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泗橋

汀泗橋

汀泗橋鎮鹹寧市中心鎮,鹹安區“南大門”,因始建於1247年的湖北省最古老的石拱橋——— “丁四”橋而得名,2008年獲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

汀泗橋北伐戰役遺址位於鹹寧市汀泗橋火車站北約500米的京廣鐵路西側山頭上,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湖北省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汀泗橋
  • 地理位置:鹹寧市汀泗橋
  • 歷史事件:1926年汀泗橋北伐戰役
  • 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成就:湖北省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紀念館面積:2500平方米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湖北省鹹寧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基本簡介,戰役陣容,歷史背景,地理位置,戰鬥經過,戰鬥結果,歷史評價,革命英雄,緬懷先烈,紀念郵票,旅遊資源,戰役遺址,

基本簡介

北伐戰爭遺址——汀(tīng)泗(sì)橋
第一次國內革命軍戰爭時期,以共產黨員為骨幹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吳佩孚的北洋軍在此展開一場空前激戰,大敗北洋軍,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1929年為紀念陣亡將士,特修建了碑、亭、墓。解放後,人民政府又多次撥款維修,並修建了紀念館。現陵園主體建築有紀念碑、六柱亭、烈士墓、紀念館等,占地2500平方米。

戰役陣容

歷史背景

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在北伐征戰的征途中曾在鹹寧的汀泗橋、鹹寧縣城、賀勝橋與直系軍閥吳佩孚的軍隊進行過激烈戰鬥。其中汀泗橋戰役威震中外,聞名寰宇,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北伐汀泗橋戰役紀念館北伐汀泗橋戰役紀念館
北伐戰爭由葉挺獨立團於1926年5月20日奉命進入湖南,增援唐生智部而拉開序幕。7月9日國民革命軍正式誓師北伐,當時國民革命軍的軍事力量與吳佩孚、張作霖、孫傳芳三大軍閥相比,顯然是敵強我弱。據此,北伐軍採取了先打吳佩孚,再打孫傳芳的戰略部署。於是,國民革命軍入湘作戰,攻克湖南以後便迅速形成挺進湖北、直逼武漢的態勢。
為了打開通往武漢的道路,肅清湖北境內的軍閥,國民革命軍分幾路軍向武漢進逼,其中以共產黨人葉挺率領的獨立團所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從湖南進入湖北後,從蒲圻中伙鋪、官塘驛一帶追敵至鹹寧汀泗橋,與敵人展開了激戰,史稱汀泗橋戰役

地理位置

汀泗橋鎮是當時粵漢鐵路線上的一個小鎮,當年的汀泗橋鎮以汀泗河為界,河西屬蒲坼縣,河東屬鹹寧縣,解放後為了便於市政建設和管理統一划歸鹹寧縣管理。汀泗橋鎮是鹹寧的南大門,也是通往武漢的必經要隘,鎮東有一片比較陡峭和起伏連綿的山崗,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名叫塔腦山,敵軍的陣地就設在這片山崗之上。汀泗河蜿轉曲折自西南向北斜穿汀泗橋鎮,沿山崗西腳流過,時逢大水,全鎮三面均被洪水包圍,水深港闊,甚至街道部分路面亦被洪水淹沒,人要通過尚需涉水而行,這樣就為敵軍陣地西面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這裡可以通向敵軍陣地的僅有自西向東北之粵漢鐵路的一座鐵橋,但又被敵人的火力嚴密封鎖,難以逾越。在敵人陣地,汀泗河流經這裡,當時因漲洪水,也是一片汪洋,這一形勢又成為敵軍陣地北面之屏障。但在敵人陣地之東南兩面,地勢較高,並未淹水,儘管敵軍有居高臨下之便,北伐軍需要冒仰攻之險,但畢竟無隔水之難,北伐軍還是可以在此布陣向敵人發起進攻。所以說就敵軍的陣地而言並非三面環水,以往的一些史書均把汀泗橋鎮的三面環水與敵軍陣地也是否三面環水混為一談實屬誤解。不過,敵軍陣地雖然不是三面環水,但是其陣地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堪稱天險,這是不容置疑的。

