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鋪

十六鋪

據《上海名街志》記載,地理意義上的十六鋪始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當時,吳凇江下游有一條支流名上海浦(即今十六鋪處),岸邊逐漸形成聚落,漁民、鹽民、農民等常在此處交換商品,飲酒聚會。 而地名學上“十六鋪”的首現,是清朝的鹹豐、同治年間。為了防禦太平軍進攻,地方官員搞起了團練組織———將上海縣城廂內外的商號建立了一種聯保聯防的“鋪”。由鋪負責鋪內治安,公事由鋪內各商號共同承擔。計畫是劃分為27個鋪,但因種種原因實際上只劃分了16個鋪(從頭鋪到十六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六鋪
  • 建築時間:宋天聖元年(1023年)
  • 引申義:清朝聯保聯防的組織
  • 地點上海
新十六鋪標誌,十六鋪的歷史,十六鋪周邊景點,外灘,豫園,衡山路,多倫路,上海博物館,上海老街,田子坊,M50創意園,8號橋,陸家嘴,人民廣場,世博園,十六鋪周邊交通,

新十六鋪標誌

2009年8月6日,在“2009十六鋪現代服務業高峰論壇”上,一個堪與舊金山、悉尼等著名城市標誌相媲美的新十六鋪標誌(LOGO)正式亮相。此外,早報記者還從會議上獲悉,過去破舊的十六鋪將不復存在,在上海世博會到來之際,它將成為上海城市時尚的新地標。

十六鋪的歷史

鴉片戰爭前,十六鋪以南已建有王家碼頭、董家渡碼頭等10餘座磚石結構踏步式台階碼頭;1846年,江灘出現了為駁船、洋帆船轉卸貨物的木質結構浮碼頭;1866年又造出木質結構固定碼頭;20世紀初,供輪船專用的鋼質浮碼頭、固定碼頭成功建設。 老上海們還能回憶起十六鋪客運碼頭的鼎盛時代:“每天4萬多人次,每年670多萬人次……買票要排隊……白天航班平均半小時就有一趟……上海—重慶1條航線有13條船在開。”直到十多年前,公路、鐵路和航空開始分流了越來越多的客流。 十六鋪碼頭在上海近、現代騰飛的進程中扮演了至關樞紐之角色。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裡是人流、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交換的唯一節點,逐步奠定上海的航運中心地位。而隨後逐漸生髮出來的繁忙商貿市集則讓十六鋪地區成為上海的一個商業中心。 轉折點自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始。一些大的錢莊和商行遷入租界,上海經濟重心北移,南市與十六鋪開始衰退。此後又歷經“一二·八”、“八·一三”兩次戰爭的影響,十六鋪許多地方被炸為廢墟,大商鋪全部搬進租界,昔日盛況漸逝不再。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私營批發商急劇萎縮,以及城市人口消費需求變化等原因,紅火商市不見了蹤影。 擁有近一百五十年歷史的上海十六鋪碼頭,曾是遠東最大的碼頭、上海重要的水上門戶。它見證了中西方商貿交流從小到大,亦見證了上海從小漁村走向繁華大都市。
十六鋪
小東門原名“寶帶門”,門外為十六鋪。街市東臨黃浦江,西瀕丹鳳路,南達老太平弄,北至龍潭路,歷史上南側曾延伸至萬豫碼頭街。此處依水傍城,是上海的水上門戶。明清時代,小東門十六鋪一帶,各地商賈開店設莊,從事沿海和長江流域埠際貿易業務,這裡遂成為農副土特產品的重要集散地。晚清和民國期間,從事埠際貿易的批發行業主要有:
十六鋪地圖十六鋪地圖
糖、海北桂業集中於洋行街(今陽朔路)。閩粵商人在此運銷福建、廣東等地糖霜、海味、桂園和來自海外的海參、燕窩、檀香等貨物,後江浙一帶的糖、南北貨批發商號紛紛遷此營業。抗戰前洋行街有糖、海北桂商號300餘家,並設有交易市場。
糧食、雜糧、油餅業多聚集豆市街等處,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有商號76戶,每年來沙船2000餘艘,年運銷大豆數量不下1000萬石。
十六鋪
水果地貨業分布在大、小裕興街(今平湖路)及中山南路一帶。解放前共有200餘戶,多數系代客買賣的牙行。貨物來自鄰近省縣及福建、廣東、華北、東北等地。
鮮、鹹魚業匯集於今方浜東路、中山東二路等地。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上海有魚行326戶,大都開業於此,並設有專用碼頭。上海解放前夕,十六鋪仍有魚行數十戶,為上海水產品集散地之一。
藥材、參茸業皆集中於里、外鹹瓜街。沿街設有大中型藥材行五六十家,運銷各地藥材,批發業務遍及全國商埠,成為全國藥材六大集散地之一,還出口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街上開設參行30餘戶,約占全市參行總戶數的60—70%。
十六鋪
桐油?麻業多開設在老太平弄、中山南路等處。歷史上著名的恆來、恆美、恆盛興、沈元來、涌盛元、元裕成等大戶,都設於此。
小東門十六鋪又是零售商業中心。抗戰前,這裡聚集一批老店、名店。有協大祥、寶大祥、信大祥棉布店,有何恆昌、大昌祥綢緞局,有德興館、醉白園、大吉樓等菜館,有童涵春堂國藥號、王德大麻油行、萬有全火腿店、王大有銅錫店、吳良材眼鏡店、馮萬通醬園以及曹素功、詹大有、查二妙堂、李鼎和四大筆墨莊。南市最大的百貨公司、遊樂場所——福安公司也開設在這裡。著名的金銀首飾大同行裘天寶、方九霞、景福、老慶雲等6家銀樓開設在方浜路,人稱金銀首飾街。
十六鋪
解放以後,尤其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陸續建立起蔬菜南市場、水產南市場及禽蛋、醃臘、食品、水果、南北貨批發部等一批國營大中型批發單位,開設擁有數百個攤位的外鹹瓜街農貿集市,恢復並新建近百個交易網點,疏通擴大了上海與外省市的物資交流,繼續發揮集散農副土特產品的功能。
東門路人民路相繼遷入上海市第五百貨商店等一批大店;新增求天寶、唐城等一批金飾店;上海市第四食品店、萬有全醃臘總店、元昌參行、馮萬通醬園、上海銅響器商店等商店,經過擴建或裝修,店貌煥然一新,街市更顯繁榮。
十六鋪上海客運總站附近新建綠苑商廈、申客飯店、龍申大酒家以及適應中高檔消費的碧玉池豪華浴室,加上一批中小旅館,總共可提供近900套客房,2000多床位,為過往旅客提供綜合性服務。(上圖1為十六鋪地圖位置,圖2是舊上海的十六鋪,圖3是2004年拆遷前的十六鋪,圖4是2010年世博會重新開放的十六鋪)

