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縣(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縣)

永平縣(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永平是一個山區民族縣。在全縣總面積中,高山占8.1%,山地占85.7%,河谷平壩占6.2%。2007年末,全縣實有耕地面積19.6萬畝,人均1.09畝。永平境內居住著漢、彝、回、白、苗、傈僳等22個民族,2007年末全縣總人口為17.93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2人,其中:少數民族2.3萬人,占全縣總人的14.5%,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縣。

2019年4月30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決定永平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永平縣
  • 外文名稱:Yong Ping
  • 行政區類別:雲南省
  • 所屬地區:雲南省大理
  • 下轄地區:博南鎮、龍門鄉、杉陽鎮、龍街鎮、水泄鄉、廠街鄉、北斗鄉
  • 政府駐地:永平縣城博南東路1號
  • 電話區號:0872
  • 郵政區碼:672600
  • 地理位置:東經99°38',北緯25°24'
  • 面積:4934平方公里
  • 人口:17.52萬人(2010年)
  • 方言:多民族語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大鹼塘、玉皇閣、寶台山、金光寺
  • 行政代碼:532928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地形,水文,氣候,自然資源,水利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發展,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衛生,保障,旅遊資源,文物古蹟,旅遊景點,土特產,

歷史沿革

公元一世紀以前,永平屬哀牢國
公元69年,哀牢國歸附漢朝,漢朝在其地設定永昌郡。永平屬永昌郡博南縣。據《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屬,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是為永平立縣之始。“博南”一詞,系境內一座大山之名,因為博南山山勢雄峻,綿延百里,是博南古道必經的重要山脈,故以山名,取名博南縣
蜀漢西晉時期,永平仍屬永昌郡博南縣;西晉之後,永昌郡名存實亡,永平境為當地哀牢人土目把持自治。
公元794年,南詔國在漢永昌郡地置永昌節度,在漢博南縣地置勝鄉郡,永平屬永昌節度下轄的勝鄉郡。大理國時期,廢永昌節度,改置永昌府,永平仍稱勝鄉郡,隸屬永昌府管轄。
公元1257年,忽必烈滅大理國後,廢除郡縣制,改設萬戶府、千戶所,永平改稱千戶所,屬大理萬戶府管轄。1273年,取消萬戶府,千戶所之設定,行省以下改為路、州、府、縣四級設定。公元1274年,借東漢明帝“永平”年號為名,改置永平千戶所為永平縣,隸屬永昌府管轄。據《永平縣誌》載,“永平”二字的含義有兩種說法:其一、元代為紀念東漢明帝“永平”中始置博南縣的功績,故以漢明帝年號“永平”二字為縣名。其二、元代為安定社會秩序,故取縣名“永平”,寓意社會“永遠安定太平”。
公元1312年,瑞麗江河谷盆地的傣族頭人思汗法吞併周邊地區、建立“勐卯弄”(麓川國);公元1316年,“勐卯弄”(麓川國)向東擴張,曾占領永平地、後又放棄;公元1343年,元朝軍隊進攻“勐卯弄”(麓川國)、被“勐卯弄”(麓川國)軍隊追擊至漾濞江一帶,永平又被“勐卯弄”(麓川國)占據。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元朝,元朝在其控制區域置平緬宣慰司。永平屬平緬宣慰司永昌地。
公元1382年,明朝占領“勐卯弄”(平緬宣慰司)永昌地、置金齒衛;公元1390年,改金齒衛為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公元1456年,廢使司、置永昌鎮;公元1522年,罷鎮、置永昌軍民府,後又取消“軍民”二字,直稱“永昌府”。永昌府名稱在明代雖然幾經變革,但永平與永昌府之間的隸屬關係一直未變。
此外,明代因戰亂後軍用民食需要,曾在雲南境內實行屯田制,開展大規模的屯田活動,設定衛、御、所機構。永平設御,至清代康熙五年(1666年),因為御政弊端百出,遂裁撤,屯賦並縣。
清初沿襲明制。清末實行“廳、道”制,永平屬迤西道。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1913年)雲南軍政府成立,廢除清代府、廳、州,但保留縣制,改清代迤西道為滇西道,次年,又改稱騰越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廳道制,推行省縣兩級制,永平遂脫離永昌府,直屬省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雲南全省設十二個政務視察區,二十三年(1934年),增劃為十六個視察區,二十七年(1938年),改政務視察區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在保山設第十二督察專員公署,永平重新劃歸其管轄。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十二月九日,雲南和平起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12月28日,經中共滇西北地委呈報中共桂滇黔區黨委批准,永平縣由保山劃歸大理區。1950年1月,永平縣劃歸滇西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及大理地區行政公署。1956年11月,大理白族治州建立,永平縣隸屬其管轄。1958年10月,雲龍、永平兩縣合併,稱永平縣。1961年3月,又恢復原永平、雲龍兩縣原建置至今。

