額定的最大載容量為2250人。但是,1948年12月3日那天,這條船的出口報告單上卻填了乘客2607人,船長及船員179人,載貨175噸。其實,這還只是一個欺上瞞下的數字。這個數字,既沒有包括那些通過各種渠道混上船去的無票乘客1000餘人,也沒有包括水手、茶房的三親四戚。要是將這些人全都算上,那天船上的總人數高達4000以上,超過正常客位數的3倍還多。
下午4點30分,嚴重超載的“江亞輪”在抖顫而又悽厲的汽笛聲中,徐徐駛離上海港。似乎正有什麼不祥的事情等著它和那些倉惶回家的人。可是人們已經顧不得太多。儘管駛出吳淞口後,客輪出現了較明顯的搖晃,蒙蒙暮色中可以感受到波濤漸趨洶湧,朔風更臻凜冽。然而這只是外海與內江的不同,船艙中除了部分旅客由於暈船而感不適外,大多數人依舊泰然處之,當晚膳的鐘鳴奏響之後,艙內到處都是一片津津有味的咀嚼之聲。

突然爆炸

18點45分,輪船還一切正常,乘客和船員也不知道將要發生什麼。可晃晃悠悠的“江亞輪”卻正漸漸接近一個時空的死亡交叉點,當駛近橫沙西南的里銅沙,也就是北緯31度15分、東經121度47分的長江口時,“江亞輪”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發生了爆炸!
由於爆炸發生在船體後部,船尾迅速下沉,船艙也很快進水。四、五等艙的旅客首先遭受滅頂之災。更為不巧的是,因為逃票乘客眾多,一次頗為嚴格的查票也剛剛開始,鐵門將船艙緊緊鎖死。由於失事地點恰為一淺灘,因此煙囪、桅桿、以及懸掛的救生艇仍露出水面,然而慌亂中、加之天黑,竟無人去解開救生艇的纜繩。

附近船隻冒險相救

爆炸發生的時候,附近水域有若干船隻經過,其中不乏俠肝義膽、慨然援手者,如招商局茂利輪、中國漁業公司華孚1號2號漁輪等。據記載,當時路過此處水域的機帆船“金源利”號,在船主張翰庭先生的指揮下,不顧自身安危,毅然冒死相救,把船艱難靠上了危在旦夕的“江亞輪”。
張翰庭的兒子張克勛這樣回憶道:我們的船靠上“江亞輪”,可不是一般的靠,不是說江亞輪停著,我們的船並排停上去,我們的船是頂上去的。“江亞輪”那么大,要比我們的船大十幾倍了,差不多有4000噸。這樣靠上去,風浪當時又大,弄得不好,我們自己得船也要翻掉。那個時候我爸爸可是捨生忘死!
救援還在不斷進行,可是小小的金源利很快就支撐不下去了。危機正在船頭蔓延,甲板上人越來越多,系在“江亞輪”上的纜繩一味地將金源利往下拖。而還沒有能逃上“金源利”的人,還在不斷向前涌,兩艘輪船此時都面臨著沉沒的危險。此時“金源利”的大副無奈只能將系在兩船之間的纜繩砍斷!頓時,兩邊輪船甲板上的人都喊成一片,悲慘之情景令人無法名狀。
“金源利”將它救起的500多人,原路送回了上海,此時已是東方熹微的次日清晨。
事發後,招商局立即派出救援打撈船隊前往出事地點,而打撈“江亞輪”的情形也被拍攝下來成為了極其珍貴的影像資料。因為距離事發已經三天,90多名潛水員和十幾艘船隻前往失事地點進行打撈,罹難者的屍體大多數已不知所蹤,僅撈起屍體1336具。