十六鋪周邊景點

外灘

又名中山東一路,全長約15公里,是上海的象徵。東面西面為哥德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外灘面對開闊的母親河——黃浦江,背倚造型嚴謹、風格迥異的建築群。早晨,外灘是人們健身的場所;白天,它是繁華熱鬧的遊覽勝地;晚上,則是情侶的戀愛天地。每當華燈初上,外灘各棟建築物燈火輝煌,一座座猶如水晶宮,令海內外遊客讚嘆不已。在這裡,可遠眺對岸陸家嘴地區的新姿,感受綠樹花壇間大都市園林的別樣風味,享受大都市少有的清新空氣和明媚陽光。
景點推薦:萬國建築博覽群、浦發銀行、海關大樓、和平飯店、外灘18號、浦江遊覽

豫園

位於上海老城廂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老城隍廟、豫園商城相連。它是老城廂僅存的明代園林。豫園始建於1559年,完成於1577年,距今400餘年歷史。豫園設計精巧、布局細膩,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集明清兩代園林建築之長,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一顆明珠。清末小刀會起義時,曾以園內點春堂為城北指揮部。豫園內還收藏上百件歷代匾額、碑刻,大都為名家手筆。
豫園1959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推薦:湖心亭、綠波廊、上海老飯店、豫園商城、上海老街

衡山路

始建於1892年,原名貝當路,當時屬法租界地盤,1943年10月更名為衡山路,整條街長2.3公里。衡山路南接商業中心徐家匯,北鄰時尚購物街淮海路,是兩大繁華區域間的幽靜通道。
衡山路休閒的特點在於文化休閒。中唱公司、書畫出版社、新華社均坐落於此,為購買唱片、書籍、藝術品的佳地。在衡山路兩側有歐式風格的人行道隔離欄,仿彈硌路的紅褐色人行道及行道樹蓋板,沿線的多處花園別墅破牆透綠,有多處公共綠地。道路兩旁繁茂的法國梧桐和林蔭中頗具特色的各類高檔歐陸建築,為衡山路增添了濃郁的時尚風情。

多倫路

位於上海虹口區,原名竇樂安路,以曾受到清朝光緒帝接見的英國傳教士竇樂安命名。多倫路號稱“現代文學重鎮”,因為上世紀30年代中國一群左聯作家,如魯迅、茅盾曾在此居住及進行文學交流。
除了名人故居外,多倫路上有許許多多小型的私人收藏博物館,包括目前亞洲最大的一家古錢幣展覽館,以及筷子博物館、南京鐘博物館、文風奇石藏館、藏書票館、集報館、古陶瓷收藏館等。而“老電影”咖啡館、名人茶藝館、山根沙龍等一批特色酒吧、茶室,更讓遊人深切感受著“老上海”的迷人魅力。