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3年永平縣面積2884平方千米,轄3個鎮、1個鄉、3個民族鄉;1個居委會、72個行政村。
名稱面積人口所轄村鎮政府駐地
410平方千米
4.70萬人
勝泉、蘇屯、沙魯、卓潘、坡腳、七屯、桃新、新田、花橋、初一鋪、青羊廠、曲硐、東莊
老街
472平方千米
4.40萬人
杉陽、普棚、阿海寨、岩硐、仁壽、興隆、小寨、永和、金河、松坡、盤龍、抱龍。
杉陽
464平方千米
2.20萬人
龍街、古富、普渡、上、邑俚、貴口、田心、桂新、青禾早、安吉、羊街
龍街
297平方千米
1.20萬人
官上、石家、龍門、光映、大龍午、大坪坦、李子樹
迤羊街
363平方千米
1.90萬人
楊柳樹、岩北、七昌、岔路、爐塘、老鷹坡、三村、界面、瓦金、瓦畔、義路
廠街
396平方千米
1.64萬人
水泄、阿林、阿波、文庫、咱咧、世興、樂把、瓦廠、獅子窩
牛街河
482平方千米
1.26萬人
北斗、梅花、上寨、新、黃連、六米、黑豆場、雙河、栗樹坪
北斗

地理環境

永平縣

位置

永平縣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東鄰漾濞彝族自治縣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接昌寧縣,西隔瀾滄江與保山市分治,北與雲龍縣山水相連。東西最大橫距64.5千米,南北最大縱距77千米,永平縣土地總面積2884平方千米。
永平縣(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縣)

地形

永平縣地處雲嶺山脈分支博南山和雲台山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點2933米(青神龍山),最低海拔點1130米(漁壩平坦),縣城海拔1620米。

水文

境內銀江河為縣內主要河流,由西北向東南縱貫縣境,最後注入瀾滄江。過境河流有瀾滄江、順濞河。銀江河之東、順濞河之西是雲台山,銀江河之西、瀾滄江之東是博南山,形成三河夾兩山,高山、河流、壩子縱橫交錯的獨特地形。

氣候

永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立體氣候較為明顯。年平均氣溫15.9℃,最高氣溫31.5℃,最低氣溫-2.4℃;年霜期103天,年日照2062.8小時,年降雨量678.6毫米,年均風速1.4米∕秒。由於境內海拔差異大,地區性氣溫差異也較大,故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之說。

