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養生

氣功養生

氣功養生是在中醫養生理論指導下,運用特定的方法配合呼吸和意念來調節人體身心健康的一種祛病延年的身心鍛鍊方法,通過自我調控意念、呼吸和身軀、來調整內臟活動,加強自身穩定機制,從而達到祛病益壽的目的,分動功與靜功兩大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功養生
  • 特點:運用氣功
  • 作用:延年益壽
  • 方式:氣功
概述,介紹,方法,練習要領,發展史,

概述

它與現代科學的預防醫學心身醫學運動醫學自然醫學老年醫學以及體育、武術等等,都有一定的聯繫。它通過自我調控意念、呼吸和身軀、來調整內臟活動,加強自身穩定機制,從而達到祛病益壽的目的。
現代“氣功”一詞包括了古代的“吐納”、“導引”、“存神”、“靜功”、“辟穀”。
“動功”、“內功”、“外功”、“修練”、“打坐”、“入定”、“坐禪”、“靜坐養生”、“修身養性”、“呼吸養生”等等,甚至太極拳等某些武術,只要以內功為基礎,都屬氣功的範圍。
氣功養生氣功養生
氣功又分動功與靜功兩大類,前者也叫外功,後者也叫內功外功以內功為基礎,靜極才能生動,所謂“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精氣神充足了,筋骨才能強壯。靜功並非靜止,而是“外靜內動”,是機體的特殊運動狀態。正如王船山所說:“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以養神,以吐納呼吸為主要練功方法;動以練形,以運動肢體為主要練功方法。無論靜功還是動功,都離不開調心、調息、調身這三項練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勢三個環節。靜則生陰、動則生陽,動靜兼練,“三調”結合,於是陰陽調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里所說:“能動能靜,所以長生”。 由上可知,氣功是在中醫養生理論指導下產生的一種祛病延年的身心鍛鍊方法。