戰鬥經過

為阻止北伐軍向北挺進,敵軍在汀泗橋一帶集中了兩萬兵力,其中包括從湖南汨羅、岳陽一線潰逃下來的殘部,也有從平江、通城一線潰逃下來的敵軍,亦有從武漢增援過來的敵人。史書稱汀泗橋戰役吳佩孚親自督陣應為不實,大量史料佐證,汀泗橋戰役的過程中,吳佩孚當時在武漢,並未到達汀泗橋。
1926年月22日,北伐軍進入湖北通城縣,當地革命志士吳國珍等熱血青年毅然投奔北伐軍第4軍葉挺獨立團,並秘密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國民革命軍以第十師為右翼,自古塘角至張興國一線向敵人進攻;以第十二師為左翼自張興國至鐵路一線向敵人攻擊。葉挺獨立團為總預備隊,獨立團在攻打汀泗橋之前,於八月二十五日在蒲圻中伙鋪截擊了向汀泗橋退卻之敵孫建業部之第二團,俘獲自團長以下官兵四百多人,首立戰功。
26日清晨,北伐軍第十二師以第三十五團為先鋒,獨立團、炮兵營及師部相隨,自中伙鋪出發向汀泗橋攻擊。同時北伐軍第十師以第三十團為先鋒、第二十九團為中路、二十八團炮兵營及後備隊,依次從山峽衝出發,向汀泗橋西南的赤崗亭方向挺進,第三十六團則從石坑渡起程,以其第一營為前鋒向汀泗橋右翼前進。
26日上午10時半左右,北伐軍第十二師第三十五團尖兵連進抵敵軍前哨陣地高豬山,雙方交火,汀泗橋戰役正式打響。此時敵軍欲退至鐵路橋以東,第三十五團因受敵人機關槍封鎖,無法越過鐵路,兩軍隔河相峙。正午,第三十六團從上游越過汀泗河,進抵汀泗橋東南邊高地附近梅董一帶,因敵軍居高臨下大力掃射,不易前進,於是疏散隊形,偵察敵人陣地配備情況,待增援部隊到來,再作齊頭並進。當第十師行至駱家灣附近時,聽到汀泗橋方向槍炮聲甚密,知第十二師己與敵軍接戰,部隊迅速前進,並以第二十八團、第二十九團向三十六團右翼延伸,到達絲茅窩一帶,三十團向三十六團左翼布陣。獨立團一營同時在三十六團後方張興國布陣,以便策應各方。北伐軍在形成對敵軍陣地半月形的包圍之後,開始攻擊,炮兵也開始向正面的敵軍進行攻擊,激戰一天,北伐軍無所進展,一時兩軍形成膠著狀態。
北伐英雄紀念碑北伐英雄紀念碑
當時吳佩孚的增援部隊不日可到,孫傳芳也正調兵進入江西,國民革命軍士氣旺盛,裝備不良;勇於進攻,不長防禦。此時如敵人援軍一到,北伐軍勢必陷入被動,戰鬥只能速戰速決。二十六日當晚北伐軍接受三十六團團長黃琪翔的建議;全線夜襲,突破敵人高地,獨立團團長葉挺也建議派部隊繞道古塘角,抄攻敵軍背後,使敵軍腹背受擊。夜十二時,三十六團、二十八團、二十九團乘著黑暗逼近敵人陣地,敵人槍炮聲不斷,而國民革命軍銜枚以進,一槍不發,待接近敵人陣地後,用刺刀衝破敵軍中部陣地,占領了敵軍陣地數處,為總攻奪得了有利的據點數處。27日清晨,北伐軍全線發起進攻,三十團及獨立一營亦加入戰鬥。這時敵軍數次組織反攻,妄圖奪回失地,終因北伐軍奮勇還擊,未能得逞。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塔腦山、石鼓嶺相繼被北伐軍占領,敵軍陣線破裂,開始向鹹寧城關方向撤退,其中一部分敵軍被二十八團截擊繳械。
27日晨四時,左翼的北伐軍十二師隔鐵路橋與敵相峙,實施抄攻敵人後背之計畫。獨立團在當地民眾引導下經彭碑、尖山於27日上午七點多鐘到達古塘角附近的鐵路時,正值敵軍有秩序地撤退,經獨立團突然攻擊,頓時變為潰逃,一部分敵軍被繳械。應該說葉挺獨立團繞道古塘角抄攻敵後的軍事行動,只是起到了加速敵人由有秩序撤退變為大潰逃的功效。

