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道濕化

氣道濕化,氣管切開後,上呼吸道完全喪失了氣體的加溫、濕化、過濾作用,防禦功能減弱,如果在護理工作中對人工氣道的濕化不夠,將在人工氣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痰痂一旦形成,可阻塞支氣管,使氣道阻力增大,引起周圍性呼吸困難、窒息。氣管切開容易感染,置管時間過長,易造成氣管黏膜缺血壞死,對肺功能將造成一定的損害或引起氣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隨氣道濕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氣道濕化顯得十分重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道濕化
  • Ⅰ度:痰如米湯,容易咳出
  • Ⅱ度:痰液外觀黏稠,需用力咳出
  • Ⅲ度:痰液外觀明顯黏稠,呈黃色
病因分析,管理,重要性,效果,

病因分析

氣道濕化
氣道內痰液黏稠度的分度及痰痂形成原因分析
痰液黏稠度
分為3度,Ⅰ度:痰如米湯,容易咳出;Ⅱ度:痰液外觀黏稠,需用力咳出;Ⅲ度:痰液外觀明顯黏稠,呈黃色,附於氣管壁上,不易咳出。
氣管內痰痂形成的主要原因
肺內化膿性感染,呼吸道黏稠液聚積阻塞;下呼吸道直接與外界相通;咳嗽及排痰障礙;氣管內濕化不足;室溫過高, 濕度過低;有效吸痰不夠;患者脫水,反覆吸痰,損傷氣管黏膜,形成局部血痂;直接的呼吸道給氧,氧氣直接衝擊呼吸道黏膜,呼吸道水分丟失過多,可達800 ml/d[1]。病人肺部感染重,呼吸道分泌物多且黏稠,氣管切開後呼吸道水分丟失增加可達800 ml/d,若濕化不充分,易造成痰液乾燥結痂。

管理

正常時鼻腔、咽腔及呼吸道均對吸入的氣體有加溫和濕化作用。氣管切開後,吸入氣體未經上呼吸道濕化而直接進入下呼吸道,導致呼吸道黏膜乾燥,發生率可高達30%~66%,從而導致氣道黏膜損傷、纖毛運動受限、痰痂堵塞、肺部感染率升高等嚴重危害[2]。氣道內絕對濕度低限在20 mg/L,在長期機械通氣時,可以接受的低限是30 mg/L,目前國際標準為33 mg/L,而臨床常規流量設定不能達到這個標準[3]。因此,氣道濕化十分重要。