介紹

1. 放鬆功
本功可作為練好其他各種氣功的基礎功夫。健康者練此功,能
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對體弱多病者來說,更是理想的康復手段。放鬆功屬於靜功,易學易練,不易出偏,它是從意念和身體放鬆為主的新功種。在練習方法上是吸氣時意守要放鬆的部位,呼氣時意念離開意守的部位,同時默念“松”字,體驗松感。在姿勢方面,初練功者,用仰臥或靠坐;練功熟練者,可在站樁和行動時練習放鬆。在呼吸上,一般用自然呼吸。
劉貴珍先生整理總結而成,已成為氣功的主要功種之一。本功注重調息,對呼吸的要求較為嚴格,並配合默念字句以誘導入靜,從而將調整呼吸與入靜意守緊密結合起來,具有大腦靜、臟腑動的特點。內養功鍛鍊一般先由臥式開始,坐臥式可互相配合,也可單獨套用。內養功的呼吸法較為複雜,要求呼吸、停頓、舌動、默念字句四種動作相互配合。呼吸要力求自然,儘量保持深、長、細、勻,不要憋氣,以防出偏。在意守時,應自然做到似守非守。意識不可過於集中,但也不可無意去守。
氣功養生氣功養生
3.強壯功
此方是著名氣功師劉貴珍先生吸取了民間功法以及釋、道、儒各家功法的精華,綜合整理而成,其特點基本上與內養功相同,屬於靜功,只在呼吸和姿勢方面有其特色,如盤膝坐及站樁等。其作用可以概括為:養氣壯力、健身防病、延年益壽。
4. 保健功
是一種由外及內的功法,它是以練功者用自己的雙手在身體的不同部位進行按摩為主,輔以呼吸和意念活動的保健按摩療法。本功簡便易行,作用平緩,特別適用於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對顏面五官的保護和美容,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如孫思邈說:“可以使身體悅澤,面色光輝,鬢毛潤澤,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氣力強健,百病皆去。”
5.五行掌
五台山傳下來的養生祛病功法,其特點是三調並用。動靜兼練、剛柔相濟、虛實變換、鬆緊相輔、運動全面。五行掌包括預備活動和推、拓、撲、捏、摸五種功法,可根據病症或根據四季養生,選練相應功法,也可按順序全套練習。具體功法如下:
①功前預備活動。寬衣松帶,全身放鬆;輕輕叩齒36次,舌在口內攪動36次;分3次吞津,以意念送至臍下丹田處;以手指梳頭數次,雙掌相對搓熱,然後乾洗面36次。
②推法。屬木,與肝相應,默念“噓”字。站立,兩足平行,與肩同寬,兩膝微屈,兩臂下垂,屈腕,掌心向上,指尖相對,靠近小腹;以鼻緩緩吸氣,意念暗示清氣從兩足大趾沿大腿內側的肝經上升至兩脅;與此同時,兩手如托物狀,緩緩上移,至胸前與肩平行時吸氣盡;隨呼氣默念噓字,暗示濁氣盡出,清氣由兩脅沿肝經降至足大趾;同時反掌,掌心向前,指尖向上,隨呼氣雙手緩緩向左前方推出,左腳隨之向左前方邁出一步,呈弓步,重心在前屈的左腿上,右腿伸直;至呼氣盡時反掌,掌心向上,指尖相對,向下收回至小腹前,同樣伸左腿屈右膝,重心後移至右腿上,再開始吸氣,如此反覆5~10次,收回左腿;再換右腳向右前方邁出一步,並重複5~10次。做推法時,動作宜緩慢,配合柔和自然的呼吸,目光注視雙手,屈腕稍用力,使指尖有麻酥酥的得氣感,意念暗示氣血沿肝經循行路線升降,吸氣時大趾微微上翹,容易得氣。
氣功養生氣功養生
③拓法。屬火,與心相應,默念“呵”字。預備姿勢及動作基本同推法,但吸氣時暗示清氣從小指內側沿心經路線至胸中;呼氣時默念“呵”字,暗示濁氣盡出,清氣沿心經散至小指,同時,推出的雙掌如拓碑貼狀,由左向右緩緩移動,至呼氣盡時,直腰雙腿下蹲,掌心向上,指尖相對,雙手向下收至小腹前;再開始吸氣如初,並重複5~10次;收回左腿,再出右腿,從右向左拓,也重複5~10次。做拓法呼氣時,除默念“呵”字外,要意守掌心“勞宮”穴和小指尖內側的。“少沖”穴,並使手指伸直用力上翹,以產生酥麻的氣感,腰要正直,軀幹隨雙手左右升降做圓運動。
④抃法。屬土,與脾相應,默念“呼”字。預備姿勢同推法;隨吸氣左腿屈膝,儘量上抬大腿,足尖向下,暗示清氣從足大趾內側沿腿內側的脾經上升至腹部;同時左手屈時,掌心向上,五指併攏自然微曲,以肘為軸,從小腹右側向上,向左劃弧運動,至與視線平時,吸氣盡,掌心轉向面部;隨呼氣默念“呼”字,暗示濁氣盡出,清氣沿大腿內側的脾經下降;同時左腳向前邁出一步,左掌轉向前方,向左。向下劃圓,降至小腹前,又反掌向上,疊於右手背下;再吸氣時,換右手右腿,動作同開始,如此交替地做5~10次,再後退做5~10次。做抃法時,手、眼、頭、腿、呼吸、意念要配合好。