上海博物館

坐落於市中心黃金地段的上海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珍貴文物12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該館的“上海博物館珍藏青銅器展覽”“六千年的中國藝術展覽”“上海博物館珍藏瓷器展覽”“明清書法展覽”“揚州八怪展覽”“明末文人書齋展覽”等,曾到香港和日本、美國展出。藏品之豐富、質量之精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
位於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內,是反映上海近代歷史變遷的形象陳列,展示面積達1萬平方米。陳列館徵集文物及其他展品千餘件,採用“融物於景”的場景化展示手法,輔以高科技的技術手段,包括文物、道具、模型、多媒體,集歷史、文化、鑑賞、娛樂於一體,是具有創新理念的陳列;參觀陳列館,猶如穿越歷史,回望一個時代,讓觀眾追尋海上舊夢、景仰現代史實、品味文化上海。

上海老街

原名方浜中路,西起河南南路,東至人民路,全長825米,走進上海老街,你仿佛回到100年前上海的繁華集市。
這條豫園商業旅遊區內的特色街,風格獨具,集旅遊觀光、購物消費、休閒娛樂、文化展示於一體,歷史上曾以廟前大街為名,匯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錢莊、金店、銀樓、酒肆、茶館、戲樓、商行,一直是連線十六鋪(小東門)和城隍廟、豫園地區的人流走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沿街人文景觀使其擁有豐富的商業文化底蘊。全街的商業經營以傳統特色行業為主流,突出傳統民俗文化,營造海派文化氛圍。

田子坊

位於泰康路210弄。田子坊內的一座五層廠房,已改建成都市工業樓宇。在5000平方米內引進了10個國家與地區的藝術人群,他們在這裡設立了設計室、工作室。廠門前有10根旗桿上飄著10面不同國家的旗子,像在開一個小型的國際藝術博覽會。中西方的文化在這裡交融、碰撞,閃爍著光和熱。

M50創意園

前身是上海春明粗紡廠,位於蘇州河南岸半島地帶的莫乾山路50號,占地面積35.45畝,如今這裡保留了上世紀30至90年代民族紡織工業建築50餘棟。
園內駐紮17個國家和地區130餘位藝術家以及畫廊、平面設計、建築師事務所、影視製作、環境藝術設計等,是上海最具規模和影響的創意產業聚集區。這些藝術家及創意設計機構的入駐,營造了蘇州河沿岸濃厚的文化氣息,眾多的國內外遊客慕名而來,M50將吸引更多的創意大師入駐,打造國際化創意園區。

8號橋

位於盧灣區建國中路8至10號,占地700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
整個園區由7棟建築構成,在房屋構成方面沒有做大動作,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布局。進入到園區的業主都是室內設計、雕塑等藝術設計類客戶,因此儘可能地提供交流的平台和豐富的公共空間,讓人有足夠的空間和機會交流變得非常重要。園區由20世紀70年代所建造的上海汽車制動器廠的老廠房改造而成。建築設計、設計諮詢、影業製作、時尚商鋪、休閒餐飲匯集於此,成為一個國內外創意行業交流、推廣、傳播的平台和多功能的時尚創作中心。

陸家嘴

從繁華的南京路外灘隔江相望,占地1.7平方公里,規劃建築面積400萬平方米。浦東陸家嘴,現在已是上海最具魅力的地方,改革開放的象徵。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一片神奇的土地是和兩位古老的上海人連在—起的。這兩位上海人便是明朝的大文學家陸深和他的夫人梅氏。金融中心區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優惠的政策,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的投資者。景區內有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著名建築。

人民廣場

被譽為“城市綠肺”的人民廣場位於市中心,是一個融行政、文化、交通、商業為一體的園林式廣場。廣場北側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北側為上海大劇院,東北側為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南側為上海博物館,人民大道穿越其中。廣場兩側各設17米寬的綠化帶,綠化總面積達8萬平方米。人民廣場已成為融文化、綠化、美化為—體跨世紀的上海政治文化中心。

世博園

位於黃浦江兩岸,浦西部分是1.35平方公里,浦東是3.93平方公里,這一區域也被喻為上海工業史與城市史的“源體”,是上海工業遺產最集中的地方。中國最早的民族鋼鐵企業,最早的外商紗廠,最早的自來水廠,最早的煤氣供熱廠……都是中華民族工業文明的最早印記。
當你步入上海世博會園區,看到的無數意外與精彩,也許最特別的就是這些百年老廠房、老建築的“新面貌”。

十六鋪周邊交通

線路名走向所屬站台(選取最近)
26路
廣元西路虹橋路
新開河路中山東二路
33路
平涼路軍工路
中山東二路新開河路(樞紐站)
55路
南浦大橋↔新江灣城(世界路)
十六鋪
55路大站車
中山南路復興東路
65路
南浦大橋↔北區汽車站
十六鋪
305路
南浦大橋↔上海火車站(北廣場)
307路
三門路新江灣城
中山東二路新開河路(樞紐站)
317路
平涼路軍工路
576路
曲陽路玉田路↔蘆恆路樞紐站
中山東二路金陵東路/中山東二路新開河路
576路區間
吳淞路海寧路↔長清路凌兆路
736路
老西門↔羅山新村
十六鋪
805路
中山東二路新開河路環線
中山東二路新開河路(樞紐站)
866路
中華路王家碼頭路
868路
南浦大橋↔白域路民星路
十六鋪
926路
上海體育館
中山東二路新開河路(樞紐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