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大學堂

永和大學堂

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鎮,初建於東晉永和年間,20世紀30年代毀於日軍戰機轟炸,2010年8月在原址重建。永和大學堂占地30餘畝,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建有拜師堂、敬師閣、省習軒、藏書樓4大建築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永和大學堂
  • 所屬年代東晉永和年間
  • 占地:30餘畝
  • 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
歷史沿革,重建,

歷史沿革

永和大學堂初創於東晉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東晉永和年間,詩人曹茂之王羲之之邀,於會稽蘭亭雅集後,輾轉入蜀,落腳自貢大山鋪鎮,閒時教習句讀,求知者日眾,漸漸聲名遠播,在鎮上一個名叫“點燈山”的地方留下了永和泮館。
永和大學堂鎮殿之寶永和大學堂鎮殿之寶
到隋唐,因鹽業的發展與北方豪族的遷入,四川成為全國富庶的地方。永和泮館的生源不斷增加,先後建成敏才樓、敏智樓,吸引了當時諸多名家學者前來交流。設科舉制度後,永和泮館作為教育機構的功能日趨完善,專設了秀才、舉人和進士的培養體系,將初級、中級和高級教育結合在一起,漸漸形成綜合性學校的雛形。
南宋時,永和泮館進入鼎盛時期。建雅賢齋,隨即受到朝廷的認可和資助而轉化為官學,並改名為永和書院,開始系統培養各階段學子。
明初,因朱元璋不鼓勵書院教育,全國書院頹廢,永和書院沉寂百餘年。
到明洪武六年(1373年),知縣鐘鉉重整文廟廟壇之餘,藉機重建永和書院。
清末,順應近代教育新政,永和書院改為永和大學堂,與京師大學堂(現北京師範大學前身)齊名。20世紀30年代,永和大學堂毀於日軍戰機轟炸。
永和大學堂
據《自貢地方志》、《富順縣誌》記載,永和大學堂曾名家薈萃,李白陸游陳子昂黃庭堅王守仁吳玉章等均來此講過學。當地至今還留有李白灘、陸游山等地名。自永和書院設立以來,從裡面走出的學子先後考中進士190多人,舉人492人,貢生386人。

重建

《永和大學堂重建記》
永和九年春,曹茂之應王羲之邀,於會稽蘭亭雅集後,隨僑流輾轉入蜀。閒時教習句讀,漸聲名遠播,求知者眾,謂之曰“永和泮館”。 後人襲之。至隋唐年間,設科舉制,始為培養科舉人才之用,秀才、舉人、進士等各設專司,乃後世所謂“學校”之先范。至北宋初年,求學者往來不絕,成其鼎盛,遂為官學,更名曰“永和書院”。明清幾經興衰,直至洋務運動興起,鑒西學,開風氣之先,更名“永和大學堂”。
《永和大學堂重建記》碑《永和大學堂重建記》碑
九一八事變,日寇侵華,經濟重鎮自貢飽受日軍轟炸,大學堂亦未倖免於戰火,毀廢荒蕪至今。改革開放,中華崛起,鹽都振興,承泱泱大國文明傳統之道,文化氣息漸蘇,遺蹟漸次修復,大學堂亦籍社會之力,合民眾之智,於公元2011年春重建落成。此國運之寫照,實文化之盛事!是為記。”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歷經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