戰鬥結果

汀泗橋戰役中北伐軍共俘虜敵軍官佐一百五十七人,士兵二千二百九十六人,繳獲了大量的槍枝彈藥。現汀泗橋戰役陳列館中所列繳獲敵軍槍械的數字,筆者認為有些無據可考。有資料證明,有數以千計的敵軍被擊斃、擊傷或死於自己的督戰隊刀槍之下,也有在潰逃中慌不擇路溺水喪命的,這應是事實。
整個汀泗橋戰役,自26日上午10時半三十五團在高豬山與敵軍接火,到27日上午9時汀泗橋東南高地戰鬥勝利結束,前後僅用二十二個半小時時間。以前有些書刊說:汀泗橋戰役雙方各有幾萬人參戰,打了三天三夜,敵我雙方爭奪汀泗橋數易其手應屬傳聞。

歷史評價

北伐戰爭是在國共合作條件下舉行的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正義的革命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北伐軍廣大官兵表現了高度的愛國主義和為革命勇於獻身的精神,共產黨人更是起了先鋒模範作用。由共產黨直接領導的,以共產黨員為骨幹的葉挺獨立團發揚了不怕犧牲、英勇善戰的風格,更是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他們為那場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出色的貢獻。
北伐戰爭中,尤其是汀泗橋戰役中,全國人民,特別是鹹寧人民的大力支持,也是贏得那場戰爭的重要原因。鹹寧人民長期處於反動軍閥的統治之下,軍閥吳佩孚的軍隊和地方反動政權對鹹寧人民長期橫徵暴斂,鹹寧人民早已對他們恨之入骨。汀泗橋戰役前夕,一九二六年後來的七月,中共湖北省委派共產黨員聶宏鈞到鹹寧,並在汀泗橋組織了有工會、農民協會會員參加的鐵路破壞隊,配合北伐,切斷敵軍後路。在戰鬥打響以後農協會員和民眾,積極為北伐軍送茶送飯,救護傷員,協助北伐軍構築工事,同時還主動為北伐軍提供情報,擔任嚮導。
汀泗橋戰役中,葉挺獨立團繞道古塘角,從後路襲擊敵軍的這一軍事行動,就是由當地居民提出建議並擔任嚮導的。當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到達鹹寧時,鹹寧各界民眾數萬人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大會,表達了鹹寧人民對北伐軍的熱烈歡迎和支持,給北伐軍官兵以巨大鼓舞。
汀泗橋戰役中,北伐軍共有將士一百三十四人犧牲,鹹寧人民將這些烈士的遺骨安葬在汀泗橋的西山上,這些革命先烈把他們的鮮血灑在鹹寧這塊土地上,這是鹹寧人民的光榮。一九二九年十月國民政府當局在汀泗橋西山為犧牲的革命烈士修建了烈士墓、烈士紀念碑、紀念亭。紀念碑碑文由當時國民政府官員胡漢民題寫。碑文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北伐陣亡將士紀念碑”。從大量史料上看,當時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也參加了汀泗橋、賀勝橋戰役,紀念碑文並未提起,不知何故。真正原因如從政治背景中去尋找,也許有答案,這就是史學家的事了。

革命英雄

北伐軍進入鹹寧後,鹹寧地區土生土長的革命志士吳國珍帶領動多名熱血青年毅然投奔北伐軍。吳國珍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於攻打汀泗橋、賀勝橋等北伐戰爭中屢立奇功,吳國珍軍職迅速晉升。“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吳國珍同志立場堅定選擇了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革命道路,率部隨葉挺參加加了南昌起義。在第四次反“圍剿”時期,吳國珍被任命為紅三師副師長,成為湘鄂地區的早期紅軍革命將領之一。吳國珍1926年曾隨葉挺獨立團攻打汀泗橋,時隔七年後的1933年秋,吳國珍再次戰鬥在汀泗橋,率領紅三師的部分人馬攻打鎮保全團,不幸中彈犧牲於汀泗橋頭。