自然資源

水利資源

永平縣境內地質結構複雜,地形切割較大,水文地質條件優越,形成河流較多,永平縣共有大小河流100餘條,其中流程在5公里以上的常流河有31條,均屬瀾滄江水系。據調查,永平縣水資源總量10.08億立方米/年,水能理論蘊藏量13.96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4.67萬千瓦。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3年永平縣已探明的有銅、鈷、銀、錫、砂金、鉛、汞、褐煤、磷、矽、水晶、高嶺土、石灰石等金屬礦15種,非金屬礦12種,其中:褐煤儲量3200萬噸、銅儲量203.66萬噸、高嶺土儲量2800萬噸、花崗岩儲量20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有雲南松、華山松、杉松、高山栲、杜鵑、山茶、香樟、楠木、紅椿、梨、桃、梅、花紅、石榴、香櫞、核桃、花椒等,境內寶台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有高等植物達89科360餘種,其中:尚有第四冰川期遺留下來的水清樹、闕氏木蘭(本蓮花)、杜氏木蓮、爬地柏等;藥用植物有沙參、防風、黃連、芍藥、貝母、百合、龍膽草、天麻、天門冬、草烏等;菌類植物有雞棕、松茸、木耳、香菇、乾巴菌、牛肝菌、奶漿菇等;野生動物資源有狗熊、野豬、豪豬、豹、狼、獐、狐狸、岩羊、猴、穿山甲、飛鼠等;禽類有竹雞、錦雞、鳳凰雞、鸚鵡、孔雀、啄木鳥等。
永平縣(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縣)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永平縣總人口為17.52萬人。7個鄉鎮的人口分布為:博南鎮5.57萬人,杉陽鎮3.74萬人,龍街鎮2.26萬人,龍門鄉1.12萬人,廠街鄉1.86萬人,水泄鄉1.63萬人,北斗鄉1.34萬人。
2010年永平縣家庭戶4.56萬戶,家庭戶人口為17.05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7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90人減少了0.16人。永平縣人口中,男性為8.99萬人,占總人口的51.33%;女性為8.53萬人,占總人口的48.67%。總人口性別比105.46(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6.30下降0.84。
永平縣(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縣)
2010年永平縣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3.40萬人,占總人口的19.41%;15-64歲的人口為12.69萬人,占總人口的72.43%;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43萬人,占總人口的8.1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45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0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42個百分點。
2010年永平縣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0.63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1.24萬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5.17萬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8.27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永平縣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0.68萬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0.39萬人,文盲率由6.28%下降為3.87%,下降了2.41個百分點。

民族

2010年永平縣境內居住著22個民族,漢族、彝族、回族、白族、傈僳族、苗族屬世居民族。2013年末,永平縣總人口為184789人,漢族105305人,占永平縣總人口的56.99%,少數民族79484人,占永平縣總人口的43.01%。其中:彝族51078人,占總人口的27.64%,回族14537人,占總人口的7.78%,白族6954人,占總人口的3.76%,傈僳族3581人,占總人口的1.94%,苗族2386人,占總人口的1.29%,其他民族124人,占總人口的0.07%。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區農業縣。
2010年永平縣轄7個鄉鎮,其中廠街、北斗、水泄屬彝族鄉,占永平縣7個鄉鎮的42.8%。在永平縣73個村委會(社區)中有34個民族村村委會,占永平縣73個村委會(社區)的46.6%。各民族呈大雜居、小聚居、散雜居住態勢,漢族人口永平縣均有分布,彝族人口主要分布於廠街、水泄、龍街、北斗、杉陽等5個鄉鎮,回族人口主要分布於博南、龍街、廠街、龍門等鄉鎮,白族主要分布於博南、北斗、龍門等鄉鎮,傈僳族主要分布於北斗、水泄、廠街、龍街、杉陽,苗族主要分布於龍街、水泄。

經濟發展

概況

2011年全年生產總值完成21.12億元,增長15.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8億元,增長3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57億元,增長20%;財政總收入完成23866萬元,增長20.1%;財政總支出完成82621萬元,增長30.9%;農民人均純收入4138元,增長35.2%。
2013年永平縣生產總值完成305263萬元,增長11%;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9859萬元,增長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7035萬元,增長14.45%;財政總收入完成33526萬元,增長15.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2637萬元,增長13.3%;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104991萬元,增長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68元,增長13.5%;農民人均純收入5823元,增長17%;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3%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5.09‰,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