爆炸原因調查

為了平復民眾和遇難者家屬的強烈不滿和社會上的種種議論,1948年12月7日,招商局特邀中國漁輪公司、上海輪渡公司,輪機師總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等14位專家,協同航政、監察等部門的代表,乘船前往失事地點勘察,力圖查找輪船失事原因。與此同時,民間對於引起海難的原因,也出現了種種揣測,很多人都認為是鍋爐爆炸所致。
但是在次年2月的官方調查報告中,鍋爐爆炸的說法首先被排除,鍋爐室完好無損。其後因為輪船航線也被證實無誤,因此觸礁的可能也被排除,炸彈爆炸因為當時技術所限根本不可能。由此,水雷引起爆炸的可能性最大,但後來發現船體破裂的鋼板全部向外彎曲,於是這種可能性也被否定。至此正常船體爆炸的幾個重要原因都相繼被排除。
一樁震驚世界的慘案久懸未決,最終不了了之。直到解放以後,原招商局經理胡時淵,於多年沉默之後,突然吐口,說1948年12月,國民黨上海海軍航空兵的轟炸機飛往海州執行任務後,在吳淞口外上空,機上懸掛的一枚重磅炸彈脫鉤墜海。“江亞輪”此時恰好駛經這片水域,炸彈墜入客輪右舷水中,被行駛中的客輪產生的引力吸向船體爆炸。事發後,國民黨當局將此視為絕密,嚴加封鎖。直至1949年4月,國民黨海軍司令桂永清上海國際飯店宴請招商局董事長劉鴻生、總經理徐學禹及胡時淵,誘勸他們去台灣時,才吐露了真相。在台灣的“中央研究院”在其所編《中國民國史事日誌》中,在1948年12月2日“庚”條中,已作如下記載:“招商局‘江亞’輪在吳淞口北炸沉,旅客三千餘人遇難。”承認了江亞輪是被炸沉。

建國後打撈工作

打撈“江亞”輪的計畫始於1949年初。招商局先通過駐日代表團在東京邀聘打撈專家等8人於1月17日抵滬。20日,由招商局海事課課長范侖陪同,乘“濟安”輪前往出事地點察勘。因風浪大於25日返回。3月中旬,日打撈商再度來滬,預算全部打撈費需19萬美元。後來,招商局又請了一個美國打撈商到沉船地點觀察,認為沒有辦法打撈,只能炸掉它。以後由於潮流衝擊等作用,“江亞”輪逐漸斷裂成兩段。
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從政治角度考慮,同時也為清浚航道,決定打撈“江亞”輪。當年第二季度,打撈工程局開始施工。至8月20日撈起後段,並隨後抬撈進港。10月30日,沉船的前半部分也被抬浮至寶山附近淺灘擱置。前後歷時160余天,終於使沉埋江底的“江亞”輪重見天日。

江亞輪打撈現場

在打撈過程中,秉著對人民負責、告慰死難者及其家屬的人道主義精神,發揚拾金不昧的風格,成立了專門的骨骸、物資收集小組,不論是一節殘損的骨骸還是一件很小的首飾,他們都想辦法將其撈出。有的死者頭骨里滿是爛泥,打撈工人們就用水把它沖洗乾淨,然後裝箱。對所有撈獲的物資,均由拾到人、收集人會同行政領導人三方面當場點清、蓋章、密封,然後送打撈工程局保管,統一交上海市人民委員會處理。據統計,這次打撈共撈獲不完整的骨骸2大箱4小箱,各類首飾上千件,大小金條21根,小金塊5塊,金鐲51隻,金戒指228.5隻,折黃金287兩多。此外還有鑽戒、寶石戒、銀元、銀器、外幣等。這些物品除其中少數的有私人印記還可以辨認外,絕大部分無特殊標記。

牽動著死難者家屬的心

“江亞”輪的打撈受到上海各界人民的關注,更牽動著死難者家屬的心。不少人紛紛寫信給上海市人民委員會以及上海打撈工程局,打聽打撈工程的進展,打聽“江亞”輪沉沒的原因,希望見到親人的骨骸,將他們妥善安葬。也有的希望能親眼看到打撈起來的“江亞”輪,希望到該輪沉沒的地方去弔唁死難者的冤魂。在國民黨中央銀行任過職員的黃體安,他的母親和他的結婚才11個月已懷孕的妻子均慘死在“江亞”輪中,屍首一直沒有找到,當年他還特地跑到輪船沉沒地江邊,哀求那裡的潛水員幫他尋找親人的骨骸,可是一直沒有得到。事後他曾多次在黃浦江邊徘徊、眺望,默默地渡過了那個漫長陰冷的冬天。現在他得知人民政府打撈“江亞”輪的訊息後,立即寫信道:“請允許我再看一次“江亞”輪吧,我的母親和妻子是坐在該輪頭等艙三號房間裡的……”悲痛、期望之情溢於言表。
人民政府非常體諒“江亞”輪死難者家屬們的心情,迅速成立了以盛丕華為首的、由各有關方面聯合組成的處理撈獲骨骸和物資委員會,在海關大樓設立辦公室,接待家屬們的來信來電來訪。1957年2月16日和2月20日,委員會分兩次組織了部分遇難者家屬和脫險生還者,前往參觀打撈起來的“江亞”輪殘骸。見到殘骸上的鋼板由外往裡卷的炸孔,他們義憤填膺,紛紛控訴國民黨政府當年散布流言、掩蓋“江亞”輪觸碰水雷爆炸的真相、企圖嫁禍於共產黨的醜惡行徑。委員會在多次召開座談會聽取死難者家屬的意見和要求後,決定清明節前在古北路永安公墓為“江亞”輪死難者骨骸舉行安葬儀式。1957年3月19日,350多位死難者家屬帶著鮮花和香燭,前往參加安葬儀式,憑弔他們的親人。當他們看到花崗石的墓穴和裝著親人骨骸的朱漆骨藏時,紛紛灑下既辛酸又感動的熱淚,心靈上受到極大的慰藉,從心底里感謝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他們的關懷。接著,委員會又把撈獲的有具體標記的飾物發給死難者的家屬沈德甫、陳濟南、襲盈娟等。當他們接到這些沉沒已達9年之久的遺物時,都不禁流下了眼淚。

