汜水城遺址

汜水城遺址

汜水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汜水村周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汜水城遺址
  • 出土地點:河南省滎陽市
遺址概況,歷史沿革,文物保護,

遺址概況

汜水城址一部分在山下,一部分在山上,總面積約45萬平方米。地理坐標為北緯34°51′04.6″,東經113°12′27.7″。城址現存舊跡主要有護城堤、夯土城牆及城內部分街道和老房屋等建築。護城堤分東段、南段、西段和北段四段,首、末分別與山體相抵,走向隨汜水河而定,全長2200餘米,由黃土夯打而成,上窄下寬,橫截面為梯形。夯土城牆主要分布於城址東側山上,大體為西北至東南方向,現存主要為斷續的4段,其中偏南一段最長,全長約400米。一般寬2—4米,最高處約5米,夯層較清晰,厚約0.2米。原衙署建築除存一所外,余均已不存。南部老街道兩側尚有部分店鋪、民宅等古舊房屋。

歷史沿革

汜水城的歷史與汜水縣的設定、演變有密切關係,汜水縣的設立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隋開皇十八年(598),設汜水縣,其治所在今周溝一帶,以瀕臨汜水故名。唐武德四年(621)又分汜水置成皋縣,治成皋。貞觀元年(627)又省入汜水縣,治成皋。武周垂拱四年(688)改汜水為廣武縣,縣治在今汜水鎮趙村一帶,神龍元年(705)復為汜水縣,治仍趙村一帶。開元二十九年(741)移治於武牢。終唐、五代治所未曾變化。宋代汜水城應在老君堂以南,與行慶關同為一地,竹蘆渡之戰,當在其稍北。金、元時期的汜水縣城,應在邢村附近,元至大元年(1308),大水漂沒城郭,乃移治於上街盧醫廟,終元末,未再修汜水縣城。
現存的汜水城,初建於明初(民國十七年,《重修汜水縣誌》則認為“今治城(汜水城)創自隋開皇三年(583),始令為汜水縣,定其址於錦陽川東畔。”)明洪武六年(1373),邑令劉淵修汜水城,北依臥虎山,西、南瀕汜河,隨崗巒彎曲,半高半下,或方或圓,其街道亦隨山勢而轉。明崇禎年間砌為磚城。崇禎十六年(1643)縣令周騰蛟移治於摩天寨。清順治二年(1645)復舊治。以後汜水城未再變化。
清代均為汜水縣的治所。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為汜水和成皋縣的治所。1954年6月,成皋撤併入滎陽縣,從此汜水城結束了長期作為地方縣級政府行政中心的地位。

文物保護

1987年5月6日被滎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滎陽縣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