第一產業

2013年永平縣糧食總產9.98萬噸、增長3.14%。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54個,永平縣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601個、社員2.28萬戶。核桃種植面積達154.3萬畝,產量5.03萬噸。收購菸葉12.65萬擔,菸農總收入1.6億元。新建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43個,川嬌生豬養殖基地一期建成試養殖。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持續發展。紮實推進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金河水庫全面竣工,東山滑坡治理、蜜蜂河水庫除險加固全面完成,玉皇閣水庫進入實施階段、永平至雲龍公路改線復建工程開工建設。新建“五小水利”工程5000件,解決1.57萬人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完成基本農田永久劃定,改造中低產田地5800畝,整治土地6400畝,營林造林11.54萬畝。實施農村公路提級改造86公里、養護700公里,啟動東莊至寶台山、新橋至縣城等公路提級改造,永保橋碼頭開工建設。改造農村電網195公里。永平縣農業總產值完成184944萬元,增長12.5%。糧食生產、農民增收工作分別被省人民政府表彰為先進單位二等獎和三等獎。
永平縣(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縣)

第二產業

2013年永平縣完成非電工業投資57808萬元,增長59.6%。新發展工業企業12戶、培育規模以上企業2戶,日產4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年產30萬噸精細高嶺土一期工程等項目建成投產,年產15萬噸耐磨損精密鑄件、博南工業(物流)園區基礎設施等項目開工建設。民營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新增工商企業48戶,非公經濟增加值占永平縣生產總值比重達49.2%。質量興縣和標準化戰略加快推進,永啟金屬製品公司“永啟”商標、天然食品公司“杉陽”商標被評定為大理州知名商標。永平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60906萬元,增長29.5%。

第三產業

2013年永平縣簽訂投資協定22個,引進州外實際到位資金22.95億元,增長55%。對外貿易實現“零”的突破,創匯1萬美元。實施BT建設項目5個、融資3541萬元,新增國有資產抵押貸款融資15400萬元。全面完成經濟林木權證核發工作,開展經濟林木權證評估授信273戶2878.5萬元、發放貸款188戶1795.8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永平縣財政用於民生方面的支出達7.36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70.1%。10件惠民實事全面辦結,人民民眾生活持續改善。搶抓教育部定點掛鈎幫扶機遇,加強與復旦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高校名校的交流合作,全面加強各級各類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發放“兩免一補”資金1413萬元,學生營養改善計畫惠及2.02萬名中小學生,新增幼稚園5所,新建和維修加固中國小校舍1.8萬平方米。

衛生

2013年永平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創評為“二級甲等醫院”,實施2個鄉鎮衛生院、10個村衛生室改造提升。城鎮新增就業1568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280人。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報銷新農合補償資金6130萬元、城鎮居民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1696萬元,發放各項養老保險金4609萬元、工傷失業生育保險金214萬元。

保障

2013年永平縣建立常態化臨時救助和敬老節高齡老年人節日慰問制度,城鄉低保、五保供養標準分別提高15%,全年發放城鄉低保、高齡老人保健補助和關愛金及其他救助資金5155萬元。縣殯儀館、縣中心敬老院建成投入使用。

旅遊資源

文物古蹟

永平新光遺址、霽虹橋及蘭津渡、西山寺鳳鳴橋永國寺、雙鶴橋

旅遊景點

寶台山位於永平縣城西南部,地處昌寧、漾濞、巍山3縣市的結合部,總面積9584公頃。境內最高海拔2913米,最低海拔1150米,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森林植被具有從滇南到滇西北過渡的顯著特徵,保存有一批珍稀物種,是省內難得的物種基因庫。區內植被覆蓋率達96.68%,共有各類植物1001種,2005年12月23日,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准設立寶台山為“雲南寶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西南絲綢之路”是中國最早與外國往來的古道之一,博南古道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段,博南古道在永平縣境內綿亘100多公里,是相對較為完好的一段。永平縣現有大小寺廟118個,其中古道沿途的廟宇如:萬松庵、玉皇閣、鐵廠關廟、花橋普照寺、杉陽永國寺和西山寺等。
大鹼塘及玉皇閣
大鹼塘:坐落於城東北約2公里處,東依永雲公路,西靠營盤山

土特產

永平縣特產核桃、大紅花椒、磨盤柿、香菇、雲木耳、白皮大蒜、蜂蜜、臘鵝。
龍門鄉:核桃、桐油、木瓜、花椒。
曲硐回族鄉:臘鵝、核桃仁。
北斗彝族鄉:永平大泡核桃、肉牛、黑山羊、樹頭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