重要性

氣道濕化是氣管切開術後護理的重要環節,由於氣管切開,上呼吸道對吸入氣體的過濾和生理溫化濕化作用消失,非特異性防禦功能削弱,加上氣道開放和機械通氣,使呼吸道水分蒸發增加,黏膜乾燥,分泌物黏稠,氣管黏膜纖毛運動減弱或消失,痰液不易被咳出或吸出,嚴重時可能會形成痰栓或痰痂,堵塞氣道,導致呼吸困難,口唇紫紺。實驗證明,肺部感染率隨著氣道濕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濕化液的選擇
最常用的氣道濕化液是用生理鹽水加糜蛋白酶加慶大黴素或病員敏感的抗生素,有的還會加上地塞米松,但有人主張用0.45%的鹽水或蒸餾水代替生理鹽水,霧化液用0.45%鹽水加5%碳酸氫鈉加糜蛋白酶加慶大黴素作用更強,效果更好[4]。徐梅英[5]通過臨床研究認為,有乾痂或血痂時用2.5%碳酸氫鈉溶液稀釋痰液效果最好,濕化液為生理鹽水100 ml加沐舒坦30 mg加慶大黴素160 000 U,通過臨床觀察,能達到滿意效果。
濕化液溫度的選擇
行機械通氣者,加溫濕化器溫度應設定在32~34℃,以保障氣體在輸送過程中散失部分溫度,吸入氣溫為28~32℃,以維持支氣管纖毛運動的最佳狀態,同時,室溫保持在20~22℃,濕度為60%~70%。
人工氣道濕化的方法
間斷推注濕化法氣管導管口用兩層濕紗布覆蓋,增加吸入氣體濕度,並每隔1~2 h用無菌注射器在病人吸氣時向氣管套管內滴入祛痰劑或抗生素,應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酌情掌握間隔時間及滴入量,一般 1 次/2 h,2 ml/次。
輸液管持續滴注法和泵注持續濕化法將輸血器除去針頭後的矽膠管插入氣管套管內6~8 cm,用微量泵持續恆速滴入氣道[6],8~10 ml/h。因氣管切開病人每日由呼吸道失水約 200 ml,所以濕化量以200~220 ml 為宜。持續氣道濕化:①減輕了病人對氣道濕化的恐懼感;②持續氣道濕化每滴液量極少,且是沿內套管管壁緩慢流入氣道,對氣道刺激小,避免了嗆咳或刺激性咳嗽,病人無不適感,同時能有效補充因氣管切開術引起的氣道持續性水分丟失[1];③使人工氣道保持了良好的濕化狀態;④使病人的痰液稀釋,有利於氣道分泌物引流;⑤減少了吸痰次數及反覆吸痰所造成的氣道黏膜損傷;⑥減少了肺部感染的發生;⑦大大減少了護理工作程式,同時也減少了交叉感染的機會。
霧化式濕化法 超聲霧化是利用超聲聲能為動力,將濕化液撞擊成直徑0.5~1.0 μm的霧滴,有較高的穿透性,隨病人的呼吸進入終末支氣管及肺泡,從而達到濕化和藥物治療的目的,但較長時間的霧化可致病人血氧分壓下降。我們採用小霧量、短時間、間歇霧化法,每 2~4小時霧化 10 min,效果較為滿意。如需呼吸機輔助通氣的患者,呼吸機的濕化器內必須加入規定量的蒸餾水,並定時檢查添加,通常使吸入氣體維持在 32~35℃之間。
人工鼻人工鼻又稱溫-濕交換過濾器(HME),是一個輕巧而柔軟的接管,由數層吸水材料及親水化合物製成的細孔網紗結構的過濾裝置,它能模擬鼻的功能,將呼出氣中的熱和水氣收集並保留下來,以溫熱和濕化吸入的氣體, 吸氣時氣體經過人工鼻,熱量和水分被帶入氣道內,保證氣道獲得有效、適當的濕化。同時,它對細菌有一定的過濾作用,能降低管路被細菌污染的危險性[7]。人工鼻作為被動型濕熱交換器,模擬人體解剖濕化系統的機制,具有適度濕化、有效加溫和濾過功能,從而維持了呼吸道黏液-纖毛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保持了呼吸道內恆定的溫度和濕度,廣泛適用於建立人工氣道的病人。根據美國呼吸護理協會加溫、加濕的判斷標準,適宜的加溫溫度為(33±2)℃,適宜的加濕絕對濕度為29~32 mg/L。套用人工鼻可使氣道內溫度基本保持在29~32℃、絕對濕度保持在29 ~32 mg/L的較高範圍[8],經臨床觀察,人工鼻濕化方法由於對吸入氣體加濕均勻,並有過濾和加溫作用,對呼吸道無刺激,能有效減少痰痂形成、濕化過度、高氣道反應等併發症,明顯減少痰液分泌量和吸痰次數,降低了患者刺激性咳嗽、氣道出血和血氧飽和度下降的機率,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和護理工作量。
氣道沖洗 氣道沖洗的時機是在病人呼氣末吸氣初時沿導管管壁快速一次性注入沖洗液10~20 ml,使病人將藥液吸入終末支氣管及肺泡內,從而加強其稀釋痰液、濕化氣道的作用,使濕化效果滿意,同時結合負壓吸引,促進氣道內痰液排出。沖洗可反覆進行,但劑量不宜過大,每次沖洗需幫助患者將痰液排出,以免引起窒息。在氣道沖洗、吸痰前後及操作過程中應注意血氧飽和度的變化,維持血氧飽和度90%,防止乾稠分泌物濕化後膨脹,進一步加重氣道阻塞。氣道沖洗法與氣道內滴液相比,具有以下優點:一次性注入氣道內液體量大,濕化充分,使病人將藥液吸入終末支氣管及肺泡內,充分稀釋黏稠的痰液,刺激咳嗽,使病人易於咳出或便於護理人員吸出黏稠痰,減少痰痂形成率和肺部感染率,值得臨床推廣套用[9]。
其他呼吸道相對濕度95%~100%,是黏膜纖毛正常活動的必要條件,為此,有氣管切開的患者應增加病房濕度,使用空氣濕化器,並通過經常拖地、地面灑水等方法,保持病房相對濕度在60%~70%。

效果

從病人的自主症狀和一些可監測的指標變化來進行判定,分為以下三種:濕化滿意、濕化過度和濕化不足。當濕化滿意時,即使是沒有咳嗽反射的昏迷病人,也能保持呼吸道纖毛運動活躍,從而保證有效的呼吸道分泌物引流,確保使用人工氣道的病人氣道通暢。
氣管切開的患者上呼吸道喪失了對吸入氣體進行加溫、濕化、過濾、清潔和保水的作用,從而容易發生與之相關的各種併發症[9]。臨床工作中,為達到充分的氣道濕化,往往會將多種方法混合使用。不同病種也會選擇不同的濕化方式。痰痂形成率、肺部感染率隨著氣道濕化程度上升而下降,對於維持呼吸道的正常功能和防止各種相關併發症的發生尤為重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