“江亞”輪的善後處理

1957年4月23日,委員會公布了“江亞”輪撈獲物資善後處理的帳目。總計撈獲物資(除發還給家屬的物品外)折價為29400餘元,修建公墓後結餘的12000餘元由委員會移交上海市救濟會統一處理。至此,“江亞”輪的善後處理方告結束。

修復使用

撈起後的“江亞”輪殘骸雖已斷裂成兩段,但鋼板、機器、鍋爐都還很好,具有修理恢復使用的價值。遵照船舶工業管理局的指令,江南造船廠於1956年8月23日同上海海運管理局簽訂“江亞”號恢復性大修理工程的條款。雙方原則同意將整個修復工程分成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搶修拆卸工程;第二階段為修理改裝工程。改裝設計圖紙以“民主3號”船(原江泰輪,即日制“興泰丸”輪船)的改建圖作為設計修復參考。
為了滿足長江客運的需要,1957年1月,上海海運管理局將此項工程移交長江航運管理局承辦。嗣後,長航局與江南造船廠又簽訂修理契約。

第一階段

同年1月10日,該船的第一階段工作遂即開始,艏段進入一號船塢。2月26日,艉段亦進入船塢。整個工程為前後二段合攏。機器鍋爐拆下,根據具體項目進行勘驗,並進行船上設備的維修保養。以船上現有的情況,測繪管系、機、爐、艙布置圖。第一期工程於1957年6月10日結束。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工程於1957年8月開始。工廠根據長航局提供的布置總圖,改裝機電設備要求進行技術設計和施工設計。然後,以船方批准的設計圖紙進行勘驗,確定修理工程項目。因材料供應跟不上等原因,此項工程於1958年11月完工。
1958年11月30日,“江亞”號客船完成恢復性修理,各項指標達到技術要求。向長江航運管理局交船。

重新啟航

1959年2月4日上午,修復一新的江亞輪出現在張燈結彩的十六鋪碼頭,通體被漆成了亮麗的乳白色,船上滿載當年罹難旅客的家屬和上海各界代表400餘人。上午9時整,隨著一聲汽笛的鳴響,新生的江亞輪正式啟碇試航。兩個小時後,當客輪再次來到當年的蒙難地——橫沙西南白龍港東首的里銅沙江面時,汽笛又一次鳴響,伴隨著綿綿的哀思,渾厚的笛鳴聲在茫茫海天間久久迴蕩……此後,新生的“江亞”輪改為長江內河客貨輪,往返於上海和武漢之間的航線上,重新為祖國的航運事業服務。

改名為“東方紅8號”

1966年11月,“江亞”輪改名為“東方紅8號”。
1979年1月30日,“江峽”輪與“東方紅8號”在南京草鞋峽相撞,“江峽”輪沉沒,經濟損失達500萬元。

後期情況

1983年,“東方紅8號”退役,停泊在武漢港月亮灣碼頭,作為長輪武漢公司船隊的水上基地。2000年6月,“東方紅8號”輾轉賣給溫州拆船個體戶。不料,當年7月8日,船上工作人員在拆卸時,不慎引燃了機艙內油污發生火災,結果輪船被燒得體無完膚。2001年春節前,“東方紅8號”的殘骸被拆毀作廢鋼鐵賣了。但茫茫波濤沉冤魂,悠悠風雨余孤舵,原“江亞”輪上僅存的一隻木質舵輪被保存下來,成為印證此次特大海難歷史的唯一實物標記,現已被寧波浙東海事民俗博物館(天后宮·慶安會館)珍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