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經濟學

氣象經濟學

研究氣象經濟,首先要考察什麼是氣象經濟,但是搜尋近十幾年來中國關於氣象經濟的研究文獻,並不能找到一個明確的定義。氣象經濟主要被解釋為氣象服務所帶來的效益,包括減少災害損失和增加經濟效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象經濟學
  • 外文名:Meteorological Economics
  • 釋義:為氣象服務所帶來的效益
  • 相關:國民經濟等
  • WMO:把氣象信息看做國家公共商品
  • 內涵:氣象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從中獲益
介紹,與國民經濟,關係,內涵,經濟框架,

介紹

氣象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已為人所共知。社會的各行各業幾乎都與氣象有或多或少的聯繫,如農業、國防、交通、建築、能源、商業、體育等行業對氣象條件相當敏感。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財富積累日益膨脹,氣象災害事件所造成的可能損失也越來越大。因此,在我國,氣象與經濟的關係逐漸被氣象界和經濟界的學者們所關注,並逐漸發展為氣象經濟學理論。

與國民經濟

氣象對國民經濟有巨大影響。據統計,全球每年因氣象因素而導致的自然災害損失達上千億美元,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占GDP的3%~5% 。因此,深入研究氣象與國民經濟的關係,也是氣象經濟學的重要內容。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生產範圍的擴大和生產方法的複雜化,氣象條件與農業、能源、建築、漁業、交通、商業等國民經濟部門的關係將更加密切。這裡簡單介紹了氣象與國民經濟關聯分析的一般方法,提出了氣象消耗係數、氣象感應度、氣象感應度係數和帶動係數的概念及其計算方法。氣象感應度及氣象感應度係數是反映氣象行業與其他產業的前向關聯程度的兩個參數。所謂前向關聯是指其他產業部門對氣象信息服務產品需求的程度,如果這種需求越大,那么氣象行業的發展就越能推動該產業發展。帶動係數是一種後向關聯分析方法,是指每增加單位的氣象產出量,所能引起的國民經濟收入的增加量。提出的這4個概念僅僅是概念意義上的,並不能在實踐中運用。
國際上,氣象條件與能源的關係研究比較成熟,我國學者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袁順全等系統梳理了氣候對能源消費影響的測度指標及計算方法 ,張立祥等用非線性曲線擬合法提取氣象電量,探討了城市供電量與氣象條件的關係,並建立了短期預測模型 。黃朝迎以北京地區為例,用3種方法分離出居民夏季生活用能量的氣候耗能量,研究了溫度與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的關係,發現居民夏季生活用電量主要取決於溫度的變化,還建立了模型進行短期預測 。劉健等進一步考察了夏季高溫波動對居民和城市系統用電量的影響,分析指出夏季高溫異常是居民和城市系統用電量增加的重要氣候因子,未來氣候變暖可能導致電力需求更加嚴峻的形勢 。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也是對氣象最敏感的行業。除了要從發展農業技術方面降低農業氣象風險外,發展農業保險也是降低農業氣象風險的方法之一。但是傳統的農業保險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氣象災害頻發地區,保險公司要么不開展保險業務,要么提高保費,農民無力投保,因此需要發展新的農業氣象風險管理方法。近年來,美國借鑑金融衍生品規避金融風險的經驗,推出了一種新的農業氣象風險管理工具—— 天氣衍生產品,余滬榮、姚從容 對此進行了介紹。他們介紹了美國的氣溫指數期貨、降水量指數期貨、降雪量指數期貨、風速指數期貨、天氣期權契約、天氣互換契約和天氣頸項契約等天氣衍生品的概念、基本原理、套用方法,並指出在中國開發天氣衍生品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氣象經濟學在中國仍然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近10多年來,中國的氣象工作者和研究人員與經濟學領域的學者一起為中國的氣象經濟學付出了很多努力,結出了豐碩的成果,促進了中國氣象事業、防災減災、農業交通等眾多行業的發展。但是,作為一門邊緣交叉學科,中國的氣象經濟學仍然很不完善,研究深度仍然不夠,學科體系尚未建立,需要氣象界與經濟界的專家學者繼續共同努力,建設中國的氣象經濟學。

