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府

永平府

永平府,是明清時期的一個府級行政區劃,現在包括現秦皇島大部地區、唐山大部地區、遼寧西南部地區,明朝始稱永平府。商周時期為孤竹國,後曾多次更名,有肥如,肥子,平州,永平路盧龍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平府
  • 外文名:Yongping mansion
  • 性質:地名
  • 朝代:明
歷史沿革,歷史故事,

歷史沿革

永平府
元朝稱為永平路,直屬於中書省。明朝洪武二年,改為平灤府,屬河南分省。洪武四年改永平府。此後改屬北直隸。領州一個,縣九個。弘治四年,有戶口二萬三千五百三十九,人口二十二萬八千九百四十四。萬曆六年,戶口二萬五千九十四,人口二十五萬五千六百四十六。
永平府,府治在今河北省盧龍縣,(今隸屬於河北秦皇島市),地域包括現唐山市大部地區、秦皇島大部地區和遼寧西南部地區,從明朝起稱為永平府,永平府遺址在盧龍縣城境內。殷商時期孤竹國地,春秋屬北燕,後為肥子國。秦漢至晉均屬幽州遼西郡。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設盧龍縣,屬北平郡。唐至遼、金時期屬平州,遼、金時,將這裡改稱平州。元朝時,這裡是永平路的治所。遼、金時,將這裡改稱平州。元朝時,這裡是永平路的治所。從明朝起這裡又改稱為永平府。元屬中書省永平路,明清為永平府首縣,屬直隸省所轄。
明朝時期永平府,境內管轄盧龍縣(永平府所在地)、撫寧縣昌黎縣、永平衛、山海衛。縣下實行里甲制,里亦稱社、屯,當地民編為社,遷來者編為屯。
清代明朝時期,永平府沿用明制,屬直隸省永平府。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
秦皇島盧龍永平府古城秦皇島盧龍永平府古城
廢山海衛,置臨榆縣。雍正初年,順天府析出玉田縣豐潤縣,併入永平府。乾隆八年,又將玉田縣、豐潤縣析出,併入遵化直隸州。至此,永平府轄一州六縣,即灤州、遷安縣、撫寧縣昌黎縣樂亭縣、臨榆縣、盧龍縣。清朝時,這裡仍稱永平府。清廷在這裡長期駐守重兵,以拱衛京師和保衛皇陵[清東陵]。在明、清兩朝,永平府一直是京東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因而這裡也就有了“京東第一府”之稱。
解放後,盧龍縣隸屬秦皇島管轄,秦皇島現轄海港區、北戴河區山海關區三個市轄區和撫寧縣昌黎縣、盧龍縣、青龍滿族自治縣四個縣。當時此地地處邊關,又是連線山海關和京師的交通要衝,因而這裡又成為了一座軍事重鎮。明末時,清皇太極因屢攻寧城不克,就是從這一帶的隘口突襲得手,從而兵臨北京城下的。
1913年(民國二年)裁府設永平縣,翌年復置盧龍縣,屬津海道。1928年直轄於河北省。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建遷盧撫昌和盧撫昌聯合縣,1945年復盧龍縣治。屬冀東行署。1948年11月27日秦皇島解放。十月,在秦皇島建立秦榆市,秦榆市轄山海關辦事處、一區(現海港區鐵道南)、二區、三區(現海港區鐵道北東區、西區)、海濱區、上莊坨區。1949年3月山海關改為市,劃歸遼西省;同時,秦榆市改稱秦皇島市,為河北省省轄市。
1949年8月,屬唐專署。1958年11月,析盧龍併入昌黎、遷安兩縣。1961年6月復置盧龍縣。1983年5月始,屬秦皇島市管轄。建國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都致力於縣城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60年代到80年代的接力治水,形成了“吃苦務實、團結奉獻”的盧龍精神

歷史故事

伯夷叔齊的故事
孤竹國是商王室所封的同姓諸侯。傳說孤竹國君有兩位兒子伯夷叔齊,伯夷為了讓叔齊繼承王位,離開國都,誰知叔齊知道後也跟隨而去,當時正是商紂無道,武王伐商之際,伯夷、叔齊聽到武王伐商的訊息,一起趕去勸諫武王,認為周伐商是以下犯上的逆行。周武王沒有聽從,一舉攻入朝歌,結束了殷商的暴虐統治。伯夷和叔齊以商遺民自居,不仕周朝,不食周粟,在首陽山(河北省遷安境內)下采苹(一種野菜)而食,有一天,碰到一個老丈,老丈笑著對他們說:“你們二位以不食周粟標榜自己對前朝的忠心,但是你們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道理嗎?你們雖說不食周粟,但是你們吃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嗎?”二人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決意不吃,最終餓死在首陽山下。在孤竹(今河北省盧龍縣內)的墓可能是衣冠冢孤竹國到春秋時代還存在,興盛時期延伸到西遼河流域,與山戎等一起時常騷擾燕、齊、衛等國。傳統看法,孤竹國的地望在河北一帶,但是北洞窖藏坑中“父丁孤竹罍”的發現,卻把孤竹地望往北推進到了遼西地區。
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孤竹君姜姓殷湯封之遼西令支,至伯夷、叔齊,子孫以竹為氏焉,東莞。”相傳商湯時,禹封炎帝的後代墨台氏在孤竹國(今河北省灤縣東北部),孤竹國國君的二子伯夷、叔齊。他們因都想讓位於兄弟而出外流浪,後侍於周文王,但卻阻攔周朝伐商,後因恥於食亂臣之糧,餓死終南山。他們的“賢”名流傳於世,其後人就有以國名中的竹字為姓,稱為竹氏。因竺和竹同音,漢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為姓竺。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為君,等到父親死後,叔齊又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意願。”於是就逃開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避了。國中的人就只好立他們的另一個兄弟。正當這個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敬養老人,便商量著說:我們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們到達的時候,西伯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靈牌,尊他為文王,正向東進發,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拉住武王戰馬而勸阻說:“父親死了尚未安葬,就動起干戈來,能說得上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而殺害君王,能說得上是仁嗎?”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們,太公姜尚說:“這是兩位義士啊!”扶起他們,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亂以後,天下都歸順於周朝,而伯夷、叔齊以此為恥,堅持大義不吃周朝的糧食,並隱居於首陽山,採集薇蕨來充飢。待到餓到快要死了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辭說:“登上首陽山,採薇來就餐,殘暴代殘暴,不知錯無邊?神農虞夏死,我欲歸附難!可嘆死期近,生命已衰殘!”就這樣餓死在首陽山。
李大釗故事
李大釗,字守常,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七歲起在鄉塾讀書,一九○五年入永平府中學堂,並順利畢業,一九○七年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李大釗李大釗
李大釗在永平府中學的畢業照李大釗在永平府中學的畢業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