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霽虹橋

永平霽虹橋

永平霽虹橋飛駕於永平縣岩洞鄉和保山市平坡鄉的瀾滄江上,滇緬公路修通之前霽虹橋一直是滇西交通的要衝,民國年間仍基本維持原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永平霽虹橋
  • 地理位置:永平縣岩洞鄉和保山市平坡鄉的瀾滄江上
  • 拼音:Yongping Ji Hongqiao
  • 建造時間:公元1465-1487
起源,霽虹橋,竹索吊橋,橋概況,地圖信息,

起源

瀾滄江兩岸山大谷深,懸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險灘眾多,水量隨季節變化,給航運帶來不便。"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險"。幾千年來,居住在兩岸的各族人民,為征服這一天險,在江上開闢了無數的渡口,架設了許多橋樑,其中,歷史最悠久的就是"蘭津古渡"了。

霽虹橋

博南山與羅岷山絕壁對峙的瀾滄江邊就是蘭津古渡,這是走永昌道的必經之路,渡口附近有兩座橋墩,建有一座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鐵索橋--霽虹橋。相傳從前每天清早橋亭大門未開時,等候過橋的商旅、人馬可以排成五、六里長的隊伍。

竹索吊橋

蘭津渡在南詔時就已建有竹索吊橋。元代曾換成木橋,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改建鐵索吊橋,名"霽虹橋"。明崇禎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過霽虹橋,鐵索橋東"臨流設關,鞏石為門,內倚東崖,建武侯祠及稅局;橋之西,鞏關亦如之,內倚西崖,建樓台並記創橋者"。此橋為"迤西咽喉,千百載不能改也"(《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八》)。今天的鐵索橋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康熙為此橋親題"虹飛彼岸",故在東岸增闢"御書樓"。後鐵纜常蝕,兵禍常生,屢壞屢修。

橋概況

南北有關樓,兩端建柵門,立稅卡;西岸橋頭有碉堡,臨江扼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橋長115米,寬3.8米,淨跨56.2米,由18根粗大的鐵鏈為骨骼,承重底鏈為16根,排列成2、4、4、4、2的形式,另有兩根為扶手,每邊約用30根高約1.5米的鐵條將扶手索和外邊底索之間連結起來,形成欄桿狀。底部約隔6米有一道鐵夾板,將16根底索鎖住,上鋪橫板,用鉛絲綁紮在鐵鏈上,各板之間,再用木條和抓釘和牢。兩岸築成半圓形橋墩,鐵鏈兩頭鉚死在兩岸橋台上,西岸為徒崖,東岸是險峰,下面是滔滔江水,十分險要。橋兩端建有橋亭關樓。崖腳路旁有一古老的鐵樁,頂呈蘑菇形,露出地面約80厘米,周長約72厘米。相傳為明代繫舟之柱。
到霽虹橋,有東西二路。東路由大理至永平杉陽,然後沿博南山盤旋而下直至江邊;西路從保山經水寨,至橋邊。二者相較,東路較平,且古蹟較多,"古道"風味較濃。
佇立霽虹橋頭,上流百米之外瀾滄江銀花雪浪,近前卻水流悠緩。當年徐霞客曾以"渾然逝,淵
然寂,其深莫測"描繪了這裡的水流態勢。由於古道、摩崖、橋樑,與滇西地區的開發有密切的聯繫,在歷史、文化、橋樑建築等多方面有科學價值。

地圖信息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岩洞鄉和保山市平坡鄉的瀾滄江上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