關係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氣象與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繫。經濟是圍繞社會物質生產和再生產而進行的各種活動,是各種自然要索和社會生產要素有機結合的產物,氣象要素則包括在自然要素之中。氣象與經濟的聯繫反映在諸多方面
(1)氣象資源是從事經濟生產的基礎性資源,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廣泛、最普通的資源,其中光、熱、水資源配置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種植的品種分布、作物產量和經濟效益
(2)氣象資源具有直接或間接轉化為社會經濟能源的屬性,如風力和水力可以直接用於做交通動力,可以轉化為電力能源,太陽能可以轉化為電能、熱能等
(3)氣象是影響經濟生產活動的重要自然環境和條件,社會經濟活動始終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進行和發生的,相應的空間環境和自然環境條件是經濟生產力的重要組成要素
(4)氣象是影響許多生產生活消費行為的直接原因或外部條件,氣象變化可能直接影響有關消費行為的發生和改變,使社會消費狀況明顯呈季節性和隨氣象變化的特徵,如服裝消費、飲料消費、酒類消費、食品消費、旅遊消費、取暖消費、降溫消費、水電消費、醫療消費、電器消費等
(5)氣象是一種能夠影響社會生產總成本和經濟效益實現的自然經濟力,特別是各種極端氣象現象,一方面可以直接摧毀現存社會經濟存量,對社會經濟造成破壞性影響,一方面為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國家和社會需要投資建設防禦性基礎設施。
氣象資源是一種廣泛性、基礎性、潛在性、低密度分布性、發展性的經濟資源。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逐步認識到以原有的生產方式利用氣象資源已經難以滿足生產發展需要,一方面會進一步擴大利用氣象資源的地域範圍,另一方面會不斷推進發明新技術更有效率地利用氣象資源。氣象服務經濟價值實現在不同行業有不同的標準,充分利用有利的氣象條件,避免不利的氣象環境和條件,科學、合理和持續利用氣象資源和氣候資源,滿足人們消費氣象科技知識和氣象信息的需求,提高人們生活質量。

內涵

目前,我國關於氣象經濟的研究文獻對氣象經濟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氣象經濟主要被解釋為氣象服務所帶來的效益,包括減少災害損失和增加經濟效益。需要從兩個角度理解氣象經濟。一是指氣象條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比如利用氣象信息減少災害損失;二是以氣象信息為手段,通過市場需求獲利。計國忠(2004)把氣象經濟歸納為兩種形式。一是利用氣象預報進行防災抗災所取得的效益,如防禦熱帶氣旋、暴雨、乾旱和人工影響天氣等二是充分利用有利的氣象條件進行經濟活動所取得的效益,如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商業部門利用氣象預報進行有益的經營活動等。可以看出,氣象經濟主要被理解為氣象服務效益,
氣象經濟學的明確定義出現在1994年黃宗捷、蔡久忠的著作《氣象經濟學》中,這也是中國第一本氣象經濟學專著。作者認為,氣象經濟學是研究氣象服務的經濟關係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研究對象是氣象服務產品的生產全過程中所發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經濟活動及其內在聯繫,氣象服務產品生產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中的地位、作用,氣象服務部門和其他經濟部門的依存關係以及氣象服務部門的巨觀管理等等。作者以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分析了氣象產品的運動過程,為中國氣象經濟學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中國迫切需要能適應市場經濟需要、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指導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新的氣象經濟學,2000年,昌鶴年主編的《氣象服務學基礎》出版發行。該書對氣象服務的一些經濟學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作者引人公益指數來劃分公益氣象和商業氣象,分析了氣象服務的投人收益反饋機制,認為基本公益氣象應由國家投入向社會無償提供,附加公益氣象服務應實行補償性的收費制度,而商業處氣象服務可完全按市場機制收費。時至今日,基於市場經濟原理,從氣象服務的經濟學特性來研究氣象經濟的系統論述仍然非常缺乏,氣象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和學科體系仍有待創立。