方法

1.調息、調身、調
控制意識活動, 所謂氣功鍛鍊的中心環節。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清心寡欲”,排除雜念,達到“入靜”狀態。難以入靜是初練氣功的一大障礙,由於入靜與效果有關,所以往往求靜心切,反生急躁,越練越煩,更難入靜。所謂“入靜”,就是通過“意守”,改“胡思亂想”為“靜思專想”,進而做到“無思無想”,恬靜愉快,悠然自得。所謂“意守”,就是把注意力集中於體內某一定部位或某種活動,或意想某種對身體有益的事情。最常用的“意守”方法,是意守呼吸結合意守“丹田”。丹田,指臍下一寸半的“氣海穴”。意守呼吸與意守丹田結合,就叫做“氣貫丹田”。氣貫丹田的一般方法是:行腹式呼吸,吸氣時膈肌下降,腹壓增加,使小腹外鼓,好像氣經肺吸入丹田;呼氣時小腹回縮,好像氣從小腹經肺而出。這種氣貫丹田法是氣功產生良好效果的主要措施,它既可健脾,又可交通心腎。
所謂調息就是自覺控制呼吸,其基本要求是“細、靜、勻、長”,逐步達到無聲無息。出入綿綿、若存若亡的境地。初練時,求其自然,不可勉強,慢慢做到從有聲到無聲,由短促到深長。最好是練“氣貫丹田”法,至於“大周天”、“小周天”等運氣方法,待有一定功夫後再去學習。
氣功養生氣功養生
運氣是通過深長呼吸和停閉呼吸,以意領氣,打通經脈,意隨氣行,運行周天,這在古代也稱“閉氣”、“引氣”、“行氣”、“運氣”等。若運氣攻患處,給自己治病稱“行氣”;若運氣外出,發氣給他人治病,則稱“布氣”。
調息的意義首先在於提高了呼吸效率,雖然每分鐘通氣量下降,但潮氣量上升,肺活量增加、呼出氣與肺泡氣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氣減少,說明消耗最少的能量,獲得最多的氧氣。更由於緩慢的呼吸運動,有節奏地改變著胸腹腔的壓力,對內臟起了柔和地按摩作用,從而改善了內臟的血液循環。
所謂調身就是自覺控制身體的姿勢和動作。調身一般分行、立、坐、臥、做。五種情況都必須與調心和調息配合進行。調身的總要求是寬衣解帶,舒適自然,不拘形式。行,要平正不搖,注意道路,氣貫丹田,呼氣提肛,吸氣放鬆。
立,兩足平行與肩同寬,雙膝微屈,軀幹平直,含胸收腹,兩臂向前半舉,屈時屈腕如抱球狀,兩目半閉凝視鼻端,然後調息,意守丹田,此所謂“三圓式站樁”。
坐,有自由式和盤膝式兩種:自由式,選適當高度之椅。凳或床,雙腳踏地而坐,雙腿分開與肩同寬,雙手仰掌疊放一起置於小腹前,目半睜,視鼻端,或雙手合掌如佛,目半睜視指端。盤膝坐,有單盤膝、雙盤膝和自然盤膝。單盤膝是將一側小腿放另一小腿上面;雙盤膝是先將右小腿放在左小腿上面,再把左小腿搬起放在右小腿上面,兩小腿交叉,兩足底朝天放在大腿上;自然盤膝是兩小腿自然交叉成八字形,兩足壓在大腿下。上身姿勢皆同自由式。行功應備軟墊,兩腿發麻時,可行自我按摩後收功。
臥,適於病弱或失眠者,可於睡前行此功。以右側臥位為佳,頭稍向前。下面的一隻手自然屈肘放枕前,手心向上,上面一隻手自然放在大腿上、手心向下,或放丹田處,手心按腹。腿的姿勢是,下面的自然伸直或略屈,上面的屈膝120°放另一腿上面。
做,有兩個含意:其一是指日常勞作時,根據工作的性質,採取合理的不易疲勞姿勢,配合意守丹田和腹式呼吸,其精神實質是時時處處都可意守丹田練丹功;其二是指導引、太極拳等各家各派的動功功法,其姿勢動作五花八門,學者應選其一種,認真實行。
總之,調身即調整形體,使自己的身體符合練功姿勢。形態的要求。

