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西域

永遠的西域

《永遠的西域:古代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內容簡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短短的詩句流傳千古,飽含了人們對漢唐西域生活的多少憧憬與追憶!從中亞到南亞、自西亞至歐洲,歐亞大陸這大片地區盡屬漢唐人眼中的西域。西域是我們歷史記憶中的永恆主題,而漢地與西域也在經意與不經意間改寫著彼此的歷史。

六場講座,300餘幅配圖,描繪出古代中國與世界互動的生動圖景。

基本介紹

  • 書名:永遠的西域
  • 作者:徐波
  • ISBN:9787546117478
  • 頁數:239頁
  • 出版社黃山書社
  • 出版時間:2011年6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叢書名:在中華世紀壇聽講座
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文摘,

編輯推薦

《永遠的西域:古代中國與世界的互動》編輯推薦: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2006年至2011年舉辦了多次展示世界文明輝煌歷史的主題展覽,如“偉大的世界文明”、“秦漢—羅馬文明”、“世界文明與中國”等,同時組織國內一線專家學者在館內圍繞同一主題做系列講座,《永遠的西域:古代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即為這些講座的講稿彙編。文中插入大量的展覽圖片,極具鑑賞和收藏價值。《永遠的西域:古代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最大特點是保留了講稿的行文風格,還原講座現場,使得圖書既有學理的權威性,又具備閱讀的趣味性,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過程中獲得了知識和美的享受。
永遠的西域

作者簡介

徐波,知名國際時政雙周刊《世界知識》主編,曾任高校教師,從事國際關係與世界歷史相關工作20餘年,有著、譯、編各種學術著作多種。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中國—印度友好協會理事。2007年起為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專家委員會成員,主持並參與主講“偉大的世界文明”等系列講座。

目錄

漢唐中國的“西域”情結——中國與西亞中亞的政治和文化互動
漢與羅馬:失之交臂的千年遺憾
歐亞大陸的蝴蝶效應:漢唐帝國怎樣改寫世界歷史

文摘

歐亞大陸的蝴蝶效應
——漢唐帝國怎樣重構世界版圖
一隻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可能會在千里萬里之外掀起一場風暴。因為它的翅膀振動了周圍的空氣,這種振動一波一波傳導開去,可能會在很遠之外,或者很長時間之後,造成很大的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位相距700年的帝王,就是這樣兩隻蝴蝶。他們在各自的首都長安城裡做出了一項決定,卻在不經意間給歐亞大陸造成了長久的影響,而這種影響至今仍在被我們感覺到。
我們在上次的講座中講到,漢與羅馬兩大帝國同時存在,卻因為種種原因失之交臂,沒有建立起正式的官方聯繫。但是歷史的魅力就在於,往往於不經意間產生出人預料的結果。兩漢帝國沒能與羅馬建立聯繫,但是兩漢都受到匈奴的嚴重威脅,都對匈奴進行了沉重的打擊,打擊匈奴的戰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誰也不會想到這些勝利的結果卻在很久以後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覆滅,從而改變了歐洲的歷史進程。漢朝的歷史竟以這樣的方式與羅馬的歷史聯繫在了一起,而漢武帝就是扇動翅膀的第一隻蝴蝶。
更出人預料的是,數百年後歷史重演。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中國史籍中稱之為拂菻)又在地中海東部屹立了1000年,而其最終的滅亡,源頭竟在於唐太宗的一個決定。唐太宗作出打擊突厥的決定,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更加劇烈與深遠,甚至可是說改變了整個歐亞大陸的歷史進程,而這一影響在直到今天的國際政治中依然能夠時時被感覺到。唐太宗就成了扇動翅膀的另一隻蝴蝶。
為什麼歐亞大陸會有這樣的蝴蝶效應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
關於匈奴人遭到兩漢王朝打擊之後覆滅西遷、進入歐洲,攪動並參與了推翻羅馬帝國的進程這樣一個命題,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我們在以前的幾次講座中曾經多次講到兩漢對匈奴的打擊,匈奴自從戰國以來開始進入中國內地人們的視野,戰國末期的趙國,秦、西漢、東漢都曾對匈奴進行過戰爭。
兩漢接連對匈奴發動了幾次決定性的大規模的打擊。漢武帝時期,匈奴正處在最強盛時代,武帝用衛青、霍去病數次大敗匈奴,肅清了在漢朝邊界以北的匈奴勢力,打破了匈奴的強盛局面。但是,隨著西漢的衰落和王莽時期的出現,漢對匈奴的力量有所下降,所以在兩漢之交,匈奴再次強盛,並且稱霸西域,控制了西域很多小國,威脅東漢的安全。就在這時,由於內斗及發生天災,匈奴又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向東漢稱臣,而經過一段休養生息的東漢,改變了消極防禦的做法,開始對北匈奴發起反擊。但是北匈奴控制著許多西域國家,依然有力量不斷入侵東漢西部邊界。這樣,從漢明帝起,東漢又對匈奴進行了一系列打擊,我們在第一講“漢唐中國的西域情結”中,講到了在這種情況下竇固出擊匈奴,而班超在西域建功立業的故事。
就在班超經營西域的同時,東漢也在正面發兵進攻北匈奴。此時北匈奴看來氣數已盡,再次接連發生內亂,好幾個貴族率部降漢,南匈奴也乘機向北匈奴發起攻擊,新近興起的鮮卑人則一舉占領了其故地蒙古高原。
就在這種情況下,東漢聯合南匈奴,對北匈奴發起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車騎將軍竇憲等會同南匈奴幾支大軍分別出擊,在涿邪山會合,然後在稽落山(都在今蒙古國境內)大破北匈奴,並乘勝窮追,“斬名王以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出塞3000餘里,登燕然山(今蒙古境內杭愛山),令班固作銘,刻石記功而還。
乘此大勝,竇憲於公元91年遣右校尉耿夔等人,在金微山(現阿爾泰山)發動了最後一戰,大破北匈奴部眾,取得了徹底勝利,北匈奴單于逃走,不知所在。
“逃走(逃亡)不知所在”,這六個字是中國史籍對長達幾個世紀的內地與匈奴戰爭的最後結局的記載。歸附了東漢的南匈奴被安置在接近中原內地的地區,跟中原的其他民族居住在一起,後來趁中原王朝內亂而介入紛爭,參與了所謂“五胡亂華”,在中國歷史上寫下許多有名的篇章,但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被漢民族同化。也有匈奴餘部因為鮮卑占據了他們的故地,不得已也自稱鮮卑人,被鮮卑同化。
那么“逃亡不知所在”的北單于哪裡去了?《後漢書》記載,耿夔大勝後率兵“出塞五千餘里而還,自漢出師所未嘗至也”,自漢朝出兵以來從未到過這么遠的地方,但是再也找不到他們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