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之戰

崇禎二年(1629年)八月,在明平安邦彥之戰中,官軍在四川永寧(今四川敘永)一帶與叛軍進行的主力決戰。此戰,朱燮元利用安邦彥恃勇好勝的弱點,設計將其從易守難攻的水西地區誘至永寧一帶進行決戰,一舉消滅叛軍主力,時稱“西南奇捷”。

基本介紹

  • 名稱:永寧之戰
  • 地點:四川永寧
  • 時間1629年
崇禎平叛,滿清來襲,

崇禎平叛

崇禎二年四月,川貴總督朱燮元派遣貴州總兵許成名等由永寧出兵收復赤水衛(今四川赤水河)。八月,叛軍首領安邦彥以歹費等人防守陸廣(今貴州省六廣),烏迷等人防守遵義,阿蚱怯等守鴨池、三岔,各自號元帥。安邦彥自號“四裔大長老”,奢崇明稱“大梁王”,合兵l0餘萬進犯赤水。朱燮元採取誘敵於永寧一帶決戰的作戰方針,密令赤水守將許成名佯敗誘敵,同時令總兵林兆鼎、副將王國禎、劉養鯤分別從三岔、陸廣、遵義出兵。安邦彥欲先破永寧,再回師迎擊林兆鼎等軍。四川總兵侯良柱、兵備副使劉可訓由水寧出擊安邦彥失利,退入城中,安邦彥占據五峰山桃紅壩。侯良柱、劉可訓出擊桃紅壩,大敗叛軍,斬敵1萬餘人,安邦彥奔據山巔,據險固守。侯良柱,許成名等出敵不意,乘霧進搗其寨,安邦彥倉皇接戰,敗逃鵝項嶺,又被侯良柱追敗,死數萬人。其後官軍又追敗叛軍於江土川(一說紅土川),叛軍頭目死者143人,安邦彥、奢崇明以及叛軍都督莫德,俱受傷被殺,殘兵敗退水西。

滿清來襲

從1647年起,四川、貴州兩省處於軍閥割據自雄的局面。大西軍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率領下迅速南撤,三月間已經進入雲南。清軍方面,肅親王在正月間駐於合川,委任明朝降將王遵坦為四川巡撫。當時南明四川巡撫馬乾扼守內江,豪格命王遵坦對他進行招降,馬乾回信說:“某為大臣,義無降理。古人有言,封疆之臣應死封疆,此正某畢命之時也。”二月,內江被清軍占領,馬乾不屈而死。同月內,豪格進至遵義(明代屬四川,今貴州遵義市),明督師大學士王應熊逃往赤水衛。明四川總兵賈登聯、副將譚得勝降清,豪格以設宴犒軍為名,把二將及所統官兵全部殺害。由於四川地區連年戰亂,社會生產幾乎完全停頓,無法解決糧餉供應,豪格只好就此止步,率領滿、漢軍經陝西回京,留下王遵坦、李國英(原左良玉部下總兵)等明朝降將駐守四川,兵力非常單薄。奉豪格之命分守各地的將領因糧餉不繼,加上南明將領的反攻,根本站不住腳,被迫向川北撤退。如清敘府署總兵馬化豹守敘府(今宜賓)八個月,從所屬州縣徵得的糧食只有稻穀四十八石、粗米九石,官兵枵腹難忍,除將騾馬宰吃外,“凡捉獲賊徒未奉職令正法,三軍即爭剮相食”。馬化豹無可奈何,由敘府經富順撤回保寧。這年十一月間降清的明朝陝西將領趙榮貴反正,領兵“圍困保寧府(四川閬中),各鎮俱上保寧解圍”。成都總兵李國英原在遂寧、射洪一帶同於大海、李占春部明軍作戰,也率兵退回保寧加強防守。清朝在四川實際上只控制著保寧及其附近一小片地區。順治四年十一月,清四川巡撫王遵坦病死,由李國英繼任。
在大西軍和清軍主力轉移以後,四川、貴州大部分地區實際上處於分裂割據狀態。南明自弘光朝廷以來雖然任命了閣部、總督、巡撫之類的高級官員,大抵僅擁虛名,實權分別掌握在盤踞各地的軍閥手裡,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只知互相爭權奪利,不能組成一支統一的隊伍,利用清軍勢單力薄的機會收復全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