練習要領

著名氣功師劉貴珍認為,練習氣功要掌握以下要領。
(1)松靜相輔,順乎自然。松與靜的關係密切,全身放鬆能促進入靜,而入靜後,也必然呈現全身放鬆,故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所謂松,一方面是全身肌肉放鬆,這個松必須掌握松而不懈的狀態。採用臥式,全身放鬆較易實現,但在擺好姿勢以後,還應全身微微晃動幾下,達到臥之舒適。站、坐兩式的維持,都必須有一定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但也需最大限度的放鬆。放鬆的另一個方面,就是意識的放鬆,首先要伴隨著全身肌肉放鬆,使整個身體有一個舒適鬆快的感覺,另外,就是意守呼吸或意守丹田都不能思想過於集中,要消除緊張狀態,達到精神意識的放鬆。所謂靜,是指相對安靜而言,在呼吸方面出入無聲,體會悠閒自得,在意識方面強調通過意守,排除雜念,達到入靜。總之,松靜自然是練功的關鍵,掌握得好,可以迅速獲得良效,掌握不當,往往會出偏差。
(2)練意練氣,意氣合一。
氣功之“氣”,主要指真氣(元氣)而言。練氣之初,必須由練肺氣(呼吸之氣)入手。肺氣的鍛鍊,由於功法的不同,採用的呼吸方式也各異。雖然如此,但不論什麼功法,大都要求呼吸做到:悠、勻、細、長、緩。練功有素之人、每分鐘呼吸次數,甚至可達二三次,形成緩慢的腹式呼吸。呼吸氣的鍛鍊,必須由淺入深,由快至慢,逐漸練習,不能要求在短時間內即形成完整的深長呼吸。初練時必須以意念誘導,練到一定程度,便可達到自然而規律的呼吸。所謂練意:一為排除雜念,達到入靜;二為意守丹田,使整個機體發生更深刻的變化。初練氣功者欲想很快排除雜念是很困難的,必須通過一定時間的練習,才能使雜念逐漸減少,達到入靜的要求。
氣功養生氣功養生
練功過程中怎樣把練意和練氣結合起來?開始鍛鍊呼吸時,同時也要意守呼吸,以幫助呼吸儘快練好。待深長。均勻的呼吸形成後,再注意腹部隨呼吸起落。當呼吸鍛鍊得很純熟時,即使不注意呼吸也能自然達到氣貫丹田,此時,單純意守丹田即可以了。這樣練氣練意,二者就能密切結合,實現意氣合一,使真氣充沛,達到治病健身。
(3)情緒平衡,心情舒暢
在氣功治療中必須強調情緒平衡,心情愉快,這樣才能促進健康、消除疾病,而且在每次做功後都會有舒適和欣快的感覺。
(4)循序漸進,勿急求成。
初期練功不能急於求成,要求功效,效果都是隨著練功時間的進程逐漸顯現出來的。練功方法雖然不很複雜,但要掌握得比較熟練,也要通過一定時間的練習,才能達到。以內養功為例,可以先掌握姿式和鍛鍊深呼吸,在深呼吸比較熟練時,再加上停閉,在停閉呼吸熟練以後,再加默念字句,然後再加舌抵上齶,在這些動作都比較熟練了,再加上意守丹田,這樣一步一步地掌握,往往比較順利。
(5)練養相兼,密切結合。
所謂練養相兼,就是練功和合理休養並重。只練功,不注意合理休養,對戰勝疾病將是個障礙,故練、養必須密切結合。合理休養應包括的內容為:注意適當休息、生活規律、情緒樂觀、飲食有節、適度體力活動等。這些內容在整個練功過程中乃至一生,都應當注意,這往往是戰勝疾病取得健康的保證。每次練功均應貫徹練養相兼的要求。如練內養功或強壯功時,練上半個小時以後,就可以放棄停閉呼吸,放棄意守丹田,單純全身放鬆,平臥床上,靜養10~20分鐘。養後還可以繼續再練,如此練練養養,效果也很好。

發展史

氣功,作為醫療保健,其歷史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唐堯時期,奠基於春秋戰國,以後歷代有所發展。遠在兩千多年前先秦時期的醫學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關於氣功的論述。道家的老子莊子,都在他們的著作中提到了古代的氣功,如《老子》中的“虛其心,實其腹”、“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莊子》中的“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等,均是講練功的。現存最早的且完整地描述呼吸鍛鍊的,要數戰國初年石刻文中的《行氣玉佩銘》。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一批簡帛醫書中,就有描述氣功的帛書帛畫。《黃帝內經》中亦有不少地方與氣功有關,如《素間·刺法論》的“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後下津令無數”等。氣功一詞,首見於晉時許遜《淨明宗教錄》的“氣功闡微”,但這一詞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現代才盛行起來;在古代,仍稱為導引、吐納。服氣等。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對氣功養生的經驗和方法作了較詳細的記載。南北朝時代,陶弘景輯錄了六朝以前的氣功養生經驗,編輯成《養性延命錄》,占該書之半的《服氣療病》和《導引按摩》兩部分,有些內容與當前在套用的動靜功法極為相似。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於絕大部分證候下都載有導引、吐納的方法,約有260餘種,可說是隋代以前氣功療法的一次總結。孫思邈的《攝養枕中方》一書,其中導引、行氣兩節,專論古代氣功。孫氏特彆強調“氣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鍛鍊作用。他還介紹了六字訣的具體運用,以及動功“天竺國按摩婆羅門法”計十八勢、“老子按摩法”計四十九個動作。
兩宋金元時代,道教內丹術興起,古代氣功開始融合其中某些部分,這是該時期氣功發展的特點《聖濟總錄》是北宋政和中官修的方書,卷帙浩大。原書未有咽津、導引、服氣三部分,是專論氣功的。進入明清時代,古代氣功發展的特點是更廣泛地為醫家所掌握、所套用,氣功養生的專著各在60餘種以上。如《保生秘要》列述了近四十種病症的導引運動方法。明朝名醫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中,記載了一些練功方法,提出了“內景墜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的練功體會。清朝汪切庵所著《醫方集解》中,記載了調息功的詳細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政府的中醫政策指引下,氣功療法更得到了蓬蓬勃勃的發展,被越來越多的人廣泛作為一種強身健體的手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