緬懷先烈

全國解放以後,黨和政府對汀泗橋戰役遺址進行了修繕,並派專人看護,1988年1月1日國務院將汀泗橋定為“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葉劍英元帥題字;“北伐先鋒”,說明國家對革命先烈的緬懷。

紀念郵票

為紀念北伐戰爭六十五周年、七十周年和七十五周年,鹹寧市郵政局於1990年、1996年、2001年分別刻制紀念郵戳各一枚,發行紀念封一枚,郵戳和紀念封分別以汀泗橋和紀念碑為主圖案,以紀念、宣傳汀泗橋戰役和遺址。通過這幾枚郵戳和紀念封,以使人們思考北伐戰爭,紀念汀泗橋戰役,讓人們從中受到更多的教益。
鹹寧人民當年為北伐軍在鹹寧作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北伐戰爭的勝利又極大地教育鼓舞了鹹寧人民。汀泗橋戰役這座在北伐戰爭中樹立起來的歷史豐碑,將永載史冊,也將永遠樹立在鹹寧人民的心中。今天,我們認為應當通過郵票紀念那些為贏得汀泗橋戰役的勝利而獻身的先烈們,通過郵票再現那段光輝的中國革命鬥爭歷史。

旅遊資源

汀泗橋的歷史文化底蘊絕不在周莊之下,而且,更有葉挺北伐鐵軍汀泗橋戰役的名聲,它的價值之大,寫進了各種版本的黨史教材和近現代史著作,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著周莊不可比擬的巨大傳播價值。
汀泗橋也有著古老的文化和獨特的水鄉景色。
一條小河貫穿全鎮,古老的汀泗橋跨河而起,訴說著千年滄桑。傳說千年之前,一位姓丁的百姓積終生之蓄,修建了這座小橋,後人為紀念他,命名為“丁四橋”,再經文人墨客助興,在“丁”和“四”兩個字前加了三點水,遂成現在名稱。
小河有碼頭,供江南特有的小木船停靠用的。過去汀泗橋是個水陸碼頭,商業的興盛是古鎮興起的原因。
當年的繁盛已不復存在,街巷的青石板路猶存,曲曲彎彎,如煙如夢。與之強烈對比的,還有近百年前當地鄉紳修建的中西合璧式房屋,那白粉牆上起的弧形卷門卷窗,分明有著西風東漸的痕跡。這所房子當年被北伐軍當作了指揮部,槍影彈痕,又添一層色彩。

戰役遺址

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占地面積20 萬平方米,重點保護區一個是馬家山,另一個是塔垴山。京廣鐵路從這兩座山山腳下穿過。馬家山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有大門樓、烈士紀念亭、碑、墓及陳列室,周邊設有護欄。整座山柏樹撐天,樹木成排,花草成片,綠化規劃布局合理。遺址大門和烈士紀念碑、亭的建築風格,設計容為一體,門樓採用綠色花崗石,鐵門用鑄鐵和方管燒接而成,門樓頂部有葉劍英親筆題詞“北伐先鋒”楷體字樣。烈士紀念碑位於烈士墓前5米處,與墓成中軸線對稱布局,碑占地面積為9.33平方米,高5.2米,為乳白色麻質花崗岩砌制,基座高0.32米正方形,每角設方形立柱一根,高0.64米,邊長0.275米,柱頭為半球形,碑座為四邊形,高1.5米,碑身為四方錐體型,在碑身四個面上都鐫刻著“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北伐陣亡將士紀念碑”,胡以民題詞的隸書字樣,最上方有國民黨黨徽圖案。烈士墓冢占地面積為54.67平方米,墓首為四柱三間式牌坊,中刻碑一塊,其上刻有“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陣亡將士之墓,民國十八年十月立”等字樣。
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
紀念館經烈士墓冢前幾步下五級台階至陳列室門上掛有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紀念館,紀念館內注有簡介,圖片及說明,內容分別為:北伐風雲、汀泗鏊戰、名將風範和業績永存四大部分,左邊是玻璃櫥窗,櫥窗記憶體放有當年北伐軍用過的兵器及用品和一些實物資料。塔垴山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現存有老鐵橋和古石橋、碉堡、炮台、戰壕、貓耳洞,這裡曾是北伐戰役時期雙方交戰爭奪的重要戰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