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南古道

博南古道

中國境內的三條絲綢之路(西北的路上絲路、南方的海上絲路和西南方的路上絲路)中,以西南方的路上絲路發展得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紀時便已開通。這條絲路在漢代時稱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稱,既是指從四川出發,經過雲南、緬甸直至印度的商路,博南古道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段,開通於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晉稱“滇緬永昌道”。從大理往西,經順濞橋進入永平,經黃連鋪、叫狗山、北斗鋪、萬松庵、天津鋪、杉松哨、梅花鋪、寶豐寺入永平縣城,又經曲硐桃園鋪、石子坡、小花橋、大花橋、博南山、杉陽街、鳳鳴橋、江頂寺,過霽虹橋進入到保山境內。永平古稱博南(以博南山得名),所以,這一段絲綢之路被稱為“博南古道”。隨著時間的演繹,人們習慣上把南華經祥雲、大理、永平、保山、德宏至緬甸、阿富汗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古道統稱為“博南古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博南古道
  • 地點:雲南大理
  • 時間:公元前105年
  • 背景張騫出使西域
簡介,歷史,考古,博南山碑,鳳鳴橋,意義,

簡介

西南絲路從四川起步,分別走東南面的五赤道和西南面的靈關道,最後匯合於大理,從大理往西,經過漾濞縣城,就進入博南山區。博南是公元1世紀開始沿用的縣名,治所就在今天的永平縣。這條山道是漢武帝於公元前105年前後下令開鑿的(當時稱為博南山道)。古道向西跨過瀾滄江,便進入保山地區。保山是古時的永昌郡、永昌府的治所,也是這一代絲路通過的主要地區,所以「永昌道」便被作為這段古道的名稱了。
博南古道
翻越橫斷山脈搏南山主峰的道路不過百里。但由於博南山山勢險峻、樹林蔭翳、煙霧迷離,山之西麓又有滾滾瀾滄江為天然屏障,於是在山頂形成了軍事上的制高點“丁當關”,成為我國歷史上的軍事前哨,因此博南山成為整條古道上最為重要的一道門檻,盤貫全山的古道則成為整條“蜀身毒道”上最為兇險,也最為著名的一段,被稱為“博南古道”。
站在瀾滄江邊,可見博南山與羅岷山絕壁對峙,旁有蘭津古渡,這是走永昌道的必經之路,渡口附近有兩座橋墩,建有一座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鐵索橋——霽虹橋。相傳那時候每天清早橋亭大門未開時,等候過橋的商旅、人馬以排成五、六里長的隊伍。今天,驛路上還留有深深德馬蹄窩,足以證明那時驛道上馬匹來往頻繁的程度。

歷史

“南方絲綢之路”的開闢
博南古道的開闢,是張騫出使西域的意外收穫。當他歷經千辛萬苦,結果發現到西域各國“從羌中險,羌人惡之,稍北則為匈奴所得”(《史記·大宛傳》),“通蜀身毒道便近,有利無害”(《史記·西南夷傳》)。因此古道的開闢從開始就非同一般商道修建,就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和深遠的軍事目的。
博南古道
公元前138年,張騫受漢武帝派遣出使西域,以聯絡西域各國挾擊匈奴,打開通往西域的道路。張騫在大夏“見蜀布邛竹杖”(據《史記·大宛傳》),他由此推斷西南有一條通往西域的道路,並在歸來後,向漢武帝稟報此事。漢武帝遂派人前往西南夷,尋找開闢“蜀(四川)身毒(印度)道”。但使臣因為受到嶲唐昆明等部落的阻礙沒有尋找到。公元前109年,孝武帝通過再次尋找,打開了這條通道。到公元69年(東漢永平十二年),漢王朝相繼建立了哀牢、博南二縣。至此,一條始於四川,分“朱提道”和“靈光道”兩路進入雲南,在楚雄匯合後併入“博南古道”,跨過瀾滄江,再經“永昌道”“騰衝道”出緬甸、印度等國的國際性通道完全打開。張騫出使西域的使命終於得以完成。這條道路就是比西北絲綢之路還要早200年的“南方絲綢之路”。
到了1937年,因滇西抗戰的需要,繞行博南山的滇緬公路永平段竣工通車,大批戰略物資和信息不再經由博南古道馬幫馱運,國際運輸線由古絲綢之路轉移到滇緬公路上,但古道仍然是民間運輸要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9年至1980 年,滇緬公路永平段分期得到改建,改建後的公路走勢與博南古道相同,並且大部分重合,里程得到縮短,行車條件得到明顯改善。2002年,穿過博南山的大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使博南古道徹底沉寂下來。

考古

博南山碑

博南山碑立於永平縣博南山永國寺大殿旁,是研究永平博南古道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對研究永平歷史文化也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博南古道
由於飽經歷史的滄桑,風雨的侵蝕,永國寺現已荒廢,原立於寺旁的博南山碑,已交由當地的文管員負責保管。
博南山碑立於民國元年,此碑為青石質地,高132厘米,寬70厘米,厚10厘米,額呈半圓,中高58厘米,寬100厘米,無紋飾,碑文從額內寫起,共10行,每行3至22字,為直行楷書。由劍川趙藩撰文,歐陽榘書寫。

鳳鳴橋

鳳鳴橋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橋樑,橫跨於杉陽鎮馬沙壩東的倒流河上。鳳鳴橋始建於秦昭王五十年,是博南古道上歷史最為古老的橋樑之一。據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載:北下及溪,有橋跨溪,東來者,是為杉木河驛大道。其橋有亭上覆,曰‘鳳鳴橋’。是為此橋最早的確切記載。鳳鳴橋在明代為風雨橋,上面建蓋有躲避風雨的橋亭。光緒十五年,此橋重修。橋凡三孔,石拱,不等跨。橋長20米,寬4米,高3米,在建築上與水流面相對應,美觀大方,堅實牢固。隨著歲月的侵蝕,橋欄、橋亭均已被毀,但橋拱、橋面保存完好。經過2000多年的人踩馬踏,橋面上的石板已被磨礪得十分光滑,馬蹄印痕深達10多厘米。鳳鳴橋雖歷練20多個世紀的風雨滄桑,至今依然牢固地橫跨於激流奔流的倒流河上。
博南古道

意義

博南古道開通的歷史意義,遠遠超出了漢王朝的期望。它的開通,實現了漢王朝的初衷,聯繫西域、消除匈奴威脅。並先後設定了葉榆、不韋、比蘇、雲南、 嶲唐、哀牢、博南、邪龍八縣,建立了永昌郡,鞏固加強了中央集權,開發了西南邊疆。同時它還成為了我國最早與外國經濟貿易往來的通道之一。通過這條道路,把國內的蜀布、邛竹杖、蠶絲、茶葉、煙、鹽、中藥材等貨物運到南亞西亞甚至歐洲諸國,又把國外的棉紗、小百貨、煤油、寶石等運回國內進行交易,使沿途經濟得以發展。印度佛教境思路沿線傳播,撣(緬甸)人的樂隊和雜技在東漢時傳入洛陽宮廷,也是通過西南絲路上的永昌道與南亞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結果。
博南古道
而在現當代,博南古道、滇緬公路、320國道、大保高速公路以及開工在即的大瑞鐵路,都在博南山段重合,不同的只是分別以翻越、繞行、穿透三種形式跨越了博南山這道不變的屏障,這不是機緣巧合,而是充分佐證了博南山在中國交通史上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也佐證了先人們開闢修建博南古道的前瞻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