經濟框架

進入21世紀,一方面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快速推進各種氣象服務的開展,另一方面,公眾和商業界不斷提出改進氣象預報的準確性和可用性的要求。些國家的各種氣象產品代表的氣象“延伸”服務在金融市場上的份額在逐漸增加。面對這一變化的環境,WMO專家從保護氣象事業有序和健康發展的角度,在2002年的一次會議上提出需要更廣泛地認識氣象服務的經濟框架,通過這個框架評估國家級氣象服務的效益和價值。專家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認識氣象服務的經濟框架。
(1)評估氣象服務的效益和價值
認識氣象服務的效益並核算出其價值有很多好處。這種評估可以幫助氣象管理部門建立和提高本部門的地位、作用和對社會的貢獻,獲得必要的投資和社會資源,確立未來發展目標,如建立和實施氣象業務和研究項目。對氣象預報產品的使用者和政策制定者來說,氣象服務的效益和價值會使他們更加關注氣象的巨大經濟價值。另外,因評估引起的最優決策的制定過程也使氣象部門和氣象信息的用戶保持對話,促進相互了解。氣象服務的實際和潛在的價值是非常廣泛的,但這些價值還沒有被充分開發出來,也沒有被社會充分認識到。氣象信息的價值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講,已經成為降低決策中的不確定性和提高決策的經濟效益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子。而評估氣象服務的方法,不同的學者給出了從市場價值、決策制定、行為反映、偶然選擇和一般平衡等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各有利弊的方法。目前所有可用的氣象服務經濟價值的評估方法都受到某種限制,更為嚴格和具有更廣泛基礎的評估方法應該受到重視。
(2)氣象服務的經濟特徵
在大多數國家,氣象服務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即基礎設施、基本服務和特殊服務。基礎設施包括了氣象觀測、數據交換、數據處理和在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的數值模擬。基礎設施提供了氣象服務的基本條件和可能。基本服務是指一般通過媒體向公眾發布的氣象預報和信息,例如每天的天氣預報和天氣警報。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基本氣象服務屬於公共商品。首先,這種服務被任何一個人利用並不降低對其他人的可利用性,即具有非對抗性。再則,不可能或者需要高昂的代價排除某些潛在用戶為其自身利益而利用這種服務,即基本服務又具有不可排他性。另外,提供公共商品主要是政府的職責,即屬於國家公益事業。特殊服務是指為某些特殊用戶提供的有附加價值的氣象服務。這種服務被視為私人商品,它與公共商品不同,具有對抗性和排他性。氣象服務還有一種介於上述兩種商品之間的混合商品,即含有附加值且具有非對抗性和低排他性費用。這種混合商品的例子如刊載在不同大眾媒體上的氣象信息。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是,促進氣象服務的基礎設施的費用在很大程度上會被忽視,這就意味著有關部門必須持續不斷地呼籲更新和改進氣象基礎設施。氣象衛星和天氣雷達等新科技手段的套用會使預算大幅增加,所以各國氣象部門需要進行投資一效益分析。
(3)竟爭政策問題
不同的國家管理市場競爭的政策也會影響到氣象服務。在許多國家通過氣象立法或其他氣象法規的形式直接約朿氣象服務,而消費者保護條例也會影響到氣象服務,包括氣象資料的獲取。基本氣象服務的技術意味著多於一個機構進行基礎數據的收集和提供服務是不經濟的。但氣象數據可能是中間服務的數據源或下游增值特殊服務商的輸人數據。而下游服務商可能是私營企業或氣象部門的創收機構,所以公平地獲取氣象資料就特別重要。基本氣象數據和相關信息的獲取權力應該受到保護,這樣可以避免氣象部門壟斷和歧視其他非氣象部門的氣象數據用戶。這一點當氣象部門自己的商業化氣象服務機構和其他氣象增值服務提供商共同存在時,對於保護這一竟爭市場的公平性和規範性至關重要。
(4)氣象信息的國際交換
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僅僅依靠本國的氣象信息提供良好的氣象服務,所以天氣預報和氣候監測及預測等氣象服務從本質上講是一個全球化過程。各國氣象部門都需要在WMO的統一協調下合作開展氣象服務,這種合作的最重要特徵之一便是國家間氣象數據和產品的無償交換。而這種無償交換是對所有國家都大有益處的。WMO第40號決議制定了氣象及相關數據和產品交換的政策和實施細則,其中也包括了針對商業氣象行為的情況。在地域上受到限制的各國氣象部門提供的基本氣象信息可以看作是“國家公共商品”,從區域和全球的角度來看,在WMO的保護下國家間交換的含有氣象信息的"知識和信息"具有很強的"全球公共商品"的特徵。這一點對於制定相關政策非常重要,即這在從以上四個方面認識氣象服務的經濟框架的基礎上,WMO專家還向各國氣象部門提出了應對建議。他們認為,各國的具體國情不同,很難給出普遍適用的建議,各國氣象主管部門應在分析本國經濟體系、法律法規和政府政策的基礎上,提出有利於本國氣象事業發展的措施。我國作為高速發展的開發中國家,在氣象現代化的進程中,應該重視氣象服務的經濟價值並充分利用好這種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