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帶

氧化帶

在表生作用條件下氧化作用所造成的蝕變礦床區域。在氧化帶中有一定的分帶性,有一些元素從氧化帶中遷移出去,另一些元素相對富集。如果有正電位越高的礦物存在,那么具有負電位越低的礦物就易受氧化。如硫化物礦床氧化帶,因上下部氧化程度不同,垂直方向上呈現出明顯的分帶性,由上而下可分為:淋濾帶、氧化富集帶、次生硫化物富集帶和原生硫化物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氧化帶
  • 外文名:oxidized zone; oxidation zone; zone of oxidation 
  • 作用:氧化作用
  • 氧化位置:內生、表生
  • 類別:古、今氧化帶
  • 套用:尋找礦床
簡介,(層間)氧化帶發育特徵,關於煤層的氧化帶,套用,

簡介

礦體出露地表遭受氧化淋濾作用,形成特有的地表氧化帶找礦標誌。氧化帶中的礦物和礦物組合,反映了氧化帶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而例如煤的氧化帶位於風化帶之下,主要是煤的化學性質發生變化,而物理性質變化不明顯。
由於受到水、日照、溫度、生物等物理和化學作用,使岩殼從完整變得破碎。受到風化作用強烈的叫風化帶或者風化殼,風化帶同時伴隨氧化作用,合稱風氧化帶,主要指煤層。

(層間)氧化帶發育特徵

滲水性較好的河道砂體的發育情況、地層的非均質性以及斷裂構造的發育情況是制約古層間氧化砂岩分布的主要因素。
層間氧化帶的發育可以劃分為古、今兩類。無論古、今氧化帶的發育均與構造運動或構造樣式有關,與盆地蝕源區相向的目的層,即對沖構造樣式是古層間氧化帶的發育部位,而相一致的單沖構造與斜坡帶構造樣式是現代層間氧化帶發育的有利部位。
層間氧化帶的形成、發育與地下水的形成演化是密切相關的。盆地沉積蓋層中形成的層間氧化帶,是地下水直接參與下的後生改造作用的產物。沒有地下水的後生改造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層間氧化帶。層間氧化帶是從含水層的滲入區至承壓區形成發展起來的,地下水參與了層間氧化帶鈾礦床的形成過程。入滲淋濾水的交替強度是評價岩層後生改造的重要因素,交替強度越大,表明地下水的後生改造作用越強。

關於煤層的氧化帶

含煤岩系形成後,在地殼運動的影響下發生形變並受到各種地表營力的沖刷剝蝕。出露於地表或埋藏在地表淺處的煤層,在大氣和水的作用下遭受不同程度的風化,其物理、 化學和工藝性能發生一系列變化,降低甚至完全喪失其工業價值。 在進行煤炭資源儲量估算時,必須根據煤質分析資料圈定煤層風氧化帶界線,動力用煤沿煤層露頭圈出風化帶界線; 煉焦、 煉油用煤圈定氧化帶界線。

套用

砂岩型鈾礦與區內發育的古層間氧化帶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繫,目前已發現的鈾礦床基本位於古層間氧化帶前鋒線一帶。河道砂體的發育情況主要制約了古層間氧化砂岩的空間展布,產鈾地層的非均質性則主要制約了古層間氧化砂岩的垂向展布,斷裂構造作為特殊影響因素,同時制約了古層間氧化砂岩的空間及垂向展布特徵。而古層間氧化砂岩的發育制約了本區的鈾礦化,是主要的找礦標誌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